塑化劑潛伏臺灣食品30年 檢測員意外發現

2020-12-23 中國網

民眾拿著有疑慮食品到臺北市衛生局檢驗是否含有塑化劑DEHP

從上月23日開始,整個臺灣的食品業經歷了一次劇烈的塑化劑DEHP地震。「這是全球首例DEHP汙染案例,汙染規模亦為世界罕見,是臺灣版的三聚氰胺事件。」長期研究塑化劑的臺灣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凌永健說。

據悉,事實上,塑化劑存在於臺灣食品中已有近30年歷史,它是如何在現在才被發現的呢?

「臺灣版三聚氰胺」的蓋子被揭開,完全是一個意外。

細心母親揭開黑洞

揭開蓋子的是一名52歲楊姓女士,臺灣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的一名普通檢測員。今年3月,在給某公司益生菌做例行稽查檢測時,她意外發現了一個異常訊號,這本不屬於她的職責範圍,因為此次檢測主要是探究益生菌食品中是否含減肥西藥或安非他命。

然而,這位有著兩個孩子的細心母親還是花了兩個星期的時間,將這個異常訊號與各種物質的圖譜進行了一一比對,她意外發現,這個異常訊號其實就是本不該出現在食品中的塑化劑DEHP(學名為「鄰苯二甲酸酯」)。接下來的消息更令人吃驚:送檢的益生菌食品中塑化劑DEHP的濃度竟高達600ppm,遠超過臺灣人均每日攝入標準1.029ppm。

衛生署直接將消息通知了臺灣檢方,循著益生菌生產廠商提供的線索,最終查出,為了牟利,一家名為「昱伸」的香料公司在其生產的食物添加劑「起雲劑」中加入了塑化劑DEHP。

5月23日,當昱伸香料公司的負責人賴俊傑被帶走後,這個黑洞終於呈現在公眾面前。昱伸是臺灣地區最大的起雲劑供應商,它的淪陷隨即引發臺灣食品業的地震。之後,賴俊傑在臺接受詢問時供認,他在起雲劑中添入塑化劑已將近30年。

塑化劑成監管空白

令公眾疑惑的是,這個原本就不該出現在食品中的DEHP,是如何成為臺灣食品安全管理體系的漏網之魚的?

在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詹長權看來,DEHP之所以釀成一次重大的公共衛生事件,最為關鍵的就是臺灣管制架構的失效,「政府沒有辦法管理最新出現的一些化學品」。

據了解,目前,臺灣市面上的化學物質有10萬種左右,大部分都有毒性,而被臺灣「環保署」列為毒性化學物質的只有271種,其中只有78種屬於第四類毒性化學物質。

DEHP就屬於第四類毒性物質,其管理採用「事後報備」,這意味著廠商在使用之前是不需要向監管部門進行備案說明的,「潛臺詞是相信廠商不會隨便使用」,而所謂的事後報備往往就成了不報備,所以,「對於第四類有毒物質,監管只是名義上的」。

矛頭直指檢測制度

而臺灣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凌永健將此次事件的矛頭直指檢測制度:「我們的檢測中心不會檢測DEHP,因為這並不在檢測列表中。」據了解,在臺灣,通常的食品檢測只是去看肯定性列表的物質是否含有、否定性列表物質是否沒有,至於不在這兩項列表上的物質,通常並不會引起檢測員的注意。

然而,正是這樣的小概率事件釀成了影響如此深遠的食品安全事件。「今天只是意外發現了包括DEHP在內的六種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但以後說不定還會有什麼我們不知道或長期忽略的物質出現。」「所以要建立完善的實驗室檢測制度,加強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實驗室專業檢測,以彌補一般的政府檢測部門所作的例行檢測的不足。」凌永健說。他建議,每年都應做一次例行性的食物檢測,並建立它的酯紋圖庫,後一年跟前一年相比,就會發現有什麼新的化學物質出現。據南方日報

受汙染產品

增至924種

國家質檢總局昨日再次更新臺灣地區公布的受塑化劑汙染的問題企業及其相關產品名單,問題企業增加到276家,相關產品增加到924種。

名單顯示,目前臺灣地區公布的受塑化劑汙染產品共六類,分別是:運動飲料;果汁飲料;茶飲料;果醬、果漿或果凍;膠囊錠狀粉狀食品;添加劑。據中新社

相關焦點

  • 臺灣專家:塑化劑是30年來最嚴重食品摻毒事件
    環球網5月31日消息,塑化劑DEHP重創臺灣食品業,臺大食品研究所教授孫璐西30日表示,「DEHP比三聚氰胺更毒20倍」,1個人喝1杯500cc摻了DEHP飲料就已經超過單日食量上限,這是她30年來看過最嚴重的食品摻毒事件!
  • 「安全食品臺灣造」淪陷:名企都愛塑化劑
    塑化劑是致癌物質,並被普遍認為會危害男性生殖能力、促使女性性早熟。多家臺灣知名食品飲料及製藥企業被檢出產品加入塑化劑。臺灣以近三十年的時間建立起食品安全檢測體系,但屢被學界預警的塑化劑怎樣逃過監管?大陸規定塑化劑不得用於油脂及嬰兒食品包裝。
  • 臺灣地區25%受檢食品檢出塑化劑
    食品夥伴網訊   據臺灣「中央社」消息,臺灣地區消基會公布檢驗20件食品,有5件、佔25%驗出塑化劑,其中1件是果醬、4件是益生菌,以檢出量最大的1.2ppm益生菌試算,對健康無急性風險,但呼籲審查生產工藝是否受汙染,以確保長期食用安全。
  • 臺灣食品安全事件大事記 塑化劑風波曾波及全臺食品廠
    臺灣業界近年來頻繁爆發食品安全事件,記者梳理如下:一、2011年5月,臺灣爆發因塑化劑引起的食品、保健品安全風波。受牽連廠商達200多家,受汙染產品超過500個種類,臺灣幾乎所有食品大廠都被捲入其中。有專家稱,塑化劑風波為30年來最嚴重食品摻毒事件。
  • 臺灣多種含毒食品賣往大陸 塑化劑風波升級
    南都訊臺灣塑化劑食品汙染風波繼續升級。含有毒塑化劑的飲料、藥品和乳化劑等,已確認擴散至美國、菲律賓、越南、中國大陸、香港、澳門等地。其中,統一企業的「涉毒」蘆筍汁已流入大陸。有臺灣衛生專家稱其可能逐漸擴大為國際性食品安全問題。「趕不及檢驗也要先下架」 臺灣食品行業剛剛經歷「黑色一周」。「黑心起雲劑」源頭除昱伸外又增加賓漢一家,被非法添加到起雲劑中的塑化劑由DEH P一種外又增DINP、DNOP、DIDP、DBP、BBP,被牽連廠商已達206家,可能受汙染產品522項,幾乎所有食品大廠都捲入其中。
  • 兒童食品塑化劑超標千倍 臺灣家長人心惶惶
    中國臺灣網5月31日消息 綜合臺灣媒體報導,今天(31日),全臺灣終止食品含塑化劑行動日(D-Day)正式展開,島內各地檢調、衛生機關對5大類食品展開稽查。一批提供兒童食用的益生菌、乳酸咀嚼錠比菲DODO錠被驗出濃度高達2108ppm,DEHP濃度高達1675ppm,比官方標準1ppm高了一千多倍。報導稱,含塑化劑毒產品如雪球般越滾越大,致家長人心惶惶。
  • 臺灣有毒塑化劑風暴延燒 專家稱比三聚氰胺還毒
    塑化劑(DEHP),大多用於塑膠材質,會危害男性生殖能力,促使女性性早熟,臺灣已將其列為第四類毒性化學物質,不得添加在食品裡。可是,近日,在島內卻首次發現不良廠商在食品添加物「起雲劑」中,違法添加有毒塑化劑。而且,喝一瓶問題飲料,塑化劑含量即超過容許值。專家稱比三聚氰胺還毒事情是這樣引爆的。
  • 臺灣衛生署:已制定塑化劑監測指標
    食品夥伴網訊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臺北市衛生局日前公布去年抽驗市售食品塑化劑報告,在322件檢體中檢出10件產品塑化劑含量超標。臺灣衛生署表示,去年10月已頒訂企業指引,建立監測指標,且10件都屬舊案。
  • 臺灣16批食品遭塑化劑汙染 規模之大為歷年罕見
    新華社電 臺灣日前出現在食品添加物起雲劑中加入有害健康的塑化劑「鄰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DEHP)事件。據島內媒體報導,多家知名運動飲料及果汁、酵素飲品已遭汙染。  此次汙染事件規模之大為歷年罕見,在臺灣引起軒然大波。
  • 塑化劑未消停瘦肉精又添堵 臺灣食品安全紅燈頻閃
    塑化劑風暴之時,雖然臺北的超市掛出合格保證,仍無購買者上門。記者陳曉星攝   美食是臺灣的賣點之一,今年卻屢屢爆發食品安全危機,塑化劑還沒消停,瘦肉精又出來添堵。8月3日,臺灣破獲歷年最大的一宗瘦肉精販賣案,警方在黑心商人位於嘉義的窩點起獲瘦肉精成品216公斤。據估算,這批瘦肉精摻入飼料後,可以供臺灣1/10的豬吃一年。
  • 記者調查顯示部分玩具及食品包裝等含塑化劑
    臺灣「毒飲料事件」愈演愈烈,其中含有的鄰苯二甲酸酯(DEHP,也叫「塑化劑」)成了「眾矢之的」。昨天,記者對南京市面上的臺灣飲料進行了了解。從南京工商部門目前檢查的匯報情況來看,尚沒有發現來自臺灣的問題飲料。
  • 廣東被查塑化劑企業存在已4年多 法人被刑拘
    廣東被查塑化劑企業法人被刑拘 北京暫未現臺塑化劑產品東莞昱延存在已四年,與臺灣昱伸幕後推手疑均為臺商賴俊傑;起雲劑中添入塑化劑已近30年本報訊 (記者廖愛玲)近日,東莞一臺商投資企業「東莞市昱延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添加劑被檢出有毒塑化劑DEHP。
  • 部分臺灣塑化劑問題產品仍在淘寶網有售
    新華網杭州6月2日電(記者 段菁菁)受到塑化劑汙染的臺灣產品遭圍追堵截,2日,記者在淘寶等購物網站發現,大部分被列入「黑名單」的臺灣食品及疑似含有塑化劑的問題產品已緊急下架。
  • 臺灣男嬰「一粒米小雞雞」 疑因塑化劑影響(圖)
    圖片來源:臺灣媒體  據臺灣媒體報導,臺中市出現「一粒米小雞雞」,引來塑化劑作祟的聯想。一名婦女今年2月間早產產下一名男嬰,男嬰生殖器竟只有「一粒米」大小,但男嬰性染色體正常。院方在追查原因時爆發塑化劑事件,男嬰母親坦言懷孕期間每天至少喝一杯茶飲店飲料,醫師認為,雖難斷言是塑化劑惹禍,仍提醒孕婦少吃加工食品飲料,也不要隨便服用健康食品,飲食天然、均衡最好。
  • 食品專家稱方便麵已遭塑化劑汙染 應儘量少食用
    如南京農業大學食品科技學院等單位的學者在2008年發表在《食品科學》的一篇研究顯示,在油脂類固體食品、油脂類液體、非油脂類蔬菜、水果三類14種食品中檢出的鄰苯二甲酸酯類約69%的含量高於歐洲規定的每天0.3毫克/千克體重的標準,表明鄰苯二甲酸酯類汙染物在被檢食品中有較大的遷移。  《食品科學》是北京出版的食品專業技術性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在國內食品科學界中有較高權威性。
  • 塑化劑延燒 黑心廠商或遭臺檢方求處30年重刑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塑化劑風暴使臺灣形象蒙上陰影,造成相關產業重大經濟損失,彰化檢方和臺當局衛生部門研議,可能依「食品衛生管理法」的行政處罰,對禍首臺灣昱伸公司按次裁罰,每次最高30萬元(新臺幣,下同);至於負責人賴俊傑,檢方查出交易次數超過200次,將依刑法一罪一罰究辦,最高可求處30年刑期。
  • 塑化劑汙染波及化妝品
    ,截止5月30日,受牽連的廠家已經達到206家,可能受到汙染的產品是522項。許多知名品牌的運動飲料、果汁等食品被查出遭到汙染,而且可能銷往其他國家和地區。問題產品不僅涉及運動飲料、水果飲料、茶飲料,水果糖漿、兒童鈣片、乳酸菌咀嚼片也被捲入其中。而且,由於連日來每天都有更多食品被檢驗出含有塑化劑,所以尚無法斷定其影響範圍究竟有多廣。  據了解,化妝品在製造過程中會加入定香劑,很多定香劑中會有塑化劑的成分。
  • 臺灣研究:兒童常接觸塑化劑會變笨
    據臺灣「中央社」消息,臺灣地區日前公布一項研究發現,2至12歲兒童尿液中的塑化劑濃度每增1倍,智商成績會降低1分,由於塑化產品廣泛存在於生活中,建議少用或使用前後洗手。   臺灣地區研究機構26日在臺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舉辦政策成果發表會。由研究員王淑麗報告《塑化劑等食品相關汙染物與健康》。
  • 含有致癌塑化劑蘆筍汁流入福建
    這些產品主要銷往福建,目前發現福建有兩個貿易商,而且主要銷往臺灣人比較集中的餐廳酒吧,主要對象是臺灣人。楊壽正強調,現在估計還有一兩百箱涉事的飲料在流通,應該不會輻射內地其他地方。  相關企業忙著撇清  假如在大陸商場發現含塑化劑的食品,「無需任何手續和憑證,只要見到產品,我們都會進行全額回收。」楊壽正稱。白蘭氏臺灣地區官網也發出退貨通知。
  • 「好媽媽」揪出塑化劑毒案
    臺灣《聯合報》、《中時電子報》、臺灣TVBS電視臺等媒體近日報導說,一位在實驗室不願對可疑物視而不見的技正(即高級技術人員),加上兩位在市場長大,從小接觸各式食材,一眼就看出哪些東西被動過手腳的檢察官,讓全球第一宗在食品添加有害健康塑化劑的大案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