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發麵臨投入大、風險高……國產創新藥何時不再跟跑

2020-12-20 人民網

原標題:國產創新藥何時不再跟跑

今年以來,國產創新藥發展迅猛,幾乎每隔一兩個月就有一個新藥獲批上市。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新藥研發仍有較大差距。針對創新藥研究周期長、投入大、風險高、臨床研究資源短缺等問題,我國將實施藥品專利連結和專利期限補償制度,為新藥研發營造良好政策環境

一直以來,重大疾病患者對抗癌藥物可及、藥價下降、新藥上市的熱切期盼從未消減。為滿足廣大群眾迫切用藥需求,近年來,我國出臺了多項政策鼓勵和加速國內外抗癌藥、創新藥上市。在高價原研藥與低價仿製藥的兩難之間,國產創新藥被視為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

「今年以來,幾乎每隔一兩個月就有一個我國自主研發的新藥獲批上市,呈現出一種前所未有的集中爆發態勢。」「重大新藥創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技術副總師、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凱先表示,儘管國產創新藥發展迅猛,但與發達國家先進水平相比,我國新藥研發仍有較大差距,我國目前絕大部分創新藥物還是在國外發現的作用機制、作用靶點基礎上研發出來的。國產創新藥何時能脫離「跟跑」的現狀成為業內關注的話題。

進口藥加速落地

近期,國家醫療保障局將瑞戈非尼、注射用阿扎胞苷等17種經過談判的抗癌藥納入《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2017年版)》乙類範圍,藥品價格平均降幅達到56%,最高的達到70%。為了讓廣大參保人員及時享受本次國家藥品談判降價的利好新政,北京、江西等省市紛紛按照國家規定,明確了限定支付範圍、醫保支付標準和有效期。

以治療直腸癌的靶向藥「西妥昔單抗(愛必妥)」為例,國家談判前個人年均醫藥費近24萬元,談判後個人年均醫藥費約10萬元,北京市將其納入門診特殊病報銷後,城鎮職工個人年均負擔將進一步降低到2萬元左右,大大減輕了患者的醫療費用負擔。

與此同時,境外上市新藥在國內加速落地。「近年來,我國對境外上市新藥的審批速度明顯提高。」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局長焦紅介紹,近10年來,在美國、歐盟、日本上市的新藥有415個,這些新藥中,已在我國上市或申報的新藥有277個,佔66.7%。從審批數量看,近5年平均每年批准進口藥品臨床試驗336件,每年遞增7%;平均每年批准進口藥品上市56件,每年遞增16%;從臨床審批和上市審批的總時限看,我國新藥審批法定時限與發達國家接近。

為了讓廣大患者儘早用上境外上市新藥,從今年4月12日至今,國家藥監局針對國內臨床需求,科學簡化審批流程,加快臨床急需的境外上市新藥審評審批工作,共批准7個防治嚴重危及生命疾病的境外新藥上市。比如,預防宮頸癌的九價HPV疫苗、治療C肝的第三代產品索磷布韋維帕他韋片。

儘管進口藥來勢洶洶,但本土醫藥企業的創新積極性依然很高。「隨著藥品審批制度改革的深入推進,國內藥品研發創新活力得到積極釋放,扶優汰劣的效果正在顯現。」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化妝品註冊管理司司長王立豐介紹,藥品審批制度改革實施以來,新藥申報佔比逐步提升,以化學藥為例,2017年創新藥註冊申請149個品種,其中112個國產品種、37個進口品種,較2016年增長了66%,研發創新活力進一步釋放。

新藥研發難度大

創新藥指含有新結構的化合物,且具有臨床價值,主要為國家Ⅰ類新藥。據統計,今年數十種獲批上市的國產Ⅰ類新藥中,沒有一個靶點是自主發現的。「靶點是新藥研發的基礎,我國創新藥真要有所突破,就要從靶點的發現做起。」中國科學院院士、四川大學教授魏於全說。

什麼是靶點?南京傳奇生物科技公司首席科學官範曉虎介紹,藥物與體內生物大分子的結合部位即藥物靶點。藥物作用靶點可以是受體、酶、離子通道、轉運體、免疫系統、基因等,其發現和驗證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就像一把鎖,要找到與之匹配的一把鑰匙,鑰匙只是插進去還不行,還要能旋轉,在此基礎上合成的小分子化合物才能對疾病有效。」

創新藥研發難度之大遠不止於此,新藥研究周期長、投入大、風險高等問題也讓不少藥企望而卻步。據業內人士透露,一款新藥從開始研發到獲批上市,必須要經過體外,臨床前動物,臨床Ⅰ、Ⅱ、Ⅲ期等一系列研究,10到15年是很正常的時間,花費至少要10億美元。

臨床研究資源短缺,也是制約我國藥品創新發展的重要原因。數據顯示,我國二級以上的醫療機構已經超過1萬家,三級以上的醫療機構有2000多家,但是現在能做藥物臨床試驗的機構通過認定的只有600多家,能夠承擔I期臨床試驗的機構僅有100多家,這在某種程度上成為醫藥創新的瓶頸。由於臨床機構還承擔著大量的醫療任務,如何從中分離出一部分來承擔藥物臨床試驗,顯得尤為重要。

2017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的《關於深化審評審批制度改革鼓勵藥品醫療器械創新的意見》明確提出,將臨床試驗機構資格認定改為備案管理,支持臨床試驗機構和人員開展臨床試驗。「在醫療機構和醫生緊缺的背景下,將臨床試驗機構資格認定改為備案制,可以減少中間環節,有助於提高臨床試驗研究者的積極性,有效緩解醫療和科研的矛盾,保證臨床試驗質量。」王立豐說。

政策保障要持續

「從長遠來看,創新藥物的研發能力仍然是企業核心競爭力所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丁健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採訪時說,做好新藥,光靠企業和科學家不行,良好的政策環境至關重要。

效果最為明顯的就是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的改變。2015年開始實施的為期3年的《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試點方案》明確提出,藥品研發機構或科研人員取得藥品上市許可及藥品批准文號的,可以成為持有人。這一政策明確了藥品技術的擁有者可以持有批准文號,依法享有藥品上市後的市場回報。

以醋酸卡泊芬淨、吉非替尼為例,若選擇將技術轉讓給藥品生產企業,技術轉讓費分別為1000萬元、5000萬元,而上市後年銷售額分別為4000萬元、1億元,藥品技術擁有者持有批准文號帶來的市場回報大大高於技術轉讓獲益。

焦紅表示,持有人制度的實施節約了新藥創製的資金成本和時間成本。研發主體獲得市場回報後將持續增加研發投入,促使科技成果轉化,持續帶動企業競爭力的提升以及就業、消費、稅收的增加,使得醫藥產業創新發展活力得到進一步激發。據統計,2017年,試點區域新藥申報量為734件,同比增長31.5%。其中,化學藥品創新藥申請334件,同比增長24.2%;創新生物製品申請90件,同比增長109.3%。

為了持續推動新藥研發活力,國家藥監局日前已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做《關於延長授權國務院在部分地方開展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試點期限的決定(草案)的說明》,擬將試點期限延長至修改完善後的藥品管理法施行之日。

王立豐透露,為滿足臨床用藥需求,促進和推動醫藥企業加大研發投入,下一步,國家藥監局一方面還將調整進口化學藥品註冊檢驗程序,將所有進口化學藥品上市前註冊檢驗調整為上市後監督抽樣,加快境外新藥上市進程;另一方面,還將實施藥品專利連結和專利期限補償制度,促使創新者具有合理的預期獲益,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為藥物研發創新營造良好政策環境,讓更多創新成果惠及廣大患者。業內專家也表示,近年來,在藥審改革等一系列政策支持下,新藥研發進入新時期,創新藥正在崛起,相信未來幾年,國內創新藥格局將會有較大改觀。(吉蕾蕾)

(責編:龔霏菲、王珩)

相關焦點

  • 「跟跑二十年」的國產創新藥,何時擁有自己的「吉利德」?
    過去,我國藥品市場以仿製藥為主,國產創新藥佔比很小。近年來,國內製藥格局正逐步由仿創結合向自主創新轉型。目前,國內生物醫藥創新研發活躍,國內更多的創新產品在海外同步臨床,更有創新產品在海外同步上市。與此同時,不論是傳統藥企還是創新藥企,整體研發投入的比例和絕對值都不高。此外,創新水平也不夠、同質化嚴重的現象也比較突出。從一個製藥大國轉變為一個製藥強國,學界、產業界、投資界都有哪些進一步補齊的短板和發展思路?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消息,近日,第三屆健康產業投融資領袖峰會在北京召開。
  • 業內齊聚2017中國醫藥資本論壇 創新藥研發風險引關注
    一些「中國創製」的原創性藥物陸續拿到臨床試驗批件、進入臨床或已上市,因此也不斷吸引著更多的我國規模型藥企以及生物技術類公司積極開展研發,而未來可以預見的是,我國的創新藥標準將被提高,國內簡單的「me-too」藥品將面臨衝擊,有著全球性突破的創新藥將逐漸引領潮頭。從政策層面上,2015年以來國家陸續出臺了針對醫藥行業研發、生產、流通、終端等一系列政策,旨在調整結構,促進產業升級。
  • 百濟神州:力壓恆瑞的創新藥研發投入之王
    作為國內最受關注的創新藥研發企業,百濟神州自成立以來研發投入已經接近200億元,近兩年來研發投入更是力壓恆瑞醫藥位居國內第一,並擁有著全球臨床試驗最多的研發管線。然而,由於公司持續高額的研發投入,百濟神州經營虧損也在不斷加劇,被部分投資者戲稱為「賣藥你不行,虧損第一名」。
  • 諾誠健華赴港IPO背後:施一公領銜基金大佬加持 創新藥研發風險仍存
    在歐美市場,成功滿足病人臨床需求的創新藥,回報頗豐。數據統計顯示,部分新藥在上市五年後即可實現高達60億元至100億元的年銷售額。回到中國市場,創新藥的回報情況也並不樂觀。新藥在中國上市後五年的平均銷售額僅為0.5億~1.5億人民幣,新藥研發經濟回報甚至為負。支付與流通環節薄弱導致新藥上市後銷售額增長緩慢,新藥創新的回報機制不足。
  • 昆藥董秘:基於屠呦呦團隊研發基礎,雙氫青蒿素片研發風險低
    6月18日下午,昆藥集團董秘徐朝能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公司雙氫青蒿素片治療紅斑狼瘡項目的研發,相對於從頭開始研發的創新藥,成功率要高一些,基於屠呦呦團隊的研發基礎,所以雙氫青蒿素片的研發風險也相對低。」這比昆藥集團6月17日公告中給出的風險提示要樂觀得多。
  • 上半年醫藥生物喜憂參半:創新力初顯 研發投入亟待加強
    儘管目前國內龍頭藥企均為仿製藥企業,但從歷年研發投入以及構建的臨床研究、科技人才、專利壁壘來看,這些企業也是我國醫藥創新的主導力量。那麼,中國醫藥企業的真實創新實力如何?國內外醫藥企業創新投入差距甚大 本土企業創新能力有待強化據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統計,按申萬行業分類,截至2020年9月14日,A股共計有347家醫藥生物上市公司。從研發投入來看,上半年347家醫藥生物上市公司共計研發投入238.32億元,同比增長16.8%,研發投入均值為0.69億元。
  • 創新藥、器械龍頭、CRO/CDMO、零售藥店等優質的企業突顯高性價
    >RVX-208項目的二期臨床結果分析,對MACE(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的相對風險降低超過40%以上,目前已進入三期臨床尾聲,2019-2020年有望獲批,未來海普瑞可通過優先/獨家供應原料藥、品種銷售權益等方式分享創新藥上市紅利,公司是創新藥研發、生產、銷售當中重要的一環
  • 高端醫院項目遭「剝離」 廣生堂轉型創新藥何時走出困局
    根據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和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聯合制定的《慢性B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 年版),我國是B肝病毒高感染流行地區,慢性B肝感染者約 7000 萬例,其中慢性B肝患者約 2000萬~3000 萬例。
  • 2020BT峰會:藥物研發如何「彎道超車」?創新做引擎臨床是方向!
    「研發新藥需要有巨大的投入,有些藥企十年投入十億美元,而且還要面臨極大的失敗風險」,魯先平坦言,原創新藥是一個科學上不斷拓展、市場導入上不斷發展的過程,如果沒有政策的扶持,的確很少有企業能踏踏實實投身研發。他認為,微芯生物2019年成為科創板「創新藥第一股」,這是重要裡程碑,這為國內專注創新藥研發、對資金需求大、尚未盈利或處於虧損狀態的藥企提供了一個更為多元化的融資渠道。
  • 國產FPGA面臨著重重挑戰?國產FPGA該如何突破呢?
    國產FPGA面臨著重重挑戰?國產FPGA該如何突破呢?從他的介紹中我們得知,Xilinx、Intel的FPGA在全球遙遙領先,而國產廠商基本都是集中在中小規模的產品布局,也開始有些廠商往高端產品進攻。以紫光同創為例,他們正在研發700K大規模的產品,向更端的市場出發。 國產FPGA面臨的挑戰 王佩寧首先總結了國產FPGA的現狀,根據他的說法,現在的國產FPGA擁有市佔率極低、技術壁壘高和市場認可度低三個特點。
  • 劉志華 「唯快不破」研發創新藥
    他說,創新藥物研發就是要以科學的精神去解決有、無的問題,希望通過自己和團隊的努力推進擔綱的抗腫瘤和糖尿病創新藥的研發工作,以造福患者。從0到1的突破研發更多好藥造福患者12年前,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理學院的劉志華開啟了自己的新藥研發之路。憑藉有機合成專業方面的紮實功底,劉志華埋頭苦幹,參與了多個新藥的研發工作。
  • 耗時兩年的高端醫院項目遭「剝離」 廣生堂轉型創新藥何時走出困局
    自該公司向創新藥轉型以來,旗下的藥品都處在研發中,那什麼時候才能正式推出商業化為公司帶來利益呢?就相關問題,《投資者網》聯繫廣生堂相關人士,並得到相應的解答。剝離高端醫院業務廣生堂創立於2001年6月28日,其總部在福建省福州市,2015年4月22日在深交所上市。該公司是一家集藥品研發、生產、銷售於一體的現代製藥企業,主營業務是研發、生產和銷售片劑、人工天竺黃等藥品。
  • 施一公聯合創辦,這家明星藥企的創新藥有望年底上市
    「10億美金、10年時間」,這是在醫藥創新領域廣為流傳的「雙十」定律,也就是一款創新藥的研發成功需要耗時十年,花費十億美元。可見新藥研發在技術要求、資金投入、市場風險、研發周期等方面,要面臨的挑戰之大。
  • 豪森藥業:研發國際一流創新藥 助力民族製藥走向世界
    5月10日,中國首個原創三代EGFR-TKI創新藥阿美樂上市發布會在上海舉行,該創新藥由江蘇豪森藥業集團有限公司歷經6年時間自主研發而成。近年來,從仿製藥到研發國際一流的創新藥,江蘇醫藥集群正持續釋放出強勁動能,江蘇創新藥進入「收穫期」。
  • 國家衛健委:高度重視國產新藥研發,中央財政投入近26億
    隨著進口抗癌藥物「零關稅」等措施的出臺,國內抗癌藥物研發企業的待遇也引起了廣泛關注。4月28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曾益新對此話題作出了回應。曾益新對媒體表示,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國產新藥研發工作,2008年啟動實施了 「重大新藥創製」科技重大專項。在專項支持下,中國新藥研發取得顯著成果。截止2018年3月,新藥專項累計有96個品種獲得新藥證書,其中30個品種獲得Ⅰ類新藥證書,成功研製了鹽酸埃克替尼、西達本胺、康柏西普、重組伊波拉病毒病疫苗等多個重大品種。
  • 救命藥喊「救命」 國產廉價藥斷了供怎麼辦?
    救命藥喊「救命」 國產廉價藥斷了供怎麼辦?讓醫患雙方不再為「救命藥」斷供「揪心」、回應民生醫療關切,我國將通過完善監測預警、優化藥品研發流程、加強供需協調等全鏈條發力,讓「一藥不再難求」。  藥品短缺有幾多?
  • 耗時兩年的高端醫院項目遭"剝離" 廣生堂轉型創新藥何時走出困局
    對此,廣生堂相關人士對《投資者網》表示,自 2015 年 IPO 上市,公司便確立了向創新藥企業轉型的發展戰略,布局 5個創新藥項目,涉及B肝臨床治癒、抗肝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及肝纖維化可逆轉等前沿重磅全球創新藥。  截至目前,公司 5 個創新藥均已獲批臨床,正有序開展臨床研究,逐步形成創新藥研發先發優勢。
  • 原研藥降價進醫保 本土生物類似藥研發商業化新徵程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原研藥降價進醫保 本土生物類似藥研發和商業化踏上新徵程3月23日,復星醫藥旗下復宏漢霖發布2019年報,第一個國產生物類似藥曬出了第一年成績單。激烈的競爭不可避免,在研發創新、品種選擇、卡位上市和後續商業化銷售、渠道、產能、價格等方面,國內企業面臨的挑戰和機會一樣多。與原研的競爭生物類似藥是指在質量、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與已獲準註冊的參照藥具有相似性的治療用生物製品。
  • 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芬兒:創新藥研發必須解決靶點問題 打通...
    公開數據顯示,以製藥工業為例,2018年我國製藥工業上市公司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比例僅為5%左右,同期美國製藥工業上市公司研發投入強度接近19%。「創新藥必須解決靶點問題」「創新藥必須解決靶點問題」,在接受採訪過程中,陳芬兒反覆提到。在他看來,靶點研究對於創新藥研發來講至關重要,而創新藥也是醫藥行業發展的趨勢,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 如何讀懂2.12%背後的含義——我國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創新高
    一、 2.12%意味著什麼何為「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它是研發經費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也就是說這個指標的分母是GDP。「2017年,我國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到2.12%的新高度。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指標,它是在GDP增長6.9%的基礎上實現的,在分母較高增長的前提下實現的高增長,說明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在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