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讀懂2.12%背後的含義——我國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創新高

2021-01-15 光明日報

國家統計局13日發布最新數據,根據科技綜合統計年快報初步測算結果,2017年我國研發經費投入總量為17500億元,比上年增長11.6%,增速較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為2.12%,較上年提高0.01個百分點。

2. 12%,除了說明我國研發投入強度創下新高,還意味著什麼?如何讀懂2.12%?

一、 2.12%意味著什麼

何為「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它是研發經費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也就是說這個指標的分母是GDP。

「2017年,我國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到2.12%的新高度。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指標,它是在GDP增長6.9%的基礎上實現的,在分母較高增長的前提下實現的高增長,說明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在加速。」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員會研究員張燕生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

2. 12%,意味著什麼?

橫向看,我國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連續4年超過2%,雖然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2.40%的平均水平還有距離,但已經超過歐盟15國2.08%的平均水平。

縱向看,在過去十多年中,我國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的提升並非一路高歌,在「十一五」達到1.75%,沒有完成2%的目標任務;「十二五」達到2.06%,沒有完成2.2%的目標任務;2016年以來,這個指標呈現增長明顯加速的態勢。

與此相對應的是,神威超算、量子通信、北鬥導航……標誌性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湧現。「中國科技創新水平加速邁向國際第一方陣。」科技部部長萬鋼指出。2017年,中國國家創新能力排名已從2012年第20位升至第17位;中國國際科技論文總量比2012年增長70%,居世界第二。2013—2017年,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推進,全員勞動生產率年均提高6.8%,以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代表的新興動能茁壯成長。

「中國現在的創新氛圍已遠超李約瑟當年的期待。」英國李約瑟研究所所長梅建軍表示。

二、 2.12%背後的三個板塊

「整個國家研發投入強度達2.12%,是一個非常高的水平,超過了歐盟15國的平均水平,但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非常突出。」張燕生的腦海中有一張清晰的全國研發強度版圖,從這張圖上可以看到好的方面:東部發達地區已進入創新驅動階段,但暴露的短板也非常明顯。

以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的研發強度為指標,張燕生將全國分為三個板塊:第一個是研發強度在2.2%以上的地區,包括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以及山東,除河北低於2%以外,都在2.2%以上,已率先進入創新驅動階段,除山東外,都超過了OECD2.4%的平均水平;第二個板塊是研發投入強度1%至2%的14個省(自治區),處於投資驅動的前、中、後期;第三個板塊是低於1%研發強度的11個省(自治區),仍然處於靠資源和要素驅動的階段。

張燕生認為,我國第一個板塊研發投入超過富國俱樂部和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只要研發增長持續十年至二十年,將實現動力變革和創新驅動變革,達到世界科技創新國家前列的水平;第二個板塊正在加快完成從投資驅動中後期到向創新驅動做準備的階段,研發強度在快速上升;第三個板塊挑戰最大。

「從高速增長到高質量發展,還處在轉折時期,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暴露出來,最大的短板是動能變革,要靠生產率提升和智慧驅動。創新驅動真正進入發展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方面,進入全球價值鏈的中高端還要堅持不懈、久久為功。」張燕生表示。

三、 2.12%到2.5%,不僅是數量增長

要實現研發投入強度「十三五」的目標,也就是2020年達到2.5%,依然面臨非常大的挑戰。不僅是數字的增長,還有結構的變化。

2017年,我國基礎研究經費為920億元,比上年增長11.8%;基礎研究佔研發經費的比重為5.3%,較上年提高0.1個百分點;分研發活動主體看,2017年企業研發經費為13733億元,比上年增長13.1%,連續兩年實現兩位數增長。企業在全社會研發投入、研究人員和發明專利的佔比均超過70%。

在智能終端、無人機、電子商務、雲計算、網際網路金融、人工智慧等領域,我國已崛起一批具有全球影響的創新型企業。全球研發投入最高的2500家企業中,中國有376家,居全球第三;2017年我國「獨角獸」企業數量僅次於美國,居全球第二;中興、華為在全球PCT專利申請量最大的公司中高居第一、第二位。

「我國在創新型國家建設中研發投入的強度、規模和結構都在發生新變化。但我國在前瞻性基礎研究、顛覆性技術創新、科技創新成果轉移轉化等方面還需要繼續補短板、強弱項。」國家統計局社科文司高級統計師關曉靜指出。

基礎研究,是揭示客觀事物的本質、運動規律,獲得新發展、新學說而進行的實驗性或理論性研究。

2017年,最能衡量核心技術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佔全部專利的比重不到40%和20%;目前每百萬人中研究人員數1000人左右,遠低於高收入國家4000人左右的水平。

「當前,我國科研方面主要以模仿和跟蹤為主,原創性成果較少,基礎研究相對薄弱,高層次人才仍然稀缺。」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強調,要轉變這種不利局面,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堅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推進全方位創新。

(本報北京2月13日電 本報記者 張翼)

相關焦點

  • 北京研究試驗經費投入強度6%左右 超紐約柏林等創新城市
    中新社北京12月24日電 (記者 於立霄)五年來,北京市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保持在6%左右,超過了紐約、柏林等國際知名創新城市,其中,基礎研究投入佔比從2015年的13.8%,提升至2019年15.9%。
  • 五年來,北京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在6%左右
    五年來,北京市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保持在6%左右,超過了紐約、柏林等國際知名創新城市,其中,基礎研究投入佔比從2015年的13.8%,提升至2019年15.9%。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新聞發言人楊仁全在24日舉行的「回顧『十三五』、展望『十四五』」科技創新專場新聞發布會上作出以上表述。
  • 北京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保持在6%左右,超過紐約、柏林
    新京報快訊(記者 張璐)今天(12月24日)下午,北京市政府新聞辦舉行「回顧『十三五』、展望『十四五』」科技創新專場新聞發布會。北京市科委副主任楊仁全介紹,全市R&D經費(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保持在6%左右,超過了紐約、柏林等國際知名創新城市。
  • 中國科研投入強度地哪個省最捨得砸錢
    而科研實力,往往取決於研發經費的投入力度。國際上通常用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總量,以及在GDP的佔比,也即R&D經費投入強度,來觀察一個地區的科研實力和未來的發展上限。比如2016年,中國的R&D經費投入強度為2.11%,世界前列的以色列是4.25%,韓國是4.23%,日本是3.49%。
  • 【四經普】盛來運:從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數據看我國創新發展
    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全社會研發經費總量與GDP之比)從2.0%提升到2.14%,超過歐盟15國平均水平。企業對全社會研發經費總量和強度實現雙提升發揮了重要作用。2018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共投入研發經費12954.8億元,比2013年增長55.7%,年均增長9.3%;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研發經費與營業收入之比)為1.23%,比2013年提高0.44個百分點。
  • 貴港市召開促進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工作推進會
    2020-12-09 10:03     來源:貴港市科學技術局
  • 2019研發經費排名:北上深佔全國20%,一個華為超25省市
    8月27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了「2019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公報顯示,2019年全國共投入R&D經費(研發投入)22143.6億元,同比增長12.5%,與GDP的比值為2.23%,比上一年提高了0.09個百分點。
  • 從研發投入看各國未來發展-虎嗅網
    另外,讓我對中國很有信心的數據,也是我國的研發投入強度,2016年已經達到了2.108%,超過了英國,義大利,加拿大,挪威,荷蘭這樣的發達國家,也超過了歐盟1.935%的平均水平,而2017年進一步達到了2.13%的水平,也就是還在不斷提升。
  • 研發麵臨投入大、風險高……國產創新藥何時不再跟跑
    針對創新藥研究周期長、投入大、風險高、臨床研究資源短缺等問題,我國將實施藥品專利連結和專利期限補償制度,為新藥研發營造良好政策環境 一直以來,重大疾病患者對抗癌藥物可及、藥價下降、新藥上市的熱切期盼從未消減。為滿足廣大群眾迫切用藥需求,近年來,我國出臺了多項政策鼓勵和加速國內外抗癌藥、創新藥上市。在高價原研藥與低價仿製藥的兩難之間,國產創新藥被視為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
  • 上半年醫藥生物喜憂參半:創新力初顯 研發投入亟待加強
    儘管目前國內龍頭藥企均為仿製藥企業,但從歷年研發投入以及構建的臨床研究、科技人才、專利壁壘來看,這些企業也是我國醫藥創新的主導力量。那麼,中國醫藥企業的真實創新實力如何?國內外醫藥企業創新投入差距甚大 本土企業創新能力有待強化據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統計,按申萬行業分類,截至2020年9月14日,A股共計有347家醫藥生物上市公司。從研發投入來看,上半年347家醫藥生物上市公司共計研發投入238.32億元,同比增長16.8%,研發投入均值為0.69億元。
  • 200億元研發投入背後的創與新——訪百濟神州中國區總經理兼公司...
    自2010年成立以來,百濟神州通過上市、定增及配股等方式累計融資超45億美元,2016年以來公司研發投入合計近29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00億元)。高額的全球融資、大手筆的研發投入、初具規模的研發管線,百濟神州發展路徑背後所映射的,正是中國醫藥創新發展中政策與資本的同頻共振。
  • 2017南京市科技研發分析報告(全文)
    南京市是國家科技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創新型試點城市,近年來積極加快推進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研發創新能力逐年提升。2016年,南京市全社會R&D(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為320.34億元,比上年增長10.2%。12個GDP超萬億的城市中,科技研發R&D前三位的是北京、上海和深圳,南京排名第9。
  • 【快新聞】加州大學與愛思唯爾「一刀兩斷」;2018年我國研發經費支出近2萬億元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9-00758-x 2018年我國研發經費支出近2萬億元近日,國家統計局發布《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其中明確,2018年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為19657億元
  • 專利增長近28倍,創業板十年研發投入3400億,最牛公司年均砸10億搞...
    分行業看,居前三的為計算機、電子、醫藥生物行業,研發投入金額均超過了400億元;機械設備、傳媒等行業均超過200億元。從研發投入力度來看(研發支出/營業收入),以歐盟統計標準,5%以上認為是高研發強度。創業板28個申萬一級行業中達到高研發強度的行業有8個。其中計算機行業遙遙領先,超過11%,國防軍工、通信、電子行業均超過5%。
  • 我國科研經費出爐,高校清華第一,企業華為第一,風評截然不同
    近幾年來,我國對科研的投入越來越大,據中國統計局《2019年全國科研經費投入統計公報》顯示,2019年我國科研經費的總投入高達22143.6億元,其中基礎科研經費1335億元,比往年增長22.5%,遠高於應用研究經費和試驗發展經費的增長幅度,這說明我國正在有意識的加大基礎理論研究的資金投入。
  • 7家研發投入超10億的企業全部在杭州
    化危為機,創新發展。12月18日,2020年全省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大會在杭州舉行。會議發布了《2020浙江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報告》。高新技術產業研發費用達1407.46億元,佔規上工業研發費用的比重高達82.9%,佔營業收入的比重為3.6%。2020年1-10月,高新技術產業持續引領規上工業增長,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實現增加值7494.97億元,同比增長8.4%,增速高於規上工業4.5個百分點,對規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112.1%。
  • 從主要指標看中國科技創新發展態勢
    2.3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發展規模居世界前列,產業結構逐步優化根據OECD的分類標準,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包括高技術產業和知識密集型服務業)通常具有較高的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和研發人員比重,屬於智力密集型產業,是衡量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效果的重要標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速發展,高技術產業深刻融入全球分工體系。
  • 破局高端儀器設備關鍵技術 我國在行動
    從科研,到新技術研發,再到工業製造,醫療衛生等等,國內所使用的高端儀器設備幾乎全是進口貨,需要破冰的高端科研儀器也不少,比如:高分辨質譜儀、生命科學儀器、磁共振成像儀、超分辨螢光儀、還有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冷凍電鏡儀等等,都是依靠進口。國產高端儀器的現狀如何呢?
  • 百濟神州:力壓恆瑞的創新藥研發投入之王
    作為國內最受關注的創新藥研發企業,百濟神州自成立以來研發投入已經接近200億元,近兩年來研發投入更是力壓恆瑞醫藥位居國內第一,並擁有著全球臨床試驗最多的研發管線。然而,由於公司持續高額的研發投入,百濟神州經營虧損也在不斷加劇,被部分投資者戲稱為「賣藥你不行,虧損第一名」。
  • 高速增長背後的研發挑戰及對策!我國生物醫藥產業概況探究
    隨著國外前沿技術的衝擊、市場前景的巨大誘惑以及國家政策的傾斜扶持,各地區紛紛上馬生物藥項目,建立各種生物技術平臺,傳統藥企也紛紛加大了對生物藥研發、生產基地建設等方面的投入,使得我國生物藥產業步入了快速發展的時期。然而從目前來看,我國生物藥產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