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孩子學會做人,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內容。中國民間有幾句傳統的罵人話,叫做「不是人」、「沒人味兒」、「畜牲」等。這罵語的分量其實是相當重的,因為它從根本上否定了被罵者做人的起碼資格和條件;同時,也說明做人的標準是有底線的。
「做人」是一種通俗的說法,它指的是一個健全人必備的基本素質。它是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以及各種非智力因素如情感、意志等方面的總和。「做人」的內容是寬泛的,所有涉及人格發展的因素都構成「做人」的內容。要嚴格劃定出做人教育的確切內容是有一定難度的,作為家長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引導孩子學會做人。
愛心的培養
在絕大多數家庭中,家長是愛孩子的,而且是天底下最無私的愛,這是培養孩子愛心的前提和基礎,因為孩子的情感發展是與家長愛的給予程度及方法方式密切相關的。
愛的種子能夠結出愛的果實,這也是家長的最大心願。沒有家長的愛,孩子不僅會產生對家長的敵意,同時還會產生反社會傾向。但是有了家長的愛,如果愛的方式和方法不正確,那麼同樣未必會使孩子具有愛心。
家長在施以愛心時,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愛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
愛孩子雖然是一種自然的情感,但稍不注意,這種愛可能就變得很狹隘和自私。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家長是家庭的核心,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往往也是強制式的,缺乏對孩子應有的尊重,所以,在孩子的品德形成中更多的是唯家長是聽,缺乏主動性、自主性,做事畏縮不前,根源都與家長早期對待孩子的態度有關尊重孩子,意味著尊重孩子獨立的人格。孩子的生命源於家長,但一旦出生就成為一個獨立的生命形態,絕非是家長的私有物或附屬品。因此,對孩子要少一點命令和限制,特別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和判斷來規定限制孩子的思想,孩子的成長有其自身獨特的規律和需要,做家長的應理解和支持孩子的需要,要通過民主的方式,運用對話解決問題。其次,要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自尊、友情等,家長不能因為自己的好惡而裁決孩子的行為。
2不要代替孩子做他自己能做的事
受傳統的育人觀念和獨生子女政策的影響,今天的家長為孩子包辦代替的現象特別嚴重。孩子來到世界,原本是充滿了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但這種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往往在家長的成人世界的經驗中被理解為各種各樣的危險。於是,我們的家長更多的是替代孩子,「寧可自己多苦一點,也不能讓孩子受罪」「可憐天下父母心」。然而,正是家長這種良好的願望害了孩子,使孩子喪失了自己發展的機會和能力。實際上這也是一種溺愛,在種「愛」的關照下,孩子不僅失去了自我發展的能力,還利用家長的這種「愛」,學會逃避責任。
3創造一些特殊環境磨練孩子
愛心教育不僅不能代替孩子做他自己能做的事,做家長的還得學會創設一定的環境,特別是一些逆境來磨練孩子的意志,讓孩子懂得什麼是真正的愛心,什麼是生活,領悟生命的真諦。人的一生是離不開磨難的,任何人都是在與各種各樣的困難和磨難鬥爭的過程中,才獲得對自我和社會的全面認識的。所以,不能因為家庭條件優越了就可以放鬆對孩子意志磨練的教育。當然,這種教育是以孩子的身心承受能力作為底線的,超過了孩子的承受能力,這種「愛」也就成為一種傷害。
同情心的培養
同情心,是一種能了解、理解、體諒他人情感並產生共鳴且發生移情作用的情感。同情心是愛心發生的基礎,沒有同情心也就沒有愛心。
同情心是多數人開始就具有的一種本能,但個體差異很大,後天的環境對此影響更大。也就是說,如果不注意保護和培養的話,早期的這種本能也可能出現丟失或存在走向反面的危險。值得重視的是,家長對孩子同情心的培養具有重大的作用。
一般來說,孩子到了3歲半以後,他們已經能夠區分自己與別人的痛苦,開始嘗試有效地安慰別人。如當遇到小夥伴不高興時,他們就可能將自己的玩具拿出來哄小朋友,或者幫他擦乾眼淚等等,看到路邊有人乞討時,也會產生憐憫,並能施捨,同情心就開始演化為一種道德行為。如果這種情感和行為沒有得到應有的強化或者反而受到指責,孩子的這種情感就會慢慢地發生退化,甚至會變得無情,對於身邊的苦難熟視無睹、漠不關心。如何培養孩子的同情心呢?
1以同情育同情
同情心的培養離不開同情心的支持,只有具備同情心的家長才能培養出具備同情心的孩子。家長對身邊弱勢群體的關愛和同情會直接成為孩子同情心養成的榜樣,這種榜樣能不斷地強化孩子的同情意識,促使孩子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
2注重體驗
同情心的形成是離不開具體事件的。只有讓孩子在具體的情境中去體驗,才能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同情。同情心決不是書本上的知識,它永遠與具體的情境體驗聯繫在一起。所以,家長要培養孩子的同情心,就必須認識到身邊發生的苦難事件的積極意義,要能讓孩子一起體驗到苦難的存在,然後再付之以必要的支持。
3注重強化
孩子具有同情心是一種本能,但這種本能如果得不到保護就可能衰退或喪失。所以對於孩子表現出的同情心和同情行為家長要給以積極的肯定,甚至予以獎勵。讓孩子在肯定和鼓勵中獲得同情心的進一步發展,並由此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行為和品質。
誠實與守信品質的培養
誠實,也就是不說謊,是指一個人的言行和內心思想相一致的良好品德,其基本特徵就是實事求是,把說真話、對別人對自己都不掩飾、不歪曲事實真相作為堅定不移的準則。故事「狼來了」幾乎成為每個家庭對於兒童誠實啟蒙教育的必修課。守信是對自己的言行負責任,做事有信譽,為人講信用,是與誠實相關聯的道德品質。因此,通常我們可以將這兩個詞合起來稱為「誠信」。
承擔責任能力的培養
在社會生活中,個人的行為總是對社會和他人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如果忽視這種影響的存在,就只能各行其是,誰都不能對他人和社會負責,最終導致社會的混亂,一個人在這樣的社會中也就無法實現自己的最基本的需要,所以,責任心不僅是個體事業成功的保證,而且關係到整個社會的有序發展。因此,責任心也是個人的重要的道德、品質、責任是義務人必須承擔的負擔。這就是說,每個人做每件事都有其義務,而當其完。
競爭與合作意識的培養
人與人的交往離不開競爭與合作,竟爭與合作是一對矛盾的統一體,沒有競爭也就沒有動力、沒有合作,競爭往往也會失去方向。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不甘示弱的一面,就是說竟爭是人的一種本能心理傾向,合理參與競爭,善於參與竟爭是個體成長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
而競爭又離不開合作,沒有合作就沒有競爭。現今,既具有團隊精神,善於合作,又善於參與競爭的人是較為理想的人才。而這種人才的培養必須從小開始。我們家長又該如何去做呢?
1正確對待孩子的失敗
孩子面臨的是一個充滿競爭的世界,因此孩子的發展與同伴相比往往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差異和差距,但一時的高下並不意味著永遠的失敗,更不是做人的失敗。多數孩子今天的處境已經十分艱難了,社會競爭通過各種途徑都轉嫁到孩子身上,做家長的首先要充分認識這些競爭有很多是可以避免的,不要過早地讓孩子感到太大的競爭壓力,愉快的童年需要充滿關愛和溫馨的環境,孩子需要寬容,特別是家長的寬容,這不僅可以讓孩子感到一種愛的力量在背後支持,更重要的是讓他能體會到競爭並不可怕,有竟爭就必然有失敗,能夠正確地對待失敗,樹立生活的自信,將能更好地適應社會。
當然,當孩子真的失敗時,家長除了在心理上給予支持外,也要幫孩子進行分析,在一起探討如何參與競爭,找到失敗的原因,特別是發現自身可能存在的不足。正確地認識自己,就能正確地對待自己的失敗,也就可能奮發圖強,此所謂「失敗是成功之母」。
2不要將家長的期待強加給孩子
家庭教育中有一種不好的傾向,成人世界競爭的結果影響了家長的心態,而家長又將自己成功與失敗的情緒轉嫁到孩子身上,孩子成為實現家長未實現理想的替代品,家長的期待成為孩子追逐的目標。比如家長因未能上大學,所以非常希望孩子上大學,來完成上一代未盡的夙願;家長在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就迫切期望孩子能夠出人頭地、光宗耀祖等等。於是,孩子成為家長榮衰的象徵,成為家庭快樂與痛苦的中心。而在這背後,孩子承擔了他幼小年齡所不應承擔的負擔,這對孩子是不公平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今天孩子所面臨的成長環境有別於上一代,家長過去所面臨的成功或失敗的環境與孩子的處境是不一樣的,孩子要走他自己選擇的道路,孩子有他自己的事情要做,孩子沒有責任完成家長的未盡事宜。
家長教育孩子就要明白方向,又要把握分寸;既努力把自己該做的事情。又不包辦代替、束縛和幹擾孩子的發展與進步,好的家長應當對孩子放的開、抓的住、看得清、引導得當。
免責聲明:本文由《不輸工作室》原創創作,原創不得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