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做人重要,父母要如何引導孩子學會做人?

2020-10-03 不輸家庭教育

引導孩子學會做人,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內容。中國民間有幾句傳統的罵人話,叫做「不是人」、「沒人味兒」、「畜牲」等。這罵語的分量其實是相當重的,因為它從根本上否定了被罵者做人的起碼資格和條件;同時,也說明做人的標準是有底線的。



「做人」是一種通俗的說法,它指的是一個健全人必備的基本素質。它是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以及各種非智力因素如情感、意志等方面的總和。「做人」的內容是寬泛的,所有涉及人格發展的因素都構成「做人」的內容。要嚴格劃定出做人教育的確切內容是有一定難度的,作為家長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引導孩子學會做人。


愛心的培養

在絕大多數家庭中,家長是愛孩子的,而且是天底下最無私的愛,這是培養孩子愛心的前提和基礎,因為孩子的情感發展是與家長愛的給予程度及方法方式密切相關的。


愛的種子能夠結出愛的果實,這也是家長的最大心願。沒有家長的愛,孩子不僅會產生對家長的敵意,同時還會產生反社會傾向。但是有了家長的愛,如果愛的方式和方法不正確,那麼同樣未必會使孩子具有愛心。



家長在施以愛心時,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愛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

愛孩子雖然是一種自然的情感,但稍不注意,這種愛可能就變得很狹隘和自私。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家長是家庭的核心,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往往也是強制式的,缺乏對孩子應有的尊重,所以,在孩子的品德形成中更多的是唯家長是聽,缺乏主動性、自主性,做事畏縮不前,根源都與家長早期對待孩子的態度有關尊重孩子,意味著尊重孩子獨立的人格。孩子的生命源於家長,但一旦出生就成為一個獨立的生命形態,絕非是家長的私有物或附屬品。因此,對孩子要少一點命令和限制,特別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和判斷來規定限制孩子的思想,孩子的成長有其自身獨特的規律和需要,做家長的應理解和支持孩子的需要,要通過民主的方式,運用對話解決問題。其次,要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自尊、友情等,家長不能因為自己的好惡而裁決孩子的行為。


2不要代替孩子做他自己能做的事

受傳統的育人觀念和獨生子女政策的影響,今天的家長為孩子包辦代替的現象特別嚴重。孩子來到世界,原本是充滿了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但這種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往往在家長的成人世界的經驗中被理解為各種各樣的危險。於是,我們的家長更多的是替代孩子,「寧可自己多苦一點,也不能讓孩子受罪」「可憐天下父母心」。然而,正是家長這種良好的願望害了孩子,使孩子喪失了自己發展的機會和能力。實際上這也是一種溺愛,在種「愛」的關照下,孩子不僅失去了自我發展的能力,還利用家長的這種「愛」,學會逃避責任。


3創造一些特殊環境磨練孩子

愛心教育不僅不能代替孩子做他自己能做的事,做家長的還得學會創設一定的環境,特別是一些逆境來磨練孩子的意志,讓孩子懂得什麼是真正的愛心,什麼是生活,領悟生命的真諦。人的一生是離不開磨難的,任何人都是在與各種各樣的困難和磨難鬥爭的過程中,才獲得對自我和社會的全面認識的。所以,不能因為家庭條件優越了就可以放鬆對孩子意志磨練的教育。當然,這種教育是以孩子的身心承受能力作為底線的,超過了孩子的承受能力,這種「愛」也就成為一種傷害


同情心的培養


同情心,是一種能了解、理解、體諒他人情感並產生共鳴且發生移情作用的情感。同情心是愛心發生的基礎,沒有同情心也就沒有愛心


同情心是多數人開始就具有的一種本能,但個體差異很大,後天的環境對此影響更大。也就是說,如果不注意保護和培養的話,早期的這種本能也可能出現丟失或存在走向反面的危險。值得重視的是,家長對孩子同情心的培養具有重大的作用


一般來說,孩子到了3歲半以後,他們已經能夠區分自己與別人的痛苦,開始嘗試有效地安慰別人。如當遇到小夥伴不高興時,他們就可能將自己的玩具拿出來哄小朋友,或者幫他擦乾眼淚等等,看到路邊有人乞討時,也會產生憐憫,並能施捨,同情心就開始演化為一種道德行為。如果這種情感和行為沒有得到應有的強化或者反而受到指責,孩子的這種情感就會慢慢地發生退化,甚至會變得無情,對於身邊的苦難熟視無睹、漠不關心。如何培養孩子的同情心呢?


1以同情育同情

同情心的培養離不開同情心的支持,只有具備同情心的家長才能培養出具備同情心的孩子。家長對身邊弱勢群體的關愛和同情會直接成為孩子同情心養成的榜樣,這種榜樣能不斷地強化孩子的同情意識,促使孩子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


2注重體驗

同情心的形成是離不開具體事件的。只有讓孩子在具體的情境中去體驗,才能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同情。同情心決不是書本上的知識,它永遠與具體的情境體驗聯繫在一起。所以,家長要培養孩子的同情心,就必須認識到身邊發生的苦難事件的積極意義,要能讓孩子一起體驗到苦難的存在,然後再付之以必要的支持


3注重強化

孩子具有同情心是一種本能,但這種本能如果得不到保護就可能衰退或喪失。所以對於孩子表現出的同情心和同情行為家長要給以積極的肯定,甚至予以獎勵。讓孩子在肯定和鼓勵中獲得同情心的進一步發展,並由此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行為和品質



誠實與守信品質的培養

誠實,也就是不說謊,是指一個人的言行和內心思想相一致的良好品德,其基本特徵就是實事求是,把說真話、對別人對自己都不掩飾、不歪曲事實真相作為堅定不移的準則。故事「狼來了」幾乎成為每個家庭對於兒童誠實啟蒙教育的必修課。守信是對自己的言行負責任,做事有信譽,為人講信用,是與誠實相關聯的道德品質。因此,通常我們可以將這兩個詞合起來稱為「誠信」。


承擔責任能力的培養


在社會生活中,個人的行為總是對社會和他人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如果忽視這種影響的存在,就只能各行其是,誰都不能對他人和社會負責,最終導致社會的混亂,一個人在這樣的社會中也就無法實現自己的最基本的需要,所以,責任心不僅是個體事業成功的保證,而且關係到整個社會的有序發展。因此,責任心也是個人的重要的道德、品質、責任是義務人必須承擔的負擔。這就是說,每個人做每件事都有其義務,而當其完。




競爭與合作意識的培養

人與人的交往離不開競爭與合作,竟爭與合作是一對矛盾的統一體,沒有競爭也就沒有動力、沒有合作,競爭往往也會失去方向。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不甘示弱的一面,就是說竟爭是人的一種本能心理傾向,合理參與競爭,善於參與竟爭是個體成長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


而競爭又離不開合作,沒有合作就沒有競爭。現今,既具有團隊精神,善於合作,又善於參與競爭的人是較為理想的人才。而這種人才的培養必須從小開始。我們家長又該如何去做呢?


1正確對待孩子的失敗

孩子面臨的是一個充滿競爭的世界,因此孩子的發展與同伴相比往往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差異和差距,但一時的高下並不意味著永遠的失敗,更不是做人的失敗。多數孩子今天的處境已經十分艱難了,社會競爭通過各種途徑都轉嫁到孩子身上,做家長的首先要充分認識這些競爭有很多是可以避免的,不要過早地讓孩子感到太大的競爭壓力,愉快的童年需要充滿關愛和溫馨的環境,孩子需要寬容,特別是家長的寬容,這不僅可以讓孩子感到一種愛的力量在背後支持,更重要的是讓他能體會到競爭並不可怕,有竟爭就必然有失敗,能夠正確地對待失敗,樹立生活的自信,將能更好地適應社會。


當然,當孩子真的失敗時,家長除了在心理上給予支持外,也要幫孩子進行分析,在一起探討如何參與競爭,找到失敗的原因,特別是發現自身可能存在的不足。正確地認識自己,就能正確地對待自己的失敗,也就可能奮發圖強,此所謂「失敗是成功之母」。


2不要將家長的期待強加給孩子

家庭教育中有一種不好的傾向,成人世界競爭的結果影響了家長的心態,而家長又將自己成功與失敗的情緒轉嫁到孩子身上,孩子成為實現家長未實現理想的替代品,家長的期待成為孩子追逐的目標。比如家長因未能上大學,所以非常希望孩子上大學,來完成上一代未盡的夙願;家長在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就迫切期望孩子能夠出人頭地、光宗耀祖等等。於是,孩子成為家長榮衰的象徵,成為家庭快樂與痛苦的中心。而在這背後,孩子承擔了他幼小年齡所不應承擔的負擔,這對孩子是不公平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今天孩子所面臨的成長環境有別於上一代,家長過去所面臨的成功或失敗的環境與孩子的處境是不一樣的,孩子要走他自己選擇的道路,孩子有他自己的事情要做,孩子沒有責任完成家長的未盡事宜。


家長教育孩子就要明白方向,又要把握分寸;既努力把自己該做的事情。又不包辦代替、束縛和幹擾孩子的發展與進步,好的家長應當對孩子放的開、抓的住、看得清、引導得當。


免責聲明:本文由《不輸工作室》原創創作,原創不得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告知!

相關焦點

  • 想讓孩子學會做人,培養孩子的情商很重要,父母要做好三點
    在處理一些事情上的方式方法,通俗一點,就是怎麼學會做人。一個人成功的關鍵就在於情商的高低。那我們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情商,怎樣在孩子的生活習慣中養成呢?作為父母,我們是否經常阻礙孩子情商的發展呢?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在逼不得已的情況下,還是不提倡對孩子使用這種方法,換個角度,我們可以鼓勵孩子,我們可以用孩子感興趣的東西來引導孩子。比如,你想和小朋友一起玩嗎?那其他小朋友都喜歡和聽話的小朋友一起玩,而不是和頑皮的小朋友一起,你覺得怎樣做才可以呢?
  • 尊重是一種修養,也是做人原則,如何引導孩子尊重他人呢?
    對於孩子其實也是一樣的,只有讓孩子學會尊重他人,才能夠獲得別人的尊重,才能夠正視別人的意見,才能接受別人的教育。如果不尊重他人,就不會獲得別人的尊重和友誼,也就不會有什麼指點和建議。 尊重是一種修養,也是做人原則,如何引導孩子尊重他人呢?尊重是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一種做人原則。
  • 不做焦慮的父母,先從自己學會如何做人開始
    為人父母,培育孩子,首先要自己能夠心理健康,放下對孩子過多的期待,先去學會如何做人。否則,自己時常焦慮、時常反覆,並且不思進取,心理狀態紊亂,怎麼能夠培育出心理健康的孩子呢? 我比較注重這類在心理、在人品、在行為方面的以身作則來培育孩子。通過生活中許多類似的事情,使孩子能夠從這些基本的品行品格方面得到培養,進而帶動他健康成長,形成各類積極、包容等的良好品行和行為。 所以,要做不焦慮的父母,父母要能夠不斷的學習和完善自己,從基本的待人處事上下足功夫。
  • 良好的家庭教育,「三因素」不容忽視,根本是教孩子先學會做人
    這名中年女子的言行令人產生諸多感想:一是作為子女應敬重和孝順父母,二是家人之間要友善溝通,三是女子應講究社會公德,四是女子的言行會對在場的未成年人產生惡劣的負面影響,五是女子將會給自己的孩子帶來怎樣的影響,等等。究其根本,這段視頻反映出該女子缺失良好的家庭教育,沒有學會如何做人。
  • 父母最大的失敗,是沒有教會孩子做人
    但相對學校,他的父母應該更痛心。千辛萬苦養出個名牌大學的博士,結果卻混成這個樣子,情何以堪。痛心之餘,他們更應該懂了一個道理:教孩子做人,比逼孩子學習更重要。如果一個孩子不會做人,學習再好也是個廢物,甚至是禍害。
  • 父母最大的失敗,是沒教會孩子做人
    在他們的觀念裡,總覺得「孩子學習好就行了,其他都不重要」。於是就一門心思,只盯著孩子學習。最後孩子學習是挺好,但不懂做人,不會生活,不能跟人好好相處,成了廢物。但這絕不意味著學習就是唯一,其他都可以放棄。事實上,對一個孩子來說,學做人,比學知識更重要。
  • 學會做人再做父母
    而且看圖2,孩子回頭看他爸,我可以理解為這倆敗類用眼神交流,「開始拍攝了嗎?那我要開始打了啊」。首先看這幾張圖,我的想法是,要麼是為了吸睛不擇手段,畢竟現在有一些網紅,主播,個人拍短視頻的為了引流,毫無下限啥都做的出。第二種可能性就是,丈夫就經常家暴妻子,孩子耳濡目染,他爸給他灌輸他媽沒地位,可以隨便打罵,不用當人看。
  • 周志宏:學會生存,學會做人
    石老師和莫言的經歷充分說明學習比學歷重要,會學比學會更重要。在信息社會、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更新之快超乎想像。一個人學會了怎樣去學習,就能不斷獲得新知識,就能一輩子跟著時代的潮流前進。學校學習不僅要打好厚實的知識基礎,更重要的是要學會學習,不僅會跟著老師學,更要學會自主學習,積極思考,主動發展,要有意識地培養自己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
  • 從小培養孩子學會如何做人,比幫助孩子規劃未來人生更具有操作性
    從小培養孩子學會如何做人,更接地氣,也應當成為培養孩子人生的第一課每個人心中都應有一把尺子,逢自己做事時,拿出來量一量,看是否符合標準,看是否逾界,不達標準的努力進取,逾界的堅決改過。跌入泥坑、跳入懸崖的孩子,往往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對孩子至親至愛的父母啊!有的父母對孩子放縱溺愛,有的父母對孩子愛的缺失和冷漠,從而毀滅孩子。
  • 父母應該怎麼教育孩子?教他做人比教他學習更重要
    許多父母將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成績和課外活動上,例如,確保孩子學習,做功課,並按時準備足球練習或舞蹈課。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忘記花時間和精力來培養孩子的成功和發展的另一個組成部分,即成為一個好人,這與好成績,獎項和獎盃同等重要,甚至可能更重要。
  • 楊瀾:最有效的教育是讓孩子看到父母如何做人
    文 | 楊瀾 最重要的是讓孩子看到父母如何做人 作為一名職業女性,我也曾困惑於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每次收拾行李準備出差時,就覺得做了一件特別對不起孩子的事。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我覺得對一個孩子而言,更重要的是看到母親和父親如此享受自己的工作,享受自己的人生,他們如此的充實,見到這麼大的世界,帶回來這麼有趣的故事,而且他們能夠在孩子遇到困惑的時候給予一些指導。你怎樣去做人,你的態度、你的行為孩子都會盡收眼底。
  • 《傅雷家書》教育的本質:做事先做人,人格培養遠比知識技能重要
    是的,一個人首先要學會做人,明白做人的道理,然後才談得上做事。如果連人都做不好,又何談做事情呢?01.在孩子童年與少年時代,擁有健全人格比獲得更多知識技能要重要《傅雷家書》是中國近代最著名的家書之一,是一部充滿父愛溫暖的育兒教子篇。
  • 孩子叛逆時,父母正確的做法,堅持這三點教他做人
    孩子叛逆時,父母正確的做法,堅持這三點教他做人孩子小的時候都是沒有任何分辨是非的能力的,只能隨風搖擺,根本就沒有辦法控制好自己的發展方向,所以這個時候家長應該耐心的去進行引導,去呵護好孩子的成長才行。在這個過程當中,家長還應該告訴自己的孩子如何去控制好自己的行為,千萬不要走不該走的路,要知道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要建立一個十分正確的是非觀才行。
  • 楊瀾:最有效的教育就是讓孩子看到父母如何做人
    她說:「做父母並非易事,身教比言傳更有說服力,別把勁兒都使在孩子身上,如果自己充實、快樂,有責任感,有情緒管理能力,孩子會模仿你的。」最重要的是讓孩子看到父母如何做人作為一名職業女性,我也曾困惑於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每次收拾行李準備出差時,就覺得做了一件特別對不起孩子的事。
  • 父母一定要教會孩子做人5句話,少一句都不可以
    這句話不是沒有道理的,一個家庭想要多少個孩子,只要政策允許,只要經濟條件好,只要家庭成員都同意,那麼小兩口想生幾個都不是啥大問題。比起生孩子,養孩子就難多了。 因為這裡的「養」不僅僅指的是把孩子從嬰兒養到長大成人,而是父母還要承擔起教育孩子的責任。我們既然把孩子帶到了這個世界上,就要對他們的人生負責,所以父母一定要教會孩子做人的這5句話,少一句都不行的。
  • 名校博士窮困潦倒偷電動車被抓:父母最大的失敗是沒教會孩子做人
    在他們的觀念裡,總覺得「孩子學習好就行了,其他都不重要」。於是就一門心思,只盯著孩子學習。最後孩子學習是挺好,但不懂做人,不會生活,不能跟人好好相處,成了廢物。學習的確非常重要。但這絕不意味著學習就是唯一,其他都可以放棄。事實上,對一個孩子來說,學做人,比學知識更重要。
  • 名校博士窮困潦倒偷電動車被抓:父母最大的失敗,是沒教會孩子做人
    但相對學校,他的父母應該更痛心。千辛萬苦養出個名牌大學的博士,結果卻混成這個樣子,情何以堪。痛心之餘,他們更應該懂了一個道理:教孩子做人,比逼孩子學習更重要。如果一個孩子不會做人,學習再好也是個廢物,甚至是禍害。
  • 名校博士窮困潦倒偷電動車被抓:父母最大的失敗,沒教會孩子做人
    在他們的觀念裡,總覺得「孩子學習好就行了,其他都不重要」。於是就一門心思,只盯著孩子學習。最後孩子學習是挺好,但不懂做人,不會生活,不能跟人好好相處,成了廢物。學習的確非常重要。但這絕不意味著學習就是唯一,其他都可以放棄。事實上,對一個孩子來說,學做人,比學知識更重要。
  • 名校博士窮困潦倒偷電動車被抓:父母最大的失敗,是沒教孩子做人
    在他們的觀念裡,總覺得「孩子學習好就行了,其他都不重要」。於是就一門心思,只盯著孩子學習。最後孩子學習是挺好,但不懂做人,不會生活,不能跟人好好相處,成了廢物。學習的確非常重要。但這絕不意味著學習就是唯一,其他都可以放棄。事實上,對一個孩子來說,學做人,比學知識更重要。
  • 名校博士窮困潦倒偷電動車被抓:父母最大失敗,是沒教會孩子做人
    但相對學校,他的父母應該更痛心。千辛萬苦養出個名牌大學的博士,結果卻混成這個樣子,情何以堪。痛心之餘,他們更應該懂了一個道理:教孩子做人,比逼孩子學習更重要。如果一個孩子不會做人,學習再好也是個廢物,甚至是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