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 was the best of times,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在這個時代,最困擾我們的問題,不是信息匱乏,而是信息過載。
不是嗎?打開任何APP、網站,總會有鋪天蓋地的「猜你喜歡」、「大家都在看」;刷一下朋友圈,常常就停不下手,直到最後一條才罷休。
這種快餐式閱讀和碎片化的學習充斥著絕大多數人的生活,他們大多數都不願意把時間用在讀一本書上面,覺得閱讀還不如刷刷知乎,而且美名其曰:
「我這可不是玩手機,我是在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
一切網際網路事物都在做同一件事:用大量的碎片信息,不斷地「衝刷」你的神經,讓你不斷產生新鮮感和愉悅感。
它們想盡辦法把你留住,目的就是為了你的時間和注意力。
首先,我們需要思考一個問題:碎片化學習的弊端是什麼?
1)大腦容易形成惰性,只能接受簡單粗暴的信息
雖說學習沒有捷徑,人們仍然樂此不疲的追求著簡單、快捷甚至一勞永逸的方法,於是便有意無意地尋求用很小付出獲得很大回報的偏方,哪怕回報是虛擬的。
從生理層面來講,這種行為會提升自己的「刺激閾值」,令人不願意再在讀書時進行主動的學習和理解,更多的只能是吸收一些淺顯的、易於理解的、不需要過多思考的信息。
胃口也變得刁鑽,只有那些簡單粗暴,能夠調動起來情緒的,或者是與我們自身欲望,有著直接的強關聯的文章才能夠令我們閱讀下去。
與此同時,對於所有需要思考的部分,這些刺激不是那麼強烈的內容,我們會變得越來越沒有耐心,由此就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2)它們往往簡單、片面、直觀
每天如潮水般湧入我們眼球的各種文章、各種書評和影評,有多少是僅僅作者一家之言、一廂情願,更何況有很多的言論是經不起琢磨和推敲。
現代社會,一種被稱為「泛自由主義」的興起,讓大家可以自由言論、各抒己見,但是也讓身為讀者的我們,容易被片面的言論所左右,它們往往簡單、片面、直觀,難以構建有效的邏輯和結構,這便容易讓自己喪失主觀判斷和主觀意見。
3)過於零散和碎片化,無法形成有效的知識體系
碎片化學習有其作用,但它的意義在於「更新」和「補充」,而不是「建造」。
什麼意思呢?
非系統性的知識會損害你原有的邏輯體系,造成價值觀混亂,任何的道理或建議都有其自身的適用範圍與適用情境。
如果你對一個領域一無所知,那麼,碎片化信息有害無益。因為它們往往簡單、片面、直觀,難以構建有效的邏輯和結構。你所得到的只是一堆砂礫,而不是一座房子。
但如果你已經有了成型的體系,那麼,碎片化信息就相當有用了——它可以成為有益的補充。
看到任意一條信息,你會知道,應該把這條信息「放在哪裡」,應該如何去批判、吸收,應該如何去溯源。
這時,你就是在「將碎片信息體系化」。
說到底,碎片化學習在本質上還是有著兩個作用:
快速的、多元化的獲取資訊。在你已經建立了自己的知識體系的前提下,通過碎片化學習作為拓展和補充。
但真正的現實是,幾乎90%以上的人都不具備最基本的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所以試圖通過碎片化學習獲取知識,這是很難的。
其次是獲取了資訊和信息,不等於獲取了「知識」。
你知道了「碎片化學習弊大於利」,這只是獲取了一條信息。
你理解了為什麼碎片化學習的內涵,你能對這條信息產生疑問或者思考,你能夠自己有選擇的從這篇文章中選擇對你有效的建議,這才叫獲取了知識。
那麼,如何避免陷入這些信息黑洞之中呢?
很多人會問:一直強調碎片化學習的危害,是不是意味著,我們要避開所有碎片化信息,完全靠讀書來學習?
當然不是。
碎片化信息,並不意味著它們沒有價值, 比起讀書,它們或許不夠深入,但更加多元、即時和豐富。
在這個社會中,信息也是一種競爭力。對它們善加利用,會帶來巨大的競爭優勢。
重點是什麼呢?
是看你如何吸收和利用它們:是零碎、無序、不由自主地被吸引,還是始終知道「我想要什麼」,用一根主線,將它們串聯起來,納入自己的體系。
這才是最重要的。
我們必須明確碎片化學習的意義所在:「碎片化學習只是為了獲取信息,和作為知識體系外的補充。」
因為碎片化學習的意義與重要性需要遠遠的排在深度學習之下。
那麼,我們如何更好地進行深度學習?
1) 夯實地基
學習任何一個領域,最根本、最本質的方法,就是從最底層的基礎打起。簡而言之,老老實實去讀最經典的教材,不要去看市面上的暢銷書。
只有打好了基礎,才能確保,後面的學習,是有效的。
這一步,不用強求「通讀」「讀懂」,先把最基本的術語、研究範式、思維脈絡弄清楚。
慢慢來,從最基本的術語開始,一次弄懂一個問題、一個關鍵字,就已經是極大的進步。
2)發散領域
如果把每個領域看作一棵樹,那麼,主幹就是這個領域的發展源流,枝葉就是各個分支、流派和研究對象。
先把枝幹摸清楚,大致了解這個領域的概況,下一步,就是針對自己感興趣的關鍵詞,去找大量相關的資料,進行橫向對比閱讀。
慢慢的,你就會發現,你不知不覺積累下來的東西,已經遠遠超出了你的想像。
3)讀書筆記和思維導圖
只有主動參與的閱讀才是有價值的,有意義的。
閱讀一本書或者一篇文章,並不一定要以掌握這些對象的全部內涵為目標。很多時候,只要這些內容中有一些片段對我們有用就足夠了。所以有可能你在等車的時候刷了一篇文章,全篇來看似乎寫得平平,但是裡面講到一個知識點對你來說新鮮又有用,那麼你就只要把這個知識點快速地轉存起來,或是放到筆記軟體裡,或是將這知識點輸出為一張思維導圖。
4)長期探索
通過閱讀,通過工作中的實踐,還有隨時隨地的思考,你可能漸漸找到一兩個值得自己長期探索的問題。
在這些問題的指引下,你的學習會越來越結構化,越來越成體系,當積累到一定程度後,你還可以進行主題寫作,圍繞一個主題進行寫一些文章,一開始可以寫短一點,幾百字都沒有關係,然後逐漸再增加篇幅和深度。
5)知識間關聯
內容的碎片化的一個成因是,我們沒有悉心去探索內容與內容之間、知識與知識之間的可能關聯。
比如一本好書的作者可能在書的前言部分,告訴你他的這些思想來源於哪些前人的貢獻,受益於哪裡,那麼你就可以從這些陳述出發,去找尋這些可能是同樣精彩的作品。
把這些關係型信息當作我們閱讀過程中的路標和指示牌,我們的知識體系就會在這樣一次次穿針引線的過程中建立起來。
所有的領域,所有的知識點,越往深處去挖掘,你會發現,它們之間都是有聯繫的。
那麼,當你學習一個知識點的時候,不妨不斷地問自己:
「這個知識點,可以跟其他哪些知識點,聯繫起來?」
慢慢的,你就可以通過這種方式,不斷地建立更多、更密集的知識間關聯。
學習的本質,或許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