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然而,這場中國海軍在抗日戰爭中規模最大、犧牲最多的戰役,卻長期鮮為人知。今天,我們輾轉沉船要塞、烽火炮臺,去探尋和打撈那段隱於水底的記憶。
本文摘自:《庫爾勒晚報》2015年5月23日第11版,作者:佚名,原題為:《日軍108架飛機襲江陰圍攻中國艦艇》
陰大慶港碼頭,岸邊吊機轟隆,江心拖船遊弋,倚傍長山與靖江羅家橋港隔水相望。突如其來的大雨傾瀉如注,仿若戰前擂鼓拍擊長江水面,訴說著78年前的悲壯往事——江陰保衛戰。
自沉43艘軍艦商輪、185條民船鹽船,築起一道水下封鎖線;擊落敵機6架、損毀日艦10餘艘,展開一場海空大作戰;掩護上海146家工廠、1.5萬噸設備、2500名工人撤離,贏得一輪時間爭奪賽。
然而,這場中國海軍在抗日戰爭中規模最大、犧牲最多的戰役,卻長期鮮為人知。今天,我們輾轉沉船要塞、烽火炮臺,去探尋和打撈那段隱於水底的記憶。
戰火蔓延中日海軍實力懸殊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日本侵略者叫囂「三個月滅亡中國」,將戰火蔓延至華東地區,企圖水陸並進襲取南京,迫使中國投降。
中日全面戰爭爆發的消息傳向世界,當時正在倫敦出席英王加冕大典的中國使團副團長、中國海軍部長陳紹寬聞訊,立即中止對英國海軍考察,急電蔣介石請求回國抗戰。
7月29日,陳紹寬正在緊急備戰,海軍部走進一名不速之客,日本駐華使館武官本田忠雄前來威脅:「如果中國海軍保持中立,日本可以不攻擊中國艦隻;反之,如果中國海軍違反中立,那將受到毀滅性的打擊。」
陳紹寬當即拒絕,但他心知對手不會善罷甘休,其實力遠在中國海軍之上——
中日甲午戰爭後,日本海軍不斷壯大,至1905年戰勝俄國躍升為太平洋海軍強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實力迅速膨脹,1922年華盛頓會議,限定英、美、日、法、意五國發展海軍比例為5:5:3:1.75:1.75。然而1936年,在屢次三番提出調整噸位限制失敗後,日本公然退出華盛頓條約,無限制擴充海軍。
日本防衛廳披露:「1936年6月,日本海軍擁有285艘艦艇,總噸位達115.3萬餘噸,還不包括許多炮艇、登陸艇及在建的艦艇,海軍官兵總人數為12.6萬人。」至1937年全面侵華戰爭爆發時,其海軍實力已接近英美。
反觀中國海軍,自北洋水師全軍覆滅後,始終沒有振興,僅有中小艦艇130艘,噸位合計6.8萬噸,海軍官兵2.5萬人,而且中國艦艇普遍噸位小、質量差。
以弱敵強,註定是一場惡戰!
特務告密「甕中捉鱉」計劃洩露
江陰,地處長江下遊吳淞口與南京市之中,大江萬裡奔騰至此驟然束緊,最狹處僅1.25公裡,素有「江海門戶」「鎖航要塞」之稱。
1937年8月6日,國民政府最高國防會議,作出封鎖長江、保衛南京決定,防禦焦點就選在江陰要塞:一是破除燈塔、燈椿、燈船等標誌,使日艦失去航行目標;二是自沉艦船堵塞航道,將艦炮移作炮臺,配合沉船、布雷和岸炮構成阻塞線。
當時,長江流域武漢、九江、蕪湖一帶,有日本海軍陸戰隊300餘人、各式艦艇70餘艘,包括一艘9000噸級巡洋艦。沉船塞江,一是隔斷航線讓日本軍艦無法溯江而上,二是將長江內的日本軍艦封鎖在這一水域。
怎知,這個先發制敵的「甕中捉鱉」計劃,竟被國民政府行政院機要秘書黃浚洩露給日本總領事。8月7日夜,滿載日本陸軍、海軍陸戰隊和僑民的船隊,在日艦護送下連夜衝過長江幾大要塞。例如,原在武漢舊日租界的「大池洋行」撤退後,八路軍駐漢辦事處進駐,負責人之一李克農發現,擺在桌上的茶飯未及下咽就匆匆撤走,用手摸茶杯和飯碗猶有餘溫。
8月11日及12日兩天,長江中遊的日本艦船不斷下駛。江陰要塞與海軍部隊則尚未得知封江的絕密指令,眼睜睜看著日艦倉皇撤離。至13日封江,參謀本部緊急從南京與江陰兩面派隊搜索江面,才發現日艦已全部逃脫,總數近20艘,包括旗艦「八重山」號。
功敗垂成,扼腕嘆息!
破釜沉舟築起「水下封鎖線」
集聚在長江口與黃浦江水域的日艦,對上海造成更大威脅。8月11日,海軍部接到封鎖江陰水道的命令。
當天,海軍派「甘露」「白皦」「青天」3艘測量艦,與「綏寧」「威寧」兩艘炮艦溯江,將江陰下遊各處的燈塔、燈標、燈船航道標誌逐一轟毀,暗礁、險灘頓時成為禦敵利器。晚間10時,陳紹寬親率海軍主力「平海」「寧海」及部分準備自沉的軍艦順江疾進,馳赴江陰。
阻塞線,選在江陰長山至靖江縣羅家橋港之間。78年後,當記者故地重訪,商貿碼頭絲毫不見歷史痕跡,只有眼前湧動的江潮、耳畔呼嘯的江風,訴說著曾經的無奈與悲壯。
拆除艦炮,駛至指定位,橫江排列拋下首尾錨,首批自沉的8艘軍艦曾是海軍驕傲,此刻等待它們的卻是自沉命運。海軍將士不舍地離開朝夕相處的艦船,他們含淚舉起右手,向艦船敬最後的軍禮。
夏季的長江正值汛期,水位高、河床寬、水流急。為填補封鎖線上的縫隙,陳紹寬後調4艘「海」字系列巡洋艦自沉江中。中國海軍在江陰先後自沉軍艦12艘,總排水量1.993萬噸。
此外,海軍還從沿江徵調商輪躉船、民船鹽船和巨石充填沉船空隙。
真是名副其實的破釜沉舟啊!江陰建起了一道「水上防線」!
孤軍奮戰「一戰後最慘烈之役」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侵華日軍企圖水陸並進威逼南京,不料不僅陸戰遇到頑強抵抗,水上也被江陰封鎖線擋住去路。
是月,日本海軍陸續出動飛機對江陰試探性襲擊,中國海軍的艦炮、高射機槍和江陰炮臺迅速織成火網對峙,日軍一架艦載機中彈墜落,這也是中國海軍史上以艦炮打下的首架飛機。
9月下旬,淞滬戰事激烈,江陰封鎖線成為日軍水路進攻的眼中釘,日軍隨即增派70餘艘艦隻、300多架飛機、十幾萬名兵士,加緊滬寧全線攻勢。
最慘烈的戰鬥,發生在9月22日和23日。日本海軍第三艦隊司令長谷川清動用航空母艦「加賀」號上42架飛機和岸基航空隊66架飛機再襲江陰,首先圍攻中國海軍旗艦「平海」。
血戰持續了6小時,「平海」號擊落1架、擊傷6架敵機,共有35名將士傷亡。
第一艦隊司令陳季良隨後召集艦長會議,表達鏖戰到底的決心,他下令:「平海」旗艦絕不能因為避免被敵作為重點轟炸目標而降下桅頂的司令旗;各艦艇也不能為了機動而駛向上遊。
次日下午,日軍機群再次撲向江陰。中國海軍奮勇抗敵,高射炮彈打完就用練習彈,練習彈打完就用高射機槍,日軍趁虛而入發動猛攻,「平海」號彈藥庫被擊穿,眼看戰艦無法駕駛,將士們跳進水中搶護炮彈。由於負傷過重,艦身傾斜20餘度,最終在江岸擱淺。隨後,「寧海」「逸仙」「楚有」「應瑞」等艦艇在與日機激戰後,相繼在江陰水面沉沒。
親臨要塞觀戰的德國軍官法爾肯豪森感嘆:「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我所見到的最激烈的海空戰。」
視死如歸粉碎日軍「滅華迷夢」
11月12日,上海淪陷,但日軍仍無法突破江陰封鎖。蘇州、常熟、無錫等地先後陷於敵手,直至陸戰四面受敵,江陰方才失守。其後,日軍僱傭1000餘人打撈沉船、清除障礙,用了7天7夜挖出一條很窄的航道,僅能容小型艦船通過。
江陰保衛戰歷時4個月,中國海軍遲滯了日軍的進攻速度,粉碎其3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為沿江軍民物資後撤爭取寶貴時間,也為中國海軍贏得不屈之名。
陳季良,江陰防線最高指揮官,年屆花甲的他在前線持續作戰50餘天。1945年陳季良病逝,臨終前說:「我深恨未能親將日寇趕出中國,但相信,日本侵略者的徹底失敗已經在望了。」
「青山依舊,河水長流,恨不能為抗日死……」「寧海」號艦長陳宏泰,「九·二三」大戰中,他被敵機炸彈爆片擊中直插腿骨,仍咬牙堅持指揮戰鬥,傷愈後殘疾無法重上戰場殺敵。
「在此抗戰以爭民族生存之際,每人皆應抱定決心為國犧牲,如全國人士皆同此心,敵必不得逞。我將用熱血去喚醒他們,遍灑『平海』及江湖!」「平海」號第一高射炮指揮見習生孟漢霖,在掃落敵機時被敵彈擊中,溘然長逝於炮臺。
今天的江陰是全國「百強縣」,曾經的沉船也於50年前被悉數打撈,只有那永不停歇的江水嗚咽,送來那或慷慨或悲壯的詠唱…… (據《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