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軍抗戰中規模最大犧牲最多的戰役是哪次

2020-12-25 環球網

核心提示:然而,這場中國海軍在抗日戰爭中規模最大、犧牲最多的戰役,卻長期鮮為人知。今天,我們輾轉沉船要塞、烽火炮臺,去探尋和打撈那段隱於水底的記憶。

本文摘自:《庫爾勒晚報》2015年5月23日第11版,作者:佚名,原題為:《日軍108架飛機襲江陰圍攻中國艦艇》

陰大慶港碼頭,岸邊吊機轟隆,江心拖船遊弋,倚傍長山與靖江羅家橋港隔水相望。突如其來的大雨傾瀉如注,仿若戰前擂鼓拍擊長江水面,訴說著78年前的悲壯往事——江陰保衛戰。

自沉43艘軍艦商輪、185條民船鹽船,築起一道水下封鎖線;擊落敵機6架、損毀日艦10餘艘,展開一場海空大作戰;掩護上海146家工廠、1.5萬噸設備、2500名工人撤離,贏得一輪時間爭奪賽。

然而,這場中國海軍在抗日戰爭中規模最大、犧牲最多的戰役,卻長期鮮為人知。今天,我們輾轉沉船要塞、烽火炮臺,去探尋和打撈那段隱於水底的記憶。

戰火蔓延中日海軍實力懸殊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日本侵略者叫囂「三個月滅亡中國」,將戰火蔓延至華東地區,企圖水陸並進襲取南京,迫使中國投降。

中日全面戰爭爆發的消息傳向世界,當時正在倫敦出席英王加冕大典的中國使團副團長、中國海軍部長陳紹寬聞訊,立即中止對英國海軍考察,急電蔣介石請求回國抗戰。

7月29日,陳紹寬正在緊急備戰,海軍部走進一名不速之客,日本駐華使館武官本田忠雄前來威脅:「如果中國海軍保持中立,日本可以不攻擊中國艦隻;反之,如果中國海軍違反中立,那將受到毀滅性的打擊。」

陳紹寬當即拒絕,但他心知對手不會善罷甘休,其實力遠在中國海軍之上——

中日甲午戰爭後,日本海軍不斷壯大,至1905年戰勝俄國躍升為太平洋海軍強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實力迅速膨脹,1922年華盛頓會議,限定英、美、日、法、意五國發展海軍比例為5:5:3:1.75:1.75。然而1936年,在屢次三番提出調整噸位限制失敗後,日本公然退出華盛頓條約,無限制擴充海軍。

日本防衛廳披露:「1936年6月,日本海軍擁有285艘艦艇,總噸位達115.3萬餘噸,還不包括許多炮艇、登陸艇及在建的艦艇,海軍官兵總人數為12.6萬人。」至1937年全面侵華戰爭爆發時,其海軍實力已接近英美。

反觀中國海軍,自北洋水師全軍覆滅後,始終沒有振興,僅有中小艦艇130艘,噸位合計6.8萬噸,海軍官兵2.5萬人,而且中國艦艇普遍噸位小、質量差。

以弱敵強,註定是一場惡戰!

特務告密「甕中捉鱉」計劃洩露

江陰,地處長江下遊吳淞口與南京市之中,大江萬裡奔騰至此驟然束緊,最狹處僅1.25公裡,素有「江海門戶」「鎖航要塞」之稱。

1937年8月6日,國民政府最高國防會議,作出封鎖長江、保衛南京決定,防禦焦點就選在江陰要塞:一是破除燈塔、燈椿、燈船等標誌,使日艦失去航行目標;二是自沉艦船堵塞航道,將艦炮移作炮臺,配合沉船、布雷和岸炮構成阻塞線。

當時,長江流域武漢、九江、蕪湖一帶,有日本海軍陸戰隊300餘人、各式艦艇70餘艘,包括一艘9000噸級巡洋艦。沉船塞江,一是隔斷航線讓日本軍艦無法溯江而上,二是將長江內的日本軍艦封鎖在這一水域。

怎知,這個先發制敵的「甕中捉鱉」計劃,竟被國民政府行政院機要秘書黃浚洩露給日本總領事。8月7日夜,滿載日本陸軍、海軍陸戰隊和僑民的船隊,在日艦護送下連夜衝過長江幾大要塞。例如,原在武漢舊日租界的「大池洋行」撤退後,八路軍駐漢辦事處進駐,負責人之一李克農發現,擺在桌上的茶飯未及下咽就匆匆撤走,用手摸茶杯和飯碗猶有餘溫。

8月11日及12日兩天,長江中遊的日本艦船不斷下駛。江陰要塞與海軍部隊則尚未得知封江的絕密指令,眼睜睜看著日艦倉皇撤離。至13日封江,參謀本部緊急從南京與江陰兩面派隊搜索江面,才發現日艦已全部逃脫,總數近20艘,包括旗艦「八重山」號。

功敗垂成,扼腕嘆息!

破釜沉舟築起「水下封鎖線」

集聚在長江口與黃浦江水域的日艦,對上海造成更大威脅。8月11日,海軍部接到封鎖江陰水道的命令。

當天,海軍派「甘露」「白皦」「青天」3艘測量艦,與「綏寧」「威寧」兩艘炮艦溯江,將江陰下遊各處的燈塔、燈標、燈船航道標誌逐一轟毀,暗礁、險灘頓時成為禦敵利器。晚間10時,陳紹寬親率海軍主力「平海」「寧海」及部分準備自沉的軍艦順江疾進,馳赴江陰。

阻塞線,選在江陰長山至靖江縣羅家橋港之間。78年後,當記者故地重訪,商貿碼頭絲毫不見歷史痕跡,只有眼前湧動的江潮、耳畔呼嘯的江風,訴說著曾經的無奈與悲壯。

拆除艦炮,駛至指定位,橫江排列拋下首尾錨,首批自沉的8艘軍艦曾是海軍驕傲,此刻等待它們的卻是自沉命運。海軍將士不舍地離開朝夕相處的艦船,他們含淚舉起右手,向艦船敬最後的軍禮。

夏季的長江正值汛期,水位高、河床寬、水流急。為填補封鎖線上的縫隙,陳紹寬後調4艘「海」字系列巡洋艦自沉江中。中國海軍在江陰先後自沉軍艦12艘,總排水量1.993萬噸。

此外,海軍還從沿江徵調商輪躉船、民船鹽船和巨石充填沉船空隙。

真是名副其實的破釜沉舟啊!江陰建起了一道「水上防線」!

孤軍奮戰「一戰後最慘烈之役」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侵華日軍企圖水陸並進威逼南京,不料不僅陸戰遇到頑強抵抗,水上也被江陰封鎖線擋住去路。

是月,日本海軍陸續出動飛機對江陰試探性襲擊,中國海軍的艦炮、高射機槍和江陰炮臺迅速織成火網對峙,日軍一架艦載機中彈墜落,這也是中國海軍史上以艦炮打下的首架飛機。

9月下旬,淞滬戰事激烈,江陰封鎖線成為日軍水路進攻的眼中釘,日軍隨即增派70餘艘艦隻、300多架飛機、十幾萬名兵士,加緊滬寧全線攻勢。

最慘烈的戰鬥,發生在9月22日和23日。日本海軍第三艦隊司令長谷川清動用航空母艦「加賀」號上42架飛機和岸基航空隊66架飛機再襲江陰,首先圍攻中國海軍旗艦「平海」。

血戰持續了6小時,「平海」號擊落1架、擊傷6架敵機,共有35名將士傷亡。

第一艦隊司令陳季良隨後召集艦長會議,表達鏖戰到底的決心,他下令:「平海」旗艦絕不能因為避免被敵作為重點轟炸目標而降下桅頂的司令旗;各艦艇也不能為了機動而駛向上遊。

次日下午,日軍機群再次撲向江陰。中國海軍奮勇抗敵,高射炮彈打完就用練習彈,練習彈打完就用高射機槍,日軍趁虛而入發動猛攻,「平海」號彈藥庫被擊穿,眼看戰艦無法駕駛,將士們跳進水中搶護炮彈。由於負傷過重,艦身傾斜20餘度,最終在江岸擱淺。隨後,「寧海」「逸仙」「楚有」「應瑞」等艦艇在與日機激戰後,相繼在江陰水面沉沒。

親臨要塞觀戰的德國軍官法爾肯豪森感嘆:「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我所見到的最激烈的海空戰。」

視死如歸粉碎日軍「滅華迷夢」

11月12日,上海淪陷,但日軍仍無法突破江陰封鎖。蘇州、常熟、無錫等地先後陷於敵手,直至陸戰四面受敵,江陰方才失守。其後,日軍僱傭1000餘人打撈沉船、清除障礙,用了7天7夜挖出一條很窄的航道,僅能容小型艦船通過。

江陰保衛戰歷時4個月,中國海軍遲滯了日軍的進攻速度,粉碎其3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為沿江軍民物資後撤爭取寶貴時間,也為中國海軍贏得不屈之名。

陳季良,江陰防線最高指揮官,年屆花甲的他在前線持續作戰50餘天。1945年陳季良病逝,臨終前說:「我深恨未能親將日寇趕出中國,但相信,日本侵略者的徹底失敗已經在望了。」

「青山依舊,河水長流,恨不能為抗日死……」「寧海」號艦長陳宏泰,「九·二三」大戰中,他被敵機炸彈爆片擊中直插腿骨,仍咬牙堅持指揮戰鬥,傷愈後殘疾無法重上戰場殺敵。

「在此抗戰以爭民族生存之際,每人皆應抱定決心為國犧牲,如全國人士皆同此心,敵必不得逞。我將用熱血去喚醒他們,遍灑『平海』及江湖!」「平海」號第一高射炮指揮見習生孟漢霖,在掃落敵機時被敵彈擊中,溘然長逝於炮臺。

今天的江陰是全國「百強縣」,曾經的沉船也於50年前被悉數打撈,只有那永不停歇的江水嗚咽,送來那或慷慨或悲壯的詠唱…… (據《新民晚報》)

相關焦點

  • 二戰中規模最大的兩棲登陸行動——衝繩島戰役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場戰爭,在這場戰爭中爆發出了各種慘絕人寰的戰役,例如死亡人數最多的戰役,規模最大的空戰等等,今天兵哥要說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的兩棲登陸行動,這就是著名的衝繩島戰役。
  • 二戰之最大規模刺刀戰:石牌保衛戰,緬懷先烈,勿忘國恥
    石牌保衛戰中最激烈的是,發生了二戰史上最大規模的刺刀拼殺戰鬥,雖然日寇歷來以擅長白刃戰而聞名,但是在這場驚天地泣鬼神空前慘烈的搏殺中,國軍官兵卻硬是憑著寧死不退的大無畏精神和日寇血戰三個小時,用1500多名官兵的壯烈犧牲換來這場來之不易的勝利。
  • 中國近代史上四大軍校?誰在抗日戰爭中犧牲最多?
    在中國近代史上,有四大著名的軍官學校。它們在辛亥革命、北伐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都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們就是保定陸軍軍官學校、雲南講武堂、東北講武堂和黃埔軍校四大軍校。在抗日戰爭中這四所軍校都做了哪些犧牲?
  • 溫州規模最大抗戰戰役:一個連160人最後剩52人
    溫州網訊 早已經成為景區的景山蓮花芯,每天遊客絡繹不絕,很少人知道,這裡曾發生過溫州抗戰期間最血腥、最慘烈的戰役。  蓮花芯因山高坡陡、地勢險要,成為溫州城的屏障和進入城區的一大門戶。1944年9月與11月,中國軍隊與日軍在蓮花芯兩次激戰。  92歲的永嘉巖坦老兵戴盛凱,仍記得70多年前慘烈一幕,「睜眼閉眼全是兄弟們屍首」。
  • 日落東京灣 《抗戰》中感受歷史氣息
    也就從那一天起,中國人民開始在無情侵略中開始醒悟,奮起抗擊,在遙遠的東方打響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第一槍。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法西斯開始全面侵華,中國人民的全面抗戰也正式拉開了序幕。經過長達八年的艱苦抗擊,1945年8月日本政府終於宣布無條件投降,被稱為二戰中「進行的最早,堅持的時間最長,戰場最廣闊,陸軍作戰規模最大,所付出的犧牲也最慘重」 的反法西斯戰爭的抗日戰爭終於以中國人們的全面勝利而告終。歷史不會在硝煙中淡忘,屈辱和光榮總在信念中得到升華,刻骨銘心,憂國患家。中國的抗戰是中華民族戰爭史上對社會文明破壞力最大的一次戰爭,也是對民族警示最深刻的一次。
  • 抗戰中,此役我軍傷亡8000日軍全軍覆滅,堪稱最有血性的戰役
    抗戰爆發之後,由於敵我雙方在軍事力量上具有明顯的差距,因此我軍付出的傷亡代價是十分慘重的,可以說整個抗日戰爭的勝利就是無數軍民用血肉之軀換來的。幾場大規模的會戰,比如淞滬會戰、長沙會戰等等,幾乎每場戰爭都要犧牲好幾萬士兵,今天咱們就講講整個抗日戰爭中最有血性的一場戰役,松山戰役。
  • 十名四川抗戰老兵到訪雲南松山戰役遺址祭奠戰友
    圖為老兵向戰友敬禮 陳靜 攝中新網龍陵4月2日電 (陳靜)2日,來自四川的10名中國遠徵軍老兵抵達雲南省保山市龍陵縣松山戰役遺址,與數十名志願者一起,為在這裡犧牲的7000餘戰友送上鮮花,告慰英靈。「當年松山戰役時就是這樣,由於山間霧大,戰友們看不清日軍的方位,作戰受到很大影響。」曾經參加過松山戰役的抗戰老兵廖沛林回憶起當年的戰事,感概萬分。發生在抗日戰爭末期的松山戰役十分慘烈,中國遠徵軍犧牲7000餘人,最終消滅了盤踞松山的日軍,打通滇緬通道、拉開對日反攻序幕。
  • 參閱 曲青山:在抗戰紀念活動中需把握好的幾個重大問題
    後來,由於國民黨當權者採取了消極抗戰的政策,正面戰場的作用受到嚴重影響。正面戰場的大戰役雖然勝少敗多,但大量地消耗了日軍的實力,比如臺兒莊戰役、淞滬戰役、忻口戰役、常德戰役、衡陽戰役等,眾多國民黨愛國將士血灑疆場。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以後,敵後戰場逐漸成為主戰場。通常在一般性戰爭中,遊擊戰主要是對敵人進行騷擾、破壞,對戰爭只起輔助作用。
  • 「銘記歷史」貴州桐梓金家樓,抗戰期間辦在內陸的「海軍學校」
    但是在中國,在20世紀那場全民抗日的戰爭中,就在中國西南貴州北部的大山裡卻出現了一所海軍學校:「桐梓海軍學校」。8月30日,記者走訪了中國現存唯一的海軍學校舊址紀念地——位於桐梓縣文筆路的金家樓。「金家樓」是一座主體三層、局部二層的外廊式西式建築,呈「U」字型布局,樓前是集合場和旗臺。
  • 電影《血戰松山》取材抗戰史上最慘烈的戰役
    電影《血戰松山》取材抗戰史上最慘烈的戰役   由著名公益慈善活動家、海峽兩岸和諧發展基金會理事長任安利先生投資的電影《血戰松山》於10月28日在京舉行首次新聞發布會。
  • 《八佰》告訴你廣東男人的血性:抗戰中粵軍有多少將士血戰沙場
    在中國近代史上,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的廣東人從來都站在國家需要的最前列,開創和書寫著中華民族新的傳奇。然而,每每聊到抗日,當其他省份在爭論誰的貢獻最大的時候,向來低調的廣東人從來都不在爭論人群之中。說到中華民族的抗日史,廣東人從來都不會去爭第一,但是也從來不甘於人後。
  • 第三次戰役,讓他永生難忘
    第三次戰役,讓他永生難忘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20.10.24 星期六 徐常青攝    23日上午,87歲的孟慶賢手捧 「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在電視機前觀看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直播。 70年前,年僅17歲的孟慶賢,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投入到抗美援朝偉大戰爭中。    孟慶賢生於1933年,16歲參軍,17歲參加抗美援朝戰爭,成為了志願軍第38軍的一名步兵。
  • 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重要轉折點中途島戰役
    大家好,我是阿段,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是美國的一部於2019年上映的電影,《決戰中途島》,導演羅蘭·艾默裡奇電影開始以日本偷襲珍珠港,造成美國海軍損失慘重為例,繼而引發美國對於日本偷襲珍珠港進行反擊,同時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重要轉折點——中途島戰役,這場戰役使日本海上力量受到沉重的打擊
  • 99歲川軍老兵:抗戰神劇都是亂編 哪有那麼容易
    殘忍、高效、現代化,中國軍隊到底面對著怎樣的敵人?  □華西都市報見習記者楊力攝影楊濤2015年8月14日,四川廣漢的一處農家中,99歲的馬定新看著電視裡播放的抗戰劇,嘆了口氣說:「抗戰哪有這麼容易,幾個人就輕易幹掉鬼子的一個聯隊?如果真的這樣,我們還用犧牲那麼多兄弟,艱難地抗戰8年嗎?」
  • 松山戰役中有一位溫州人 所隸屬軍團成抗戰劇原型
    抗戰遺址:雲南省保山市龍陵縣臘勐鄉松山  歷史回放:松山戰役是抗日戰爭滇西緬北戰役中的一部分,中國抗戰遠徵軍於1944年6月4日開始進攻,至9月7日克復松山,苦戰了95天,先後投入第71軍、第8軍共5個步兵師約6萬人,火炮200門,以陣亡官兵8000餘人為代價,取得勝利。
  • 抗戰中犧牲的首位高級將領佟麟閣 文革被抄家遺物毀壞殆盡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佟麟閣家文革中遭受衝擊,所有遺物毀壞殆盡。鳳凰衛視10月16日《中國記憶》,以下為文字實錄:佟麟閣盧溝橋戰役殉國 成抗戰犧牲第一將解說: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打開了抗日的序幕,駐紮盧溝橋的第29軍,以10萬兵力與日軍對抗,慘烈的激戰持續了近一個月的時間。
  • 二戰哪國消滅日軍最多?此國殺155萬,日本至今不敢惹,不是中國
    但是實際上何應欽在《八年抗戰》中公布的數字為48萬,而按照美國學者引用日本的史料,估計在大陸被擊斃的日軍,一共是45.5萬人,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採用了綜合統計的數字:55萬。
  • 抗戰中的中國空軍-空校畢業活六過個月就算長壽
    ——記抗日戰爭中的中國空軍  抗日戰爭爆發之初,尚在襁褓中的中國「飛鷹」,在民族存亡的危急時刻奮起展翅。  這是一場敵我力量懸殊的空戰——當時中國空軍共有飛機600多架,能作戰的僅305架;而日本海軍和陸軍的航空隊,合計擁有飛機2000餘架。
  • 當年川軍出川抗戰,打過哪些仗?在雜牌軍中算不算厲害?
    川軍的裝備、訓練在各地雜牌軍中都是屬於中下水準,但在抗戰戰場上的表現還是相當英勇。比如,第一批出川的43軍26師,在淞滬胡會戰中,作戰之頑強犧牲之慘烈,足以彪炳史冊。全師5000人只有600人生還,4名團長中陣亡2人,14名營長傷亡13人。
  • 廣東人最愛吃的福建人,在中國海軍史上扮演了什麼角色?
    ▲福建水師提督陳化成(福建同安)在鴉片戰爭中犧牲在吳淞口炮臺但他最大的功績不在於作戰,而是反對清廷內部「宜遷其人,宜棄其地」的棄臺主張,力主在臺灣設官屯兵。這一遠見卓識的建議被康熙帝採納,從此臺灣成為中國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