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規模最大抗戰戰役:一個連160人最後剩52人

2021-01-09 溫州新聞網

蓮花芯舊址。因戰爭當年這棵樹只剩下樹幹,如今枝繁葉茂,楊府殿也擴建。 金魚 攝

老兵戴盛凱敬禮。

戴盛凱老人手臂上還有當年所屬部隊的番號刺字,時間久了,已經模糊。

君子峰 ,當時國軍指揮部所在地。

原先的楊府殿已擴建。

柯永波走訪時收集的資料。

  溫州網訊 早已經成為景區的景山蓮花芯,每天遊客絡繹不絕,很少人知道,這裡曾發生過溫州抗戰期間最血腥、最慘烈的戰役。

  蓮花芯因山高坡陡、地勢險要,成為溫州城的屏障和進入城區的一大門戶。1944年9月與11月,中國軍隊與日軍在蓮花芯兩次激戰。

  92歲的永嘉巖坦老兵戴盛凱,仍記得70多年前慘烈一幕,「睜眼閉眼全是兄弟們屍首」。

  這些死去的戰士,手臂上無不刺著「21師」字樣的青色文身,戴盛凱的手臂,也有這樣的印記。

  只是,70多年的時光,早已經讓戴盛凱手臂上的印記模糊不清,如同人們對蓮花芯攻佔戰記憶。

  曾擔任溫州市委黨校文史教研室負責人的柯永波,多年來查證川軍新21師在溫州一帶的作戰歷史。他與志願者反覆奔波找尋,搶救這段「記憶」。

  8月12日,景山蓮花芯,蒼松翠柏中,柯永波帶著記者翻到山頂,用手一一指著,營盤頂、楊府殿、老柏山,這些都是當年將士們拼死爭奪的制高點。曾經被鮮血浸透的土地,不會,也不應該從人們的記憶中抹去。

  將士手臂上都刺著「21師」文身

  自1937年起,川軍300萬將士出川抗戰,所到之處包括山西、河南、湖北、湖南……但並不廣為人所知的是,一支並非川軍主力的「雜牌軍」,曾來到溫州等地,那就是外號「範哈兒」的範紹增招兵買馬組建的部隊,番號「新21師」。

  背景特殊的新21師,其一萬多名將士,手臂上無不刺著「21師」字樣的青色文身,寓意「生是21師的人,死是21師的鬼」。

  與其他大多普通士兵一樣,戴盛凱腕上的刺青,也是「21師」,擼起衣袖,皺紋肆長的手腕上,仍依稀可見當年刺青的影子。

  戴盛凱加入「 21師」的過程,充滿戲劇性。

  那一年,戴盛凱18歲。迫於生計,他在麗水至溫州的水運稅收部門當「傳令兵」,跑腿、燒飯等什麼都做,還經常被罵得狗血噴頭。

  半年後,戴盛凱請假回家探親,經過青田途中,遇到一支國軍,他隨即被徵入伍,並發給槍枝與子彈。

  這是戴盛凱第一次摸槍,槍還沒摸熱。任務來了,他被派去參加抗擊日軍侵佔麗水的戰鬥。敵人火力十分猛烈,很快,他所在部隊被打散了。戴盛凱想按照原來路線回家,又一次遇上國軍被收編。這回,戴盛凱的任務是監督挑夫,一路上,很多挑夫逃走了,他只好把挑夫丟下的東西背到自己身上,累得直不起腰,他覺得再下去肯定會累死。

  趁大家熟睡時,戴盛凱選擇離開,沒想到再次遇到另一支國軍。這是一支來自四川的隊伍,士兵手臂上無不刺著「21師」字樣的青色文身。這回,戴盛凱選擇認命,他被編入21師63團5連,全連共有160人。

  一個連160人最後剩52人

  部隊在開赴永康的路上,突然接到命令,去溫州奪回被日軍佔領的蓮花芯。

  戰鬥的地點就是蓮花芯,戴盛凱記得他們連負責攻一個陡峭的山坳,他們從山下向上衝,日軍則在制高點上用機槍向下掃射。第一排衝鋒的弟兄們全部犧牲。待到戴盛凱所在的第二排發起衝鋒時,「前面的死屍已經摞成了牆」。

  陶悟青是新21師師部報務員,而他永生無法忘卻的是,作為技術兵的他,在跟隨師首到前沿陣地時,山間槍炮聲不絕於耳,在那炮火陣陣的硝煙下,居高臨下的日軍,瘋狂掃射,步槍、機槍、手榴彈、槍榴彈和小鋼炮的吼聲混雜一起。首長將望遠鏡遞給他,他清楚地看到日軍有五個聳立不倒的碉堡,而我軍將士衝鋒陷陣,一批倒下去,一批向前衝……

  「不衝不行,排長在後面拿槍頂著說:不準退。」戴盛凱等人待日軍機槍停下的一瞬向前衝去,部隊竟成功攻上了高地。可到了夜裡,日軍反攻,剛打下的山頭又失守了。當日衝鋒的63團第五連,160人,最終只生還52人。

  沒有經過一天正兒八經訓練的戴盛凱,槍林彈雨中,居然奇蹟般毫髮未損。

  次日,戴盛凱隨部隊趕往青田,另領作戰任務去了。

  犧牲將士部分是溫州兵

  戴盛凱還記得,大字不識一個的他,在部隊裡交流並不困難,除了排長等長官,跟他一樣的士兵,有部分是溫州人。

  柯永波後來查證,部隊減員了,都是就地重新收編,再打,再收編。因此,結合戴盛凱的回憶,不排除在蓮花芯戰役中陣亡的士兵,有部分就是溫州人。

  至於這場戰鬥,到底死了多少人,尚無法具體統計。

  62團長陳章文曾在回憶錄中稱,該團在攻佔蓮花芯時,兩次得而復失,傷亡千餘人。

  而據當地村民反映,戰後年代,有人在耕地時曾多次發現遺骨。老人龔阿桃說,在耕種時也曾發掘出許多人體遺骨。退休工人黃笑霞也說,她當時在溫州造紙廠做工,也看到白泉村一帶造公路時有成堆的白骨。

  他們理應被更多人記住

  92歲的戴盛凱,在解放時,帶著留在胳臂和腿上的彈痕及一本傷殘軍人證書回家後,再也沒有去過景山,「睜眼閉眼全是兄弟們屍首」。眨眼還是生龍活虎的兄弟,互相開玩笑說打完仗就回家娶妻生子,如今成了景山上無主的白骨,他實在無法面對。

  只是,這些曾經一起扛槍在蓮花芯戰鬥的兄弟,他們長什麼樣子,叫什麼名字,他一個也想不起。

  柯永波說,那時候,很多壯烈犧牲的將士,都是草草安葬,沒有墓地,這幾乎成了他們普遍受到的待遇。

  可他們即使有墳墓,那又如何呢?

  不久前,河南一位讀者委託本報尋找他在蓮花芯戰役中犧牲的伯父佔國屏墓地。儘管該名讀者手持伯父墓地照片,儘管報導刊發後,大量讀者熱心提供線索,但城市的建設早已經讓一切翻天覆地,佔國屏墓地已不復存在。

  就連經歷悲壯廝殺的蓮花芯,也沒有留下印記。

  8月12日,景山蓮花芯,柯永波帶著記者翻到山頂,用手一一指著,營盤頂、楊府殿、老柏山。被松柏蒼翠覆蓋的3個重要制高點,曾是將士們拼命爭奪的工事。

  當年楊府殿後院古樹被炸得僅剩樹幹,樹身遍布槍眼,而如今此樹根深葉茂,鬱鬱蔥蔥。

  如果沒有當地老人的指正,沒有人會想到,景山成千上萬棵樹中,這棵樹有什麼特別。

  「這裡起碼應該立一個紀念碑,或者打造成愛國主義教育旅遊線路。」柯永波痛心地說。

  >>>追尋

  蓮花芯攻佔戰謎團是如何揭開的?

  受種種因素影響,關於蓮花芯戰役的文字記載並不多。

  2010年,我市編撰的《溫州市抗戰時期人口傷亡和財產損失調研資料彙編》一書進入統稿階段,已退休的東方集團幹部柯永波受邀幫忙。統稿過程中,他發現,國民黨第88軍新21師第62團團長陳章文的《攻佔蓮花心紀實》一文未被收入,有關蓮花芯攻佔戰也只有很簡單的介紹,很多細節十分模糊。

  一些專家對該文存在爭議:具有規模性的戰鬥發生過幾次;什麼時候開打;具體多少人傷亡?

  然而,柯永波到溫州圖書館、檔案館等地反覆查詢,又到浙江省圖書館、重慶圖書館,查詢,收穫卻十分有限。

  其間,柯永波得知參加蓮花芯攻佔戰的陳章文,生前曾任成都市政府參事室參事,就又飛赴成都尋找線索。

  2011年5月,柯永波聯繫到了正在成都探親的新21師副師長李文密之四子李懷宸先生,拿到了由他根據其父口筆述整理的《翻越雙尖山到溫州參戰》。

  李文密作為參加「攻佔戰」的指揮成員與陳章文先生的上司,他側重介紹從麗水到溫州沿途戰事,以及從麗水翻山越嶺過青田到溫州參戰的艱險經歷,而對於溫州戰事與「攻佔戰」的記述沒有陳章文具體,也有時間、內容等情節細節上的出入,但是全文所反映的「攻佔戰」的慘烈程度與將士們的愛國禦敵的犧牲精神是一致的;特別是文中也明確提到新21師「溫州攻佔戰61、62團傷亡過半」,此說同陳章文兩次提到新編21師傷亡情況相似。

  此外,作為參戰指揮官之一的原國民黨第32集團軍暫編33師第64團團長李昊,在《反攻溫州未遂紀實》一文回憶,反映了日軍第三次入侵溫州之後,國軍各有關部隊對日軍佔領包括蓮花心以及溫州城區的反擊。雖然記述簡略,但能反映國軍在溫州反擊日軍侵略的總體部署,以及陳章文、李文密沒有涉及的一些戰鬥情況。

  三位戰鬥指揮官的回憶文章,相輔相成,共同敘述了國軍各部隊協同反擊日軍侵略的愛國禦敵情況。

  為了進一步印證三人說法,柯永波與志願者一起訪遍了景山周邊的10多個村子和街道,採訪了20多位老人,出乎意料的是,這些上了年紀的老人家竟有不少都對蓮花芯戰役的慘烈記憶猶新。老人們的回應,為指揮官的回憶提供了有力佐證。

  感謝中共溫州市委黨史研究室提供資料

本文轉自:溫州網

相關焦點

  • 松山戰役中有一位溫州人 所隸屬軍團成抗戰劇原型
    抗戰遺址:雲南省保山市龍陵縣臘勐鄉松山  歷史回放:松山戰役是抗日戰爭滇西緬北戰役中的一部分,中國抗戰遠徵軍於1944年6月4日開始進攻,至9月7日克復松山,苦戰了95天,先後投入第71軍、第8軍共5個步兵師約6萬人,火炮200門,以陣亡官兵8000餘人為代價,取得勝利。
  • 中國海軍抗戰中規模最大犧牲最多的戰役是哪次
    核心提示:然而,這場中國海軍在抗日戰爭中規模最大、犧牲最多的戰役,卻長期鮮為人知。今天,我們輾轉沉船要塞、烽火炮臺,去探尋和打撈那段隱於水底的記憶。然而,這場中國海軍在抗日戰爭中規模最大、犧牲最多的戰役,卻長期鮮為人知。今天,我們輾轉沉船要塞、烽火炮臺,去探尋和打撈那段隱於水底的記憶。戰火蔓延中日海軍實力懸殊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日本侵略者叫囂「三個月滅亡中國」,將戰火蔓延至華東地區,企圖水陸並進襲取南京,迫使中國投降。
  • 52年南日島戰役,金門戰役後又一次失利,八百多人被俘虜到臺灣
    1949年10月,當時新中國建立還不到一個月,三野葉飛兵團就在金門遭遇了失利,三個團共9000多官兵損失殆盡,幾乎全軍覆沒。金門戰役失敗後,解放軍受限於海空軍力量不足,在東南沿海的島嶼戰事中,基本上處於守勢。尤其是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原先準備攻臺的三野精銳部隊先後被調到了朝鮮前線,就連很多部隊的高射炮,重型火炮都被調到了朝鮮前線。
  • 二戰中規模最大的兩棲登陸行動——衝繩島戰役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場戰爭,在這場戰爭中爆發出了各種慘絕人寰的戰役,例如死亡人數最多的戰役,規模最大的空戰等等,今天兵哥要說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的兩棲登陸行動,這就是著名的衝繩島戰役。
  • 老兵楊良平去世:經歷抗戰全程,松山戰役加入敢死隊攻克主峰
    老兵楊良平去世:經歷抗戰全程,松山戰役加入敢死隊攻克主峰 澎湃新聞記者 嶽懷讓 2019-04-16 12:49 來源:澎湃新聞
  • 溫州幹休所組織老幹部開展「口述歷史」活動
    為保護好、利用好這筆珍貴歷史資源,連日來,溫州幹休所廣泛開展「口述歷史」活動,把重要史實、人生感悟、光榮傳統、優良作風留下來,為全體休幹工作人員提供生動教材。
  • 江蘇8年抗戰的「終結戰役」1945年8月在高淳打響
    1945年8月起,新四軍在江蘇各地先後發起對日偽軍最後的戰役。而終結之戰的第一槍,正是在南京南郊的高淳打響。  省方志辦抗戰專題組  揚子晚報全媒體記者 張可  戰鬥打響的當天  毛澤東發出《對日寇的最後一戰》聲明  根據南京市委黨史辦官網記載,東壩戰役是在抗日戰爭局勢發生急劇轉變的形勢下進行的。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本宣戰,對日本關東軍發起進攻。
  • 車橋戰役:創造抗戰中生俘日軍最高軍銜軍官的紀錄
    而創下了紀錄的蘆家灘戰鬥,就發生於江蘇敵後抗戰之中著名的車橋戰役裡。 蘆家灘裡活捉日軍 新四軍第一師發起的車橋戰役,是華中敵後戰場轉入反攻的標誌,揭開了局部反攻的序幕。此次戰役採取攻堅、打援並舉的方針。
  • 長津湖戰役,九兵團凍死4000多人,兩個王牌師打得就剩200人
    70年前的今天,在寒冷的朝鮮北部山區,志願軍中九兵團和美軍進行了一場殊死搏殺,這場戰役就是長津湖戰役。長津湖是朝鮮北部最大的湖泊,位於赴戰嶺山脈與狼林山脈之間,由發源於黃草嶺的長津江向北在柳潭裡和下碣隅裡之間形成長津湖,最後注入鴨綠江。
  • 柏林戰役,二戰中規模空前的一次,德軍在這次戰役得面對多少敵人
    1939年以來,出現了眾多的著名戰役,它們的出現也是產生了很深的影響,改變了當時的格局。眾多戰役之中,我們今天了解的是一場影響十分巨大的戰役,他就是柏林之戰,也是一個轉折點。這場戰役我們也是有一個疑惑,德國屬於本地作戰,優勢很多呀。
  • 上甘嶺戰役為什麼這麼出名?
    537.7高地誌願軍防禦陣地展開的,防守這兩個高地的是志願軍第15軍45師135團的兩個連又一個排,因此戰鬥一開始從我方看只是營規模的,敵人進攻投入7個營,算是師團規模的。根據志願軍作戰條令規定,軍以下規模作戰稱為戰鬥,所以戰鬥開始後被稱為「597.9和537.7高地戰鬥」,因為這兩個高地都是無名山,只能以海拔高度命名。這兩個高地後面的山窪裡有個才十幾戶人家的小村莊,叫「上甘嶺」。一年多前,志願軍還在這個小村莊裡召開過第五次黨委擴大會議,研究第五次戰役。但經過五次戰役雙方拉鋸激戰,上甘嶺村莊已成為一片廢墟,只是作為一個地名,出現在地圖上。
  • 諸暨人的抗戰廣播劇!
    另外,這種俠義的賦予,還給予了來華支援抗戰的美軍爆破戰家赫爾等等……就環境而言,《俠盜》是抗戰背景下的一幅煙燻火燎的風俗畫卷。劇中的典型環境浙中古鎮安華,四通輻輳、商貿繁華,是自古兵家必爭之地;在劇中,它凸顯了古鎮一方水土對於一方人的養育,諸暨人性格中的剽悍、剛直、堅忍、機智等性格,在這奇山異水中愈發茁壯。
  • 《1944:松山戰役筆記》:以嚴謹的態度書寫抗戰微觀史
    松山戰役中日士兵戰鬥精神比較第11章 九戰松山(8月28日—9月1日)「斷作戰」:解救松山日軍的最後努力及失敗第12章 十戰松山(9月2—9月7日)衛立煌威服何紹周考證松山戰役中的日軍狙擊戰術兩個特殊親歷者60年後的松山重逢尾章松山戰役檢討松山戰役VS上甘嶺戰役松山戰役遠徵軍主要將領的最後歸宿
  • 這場戰役打了四年,國軍投入八十萬兵力,戰死的將軍有幾十人
    文|爆炸君今天爆炸君要給大家講一場抗戰史中的著名戰役,那就是中條山戰役。此戰的失利使得當時的中國軍隊失去了在華北的最後一塊地盤,國民黨最高統帥蔣介石把這場戰役的失敗稱為「抗戰當中的最大恥辱」。中條山位於山西南部,因居於太行山和華山之間,故名中條山。
  • 電影《血戰松山》取材抗戰史上最慘烈的戰役
    電影《血戰松山》取材抗戰史上最慘烈的戰役   由著名公益慈善活動家、海峽兩岸和諧發展基金會理事長任安利先生投資的電影《血戰松山》於10月28日在京舉行首次新聞發布會。
  • 抗戰時期八路軍一個團兵力多少?一個團800人,下轄5個連
    不過在抗日戰爭時期,我國曾經出現過一個相當特殊的編制——將主力團縮編成「小團」。事實上這種選擇也是當時的無奈之舉,在日軍的頻繁圍剿下,我國失去了很多抗日根據地,根據地人口損失過半,八路軍的兵力也由40萬降至30萬。為了儘量保存八路軍的有生力量,我軍採取了很多措施,其中就包括這種縮編手段。
  • 十名四川抗戰老兵到訪雲南松山戰役遺址祭奠戰友
    圖為老兵向戰友敬禮 陳靜 攝中新網龍陵4月2日電 (陳靜)2日,來自四川的10名中國遠徵軍老兵抵達雲南省保山市龍陵縣松山戰役遺址,與數十名志願者一起,為在這裡犧牲的7000餘戰友送上鮮花,告慰英靈。「當年松山戰役時就是這樣,由於山間霧大,戰友們看不清日軍的方位,作戰受到很大影響。」曾經參加過松山戰役的抗戰老兵廖沛林回憶起當年的戰事,感概萬分。發生在抗日戰爭末期的松山戰役十分慘烈,中國遠徵軍犧牲7000餘人,最終消滅了盤踞松山的日軍,打通滇緬通道、拉開對日反攻序幕。
  • 納卡最大規模戰役爆發!戰場變成絞肉機,英軍總參:能引發三戰
    這是此次納卡衝突爆發之後最大規模的戰役,亞塞拜然為了拿下舒沙不惜一切代價,雙方出戰人數多達數千人,亞塞拜然出動了部署在納卡地區的幾乎全部軍事力量,連固定翼戰機也都用上了,突出一個志在必得,最終雖然損失很大,但確實得償所願了。
  • 1952年南日島戰役,金門戰役後再敗於胡璉,800多人被俘到臺灣
    在距離廈門不遠處,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島嶼,這個島嶼就是金門島,這個島嶼東面隔臺灣海峽和臺灣相望,西面就是福建省,當年施琅收復臺灣的時候,就是先攻佔了金門,才拿下臺灣的。所以金門雖小,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在攻打金門戰役之前,十兵團將領,包括葉飛在內,都有點輕敵。不論是抗戰時期,還是解放戰爭時期,葉飛都可以說是一員悍將。
  • 西部戰區陸軍某旅三營七連引導官兵從抗戰歷史中汲取精神養分
    西部戰區陸軍某旅三營七連引導官兵從抗戰歷史中汲取精神養分來源:解放軍報作者:謝亮 彭小明 徐聰責任編輯:於雅倩2020-07-26 01:07 西部戰區陸軍某旅三營七連引導官兵從抗戰歷史中汲取精神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