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三百首中收錄了最流行而家傳戶曉的300多首唐詩,其中最後一首是來自唐代奇女子杜秋娘的《金縷衣》,杜秋娘是潤州(江蘇鎮江)人,其天生麗質,能歌善舞,也擅長填詞作曲。他本是鎮海節度使李錡的小妾,後因罪沒入宮中並得到唐憲宗的寵幸,唐穆宗即位後又任命她為兒子李湊的傅姆,可謂一生充滿傳奇色彩。
金縷衣唐代:杜秋娘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這首詩的含義非常通俗易懂,可以用「珍惜時光」這個詞來概括。這本來就是一個人人都懂的道理,但是這首詩卻使讀者感到願望單純而強烈,使 人感到無比的震撼,有一種不可抗拒的魅力。全詩每一句似乎都在反覆強調「莫負好時光」,而每句又都有些微妙變化,重複而不囉唆,迴環不快不慢,形成優美的輕盈旋律。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金縷衣和少年時哪個更重要呢?我們應該珍惜哪一個呢?詩人給出了答案,雖然金縷衣華貴精美,但青春年華一去難返,故而要捨棄物品而珍惜時間。這兩句句式相同,都以「勸君」開頭,「惜」字也出現了兩次。一再「勸君」,用對白語氣殷勤致意,娓娓動人。但第一句的「莫」和第二句的「須」意義相反,一個是肯定,一個是否定,使得詩的意思在保持貫通的同時又形成了重複中的變化。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這兩句構成第二次反覆和詠嘆,單就詩意看,與一、二句差不多,還是「莫負好時光」那個意思。但在千百年的流傳過程中,這兩句的意思有發生了轉變,被用在大膽追求愛情上面,不要等到錯過最佳時機在後面。可以說這兩句流傳是非常廣泛的,很多小學生都會背。
錯過青春便會導致無窮悔恨,這種意思,此詩本來可以用但卻沒有用「老大徒傷悲」一類成語來表達,而緊緊朝著折花的比喻向前走,繼而造出「無花空折枝」這樣聞所未聞的奇語。沒有沾一個悔字恨字,而「空折枝」三字卻耐人尋味,富有藝術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