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在與孩子的相處中,少一點控制和幹涉,多一點鼓勵和信任。
最近,一位媽媽的做法在網上掀起了軒然大波。
她在剛上一年級的女兒房間裡安裝了攝像頭,通過手機就能隨時調閱錄像,查看女兒是否在學習。
一旦發現女兒在玩耍、坐姿不端,她就會通過攝像頭的對講功能直接喊話:
「怎麼又在看動畫片?」
「坐直一點!」
「你在看什麼書啊?」
雖然她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但她的行為卻與「馴獸」無異。
有了這樣的經歷,那個剛剛成為小學生的女孩,還會真心喜歡學習嗎?還是把媽媽的監視當成一場噩夢?
在無死角的監控之下,孩子仿佛成了「學習的工具」。可怕的是,不少爸媽對這種做法很是認同:
「不督促的話,孩子就是注意力不集中啊。」
「上班不監督,下班回家吃完晚飯就很晚了,來不及了。」
「學校都減負,都交給家長了,可不得這麼監督嘛。」
可惜他們沒有意識到,如果所謂的「不督促」帶來的只是孩子一時的懈怠,那麼這種「嚴防死守」,毀掉的很可能是孩子的整個未來。
正如最初引發討論的博主@遊識猷所說,給孩子空間勢必是要有代價的,但緊密盯人、24小時監視所需要付出的代價,可能隱藏得更深。
這種代價暴露的那一天,不論是家長還是孩子,根本沒辦法承受。
監控背後,是孩子被剝奪的尊嚴
曾在抖音上看到一段孩子發布的視頻,一個監控攝像頭直挺挺地在畫面中央,配上的文字是:「這是父母在我房間安的監控攝像頭。」
評論區無數人冒出來痛訴自己的經歷。
其中印象最深的一條這樣說:
「我根本不知道那是什麼時候裝的,有一天屋子裡沒開燈,我突然看到一個藍色的亮點,才發現自己被監控了。」
還有人心有餘悸:現在想想還是覺得很害怕,因為那個監控還能說話,有時會被嚇一大跳。
我相信,大多數父母採用這種「監控」,是希望藉助黑科技,讓孩子變得熱愛學習。
可他們忽略了,這種外力作用下的熱愛,並不是發自孩子內心。一旦失去幹預,孩子很可能「原形畢露」,甚至變本加厲。
他們也忘記了,這種教育方式背後,是孩子被剝奪的尊嚴。
《奇葩說》中有一期的辯論話題是:如果可以為孩子一鍵定製完美人生,你會按下按鈕嗎?
黃執中在辯論時提出:「什麼是完美人生?那就是在人生的時時刻刻,永遠都儘可能地保有最多的選擇權。」
無死角監控,只會讓我們孩子喪失選擇權、丟掉內驅力。
弗洛姆曾說,教育的對立面就是操縱和控制。
它出於對孩子潛能的生長缺乏信心,認為只有成年人去指導孩子該做哪些事,不該做哪些事,孩子才會獲得正常的發展。
爸媽的過度監視和控制,無形之中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夠自覺」「不值得信任」,從而走向低自尊的惡性循環。
久而久之,孩子會按照「是否受到懲罰」去行動,而不去思考行動本身的價值與道理。
這才是「監控」最大的隱患。
讓孩子有尊嚴、有選擇地生活,比一時的控制和順從更重要。
那些被「死死管住」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不可否認,有些在嚴格管教下成長起來的孩子,的確取得了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但他們的內心深處,留下了巨大的黑洞。
那些童年和青少年時期的缺憾,很可能要用一生去彌補和挽回。
當孩子被「死死管住」,他們的行為規範能得到暫時的保證,但自主適應外界的能力,卻會漸漸消失。
電視劇《黑鏡》第四季,就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小女孩莎拉曾在三歲時走失,所幸被及時找到。
莎拉的媽媽不想再經歷痛失愛女的恐懼,輾轉找到科技公司,請他們在年幼的女兒大腦中植入了一枚晶片。
從此,女兒不論身在何方,媽媽都能了如指掌。
同時,這枚晶片還能把女兒看到的、想到的、身體數據,通通實時傳輸給媽媽。
為了讓女兒「不被負面信息影響」,媽媽還特地把女兒世界中的血腥畫面打上了馬賽克。
不論是危險的惡犬、同伴受傷後流血的手還是家人去世的最後一面,在莎拉眼中都成了模糊的畫面。
莎拉被徹底隔絕在了「負面信息」之外,但也被隔絕在了真實世界之外。
一直到莎拉長大後,她才發現,在自己不知道的時候,就已經被剝奪了許多權利。
為了看到真實的「血」,她不惜自殘,甚至主動接近危險。
眼看著女兒情緒失控,媽媽不得不把「監控系統」關閉,但這時的莎拉,已經完全喪失了適應外界的能力。
她就像是誤入狼群的羔羊,過去那些被隔絕的負面信息,一下子朝她湧來。
沒過多久,媽媽忍不住又一次開啟了監控系統,想知道女兒在做什麼,卻震驚於她墮落的生活。
莎拉無所事事,濫交,甚至接觸了毒品。
母女倆爆發了劇烈的爭吵,莎拉把控制器狠狠摔在母親臉上後,甩門而去。
故事的最後,那個曾經走失的小女孩,再一次消失在了街頭,只剩下母親絕望地哭喊「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好」。
倫敦大學科學家曾發表一項研究結果。
父母的控制行為與孩子日後生活中的心理健康問題之間確有關聯:
家長控制欲過強,對孩子幸福感造成的負面影響,與痛失至親對人們產生的負面影響程度相近。
換言之,過度的控制,會對孩子的幸福感造成毀滅性的影響。
學會放手,是每個家長的必修課
在發展教育學中,有一個概念叫「適應力」,指的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獨立處理風險、適應外界環境的能力。
這種適應力並不是與生俱來,而是在孩子獨立判斷周圍環境、進行自我管理的過程中逐漸培養的。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適應力是決定孩子未來能走多遠的核心能力之一。
所以,學會放手,是現代家長的必修課。
其實,孩子的錯誤分為兩類,一種是原則性錯誤,必須立刻糾正,而另一種則是成長性錯誤,與探索相伴而生。
生活中,後者佔據了絕大多數。
而當孩子在探索過程中出現錯誤時,爸媽不妨按捺住糾正、批評和指責的衝動,控制好情緒,試著讓孩子承擔自己行為帶來的自然後果。
例如沒有及時完成作業會被老師批評,動作磨蹭會遲到,收拾文具丟三落四會導致無法正常學習。
為人父母,不是孩子人生道路上的「清障工」,那些該由孩子自身擔負的責任,就應該勇敢放手,讓他們去面對。
當然,如果孩子知錯就改,主動地解決問題,父母也要記得對過程中的努力予以肯定。
父母的理解和支持,才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好的養分。
學者黃瀾曾說:「很多父母是對孩子有一種深深的擔憂,認為孩子在做選擇的時候千萬不能犯錯,也不能接受孩子出現錯誤。但是太強勢的控制,反而會讓孩子失去自主權利,走向更反面。」
每個孩子,都是在不斷試錯中成長的,不論是父母還是孩子,沒有人天生是完美的,我們既要接受自己的不足,也要悅納孩子的選擇。
父母子女一程,終究只是短短數十年。
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在與孩子的相處中,少一點控制和幹涉,多一點鼓勵和信任。
因為,每一個孩子都有權「成為自己」。
註:所有內容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