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則「幼師午休坐女童身上玩手機被行拘」的新聞上了熱搜。幼兒園女老師在午休時,將雙腳壓在5歲的女孩身上,一邊在玩手機。事後還稱是為了使孩子快速入睡。目前,該老師已被行拘,解聘。
每每看到這樣的新聞,相信不少父母心中五味雜陳。
上了幼兒園以後,孩子就離開了我們的視線,步入了一個「小型社會」,他能不能吃得飽、睡得香?能不能融入集體的小生活?有沒有受欺負和排擠?……
這些都成了讓父母憂心的問題。
學齡前的孩子很難說清楚自己在幼兒園的一整天發生了什麼,因為在幼兒時期還沒有形成構建記憶和描述事件的能力,所以表達能力有限。
這樣導致我們很難在第一時間了解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那麼,家長要怎麼做才能知道孩子在幼兒園過得怎麼樣呢?
01
跟孩子溝通有技巧
1、問問題,宜具體,忌籠統
每次去幼兒園接孩子,大部分家長問孩子的問題都是:「今天乖不乖?」、「有沒有聽老師的話?」
這樣的話題太寬泛且籠統,孩子除了回答「我今天很乖」、「很聽話」,也就沒啥可說的了。
所以問孩子的時候要拎重點,從具體的一些小細節問起。
就比如:
「今天在幼兒園老師都教了什麼故事呀?」
「今天都和小朋友玩了什麼遊戲?」
「你有幾個好朋友啊,他們都是誰?」
「今天的午餐和加點吃的是什麼啊?」
從孩子比較願意聊的話題入手,引導孩子一點點回顧在幼兒園生活的具體細節。
2、旁敲側擊,藉由聊別的孩子來了解
在和孩子聊天時,如果一天沒有發生什麼特別印象深刻的事情,孩子根本就記不清楚。
所以還可以旁敲側擊,問問其它小朋友的情況,從而來了解自己的孩子。
就比如:
我們可以問誰被表揚了?誰被老師批評了?為什麼?
還有今天誰吃飯吃得最快,哪個小朋友最調皮經常愛打人?
通過問其他孩子的情況,也能大致了解自家孩子的表現以及老師處理問題的方式。
3、鼓勵孩子玩角色扮演的遊戲
家長可以在家裡和孩子玩「角色扮演」的遊戲。家長扮演孩子,讓孩子扮演老師或者其他同學。
在遊戲的過程中,儘量引導孩子將現實中老師和其他小朋友對他說的話、做的事表現出來。這樣能初步情景再現,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
4、切忌讓孩子報喜不報憂
有的孩子不敢說自己在學校發生了什麼,只因為父母沒有給足孩子「暢所欲言」的安全感。
比如剛開始孩子說自己因為表現不好,被老師批評或沒有得到小紅花。
如果家長的回答是:「你這孩子怎麼這麼調皮搗蛋,不好好學習。別人都能得到小紅花,你怎麼就不行?」
家長過分在意老師的表揚和批評,會讓孩子覺得爸爸媽媽和老師是一個陣營的,甚至為了討父母開心,只敢說好事,不敢說自己做錯的事。
這樣無疑是把自己推到了孩子的對立面,孩子根本無法跟你吐露真實的心聲,也不利於對孩子的「是非觀」教育。
02
觀察孩子的情況,每一天都要做
判斷孩子在幼兒園發生的事情,也不能只看孩子的一面之詞。孩子放學以後,一定要多注意他的言行舉止,心情狀況。
一般來說,只要父母細心一些,就可以通過孩子的行為來進行判斷,第一時間發現孩子的異樣,以此提高警惕。
因為孩子的表現不會撒謊。
當孩子出現以下幾種表現的時候,可以對孩子被欺負或虐待做一些綜合性的分析。
觀察孩子的睡眠
家長可以觀察一下孩子的睡眠情況,看看他最近有沒有經常失眠或者做噩夢。
如果有,家長可以多找他談談心,問問他噩夢的內容。告訴孩子爸媽是寶寶永遠的依靠,是最值得信賴的人,有什麼事可以第一時間告訴父母。
多注意孩子的神情和心情
在孩子放學後,家長多關注一下他的神情與心情,如果原本比較開朗的孩子突然變得內向起來,或者原本很願意去幼兒園的孩子,突然哭鬧著不願意去了,家長都應該重視起來。
一定要弄清楚孩子不開心的原因,並第一時間找到解決方案。
如果感覺孩子不開心,對去幼兒園有牴觸情緒,但又找不出原因,可以準備一支錄音筆藏在書包裡。
03
看外傷
除了臉上、手上、腿上這些一眼就能看出來的地方,每天給寶寶洗澡的時候,要多注意看他身上是否受傷,比如耳朵,脖子,小腿,後背,手掌這些容易受傷的地方,還有他身體的其他部位有沒有傷痕或瘀青。
不要給孩子貼「受害者」標籤
經研究顯示具有「受害者」定位的孩子反而更可能被欺負。
很多家長擔心孩子在學校被欺負,不經意間流露出對孩子的過度擔憂,總問孩子的第一句話就是「今天在幼兒園有小朋友欺負你嗎?」「今天老師罵你了嗎?」
這樣其實是在瘋狂暗示孩子的「受害者」定位。
家長這種無意識把孩子放在「弱者」的位置,給孩子貼上「容易被欺負」的標籤,孩子也就會慢慢變成「受欺負」的對象。
鼓勵孩子多結交幾個朋友
鼓勵孩子多接觸各種不同類型的朋友,長期下來,孩子自己就會總結出一套適合自己的交友原則,親近友愛的朋友,遠離冒犯他的朋友。
另一方面,這也可以避免孩子朋友少,到時候為了交友而不得不忍受朋友的欺負,以換取和朋友玩耍機會的情況。
教會孩子基本的日常動作
儘量在送幼兒園之前,教會寶寶基本的日常動作,比如自己吃飯,穿衣服,繫鞋帶,上廁所等等。
家長放手讓孩子去做事,不替孩子包辦,幫孩子建立起獨立生活的自信心,擁有自信心的孩子同樣拒絕被欺負。
還要從小教給孩子邊界意識,例如身體邊界意識。讓孩子相信他對自己的身體有絕對控制權,在他不同意時,誰都沒有權利觸碰他。
多在班主任那裡刷點「存在感」
要知道老師也是人,對學生個別偏愛也是正常的,所以,平時可以跟班主任搞好關係,一來可以更多了解班主任的為人,二來熟悉以後,可以更方便的了解到寶寶的情況。
而且,真的和班主任很熟了以後,特別照顧也不是不可能,至少也不會區別對待。
04
反抗欺負不是教孩子打回去
當孩子真的受到欺負時,我們也要教孩子學會應對,育兒專家們提到了在幼兒園時期就可以教孩子學會的「反抗欺負」四步法:
1.大聲表達自己的經歷:「你搶我手裡的玩具」;
2.大聲表達自己的感受:「玩具我也在玩兒,你搶走它,我不開心」;
3.大聲表達自己的需要:「你得把玩具還我,並向我說對不起」;
4.假如上面3步不管用,就離開現場,去找自己信任的成人來處理。
不要小看這些簡單的幾句話,能說出這些話的孩子,都有自己的底線,懂得溫柔而堅定的表明自己的立場、捍衛自己的邊界。
有這些特質的孩子恰恰不容易成為欺負的對象。
最後一定要教會孩子正確的價值觀和與人相處的方式。
不能欺負別人,也不能被別人欺負,如果被欺負了,一定要回來告訴爸媽。
幼兒園時期,是寶寶性格養成的重要階段,對與錯,必須分的很清楚。
如果寶寶錯了,要及時指出,並加以指導改正;如果寶寶是正確的,一定要支持,如果有證據的話,一定要跟園方反映。
要知道寶寶被欺負以後,身上的傷,是次要的,心理上的創傷才是最致命的,一定要讓寶寶知道,爸媽是寶寶永遠的依靠,這樣才不至於養成孤僻的性格。
通過以上幾個方法,了解孩子在幼兒園的生活,確保孩子在安全健康地成長,實現家園合作、家園共育。
也在此祝願我們的孩子在邁向社會的第一小步中,有更多的人愛他、陪伴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