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市級大機關的小部門,從來就不缺人,高學歷、肯吃苦的年輕人一抓一大把。唯一缺的是機會,部門的中層領導都是年輕的70後。所謂的發展空間,小到讓人絕望。」
近日《上海觀察》連續刊發了《公務員:這一年少掉的福利》、《公務員隊伍開始動蕩了嗎?》等系列文章,反響強烈。一位曾在本市市級機關工作的80後公務員,看完後給我們發來了這篇文章,談談他辭職的心路歷程。
「你為什麼要辭職?」數月來,我已經被無數人問過。但坦率說,我還沒認真想過這個問題。或許,只是內心深處那股遏制不住的衝動,終於讓我跨出了這一步。
其實我從來不是個「敢想敢幹」的人,甚至還有些優柔寡斷。但這一次辭職我非常堅決果斷、毅然決然。辭職到現在四個多月,我覺得自己是邁出了正確的一步。
先自我介紹,我來自浙江東部的小村莊,因為高考到了上海讀大學,碩士畢業後順利進入市級機關做公務員。也因此,我一直是父母眼中的驕傲、家族孩子的榜樣。
可是在機關工作的7年裡,我漸漸從最初父母的榮耀、自我的榮光,變成碌碌無為的平庸與麻木,再到自我的質疑與反省。「離開這裡,到外面闖一闖」,這個聲音已經在我腦子裡響了三年。
但莫名的恐懼和對未來不確定性的不安,讓我不斷地自我安慰、自我麻痺,把念想強壓在心底。但三個月前的一場飯局,讓所有的情緒都爆發了。
2013年8月的一天,分別十周年的本科同學聚會。昔日朝夕相處的同學再次相見分外親切,聊往事、敘友誼,其樂融融。十年間,很多同學都有了非常大的進步,飯桌上意氣風發、談笑風生。
他們中有的已經做到了投行高管,有的成了大型企業的法務主管,還有外資所的知名律師、投資公司的資深研究員……談到買房,看的都是600萬以上的級別。提起股票,帳戶裡至少7位數;聊起子女,很多讀的是私立學校,接下來還準備要二胎……
飯席上依舊熱鬧、話題不斷,但我望著眼前這些曾經熟悉的面孔,內心感到陣陣涼意。在讀書的時候,我一直擔任學生幹部,還是班裡的團支書,是本科班級為數不多上研究生的。在研究生畢業的時候,還被評為上海市優秀學生。但這一切的一切,在今天看起來卻是多麼地不值一提。
當年,聽從父母的意願,放棄了公司、律所等看起來沒有那麼「鐵飯碗」的機會,進入了公務員隊伍。碌碌無為過7年,都不知道留下了什麼。收入7年沒漲,職級7年沒變,能力是「聽話加寫報告」,社會關係是「領導加同事」。而人生卻已步入而立之年,在那一刻,深深感覺到自己是loser。
是自己不努力?上班從不遲到早退,從不無故請假,公休經常到年底作廢,加班總是主動爭取。剛入職那幾年,三頓都吃飯在食堂,真是把單位當成家。然而即便如此,又能怎樣?
在市級大機關的小部門,從來就不缺人,高學歷、肯吃苦的年輕人一抓一大把。唯一缺的是機會,部門的中層領導都是年輕的70後。所謂的發展空間,小到讓人絕望。
是自己沒能力?考慮到部門工作的局限,我幹中學、學中幹,積極準備,參加各類選調,證券監管、國資管理等部門的筆試都通過了,但由於種種原因也沒能成功轉崗。
買房結婚後,生活壓力陡增,職業收入增長無望,於是我將目光轉向股票投資。我把大量業餘時間投入到股票研究,一路坎坷但仍然堅持,取得了一點成績並考取了多張證券方面的職業證書,一心想跳槽做專業的證券分析師。但深入了解行業之後發現,已經年齡太大不合適了。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剛入機關時,我也曾朝氣蓬勃,激揚文字、指點江山,也想奮力而為,幹出一番事業。可機關就那麼點事,不是收文就是發文,幾乎所有工作都是通過文字體現。官樣文章不管你寫得如何,各級領導總要修改一下,以體現他的水平高你一等。
天天寫、年年寫,解決問題就靠寫。寫了那麼多文件、講話,無一不是「領導重視」「下定決心」「排除萬難」「取得勝利」。可到最後,還是這樣子。文章能改變什麼?這種工作,一年下來就疲了,案牘而已,有什麼成就可言。機關待得越長,夢想越遠,這就是殘酷的現實。
這些年每每看到公務員考試大軍,我難免心生感慨:公務員真的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千方百計、削尖腦袋往裡鑽;城裡的人,卻因這樣或那樣的不如意,心生去意,中途離場。
尤其是80後公務員這個群體,他們普遍自我意識強烈,非常想實現人生自我價值,不甘心做配角,默默無聞虛度人生。但現實卻是,六七年過去了,只有極個別同齡人年輕有為、善於溝通得到了提拔;也有些人能力平庸,但踏實工作,一心等待提拔;只有少數人決然離開,更多的人留下來消耗生命。
都說三十而立。現在的我,有家庭、有子女,壓力很大、但前途黯淡,夢想漸行漸遠。當意識到這一點時,我的內心突然無比堅定:不破不立,如果什麼都不去改變,不去努力,那永遠只能是空想。
當然,我還是要「盤點」一下,在機關蹉跎了7年,自己還剩下些什麼?出去,還有沒有資本?我想,自己畢竟還擁有一個很不錯的學歷,以及內心深處對美好未來的憧憬。還有始終不變的對學習鑽研的熱情、吃苦能幹事的決心。
於是我豁然開朗。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信心比黃金更重要。離開這裡,失去的只是枷鎖,得到的卻是整個世界。
從決定到辭職只是一周的時間,期間領導震驚挽留,父母很不理解,但妻子卻非常支持我。如今四個月過去了,在新的崗位上我又變成了一個新丁,許多東西都要從頭學起。但每天都要接觸新事物、學習新東西,為自己奮鬥、為理想奮鬥,這讓我無比欣喜,內心也充滿了激情與力量。
還記得我離開的時候,有個年輕的同事曾悲哀地對我說:「公務員像極了溫水中的青蛙,慢慢不知不覺被煮熟了,如果當年直接扔熱水裡頭也就跳出來了。被短暫的安逸消磨了奮鬥的勇氣,最後成為機關裡那些碌碌無為人中的一員。」是臨別贈語,亦是自語。
其實,很多80後公務員都有這樣的心聲:也許在另外的舞臺上,我可以舞得更好。
最近,聽說底層公務員收入又少了一些,工作要求反而更高,青年公務員辭職的暗流在湧動。一切,也許只是開始。
■ 事實+
公務員更像是一座「圍城」
近期各種網絡熱帖和報導引發了全社會對「基層公務員」這一群體生存和工作狀態的關注。有「5年工齡的公務員月工資不到5000元在北京生活是否太難」的吐槽,也有「每天擦桌子證明自己還活著」的哀鳴。
的確,大學生進入公務員隊伍,一般情況下,第一年是辦事員,次年定為科員。在鄉鎮工作的話,如果不能進入領導幹部序列(比如成為鄉鎮黨委委員或副鎮長),或許退休的時候可以定為副主任科員,但更大的可能是直到退休仍是科員。一輩子的科員,就是鄉鎮大多數幹部的現實和無奈;一輩子的副主任科員及以下職務,就是縣(市、區)機關大多數公務員的命運;一輩子的副處及以下職務的公務員,就是市(州、旗)機關大多數公務員的歸宿。
去年11月,一名六旬網友「說實話難啊」在人民網發表文章《寫給基層公務員們的一封信》,直言「基層公務員對生活期望值不要太高」。文章先指出基層公務員的不如意之處。「不能不承認,官場中也存在"貧富不均"。因為現在的分配製度不是按勞分配,而是按照職務分配,職務越高薪酬越高,地區越發達薪酬越高。因此,有職務的與沒有職務的不一樣,發達地區與貧困地區的薪酬不一樣,基層公務員與高級別的公務員薪酬也不一樣。這就形成了官場中的苦樂不均。」但從另一方面,作者認為公務員仍享有「官場特權」,認為基層公務員仍舊是幸福的,比如享受著高工資人群不具備的社會地位和福利待遇,「俯下身就知自己是幸運兒」。
全國婦聯發布的《婚戀狀況調查報告》顯示,超過40%的受訪女性希望理想伴侶的職業是公務員,在女性擇偶行業選擇上名列第一。中國社工協會婚姻家庭部顧問邱少波認為,「男找教師,女找公務員」反映了現在的一種社會現象:新的社會壓力環境促使人們在婚戀選擇取向時,作出儘可能讓自己將來的壓力減少的有利選擇。
面對每年的公務員招考熱潮,有人感慨,公務員更像是一座「圍城」,城裡的人有諸多不滿意之處,而城外的人千方百計、削尖腦袋往裡鑽。中國周刊的一篇報導稱,考公務員改變了中國的年輕人。(騰訊新聞綜合中國周刊、中國青年報、解放日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