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的常識課上,老師講解過地圖和地球儀的關係,當時似懂非懂,所幸這門課沒有閉卷考試,否則肯定不及格。
首版中文世界地圖,是由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於明朝萬曆十二年(1584年)傳入我國。從此,「給人灌輸了一種世界的框架和模式,仿佛世界就是地圖所表現的那個樣子。」在人們的觀念中,世界地圖似乎就應順經線「豎切」。
400多年後,中科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郝曉光先生,獨闢蹊徑,沿緯線「橫切」,採用豎版世界地圖來描述地球。這樣,「克服了傳統世界地圖適合表達東西半球,而不適合表達南北半球地理關係之缺陷,顛覆了人們慣有之橫向地圖思維模式。(《中國國家地理》總編單之薔語)」
豎版世界地圖,是一種人文創造,讓國人以新的角度看世界。同時,提供了一個哲學思考的素材。更主要的是,它在國家重大戰略問題上,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2006年,郝曉光依據自己的研究,提議修正北鬥衛星的覆蓋範圍。原來的衛星分布計劃,北邊止於國界,東部則延伸至太平洋。其後,衛星分布的重心,由太平洋指向了北極。有關部門給他的證明中這樣評價:「以獨特的視角,準確表達了中國與世界的地理關係……,為我國二代衛星導航系統研製建設提供了重要參考意見。」
當看到這個消息時,我眼前一亮。此事對於解讀中華古老圖系,為何與現代地圖方位不同,有很大啟發作用。
俗話說「醫易同源」,中醫的諸多基礎理論,與河圖、洛書、太極、先天、後天八卦等圖,息息相關。筆者學醫之初接觸它們時,習慣按地圖坐標方位,將書調轉180度看。同時常琢磨,為什麼這些圖與現代地圖相反,是上南下北,左東右西。
一次偶然之事,靈光乍現,得到一個較為合理的解釋。
1996年仲夏,我們一行五人,驅車至鄰縣辦事。晚飯後,抄鄉間小路回趕,汽車卻中途拋錨。駕駛員乘過路車去尋求救援,其他人在原地等待。此處遠離城市,無一點燈光。晴空萬裡,繁星燦爛;明月高懸,給萬物鍍上一層銀色。草木芬芳中夾著稻香,沁人心脾。群蛙歡唱,百蟲爭鳴,漫野一片幽美的和聲。諸友坐於草坡,閒聊一陣,逐漸無話。估計被幽靜的環境感染,各自享受這份難得的寧靜。
躺在草坡上,放眼望去,滿天星鬥,我眼前浮現出一段話:「用你的指尖,去觸摸天上的星辰。」這時,一顆流星划過長天,向地平線飛去。其軌跡令我頓有所悟。關於古老圖系的方位,似應換一視角去解讀。
因北極星終年在地平線之上,常顯不隱,猶如不動,所有天體皆圍繞其旋轉。遠古先民認為它是「天之最尊星」,故以之為坐標,觀測整個星象。假設,觀者是模擬從北極星上俯瞰地球,所見萬物的方位,必然是上南下北,左東右西。當然,觀看其他星球,不論認為自己是俯視或仰觀,客觀上,均是抬頭仰望。
沿此思路推想,《道德經》所說「萬物負陰而抱陽」,亦含「背北面南」方位之意。按中醫陰陽學說,北面為陰,南方為陽;負陰指背朝北,抱陽為面向南。如非泛指,恐不會用「萬物」二字。
明代王逵的《蠡海集》,對身處天外的視角,已有闡述:「天之色,蒼蒼然也,而前輩曰丹霄、曰絳霄;河漢,曰銀河可也,而曰絳河。蓋觀天者,以北極為標準,所仰視而見者,皆在於北極之南,故稱之曰丹、曰絳,借南之色(紅色)以為喻也。」用丹、絳之色,形容藍色的天穹,將高懸的銀河稱為「絳河」,旨在說明,若從北極星上舉目四望,一切都在觀者南面。
《黃帝內經》說:至人能「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遠之外」,當指這種高度發散的思維模式,並非真能身遊六合,視聽八荒。
有人形容豎版世界地圖:「仿佛一顆人造衛星……飛到了南極和北極的上空,向下俯瞰到了新的世界」。繪製豎版北半球世界地圖的視角,就如同在北極星看地球,與遠古先哲們,遙想從北極星上觀測大地,不謀而合。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身處局部,無法綜觀,難免有盲人摸象的局限。明代哲學家王陽明在十一歲時,已知此理,並用詩記述了古人的這種辨證思維:「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小月更闊。(《蔽月山房》)」
「蝸角之爭」的寓言,亦生動說明,參照背景不同,所見迥異。那兩個經常為爭奪土地而掀起戰爭的國家,動輒死傷數萬,獲勝者追趕敗兵,需要十五天方得返回。然其爭戰,卻是在蝸牛兩角間進行。從太空的角度俯瞰地球,國與國之間的戰爭,不正是這般渺小嗎?
當搞清幾張古老圖系方位之由來後,一些困惑亦迎刃而解。在其指導下形成的中醫理論,適用於地球上所有地區,而不僅局限於中國及北半球。在南半球運用這些理論辨證施治,亦同於在中原大地、黃河流域。中醫的臨床實踐及療效,無疑是最有說服力的例證。
美麗的銀河
郝曉光先生
豎版地圖北半球
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位於澳門的塑像
西醫,「是站在三維的角度來證明四維」。
我們中醫,「是站在高維來俯視三維呢!」
中醫強調整體觀
中醫哲學觀包含:整體觀;辨證觀。
《貴陽晚報》2020年11月14日 第8版 「文史博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