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月中旬登陸港交所後,中國聖牧(01432.HK)憑藉獨特的沙漠「全程有機」商業模式獲得市場關注,業務發展進入快車道。在近日發布的2014年上半年業績預告中,公司稱由於原料奶總產量提升、單價同比提高等因素,2014年上半年淨利潤將增長170%以上,去年同期實現淨利潤1.02億元。
儘管業務發展勢喜,但中國聖牧所主打的「有機奶」概念卻頻頻惹來市場質疑。對此,中國聖牧在日前進行了公開澄清,並開放牧場自證「全程有機」,獲得業內機構力挺。
烏蘭布和沙漠未經汙染符合標準
遭遇「三聚氰胺事件」沉重打擊至今,我國乳業歷經6年整頓與調整,現在的國產乳製品到底怎麼樣?
今年5月,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公布了乳製品的國家監督抽檢情況,液體乳樣品合格率為99.2%。「抽檢情況反映了我國乳製品在這一階段的質量安全總體狀況。」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食品監管一司巡視員畢玉安說。
業內人士表示,隨著近年來最嚴國標實施、乳企換新證等政策的出臺,目前我國乳業產品質量安全穩定向好,正逐步走出危機。
在消費者對於健康飲食意識不斷增強和可支配收入增加的推動下,有機食品零售市場增長迅速,有機奶作為乳業領域的後起之秀近年來也吸引了各家乳企的關注和投入。
上月,我國最大的有機乳品公司---中國聖牧的上市引來不少爭議:包括乳業在中國能否做到全程有機,以及抗生素和化學劑的使用問題都成為討論的焦點。這一連串的疑問背後指向的是我國正處在工業化發展的高峰時期,經濟發展的方式造成了我們犧牲自然資源和環境帶來的發展過失。在這種背景下,很多人質疑,中國能不能提供有機產品?
已離任乳協的乳業人士王丁棉曾向媒體表示:「在我國真正做到有機難度很大,所有飼料都不能使用農藥、化肥、除草劑,並且水、土質、空氣要做到沒有汙染。牛吃的有很多東西都含重金屬,糞便的處理很難避免重金屬對草和水的汙染。」他認為,實現全程有機絕非易事,尤其是對於養殖規模大的企業來說,很難達到零排放。
此種說法遭到有機業內專家的否認,農業部綠色食品管理辦公室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郭春敏表示,我國生態環境問題雖然比較嚴峻,但不能一概而論,中國國土幅員遼闊,未利用土地面積總計超過40億畝,發展潛力巨大,有很多地方還是符合生產有機食品的環境條件的,否則認證機構是不會發放證書。據他了解,中國聖牧的有機牧場均位於烏蘭布和沙漠,整體大氣環境是符合標準,而且那裡的一些土地也沒有經過汙染,從事奶牛飼養、飼草種植等有機生產是完全可行的。
烏蘭布和沙漠是中國聖牧有機乳品生產模式的核心。中國聖牧執行副總高凌鳳介紹,公司創立前曾走訪多地,最終將全產業鏈基地定在這裡主要看重沙漠本身的天然屏障作用。據公開資料,烏蘭布和沙漠是中國第八大沙漠,廣袤未開發的沙漠環境能將大量細菌阻絕於外。同時,不同於其他沙漠,烏蘭布和沙漠由黃河歷史上多次改道衝擊形成,沙漠下是肥沃的河床,淺層水資源豐富。
依靠沙漠的無汙染環境和水源,中國聖牧在烏蘭布和建立起了全程有機奶產業鏈。這種經營模式一改以往乳企向奶農收購牛奶的小農業模式,通過沙漠中的規模化有機種植和養殖,中國聖牧完全可自主地從奶源把控質量,包括上遊飼草種植、中遊養殖環節到下遊生產加工均進行全程監控和自有運營。
開放牧場回應質疑 自證有機非虛
目前,中國聖牧正開放這些牧場,向外界證明其全程有機非虛。據了解,聖牧的飼料均來自自有草場種植,主要有玉米、苜蓿和油葵三類作物,作物的肥料主要來自養殖牛的農家肥循環利用,而水源是通過前期開發地下水,水源地目前保護措施得當,沒有被汙染。值得一提的是,「牛均」居住面積高達近80平米,而每個養殖大棚內均設有專門的飼養員和24小時監控設備。
由於在奶牛生病時通常會使用抗生素,一些人士擔心這可能對有機奶構成負面影響。商務部旗下商業流通中心乳業專家宋亮表示,有機標準中允許在動物患病時有條件地使用抗生素治療,在用量方面有著明確要求,且一年最多最能使用三次。另外,奶牛在使用抗生素治療後後,兩周內生產的奶不能使用,因此,按要求使用抗生素,並不違背有機概念。郭春敏在採訪中也證實了此說法,並指出奶牛在生病治療期間,農業部工作人員需要在聖牧待10天,對所有奶牛治病記錄、跟蹤性檢查進行核對與觀察。
關於此前媒體質疑巴彥淖爾第六牧場涉嫌使用化學劑,高凌鳳講出了其中的難言之隱:「六牧當時的選址是很謹慎的,當地政府當時口頭承諾過周邊不再建廠。現在,公司已經知道地方政府可能會批准在巴彥淖爾六牧毗鄰建立化工廠,儘管該化工廠還沒有立項,即便會立項,投產也會在數年以後。考慮到化工廠會對公司有機奶牛養殖造成負面影響,公司目前正申請在烏蘭布和沙漠的另一地點建設新牧場的許可證及證書,並計劃於2014年11月將巴彥淖爾六牧的奶牛及其他財產遷移至新址。但聖牧自身絕對沒有使用過去化肥化學劑,目前公司也在進行六牧的遷移。」
目前,中國聖牧不僅獲得了中綠華夏有機食品認證中心根據中國標準頒發的證書,還得到了歐盟有機認證機構法國國際生態認證中心的奶牛養殖及液態奶產品有機認證,這表明集團連同其聯營公司巴彥淖爾市聖牧高科生態草業有限公司,已就奶牛養殖流程的所有主要階段:飼料種植、奶牛養殖至生產原料奶以及加工並生產液態奶產品等已符合歐盟的有機認證標準。
對於國內外的兩種認證,郭春敏表示:「目前公眾普遍認為歐盟標準是世界上認可度最高的有機認證標準,實際隨著2012年7月1日我國有機新規的實施,中國在有機食品的認證標準上已與世界接軌,甚至更加嚴格。」
有機奶市場待整合 下半年業績搶眼
實際上,在2009年10月聖牧成立以來,公司董事長、蒙牛原財務長姚同山在不到5年內就成功打造出一家港股上市公司。從二級市場表現來看,儘管經營數據亮眼,同時具備新穎的有機概念,但中國聖牧上市之初的表現並未完全符合市場預期。不過,其股價在經歷短暫下行後,8月初迎來一波反彈,逆勢上漲跑贏同期下跌0.45%的香港恒生指數。
日前,中國聖牧還發布了上半年業績預告,公司2014年上半年淨利潤將增長170%以上,去年同期實現淨利潤1.02億元。公司稱,淨利潤增長主要由於牧場規模擴大,原料奶總產量提升,同時有機原料奶及優質非有機原料奶單價均有所提高;品牌有機液態奶產品的產銷量提升,分銷渠道擴張,市場需求量增大,同時平均銷售單價有所提高;及生產規模及效率增加,相應的,成本費用率有所降低。
此前,蒙牛和伊利分別推出了特侖蘇和金典兩個有機奶品牌,之後聖牧、光明、雅培、三元等乳企也開始加入有機奶大軍。行業認為,有機認證和行業集中度成為影響有機奶市場發展的關鍵因素。
廣東一位食品飲料行業分析師表示,由於有機奶屬於奶業的高端產品,利潤率相對較高,眾多小品牌通過違規認證、變相降價刺激銷售,直接擾亂了有機奶市場,目前國內的有機奶市場集中度極為分散,且品牌效應並不突出。中國聖牧這類立足於沙漠養殖奶牛生產有機奶的品牌商相對稀缺,行業下一步的發展方向應該是整合中小有機奶企,提升市場的集中度。
對於投資價值的考慮,中國聖牧執行總裁武建鄴向筆者表示:「相比市場吹捧的有機概念,其實公司看重的是自身所處的沙草產業,沙草產業在國外已經發展成熟,而國內目前還不是很普遍,沙草產業作為循環經濟的一種不僅能產生經濟價值,同時還兼具生態環保效應。目前看,我認為公司的市值還是被低估了,投資潛力有待發現。」,對於公司未來的經營計劃,他表示將不排除在東北、西北等地開拓牧場開發,同時繼續發展多元化的奶製品。
(一財網出於傳遞商業資訊的目的刊登此文,不代表本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