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 ·看點
曹可凡與陳燮陽合影
他有幸生於藝術之家,卻無緣享受父愛溫暖。從漂泊無依的「孤兒」到享譽世界的指揮家,他的人生終究被音樂點亮。他是陳燮陽,極富藝術家氣質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那幾十年如一日的標誌性「地中海」髮型,已然成為一張深入人心的個性名片。
陳燮陽
當然,形象只是表面,真正令人折服的還是他那爐火純青的藝術和忘我投入的激情。被譽為「中國第一棒」的陳燮陽,曾先後執掌上海交響樂團與中央歌劇院多年,成就卓著,蜚聲國際。如今他雖已年至耄耋,仍活躍於古典樂壇,寶刀未老,風採依然。
2020年9月19日周六晚19:10上海電視臺紀實人文頻道,指揮家陳燮陽作客《可凡傾聽》,敬請期待!
求學
童年陳燮陽與父親、繼母、祖父母等合影
陳燮陽出生於一個文化藝術氛圍濃厚的家庭,外祖父是國畫家,母親琴棋書畫樣樣精通,還會唱崑曲。父親陳蝶衣是著名作家。耳濡目染之下,陳燮陽自然而然對藝術產生了濃厚興趣。
童年陳燮陽
12歲那年,陳燮陽的母親病逝,父親遠走香港,陳燮陽被送到了常州鄉下的祖父母家中。物質匱乏的年月裡,陳燮陽的音樂天賦卻開始顯山露水。他和小夥伴們一起打蛇剝皮,自己動手做了一把二胡,還無師自通地學會了演奏。
漸漸長大的陳燮陽,在14歲那年迎來了命運的轉折。在姐姐的提議下,他從常州一路輾轉來到上海,順利考入上海音樂學院附中,一扇新世界的大門在他面前緩緩開啟。
陳燮陽(左)與恩師黃曉同
在學校的日子裡,陳燮陽埋頭苦讀,就連星期天也待在琴房裡練琴、聽唱片。憑藉刻苦和天賦,剛入學那個不識五線譜的農村孩子逐漸成長為一名優秀學生。1960年,陳燮陽從上音附中畢業,順理成章地進入了上海音樂學院指揮系,師從中國指揮界一代宗師黃曉同教授。
陳燮陽
指揮
陳燮陽
畢業後,陳燮陽被分配到上海市舞蹈學校擔任舞劇指揮。此後十多年時間,他的工作基本只有一項內容,那就是指揮芭蕾舞劇《白毛女》。雖然單調,但在那個特殊年代裡至少還能從事自己熱愛的專業,陳燮陽已深感幸運。
陳燮陽與小澤徵爾
上世紀80年代初,陳燮陽赴美留學,各大交響樂團都留下了他的足跡。伯恩斯坦、小澤徵爾、祖賓·梅塔……與大師們的近距離接觸令他受益匪淺,不僅開闊了眼界,也為日後博採眾長、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打下了基礎。
陳燮陽
1985年,陳燮陽正式就任上海交響樂團團長。走馬上任後他推行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舉措,比如推行音樂總監製、演奏員合同制,聘用外籍演奏員等等,在新中國音樂史上皆為創舉。執掌上交24年,他也帶領樂團開創了繼梅帕器時代、黃貽鈞時代之後的陳燮陽時代。
陳燮陽
或許是因為從小學過二胡,陳燮陽對於中國民族音樂始終抱有深摯的情感。除了交響樂,他也改編、指揮過大量民樂作品,致力於將中國音樂帶上世界舞臺。1998年、1999年,他曾連續兩年執棒中央民族樂團,在維也納金色大廳開創了中國農曆新年音樂會的模式。
陳燮陽
父親
陳燮陽父親 陳蝶衣
陳燮陽的父親陳蝶衣是著名作家、一代「詞聖」,創作過《鳳凰于飛》《香格裡拉》《南屏晚鐘》《我有一段情》等經典流行歌曲。細數兩人成就,或許你也會贊一聲:果然虎父無犬子,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但自幼父愛的缺失,卻是陳燮陽內心無法抹去的傷痛。
改革開放後,中國內地與香港恢復往來,陳燮陽與父親陳蝶衣之間那段失落已久的親情也重新被勾連起來。1982年,三十載未曾相見的父子倆終於在香港重逢。
陳燮陽與父親陳蝶衣
過去的遺憾或許無法彌補,但骨肉親情終究血濃於水。經歷過人生的風風雨雨,陳燮陽也漸漸放下了心中的怨恨,對父親多了幾分諒解。在陳蝶衣作品音樂會上,陳燮陽親自執棒,指揮樂隊奏響父親創作的那些歌曲,父子倆在舞臺上緊緊相擁。
陳燮陽與曹可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