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樁小案,一波三折。據報導,近日重慶一小區一輛奧迪車被劃,車主報警求助。監控顯示,一名10歲男孩曾碰觸車輛並繞車一周。
然而,他一直否認劃車,稱當時在車邊逗蒼蠅。孩子父親看監控後也懷疑是兒子幹的,雙方協議賠償車主3500元。民警鄒興華對孩子的異樣沉默感到蹊蹺,調查3天後,終於還了小孩清白。
在這個盛行「淺閱讀」的時代,一些人篤信眼見為實、「有圖有真相」,這就很容易出現偏差。孩子曾觸碰車輛並繞車一周,就被先入為主地界定為「熊孩子」,家長還因此進行賠償。正因為民警的善良與擔當、細緻與柔軟,事實才得以澄清,還小孩一個清白。
以血緣和倫理為核心的傳統家庭觀念,讓父母和孩子之間具有特殊的信任關係。然而,面對視頻監控中所謂的「證據」,這位父親選擇了相信技術手段卻不相信自己的孩子。換言之,這位父親內心本對孩子信任度不夠,導致他這次否認了孩子的話。
孩子對父母存在一定的心理依賴,父母是他們某種意義上的精神支柱。當他們被外人誤解,自然將希望的目光投向父母,父母的不信任無疑是「二次傷害」。面對孩子的異樣,民警沒有無視,而是憑著敏感的職業反應,通過三天的調查讓真相水落石出。
為了呵護一個幼小的心靈,這麼做值不值得?答案顯然是肯定的。
為「熊孩子」正名,讓孩子感受到正義的力量,守護了孩子天真、純淨的赤子之心,有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成年人的角色扮演,對他們精神世界的建設和發展有著重要影響。
成年人簡單粗暴、生硬冰冷地對待孩子,會給他們留下心理裂痕和精神創傷。成年人一次不經意的誤解,成年人一次不走心的教育,成年人一次不耐煩的陪伴,都會像石子扔進湖面一樣激蕩起或大或小的漣漪。
信任的缺失,讓「解釋就是掩飾」佔了上風,孩子的辯駁,很容易被忽略和漠視。孩子的異樣沉默,在一些成年人看來,或許就是做了錯事被發現而認慫了;可是,在孩子看來,既然「說了也白說」,既然「不管怎麼樣,反正你們也不相信我」,既然家長不值得信任,自己有什麼心裡話也不會對父母敞開心扉,這不僅會造成親子關係的淡漠疏遠,也可能阻礙他們以積極的心態融入社會。
在權力失衡的格局下,孩子們的聲音沒有得到足夠的尊重和信任。而民警在小案件上不吝投入,這種「柔軟的力量」,讓被誤解的孩子得到了精神慰藉和心理補償,值得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