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缺乏性教育?真相沒這麼簡單

2021-01-11 澎湃新聞

圖:視覺中國

 

文 | 黃西蒙

編輯 | 俞詩逸

 

日前,性別研究者何春蕤在第七屆中國性研究會議上發言,談到了聯合國「全面性教育」文件。[1]此文在澎湃新聞網刊登後,也引發了不少人對性教育的關注與爭議,「中國人缺乏性教育」的話題也再次興起。在輿論場上,對於兩性話題,持不同觀點的人,各自都有一套自洽的邏輯,很難形成穩定的共識。至於如今的性教育,雖然已經過了「談性色變」的階段,但依然有些敏感,性教育到底如何開展、甚至是否要開展,相關爭議依然充滿火藥味。

一提起「性」這個字,恐怕有人會腦補諸多畫面,就像魯迅先生那句十分經典的話,「一見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體......」他當時批評的是國人劣根性,但這種強大的「聯想能力」,恐怕是人性深處固有的東西。然而,對待兩性話題的過度敏感,其實並無助於理性分析問題,要想正視性與性教育之事,還是要把它當成一門科學,從歷史與現實的脈絡上進行學理式的分析。

不知從何時起,輿論普遍認為多數國人處於匱乏的性教育中,甚至長期處於性壓抑中,以至於著名電影《喜宴》時常被拿來證明中國有「幾千年的性壓抑」。這個判斷並非全無道理,但也不全對。中國傳統文化並非從一開始就強調「存天理,滅人慾」,起碼在宋明理學出現前,儒家思想也好,道家理念也罷,最多只是講究陰陽調和,不必過於沉溺情色,並未刻意壓抑人性。

至於先秦古人的兩性觀念,更是自然奔放,《詩經》裡不少關於兩性情愛的內容就是明證。比如那篇著名的《國風·召南·野有死麕》,就是後世虛偽的道學家們「瞧不上」的作品,卻十分生動地呈現出遠古先民的兩性觀念——「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林有樸樕,野有死鹿。白茅純束,有女如玉。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即便是女性,在情慾來臨時,也如此主動,更何況在古代掌握兩性話語權的男性?經過孔老夫子刪改後的《詩經》,尚且能保留這樣「生猛」的文本,後世的各種「經典敘事」的文本對性問題反而「羞怯」起來。

不過,隨著宋代文化內傾性加強,的確出現了嚴重的壓抑人性的問題,性教育也出現了汙名化的現象,甚至各種「房中術」也逐年潛入地下狀態,各種所謂「誨淫誨道」的小說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這也從側面反映了潛在的民間層面與公開的官方層面在性問題態度上的矛盾。尤其是明代之後,

隨著皇權專制的加強,誘導個人慾念生發的東西,在某種意義上意味著對權力與體制的挑戰,「談性色變」的觀念逐漸形成。

儘管如此,民間還是對性問題津津樂道,不少小說都在觸發著人們的敏感點。暫不說《肉蒲團》《痴婆子傳》等豔情小說(不是言情小說)影響巨大,即便《三言二拍》《金瓶梅》這些文學價值很高的經典文本,也充滿著各種如今看來電視上「不能播」的內容。與性觀念相關的性教育,在明清小說裡也有不少體現,但多數充溢著曖昧的說辭與隱晦的敘事,比如《紅樓夢》裡警幻仙姑跟賈寶玉共遊太虛幻境,暗指秦可卿對寶玉的性啟蒙,從夢中醒來後,寶玉還與襲人「初試雲雨情」,這段敘事看似「大尺度」,其實合情合理,還與堪稱全書主旨章節的「曲演紅樓夢」揉在一起,可見曹雪芹對其重視程度。耐人尋味的是,賈寶玉在接受這番性教育後,才開啟了後面與黛釵兩人的感情敘事,大觀園的故事也得以徐徐展開,或許在曹雪芹看來,寶玉的性啟蒙也是一種「開闢鴻蒙」,由此才有後面的「誰為情種」,進而上演「悲金悼玉」的諸多故事。

從晚清到20世紀初,西方的生理學和哲學思想逐步傳入國內,作為舶來品的性教育,與中國古代文學裡的性敘事,曖昧地糾纏在一起。

比如民國著名的性學家張競生在《性史1926》中,只是作為一個「觀察者」來記錄敘述者的性觀念、性經歷。比如,書中有個化名「一舸女士」的敘述者,在《我的性經歷》中非常詳細地呈現了女性性意識的成長與變化,被張競生在按語裡讚賞為「誠實的性史」。不過,張競生的記錄,研究、探索的意味更重,那些已經被公認為「性常識」的知識,則在不少學者、作家的作品裡可以看到。

比如,在1909年到1948年之間影響知識界的《教育雜誌》,就刊登了不少有關性教育的文章。翻閱史料,我發現其中有些觀念,在今天來看依然準確、前沿。比如周建人在1922年8月發表了《性教育的理論與實際》,常道直發表了《美國中學校性慾教育大綱》,其中講到「性教育之目的」,首先就是為了「使少年人對於性慾的事件持一種健全的與尊重的態度」——如此表述,雖然文白纏繞,道理卻十分清晰,理性客觀看待性與性教育,而不滑入嘲諷或逃避的兩極態度,才是合理而必要的。

但是,這種理性態度在此後很長時間內,都沒能成為主流觀念。

上世紀五十年代後,生理衛生教育層面上的「性教育」在教科書上保持了一段時間,但被政治話語影響的兩性話語逐漸發生劇變。在某個特殊時期,不論是官方宣傳還是影視文藝作品裡的女性形象,都變得男性化,真正的性問題反而被壓抑了。但是,人之本性是無法被壓抑的,它必然要尋求另一個突破口,在民間流傳的各種「手抄本小說」裡,不乏各種當時來看「過分」的內容,但即便最「過分」的《少女之心》(又名《曼娜回憶錄》),於今來看也不算什麼。另一個極端表達,則是新時期之後,王小波、張賢亮等作家對性壓抑的書寫。從當代文學史的脈絡上看,雖然「傷痕敘事」有不小的局限性,但在當時,的確起到了宣洩和控訴的作用,電影《廬山戀》等作品也終於開始展現接吻鏡頭,通過承認性意識來刺激全民對性壓抑時代的反思,進而實現文化、政治層面的思想解放,這個路徑十分清晰,也十分符合人性與社會的規律。

雖然思想解放在此後一度成為社會主潮,但很多人恐怕無法擺脫早年經歷的影響,原生環境的文化觀念會始終錘擊著後來的成長。因此,除了一些人倒向性開放的極端,更多60後、70後依然被童年時代的性壓抑觀念所籠罩,所謂「談性色變」的性教育,大多是80後、90後們對父母一代觀念的「概括」。因為

匱乏與壓抑造成的性教育缺失,的確傷害的不只是一代人,或許物質上的短缺可以通過一兩代人來消除,但文化觀念上的殘缺恐怕要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才能彌補。

事實上,性教育涉及的問題,從來不只是「性慾/性行為」這類問題,與性別/性意識有關的觀念、文化都會被涵蓋在內。如今輿論場上的不少戾氣,或許都能從失敗或缺失的性教育上找到來源,比如各種性偏見和性羞恥。這類問題太過普遍,此處僅舉一例,比如,輿論對大齡單身女性的偏見很難消除,尤其是涉及到「處女」話題時,總是不乏一些惡意的聯想和妄測。

正如美國作家麗貝卡·特雷斯特在《單身女性的時代》一書中這樣說:「在高中或大學時,如果你沒有遇上心儀的性對象,沒有產生一種特定的性感應......如果你把你的激情揮灑在了藝術、醫藥、運動或者科學上面,你其實很容易發現自己在性方面的缺乏......」。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人可能在兩性情愛之事上缺乏必要的機緣,畢竟現實不見得都是浪漫的。作者用了個幽默的表達——它「並沒有像好萊塢夏季電影裡放得那麼頻繁」。[2]

更糟糕的是,如果大眾輿論開始在性別話題上對個體施加壓力,人很難不被外界環境的評價影響。事實上,在個體自由和尊重他人意志的前提下,個體對性的態度,很難成為一個公共話題,可惜,很多人並不能將性話題的個人性/社會性加以區分,並喜歡以個人偏見臆測他者。從某種意義上講,在性方面缺乏尊重意識,也是對人權的冷漠,正如性學家方剛曾強調,

「性教育的靈魂與基石是性人權和性別平等」,要讓這些常識真正成為「共識」,恐怕還有一個漫長的過程。

注釋:

[1] 澎湃新聞網:《性教育是虛假需要嗎?——從聯合國「全面性教育」文件說起》,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4334779,2019-9-5.

[2]麗貝卡·特雷斯特:《單身女性的時代》,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年5月第一版,第242頁。

 

相關焦點

  • 缺乏性教育的中國人,別把人流當避孕
    不過,避孕舉措亦分優劣,一定程度上,缺乏性教育的中國人,還在錯誤的避孕道路上越走越遠。受傷的女性,被誤解的避孕藥回溯二十年來的《中國人口與就業統計年鑑》,中國各地不同避孕方式的使用率增減不一,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宮內節育器的使用,以及避孕藥使用的持續走低。
  • 中國人可能沒見過世面,一本性教育書就大驚小怪
    北師大小學性教育教材事件已經逐漸平息,但中國人仍然對性教育存在許多誤解。例如,歐美國家看似開放,但他們的兒童其實擁有更健康、謹慎的性觀念。這一切都歸功於性教育。
  • 一場詩會背後的性教育真相
    她這份大膽的作品,和其他300多首詩歌一起,入選了一場有關「性教育」的徵文活動。如果你覺得這就是中國性教育的真相,那它僅是真相的300多個切面之一。:中國人沒有系統的性教育。據此,「女童保護」組織認為:「究其原因,是兒童沒有接受過防性侵教育,缺乏防範意識,家長對此也很物質,給了施害人可乘之機。」 張錦出生的那座村莊出過一起命案,一個女孩被繼父性侵後殺害。公安在鄉裡貼了懸賞告示,最終女孩的繼父伏法,也無法換回女孩的生命。在綿長的時光裡,有關此事的記憶逐漸模糊。
  • 百年來,中國人接受了怎樣的「性教育」?
    ⑨該課本除簡單描述器官生殖功能之外,幾乎沒有做任何「性」方面的知識普及。同年,新版的《新華字典》裡,沒有了「娼」、「妓」、「嫖」、「姦」……,也不再收錄指稱生殖器的相關字眼(見下圖)。你們還有點中國人的良心嗎?」
  • 專家稱「剩男剩女」盛行是中國性教育缺乏後果
    專家稱「剩男剩女」盛行是中國性教育缺乏後果中國性學會青少年性健康教育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中國婚姻家庭研究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陳一筠接受成都商報專訪「如果愛能讓孩子變得更積極、更優秀,這就是性教育的成功家庭在我國社會中佔有重要地位,首先要給家長開展性教育,他們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一個小學生背著書包來做人流,她還告訴你,趕快手術還要回去上課。一個13歲的男孩要為9歲的女朋友負責,負責的方式是從家裡偷偷拿了400元給她做人流。聽見這些,我的心情只能用心痛來形容。」
  • 中國性學會主任:剩男剩女是性教育缺乏後果
    陳一筠的一席話,在本月9日參加「第二屆四川省性社會學與性教育學術研討會」的眾多大中小學教師和專家學者中引起不少共鳴。陳一筠在接受成都商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現在並沒有嚴格意義上的性教育,而盛行的「安全套教育」和簡單的道德教育都是不可取的。人物簡介陳一筠:1940年生於四川筠連,196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
  • 人工流產低齡化 青少年性教育缺乏
    「人工流產的低齡化、普遍化,折射出我國青少年性教育的短板。」中央電視臺《新聞1+1》主持人董倩在主題演講中提出,「相比網絡上紛繁複雜、無孔不入的性消息及圖片對青少年的大肆轟炸,學校和家庭的性安全教育處於尷尬境地。刻意迴避兩性問題,使得青少年一代大多數對性安全缺乏必要的了解與預防,由此導致傷害身心的人流現象居高不下。」
  • 中國人最缺的三種教育:性教育、愛的教育、死亡教育
    中國人最缺的三種教育:性教育、愛的教育、死亡教育看到這個標題,大家也許會感同身受,目前的教育只能說是知識的教育,真正的教育是靈魂的教育,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說一說這三個教育,好好地聊一聊它們是怎麼影響我們?
  • 英媒:中國留守兒童遭性侵源於性教育缺乏
    原標題:英媒:中國留守兒童遭性侵源於性教育缺乏  英國廣播公司8月12日報導,原題:中國的「留守」兒童遭侵害   在父母為掙錢而外出打工的中國農村,一系列在校學生遭性侵事件彰顯鄉村生活的黑暗面。8月初,江西一名農村老師因猥褻7名小學生被刑拘。
  • 我們並不缺乏性教育,而是迷失在了傳統與現代兩套性別模式中
    在中文裡,「性」這個詞最初的意思是「本質」,像在很多文化中一樣,中國人將性別視作人的本質的一部分(亦即被很多女權主義者罵得狗血噴頭的「本質主義」)。中國文化把這種二元對立和互補的本質主義推得無限遠,周易以來的宇宙論就是建立在陰陽調和之上的,男女之間的互補只是這種調和的一種,萬事萬物都是這麼調和而生成並發展的。
  • 兒童性教育,不只是了解性器官那麼簡單
    作者:寶寶知道 小糖果嘛 孩子對於「性」的探索,不只是了解性器官那麼簡單。父母需要了解他們行為後面的好奇和渴望,幫助他們完成性的啟蒙課。 對器官的認識,是性教育的第一課。 媽媽心事:5歲的兒子最近多了一個不好的習慣:當著別人的面脫褲子,把小雞雞露出來。我有些猶豫,太幹涉吧,怕他對此越來越感興趣,不管吧,這麼下去也不是辦法。
  • 大三女生從事性教育5年,40場講座均無尿點,性教育這坑該這麼填
    家庭方面——性教育羞於啟齒學弱家庭的日常對話:作業做了沒?複習了沒?這次測驗考了多少分,排名多少?什麼?不及格!豈有此理!給你報這麼多補習班都浪費錢了!升學是首要任務此外,更多的家長是擔心一旦和孩子進行性問題的討論,會由於自己本身也缺乏足夠的性知識,怕會給孩子傳授錯誤的性知識
  • 德國性教育繪本怎麼樣?看看內容,原來對孩子性教育這麼有用
    導讀: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最近出現在熱門上很多關於性侵類似的案件讓人痛心,受害人的年齡也有走低的趨勢,不得不讓我們探討關於我國性教育啟蒙,普及率之低讓人堪憂性教育以繪本的方式,簡單有趣又直接的展現在孩子的面前,尤其是國外的性教育繪本,簡單直接,幾幅圖畫,清晰的做出解釋,很多媽媽想給孩子買幾本繪本,在群裡問德國的繪本怎麼樣,其實早年間,我就接觸過一本德國的性教育繪本《可愛的德國性教育漫畫》,我們在這裡為大家做簡單介紹。
  • 90%以上中國人的性教育,是從懷孕生娃開始的
    >>引言2019年12月,月經沒來很多天,去醫院檢查。因為生理周期一直也不規律,所以完全沒在意。老公說請假陪同,我還給拒絕了,屁大的事還請假。躺在B超床上,涼涼的耦合劑抹在肚皮上,沒幾秒的時間,我看到了屏幕上一個小小的生命體。
  • 中國人最缺乏什麼
    而在一二線城市可能就沒有這麼樂觀了,生活工作各方面壓力巨大,有10%—15%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鬱症。中國是世界上患有抑鬱症人最多的國家,將近一億,大約佔了全世界的1/3。大家可能有所耳聞,親朋好友、鄰居同事中,都有這類人群。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科技、文化等方面突飛猛進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但是很多人都表示好像幸福感沒有很大的提升啊?
  • 「我不想讓孩子,也因為缺乏性教育受傷」
    那就是——性教育。在中國父母的教育中,這一項總是缺位。隨著時代變遷,如今新一代的父母懂得了性教育的必要,不希望孩子,因為缺乏性教育而栽跟頭,甚至受到傷害。但當我們想進行性教育時,卻手足無措,因為,我們的認知往往也很局限,並且很難找到適合、輕鬆的表達。
  • 連月經是什麼都不知道,缺乏的性教育青少年,正在逐漸變得無知
    因為性教育的缺乏,許多女生,在人生中第一次出現月經這一正常的身體發育特徵時,反應是無比恐慌,認為自己是出了什麼問題。因為性教育的缺乏,許多青少年男女,聽到或見到某些涉及到「性」的內容時,會不自覺的臉紅,感到羞恥,甚至還鬧出,認為男女之間只要牽了手,親了嘴就會懷孕的笑話。
  • 張愛玲《第二爐香》|缺乏性教育的另一種悲劇
    文|吳霄眸總以為從小缺乏性教育,容易被人侵害。
  • 中國人為什麼這麼重男輕女?原因很簡單
    重男輕女,是古代普遍的現象,並不是從古至今都是這樣的,很早以前也有過母系社會,在那時女性地位遠超男性的,還有現在社會,總體女性地位已經超越了男性,有點跑題,今天咱們具體聊聊古代中國人為什麼這麼重男輕女?原因有哪些呢?
  • 性教育遇瓶頸 缺乏道德教育普及性知識危險
    性教育遇瓶頸 缺乏道德教育普及性知識危險 2004年09月13日13:21:09 新華網 鹿永建   新華網北京9月12日電 浙江省教育界自行編寫的中小學生性教材《少年心事》即將面世。性教育正在中國登堂入室,但是,關於性道德的呼聲卻沒有隨之強大起來,而是為人們無意有意之間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