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時刻4月7日訊(通訊員 石文燕)近日,湖南泰和醫院為一例病友在降支及迴旋支植入支架後,再在IVUS指引下右冠狀動脈植入支架。這也是醫院心內科成功實施的首例冠狀動脈血管內超聲檢查,技術的順利開展標誌著醫院冠心病的診治水平又跨上了一個新臺階。
4個月前,長沙60歲的王爺爺因腹痛來到湖南泰和醫院就診,完善相關檢查後,考慮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行冠脈造影顯示,前降支中段狹窄70%,遠端狹窄85%,迴旋支中段狹窄100%,右冠近段狹窄50%,遠段狹窄70%,PDA狹窄70%,診斷為冠心病、陳舊性心肌梗死,需儘早實施血運重建術。醫院心血管內科以主任江斌為首的介入團隊經過充分的事前方案討論及準備,決定為王爺爺先施行冠狀動脈造影+PCI術。隨後,在前降支植入支架2枚,迴旋支植入支架一枚。
手術非常順利。術後,王爺爺腹痛症狀得到緩解,出院活動後仍感有胸部持續性隱隱作痛,偶爾有胸悶、氣促感,再次就診於醫院心血管內科。單純靠冠脈造影檢查結果以及手術醫生經驗,已經不能提供安全的判斷,心血管決定藉助血管內超聲(IVUS)對他的病情進行再次評估。
完善各項術前準備,由心血管內科教授蒲曉群及江斌為他實施冠脈造影+PCI+IVUS術,冠脈造影提示,前降支、迴旋支支架通暢,右冠近段狹窄50%,遠段狹窄70%。在IVUS下,發現王爺爺的右冠遠端血管斑塊負荷重,纖維斑塊和脂質斑塊佔管腔的80%,有支架植入指徵,故在右冠近端、遠端各植入支架一枚。
術後,在醫護人員的對症治療及精心護理下,王爺爺的胸痛、胸悶、氣促等症狀明顯改善,現已康復出院。
什麼是血管內超聲檢查(IVUS)?
血管內超聲(intravenous ultrasound,IVUS)是利用心導管,將一高頻微型超聲探頭送入冠狀動脈血管腔內進行探測,經電子成像系統來顯示其內部結構和形態的微細信息,是無創性的超聲技術和有創性的導管技術相結合的一種新的診斷方法。運用該方法可以定量測定分析血管直徑、狹窄程度,還有明確冠脈病變的形態、性質及病變分布,尤其是在冠心病的介入性診療中有很高的指導價值。
IVUS和冠脈造影有何不同?
冠脈造影雖然一直被認為是評價冠脈病變的「金標準「,但是這種方法在臨床實際應用當中也表現出諸多不足之處。如只能顯示管腔的情況,不能顯示病變所在的管壁和斑塊情況,有可能使醫生低估冠脈病變程度。
IVUS能將冠脈血管內病變「看」得更仔細,不僅可以定量測定分析血管狹窄程度,還可明確冠脈病變的形態、性質及病變分布。它作為冠脈造影的重要補充手段,提高了病變診斷的準確性,同時,指導了冠脈介入治療(PCI)的策略、支架選擇和效果評定,能夠幫助改善介入治療效果,減少併發症,減少再狹窄,改善預後。
來源:紅網
作者:石文燕
編輯:易銳華
本文為紅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連結和本聲明。
本文連結: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2020/04/07/7000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