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經濟政治分析的文章很多,有的專業,有的晦澀,我力圖換個角度,給大家呈現一個更直觀和易於理解的解讀方式。
先看一張圖,2000年-2018年中國對歐盟各國的直接投資額,英國、德國、法國、義大利排在前四位。
德、英、法三國在中歐關係中起著舉足輕重的引領作用。
一圖以言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那接下來,胖爺就帶大家一起聽聽住在上層建築裡的人物們怎麼說吧。
法國 馬克龍
2017年5月,馬克龍擔任法國總統。
馬克龍:"歐洲人的天真時代已經過去。"
「現實是世界已經發生了巨變,中國已經不是從前的中國。」
馬克龍在競選總統時就表示積極推進法中全面戰略夥伴關係。
他認為,中國現在是一個經貿、外交和軍事強國,在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方面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法國與中國應在各個領域保持戰略夥伴關係,在國際反恐、防止氣候變暖、促進多極化和地區與全球和平方面,中國是法國非常重要的盟友。
在整個競選期間,馬克龍是對參與「一帶一路」倡議、加強法中關係表現出最強烈意願的候選人。
馬克龍首次訪華時公開表示:「一帶一路」既然是「路」,就應該是雙向的,而不是單向的。
2018年一月份,馬克龍首次出訪中國期間,拒絕公開與中國領導人談到人權議題,他認為這種做法「沒有任何效率」,他曾告訴記者,他不願意「公開給人教訓」。
2019年3月,馬克龍談到中國不斷通過與歐洲各個國家間的一對一談判,進入歐洲市場,成為一些歐洲國家的債主,歐盟已經在中國大量的投資中漸漸分崩離析,這種局面並不是法國一國可以解決的。
2019年11月,馬克龍說,「當中國,歐盟和俄羅斯堅守氣候公約,個別國家的抉擇不足以改變進程,這只能讓它自己變得孤立。」
不用猜了,他說的就是美國。
同時,中法之間籤署了19份機構協議和24份貿易合同,價值151億美元。
而談到香港問題,法國明顯要聰明的多,馬克龍說:「只是想了解中國的立場,而不是去給中國上課,因為那樣只會幫倒忙。」
敲黑板:馬克龍的中國政策,總體而言,法國並不拒絕對雙方、對世界都有好處的合作,但由於中國巨大的經濟體量,法國也沒有更多天真浪漫的奢侈。
法國視中國為重要合作夥伴,希望加強在「一帶一路」倡議下的合作。
它承認若要在國際社會扮演更重要角色離不開中國支持,同時又高度防範「一帶一路」倡議,要求中國在貿易和投資領域擴大對法國的開放。
德國 默克爾
在執政13年之後,默克爾剩下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默克爾擔任德國總理後已經訪華11次。2019年9月6日,很有可能是她最後一次以總理的身份出訪。
她的任期到2021年結束,之後她便打算退出政壇。
德國在2020年下半年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的期間,默克爾計劃在德國主辦一場歐盟-中國峰會。
默克爾:中美之間持續不斷的貿易爭端和隨後雙方的關稅戰,已經也對其他國家產生了不利影響,也包括德國。
由於出口疲軟,德國經濟在2019年第3季度收縮後,正處於衰退的邊緣,德國IFO經濟指數已經降到了歷史最低,甚至低於1992年。
與此同時,中國經濟也正以近30年來最慢的速度增長。
中國是德國在歐盟以外最大的貿易夥伴。
默克爾表示,她希望歐盟-中國投資協議能儘快敲定。
有意思的是,德國媒體形成了幾乎「一邊倒」的輿論,要求對北京更強硬。
但與此同時,德國商界則依然「悶聲賺錢」。
這是因為:100萬個德國就業崗位和中國業務直接相關,間接相關的崗位數量還要更多。
無論怎麼再平衡,德國都無法降低對中國的經濟依賴。
敲黑板:中德是有著長期良好關係的國家。雙邊貿易,特別是先進位造業,對雙方都至關重要。
德國對華政策也是積極和消極面並存。既重視與中國經貿合作,又視崛起的中國經濟為德國威脅,並將對「16+1合作」框架的疑慮帶到歐盟層面。
奧地利 庫爾茨
與鄰國德國對中國的糾結的態度不同,奧地利前總理庫爾茨擁抱中國。
為什麼說是前總理呢,庫爾茨在2017年領導人民黨在國民議會選舉中獲勝,與自由黨組建聯合政府,成為奧地利歷史上最年輕的總理。
因涉嫌與俄羅斯利益輸送,2019年5月27日,奧地利國民議會針對總理庫爾茨召開特別會議,庫爾茨成為1945年奧地利第二共和國成立以來,首位遭國民議會罷免的總理。
但有意思的是,9月大選中,奧地利人民黨大選獲勝,庫爾茨有望再任總理。
「奧地利受到中國的重視。」
"中國是夥伴,同時是競爭者。"
"歐洲不實行閉關政策至關重要。他指出,歐盟只有保持其競爭力,才能保障歐洲的富裕和就業。
「以務實態度對待中國」。
中國正在成為世界頭號經濟大國,中國因此也展示了越來越多的自信。加強和中國的夥伴關係,會有利於奧地利。
敲黑板:中國和奧地利關係友好,雙方不存在衝突和歷史遺留問題。奧地利奉行不結盟和中立政策,致力於發展本國經濟。
奧地利對華友好,視中國為重要機遇,並將「一帶一路」倡議納入其《2017-2022施政綱領》,明確表示將採取積極措施,確保「一帶一路」項目成為奧地利經濟發展「組成部分」。
奧地利還支持中國發展與中東歐國家關係,認為這有益於該地區基礎設施發展並促進地區穩定。
英國 詹森
2019年7月,正式履新的英國首相詹森接受採訪時說:「英國是西方第一個加入亞投行的國家,所以我們非常支持中國,而且,不要忘記,我們是歐洲最開放的經濟體,尤其是對中國投資最開放的國家。」
英國政府將非常「親華」,我們對「一帶一路」倡議非常熱情。
英將繼續是歐洲對中國投資「最開放的市場」。
同時,他也認為,15多萬中國留學生在英國求學"對英國很有益處,為英國社會做出了巨大貢獻"。
「無論在石油、天然氣技術輸出、大型飛機發動機市場、航空航天方面,英國越來越需要中國。」
選擇脫歐前,英國在經貿和外交上與中美兩國間維繫著和諧關係,歐盟亦復如此。
通過在華活動,展現其最先進創意理念和英國良好形象。同時,它也為捍衛所謂「英國價值」不遺餘力。
敲黑板:英國是中國進軍歐洲的橋頭堡,也是最早與中國科技巨頭華為合作的歐洲國家,英國在歐盟中一直扮演對華政策的主導角色。
不愧是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國人的經濟帳算的清楚,對華政策高度務實,以圖打開中國市場,創造就業崗位,繁榮本國經濟。
義大利及其他
歐盟委員會前主席容克:抱怨這是一種"產生不平衡現象的非對稱性"。
他指出,關鍵在於,中國市場未對歐洲人足夠開放,而中國則要求歐洲對其產品完全開放。
歐洲人在和中國打交道方面不能擰成一股繩,就在政府首腦們在布魯塞爾磋商中國議題時,義大利在羅馬給中國平鋪上了紅地毯。
義大利成為西方工業發達國家圈內第一個參與中國巨大的"一帶一路"動議的國家。
」協議價值25億歐,潛在價值200億歐!」,「天經地義」的合作迎來中國「大單」。
「義大利的歐洲夥伴們已經讓中國進入了歐洲縱深,這些國家每年與中國的貿易往來比義大利高出數十億美元。」
2019年,義大利的經濟增速預測僅為0.6%,意政府迫切希望找到刺激經濟和重振義大利的方法。
敲黑板:義大利人應該是歐洲國家中跟思維模式跟中國人最接近的了,但是比中國人懶惰得多。
義大利政府成立了首個針對特定國家的雙邊合作協調機制「中國事務特別工作組」,旨在全面深化與中國合作。
默克爾也小心翼翼地批評了義大利。她表示,"若能統一行動,本會更好。"
西班牙同樣重視中國和西中關係,在發布的新版亞洲戰略中將對華關係置於優先位置。
2019年3月27日,盧森堡與中國籤署共建「一帶一路」諒解備忘錄,成為繼義大利後又一個加入「一帶一路」朋友圈的歐盟國家。
葡萄牙總理安東尼奧·科斯塔說,「只有中國願意將資金投入歐盟的邊緣國家,這正是「一帶一路」的吸引力之一。」
希臘、匈牙利、波蘭和葡萄牙等若干較小的歐盟成員國已籤署了相關意向書。
葡萄牙和希臘積極發展對華關係,與中國籤署了「一帶一路」合作諒解備忘錄。
北歐國家對華關係基本保持了較好政治聯繫,雙邊經貿往來呈現良好發展勢頭。
中東歐國家對華外交延續了先前良好態勢,中國-中東歐「16+1合作」在各領域均有所推進,日益成為務實的跨區域合作機制。
中東歐16國:波蘭、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赫、黑山、塞爾維亞、阿爾巴尼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馬其頓。
中東歐各國總體上希望進一步發揮經貿合作在「16+1合作」中的壓艙石和推進器作用,希望高質量、高科技領域的中東歐企業能夠進入中國市場。
西巴爾幹國家對華政策普遍友好,也會謹慎平衡歐盟與中國在該地區影響力。
塞爾維亞視中國為戰略夥伴,既大力吸引中國投資,也強調政治合作。
克羅埃西亞身為歐盟與北約成員,主要視中國為其經濟發展重大機遇,亦是提升其國際地位有力推手。
黑山、馬其頓等國因市場與影響力有限,對華政策主要集中於經濟領域,尤其是基礎設施建設。
聽話聽音,英、德、法、意等歐盟核心大國以及東歐國家紛紛對華表示友好不是偶然現象。
歐洲是最大的發達國家「集群」,在世界政治經濟格局中佔據重要地位,是世界多極化的一支重要力量。
而且中國和歐洲之間存在著廣泛的共同利益,沒有地緣政治矛盾和根本利害衝突。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中國經濟發展的體量和速度,中國巨大的市場,無疑對歐洲有著巨大的吸引力。
中國同歐洲關係的發展和深化符合雙方的根本利益。
暮色蒼茫看勁松,亂雲飛渡仍從容。
當前,國際形勢正處於百年變革之際,烏克蘭危機、敘利亞難民危機的惡果,中美貿易戰、美歐貿易爭端,也讓歐洲各國清楚地看到了美國外交政策利己的根本性質與殃及池魚的副作用。
即便是歐美的傳統「紐帶」關係已有百餘年,但相較之下,誰能帶來發展, 誰會帶來威脅?
這筆帳,只要是腦子沒進水,都能算得清。
—— 全文完 ——
推薦閱讀:
嬉笑怒罵話非洲
西班牙加泰隆尼亞的獨立運動
327國債事件,中國資本市場的第一江湖大案
文在寅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