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cotarget:2型糖尿病患者為何出現嗅覺問題的新認識

2020-12-25 生物谷

根據一項最近發表於《Oncotarget》期刊的新研究,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Karolinska Institutet)研究人員在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中識別出特定神經細胞中的改變。由於這些神經細胞對氣味識別很重要,因此新的發現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2型糖尿病患者經常出現嗅覺問題,同時可能開啟新的研究領域,為對抗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神經退行性疾病開發預防性療法。

眾所周知的是,2型糖尿病患者經常遭受神經退行性疾病比如阿爾茨海默病的侵襲。這些神經退行性疾病的一個早期症狀是氣味識別能力的下降。這種嗅覺問題也經常出現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暗示嗅覺下降可能與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展相關聯。然而,截至目前,2型糖尿病中負責這些嗅覺問題的神經細胞一直沒有被充分認識。

在新的研究中,卡羅林斯卡學院的研究人員在2型糖尿病大鼠的梨狀皮層中識別出中間神經元中的改變。梨狀皮層是大腦的一個區域,在氣味的識別和編碼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研究人員還表明,所識別的神經改變可以被臨床使用的抗糖尿病藥物胰升血糖素樣肽1(glucagon-like peptide 1)在藥理學上抵消。

"在2型糖尿病人群中,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病率較高"該研究作者之一Grazyna Lietzau說,"我們認為,這些發現對於開發預防性藥物療法來對抗這些患者中的阿爾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可能是重要的。"(生物谷Bioon.com)

DOI: 10.18632/oncotarget.6823

Type 2 diabetes-induced neuronal pathology in the piriform cortex of the rat is reversed by the GLP-1 receptor agonist Exendin-4

Type 2 diabetes (T2D) patients often present olfactory dysfunction. However, the histopathological basis behind this has not been previously shown. Since the piriform cortex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olfaction, we hypothesize that pathological changes in this brain area can occur in T2D patients along aging. Thus, we determined potential neuropathology in the piriform cortex of T2D rats, along aging. Furthermore, we determined the potential therapeutic role of the glucagon-like peptide-1 receptor (GLP1-R) agonist exendin-4 to counteract the identified T2D-induced neuropathology.

Young-adult and middle-aged T2D Goto-Kakizaki rats were compared to age-matched Wistars. Additional Goto-Kakizaki rats were treated for six weeks with exendin-4/vehicle before sacrifice. Potential T2D-induced neuropathology was assessed by quantifying NeuN-positive neurons and Calbindin-D28k-positive interneurons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and stereology methods. We also quantitatively measured Calbindin-D28k neuronal morphology and JNK phosphorylation-mediated cellular stress. PI3K/AKT signalling was assess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and potential apoptosis by TUNEL.

We show T2D-induced neuronal pathology in the piriform cortex along aging, characterized by atypical nuclear NeuN staining and increased JNK phosphorylation, without apoptosis.  We also demonstrate the specific vulnerability of Calbindin-D28k interneurons. Finally, chronic treatment with exendin-4 substantially reversed the identified neuronal pathology in correlation with decreased JNK and increased AKT phosphorylation.

Our results reveal the histopathological basis to explain T2D olfactory dysfunction. We also show that the identified T2D-neuropathology can be counteracted by GLP-1R activation supporting recent research promoting the use of GLP-1R agonists against brain diseases. Whether the identified neuropathology could represent an early hallmark of cognitive decline in T2D remains to be determined.

 

相關焦點

  • 嗅覺失靈可能是2型糖尿病的徵兆,高糖高脂的西方飲食危害大
    很多2型糖尿病人都是因為各種併發症或者體檢才發現的血糖異常問題,平常沒有注意到糖尿病的一些前期症狀,或者因為症狀比較輕微沒有感覺,比如嗅覺下降。而且,很多人把嗅覺下降歸結為感冒或者鼻炎,沒有往糖尿病這邊來考慮。今天,我們就來談談2型糖尿病的嗅覺減退與高糖高脂的西方飲食對嗅覺等減退的危害。
  • 胰島素治療或與患2型糖尿病的新冠肺炎患者高死亡率有關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蔡敏 田娟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曼玉)近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心內科教授汪道文團隊通過回顧性研究,首次發現了胰島素治療與患有2型糖尿病的新冠患者高死亡率密切相關。這一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代謝》(《Cell Metabolism》)上。
  • 2型糖尿病患者感染新冠肺炎,應該這樣控制血糖
    楚天都市報5月4日訊(記者柯稱 通訊員程佳)研究表明,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基礎疾病的人群,如果不幸感染新冠肺炎,往往風險更高,死亡率也更高。那麼,糖尿病患者得了新冠肺炎該怎麼辦?血糖控制和新冠肺炎可有什麼關聯?
  • 糖尿病1型2型有什麼區別?糖尿病1型2型患者日常要注意哪些?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主要區別在於發病機制的不同,1型糖尿病患者往往是由於胰島功能受自身免疫的破壞,而2型糖尿病的發病機制則較為複雜,可能是胰島的分泌功能出現,也可能患者存在胰島素抵抗的情況。糖尿病1型2型有什麼區別:1、1型糖尿病主要是由於胰島細胞受到破壞導致胰島素分泌不足引起的,大多數患者都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在1型成人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能檢測到相應的抗體的存在。而2型糖尿病主要是由於胰島素抵抗和胰島素分泌的相對不足等因素引起的。
  • 羅露露|胰腺康復:2型糖尿病患者的必修課
    答:相比口服降糖藥物,對新診斷的、血糖特別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早期短期胰島素強化治療能有效緩解糖尿病病情,延緩β細胞衰竭,有利於延緩或減輕慢性血管併發症的發生、發展。因此,目前建議優選胰島素治療。 2型糖尿病是一種緩慢進展性疾病,β細胞功能進行性下降是其發病和病情進展的基礎。其發病過程是正常糖耐量糖調節受損2型糖尿病。
  • 新研究稱飲食和運動可逆轉61% 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情
    據外媒報導, 一項評估飲食和運動作為一線2型糖尿病治療的療效的臨床試驗結果顯示,近三分之二的患者在12個月的生活方式幹預措施後取得了完全的疾病緩解。 研究通常認為健康飲食、大量運動、減掉多餘的體重,有助於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病情。
  •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區別 糖尿病吃它好
    2型糖尿病:主要是因為進食過多、體育運動少、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誘發因素,同時遺傳也是因素之一。胰島素抵抗和胰島素分泌不足皆可出現,有相互交叉的情況存在。患者人群不同1型糖尿病:這型糖尿病往往發病年齡比較小,兒童和青少年多見,發病較急。
  • 2型糖尿病患者有這5個表現,可能被誤診了
    但它的起病具有隱匿、遲發的特點,其胰島β細胞所受免疫損害呈緩慢進展,發病初期口服降糖藥治療有效,不需使用胰島素,開始表現為2型糖尿病的特點,之後β細胞功能逐漸衰竭。 LADA胰島功能衰減速度為2型糖尿病的3倍,最終需要胰島素治療。因其表現介於1型和2型糖尿病之間,故又稱為1.5型糖尿病。
  • 2型糖尿病患者說糖尿病
    患者是2015年查出的2型糖尿病。 實際上可能得糖尿病很久了,為什麼這樣說呢?因很長一段時間(大約兩三年前),喜歡喝水,二三天就要喝掉20升(就是飲水公司那種一桶水)左右水。記得去女兒家老伴最關心的就是我喝的水,還沒去,就是又買水票多少多少,茶具等作好準備,迎接我的到來。
  • 2型糖尿病患者診治中可能檢查什麼?
    糖尿病是當前對人類生命健康威脅最大的疾病之一,加強對糖尿病的診斷與治療與糖尿病的各項檢驗結果密切聯繫。因此,積極做好糖尿病患者的相關檢測,對於指導醫護人員的治療以及預防併發症的出現都具有重要意義。對大多數非妊娠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合理的HbA1c控制目標為<7%。更嚴格的HbA1c控制目標(如<6.5%,甚或儘可能接近正常)適合於病程較短、預期壽命較長、無併發症、未合併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前提是無低血糖或其他不良反應。
  • 得了1型糖尿病就要不久人世了?丨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區別
    (本文作者吉林省人民醫院老年醫學科副主任 李可心副主任醫師)今天出診遇到個患者,看病過程中反覆問給他確診是1型糖尿病還是2型糖尿病?因為他聽說1型糖尿病就必須打胰島素,而且併發症出現得早、一般不會活太久。所以非常在意自己是否為1型。
  • 減肥能治好2型糖尿病?降脂藥增加糖尿病風險?這些問題你得清楚
    醫生闢謠告訴你),有朋友私聊問我一些有關2型糖尿病的傳言,比如是不是減肥就能夠治療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跟脂肪肝有關係嗎?服用降脂藥會導致2型糖尿病?以及糖尿病是不是會導致老年痴呆?今天,我們就這幾個問題跟大家聊一聊,看看這些傳言是真的嗎?減重可以治好2型糖尿病嗎?
  • 科普|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各種區別
    1型糖尿病的病人一型糖尿病是指胰島β細胞破壞,常導致胰島素絕對缺乏。多發生在兒童和青少年,也可發生於各種年齡。起病比較急劇,體內胰島素絕對不足,必須用胰島素治療才能獲得滿意療效,否則將危及生命。 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原名叫成人發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歲之後發病,佔糖尿病患者90%以上。
  • 2型糖尿病,為何年輕人也中招?聽專家為您解釋
    受訪專家:北京市隆福醫院老年病科醫師 王爽有些患者無典型症狀糖尿病是以慢性高血糖為特徵的代謝性疾病,該病是患者自身分泌的胰島素不夠或者胰島素不能控制自身血糖引起的。糖尿病分為1型和2型。1型糖尿病是由於胰島β細胞被免疫系統破壞,造成身體自身無法產生胰島素引起的糖尿病。這類糖尿病在發病人群中所佔比例較小,約為5%-10%。2型糖尿病是指胰島素分泌不正常並伴隨胰島素分泌不足引起的糖尿病。2型糖尿病在中老年群體中最多見,近年來有年輕化的趨勢。醫學上將發病年齡小於40歲的2型糖尿病稱為早發2型糖尿病。
  • 新發布的2型糖尿病診療指南能給糖尿病人帶來什麼新變化?
    南京鼓樓醫院的朱大龍教授對這次的新指南進行了解讀,這次指南結合了最新的國際糖尿病管理指南和臨床證據,為我國2型糖尿病的臨床診療提供指導。糖化血紅蛋白仍被作為治療的金標準,這次的新指南明確提出了糖化血紅蛋白的個體化控制目標。對那些年齡較輕、病程較短、預期壽命較長、無併發症、為合併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沒有低血糖及其他不良反應的情況下可以以採取更嚴格的糖化血紅蛋白控制目標,反之則應採取相對寬鬆的控制目標。
  • 中國發布丨研究發現胰島素不適合2型糖尿病新冠患者降糖治療
    中國網12月4日訊(記者 張豔玲 通訊員 蔡敏 田娟)近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心內科汪道文教授團隊通過回顧性研究首次發現了胰島素治療與患有2型糖尿病的COVID-19患者高死亡率密切相關。在新冠患者中,有大量的2型糖尿病患者。汪道文介紹,不少文獻報導,對於患有2型糖尿病的COVID-19患者,將其血糖控制在良好範圍內可有效降低其死亡率。胰島素也是臨床上被使用最為廣泛的降糖藥物。然而胰島素治療與此類患者死亡率之間的關係目前並沒有相關研究。
  • 新研究 國人逾七成2型糖尿病可預防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呂筠教授課題組完成的論文《中國成人中健康生活方式與2型糖尿病的關聯研究》近日刊發在《國際流行病學雜誌》上。這項研究結果提示,堅持健康生活方式可以顯著降低中國人群中的2型糖尿病負擔。呂筠介紹,糖尿病是威脅人群健康的主要慢性病之一,在中國人群中的流行水平快速增長。美國相關研究顯示,人群同時堅持多種健康生活方式,可以預防90%的新發2型糖尿病。但是中國人群中的這個比例尚不清楚。
  • 讀懂這些助你遠離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患者多由於胰島素抵抗或者胰島素分泌不足導致血糖升高,多見於35~40歲之後發病,佔糖尿病患者90%以上,晚期常合併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高尿酸血症等各種代謝性的疾病。2型糖尿病患者體內產生胰島素的能力並非完全喪失,但胰島素的生理效用較差,因此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口服相應的降糖藥物,也可以通過皮下注射胰島素來控制血糖。
  • 我國2型糖尿病患者7成血糖未達標
    在25日由諾華製藥(中國)在滬主辦的「糖尿病早期疾病管理溝通會」上,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潘長玉教授和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協和醫院內分泌科主任、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副主任委員陳璐璐教授共同強調:血糖達標是控制糖尿病進展以及預防併發症的關鍵,但在我國,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達標率僅約為30%,其中很多患者使用二甲雙胍單藥治療一段時間後,血糖控制仍然不佳。
  • 糖尿病患者會出現低血糖? 糖尿病為什麼會出現低血糖?
    原標題:糖尿病患者會出現低血糖? 糖尿病為什麼會出現低血糖?   糖尿病最可怕的是會誘發併發症,低血糖是糖尿病最常見的併發症,其實低血糖比高血糖更可怕,如果不及時急救會有死亡的風險。所以,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做低血糖的防範措施,以免發生意外。   什麼是低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