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中的武士出門最多只佩戴兩把刀,一長一短,長刀通常稱作打刀(katana),短刀叫脇差(wakizashi)。
如果是上陣打仗,有些人還會帶一把長兵器,比如薙刀(naginata)或者槍(yari):
至於這個是否符合題主刀的定義我就不知道了(這種只有一句話的問題真難回答)。
至於這個是否符合題主刀的定義我就不知道了(這種只有一句話的問題真難回答)。
這個是打刀:
這個是脇差:
兩把刀並沒有嚴格的分工,更不存在一把殺人一把切腹的情況。打刀在實戰使用率的確高於脇差,更多的是因為長度帶來的優勢,但並不代表脇差無法殺敵。事實上,所謂的二刀流基本都是一手持打刀,一手持脇差,比如宮本武藏所創的二天一流:
天真正傳香取神道流(名字太長了,後面一概簡稱香取神道流)也有類似的兩刀術。沒看過的可以看看這個演武視頻,直接空降到6:40開始。
劍術--香取神道流
脇差其實還有屬於自身專門的使用方法,就是單手持脇差的戰鬥方式。日本劍術裡這個被稱為小太刀術,戶山流就有這種劍術,香取神道流也有,上面的視頻從8:00開始就是。封建時代,武士們陪同自己的主公拜訪其他大名,為了顯示自身沒有敵意會把自己的打刀放在主人家的刀架上,僅僅保留脇差在身邊以備不測。如果脇差無法用於實戰就完全抓瞎了。
有人可能會好奇什麼不隨身多帶幾把,比如放在背上:
那麼問題來了:你要怎麼把它拔出來?按照現在人的體格,(比如我本人身高一米七五),刃長超過50公分的刀基本是拔不出來的,除非刀鞘側面有一個缺口可以讓刀出入,或者持有者的臂展是這一位的水平:
那麼問題來了:你要怎麼把它拔出來?按照現在人的體格,(比如我本人身高一米七五),刃長超過50公分的刀基本是拔不出來的,除非刀鞘側面有一個缺口可以讓刀出入,或者持有者的臂展是這一位的水平:
事實上也沒必要帶太多把,至少日本的歷史說明了兩把刀足夠完成一般戰事的需要,如果日本刀真的那麼不中用,它的鍛造工藝也不會流傳至今,早已淹沒在歷史之中了。
接著反對其他的答案:
有人說日本刀在戰爭中砍幾下就卷刃了,用不了多久就報廢了。這種懷揣「小日本東西就是爛」的心態寫答案的人不光在知乎,在很多刀劍社群也到處都是。日本刀隨著使用刀刃會有損傷這話不假,但誰告訴你這樣的刀砍不死人?不鋒利的菜刀一樣可以切肉,不鋒利的日本刀怎麼就不能殺人?武器都是消耗品,用到一定程度自然就不能用了,但是一把磨好的刀組以保證主人的戰場需要,只要持有者自己不死。事實上,在進入火器時代之前,日本刀的鍛造,研磨和保養工藝早已甩開當時的天朝幾條街,有很多數百年歷史經過多次戰爭洗禮的古刀都近乎完好的保留到了現代。我真心不知道某些睜著眼睛說瞎話的人到底在想什麼。
有人說隨身佩戴太刀,太逗了。你知道那玩意刃長多少麼?80釐米!一般的打刀刃長也就70釐米左右。太刀之所以長主要是專門的騎兵部隊在馬上單手做片手斬。武士基本不會隨身佩戴那個,因為要拔出來太費勁了,用在需要快速拔刀的居合術上根本不行。
有人提到了平造刃和文蛤刃,總算有人做了功課,只可惜做錯了。實際上日本的磨刀師傅研磨出來的恰恰是以文蛤刃為主,為的就是在砍硬物(盔甲,骨頭)的時候不容易崩刃。現在的師傅依舊使用同樣的方式來研磨美術刀劍。而平造刃則是在近現代推廣開來的,因為可以用機器很方便的把刀刃磨成那個樣子。這種刀刃很鋒利,可以輕鬆的斬開草蓆,所以在現代多用於試斬,但是損耗很快,需要經常重新研磨以保持鋒利度。
有人說脇差是用來破甲的
最神奇的答案把問題上升到了日本文化的洗腦性和日本武士的殘忍,從政治正確性的角度來說這個倒是沒錯,不論是論點還是用詞。對於很多國人來說,任何關於日本的人/事/物,無論前面怎麼敘述,最後不來這麼幾句就是不完整的,也許是我在國外呆久了,這種從哪裡開始都能繞到這一論點的能力著實讓我嘆服。在我看來,日本武士的種種行為很到程度上是因為他們受到的武士道教育並沒有把人的生命放在很高的位置,包括自己的和他人的,再加上這個國家國民的性格容易走極端。相比之下,忠誠,榮譽的地位更加重要。戰死或者自行了結對他們來說是有尊嚴的。如果是放在國人身上,八成會被歌頌成「捨身取義,視死如歸」,放在日本人身上就成了殘忍的象徵,我也真是醉了。
功夫者中國最全最具有文化傳播的教學平臺
推薦:中國具有權威的搏擊平臺。
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小夥伴加入了功夫者地區交流群啦!
希望加入的小夥伴們請在功夫者微信下方點擊「交流群」,根據指示加入哦!
戳「閱讀原文」進入功夫者網站看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