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武士都帶很多把刀?

2022-02-05 功夫者


現實中的武士出門最多只佩戴兩把刀,一長一短,長刀通常稱作打刀(katana),短刀叫脇差(wakizashi)。



如果是上陣打仗,有些人還會帶一把長兵器,比如薙刀(naginata)或者槍(yari):



至於這個是否符合題主刀的定義我就不知道了(這種只有一句話的問題真難回答)。

至於這個是否符合題主刀的定義我就不知道了(這種只有一句話的問題真難回答)。

這個是打刀:



這個是脇差:


兩把刀並沒有嚴格的分工,更不存在一把殺人一把切腹的情況。打刀在實戰使用率的確高於脇差,更多的是因為長度帶來的優勢,但並不代表脇差無法殺敵。事實上,所謂的二刀流基本都是一手持打刀,一手持脇差,比如宮本武藏所創的二天一流:



天真正傳香取神道流(名字太長了,後面一概簡稱香取神道流)也有類似的兩刀術。沒看過的可以看看這個演武視頻,直接空降到6:40開始。

劍術--香取神道流

脇差其實還有屬於自身專門的使用方法,就是單手持脇差的戰鬥方式。日本劍術裡這個被稱為小太刀術,戶山流就有這種劍術,香取神道流也有,上面的視頻從8:00開始就是。封建時代,武士們陪同自己的主公拜訪其他大名,為了顯示自身沒有敵意會把自己的打刀放在主人家的刀架上,僅僅保留脇差在身邊以備不測。如果脇差無法用於實戰就完全抓瞎了。

有人可能會好奇什麼不隨身多帶幾把,比如放在背上:


那麼問題來了:你要怎麼把它拔出來?按照現在人的體格,(比如我本人身高一米七五),刃長超過50公分的刀基本是拔不出來的,除非刀鞘側面有一個缺口可以讓刀出入,或者持有者的臂展是這一位的水平:


那麼問題來了:你要怎麼把它拔出來?按照現在人的體格,(比如我本人身高一米七五),刃長超過50公分的刀基本是拔不出來的,除非刀鞘側面有一個缺口可以讓刀出入,或者持有者的臂展是這一位的水平:

事實上也沒必要帶太多把,至少日本的歷史說明了兩把刀足夠完成一般戰事的需要,如果日本刀真的那麼不中用,它的鍛造工藝也不會流傳至今,早已淹沒在歷史之中了。

接著反對其他的答案:

有人說日本刀在戰爭中砍幾下就卷刃了,用不了多久就報廢了。這種懷揣「小日本東西就是爛」的心態寫答案的人不光在知乎,在很多刀劍社群也到處都是。日本刀隨著使用刀刃會有損傷這話不假,但誰告訴你這樣的刀砍不死人?不鋒利的菜刀一樣可以切肉,不鋒利的日本刀怎麼就不能殺人?武器都是消耗品,用到一定程度自然就不能用了,但是一把磨好的刀組以保證主人的戰場需要,只要持有者自己不死。事實上,在進入火器時代之前,日本刀的鍛造,研磨和保養工藝早已甩開當時的天朝幾條街,有很多數百年歷史經過多次戰爭洗禮的古刀都近乎完好的保留到了現代。我真心不知道某些睜著眼睛說瞎話的人到底在想什麼。

有人說隨身佩戴太刀,太逗了。你知道那玩意刃長多少麼?80釐米!一般的打刀刃長也就70釐米左右。太刀之所以長主要是專門的騎兵部隊在馬上單手做片手斬。武士基本不會隨身佩戴那個,因為要拔出來太費勁了,用在需要快速拔刀的居合術上根本不行。

有人提到了平造刃和文蛤刃,總算有人做了功課,只可惜做錯了。實際上日本的磨刀師傅研磨出來的恰恰是以文蛤刃為主,為的就是在砍硬物(盔甲,骨頭)的時候不容易崩刃。現在的師傅依舊使用同樣的方式來研磨美術刀劍。而平造刃則是在近現代推廣開來的,因為可以用機器很方便的把刀刃磨成那個樣子。這種刀刃很鋒利,可以輕鬆的斬開草蓆,所以在現代多用於試斬,但是損耗很快,需要經常重新研磨以保持鋒利度。

有人說脇差是用來破甲的

最神奇的答案把問題上升到了日本文化的洗腦性和日本武士的殘忍,從政治正確性的角度來說這個倒是沒錯,不論是論點還是用詞。對於很多國人來說,任何關於日本的人/事/物,無論前面怎麼敘述,最後不來這麼幾句就是不完整的,也許是我在國外呆久了,這種從哪裡開始都能繞到這一論點的能力著實讓我嘆服。在我看來,日本武士的種種行為很到程度上是因為他們受到的武士道教育並沒有把人的生命放在很高的位置,包括自己的和他人的,再加上這個國家國民的性格容易走極端。相比之下,忠誠,榮譽的地位更加重要。戰死或者自行了結對他們來說是有尊嚴的。如果是放在國人身上,八成會被歌頌成「捨身取義,視死如歸」,放在日本人身上就成了殘忍的象徵,我也真是醉了。

功夫者中國最全最具有文化傳播的教學平臺

推薦:中國具有權威的搏擊平臺。

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小夥伴加入了功夫者地區交流群啦!

希望加入的小夥伴們請在功夫者微信下方點擊「交流群」,根據指示加入哦!



戳「閱讀原文」進入功夫者網站看更多內容

相關焦點

  • 日常刀之語中的武士世界|日本·文化
    曾是日本歷史中特權階層武士的象徵,從而衍生出各種與佩刀相關的慣用語,再加上制刀業、售刀業的發達,也讓這些與刀相關的話語得到更廣泛的使用和流傳。遠離冷兵器的現今社會,這些與刀有關的語言,為什麼仍會頻繁出現在生活中呢?
  • 日本武士那麼帥的「納刀」動作,中國古代刀劍入鞘時為何沒有?
    這種拔刀和收刀的動作也隨著日本的文化輸出而傳播開來,這就讓很多冷兵器愛好者紛紛模仿,然後就有了一個疑問,為什麼中國武術中沒有類似日本居合道的「納刀」這種動作?居合道納刀的技法動作,因為帥氣有儀式感。也有很多人對於居合道並不特別了解,會產生疑問,拔刀術真的如同《浪客劍心》裡說的那麼厲害嗎?戰鬥之前都不出鞘?日本人砍完人直接收刀的嗎?
  • 國家丨傳說中的日本武士居然是士兵?
    被你猜到了,其實新佑衛門,是一個日本武士。而我們今天要講的故事呢,就和日本武士有關。看到這裡,你可能會有很多疑問:什麼是「武士」?他們從哪兒來?他們身上真的會帶好幾把刀嗎?……別急,聽我慢慢和你講。然而,問題也隨之出現了:這些士兵為了參加戰鬥,很多人都離開了自己的家鄉,他們沒有辦法回到家鄉種植莊稼,於是他們便失去了收入的來源。
  • 日本投降後要帶走武士刀,稱不給就切腹,蔣介石微笑著說了8個字
    日本投降後要帶走武士刀,稱不給就切腹,蔣介石微笑著說了8個字提起二戰,很多人都會想起那萬惡的侵略者,日本在當年的二戰時期曾對我國喪心病狂的開啟了侵華戰爭,這段歷史是永遠都無法抹去的,也是我們永遠不能忘記的,雖然現在戰爭的硝煙已經散去,可是我們永遠都會記得
  • 日本武士曾盛極一時,何解最後沒落,日本政府:他們是「吸血蟲」
    在日本古代,武士階層是一個備受「呵護」的階層,雖然他們本身沒地沒田,但卻端著國家的「鐵飯碗」,每月都可以拿到固定的高收入,出街還可以佩戴刀,還有專門標誌造型,無論去到哪裡,都是頤指氣使的一族。然而就是這樣一個除貴族之外的超級階層,越到後期反而越被分散,甚至最後到了消滅的地步,武士階層的不復存在,可能會令眾多人產生困惑。日本武士向來不都備受尊重嗎?為什麼最後還是會被消滅?其實,當時的整個日本的武士數量並不多,而且並不是什麼人都可以成為武士的,他們必須要有一定的後臺實力。
  • 一刀斃命的武士刀法,為啥至今在日本長盛不衰?連小孩子都在學
    火槍運用於實戰之前,刀是日本人打仗主要武器。 明治維新前的幕府時代,武士是打仗專業戶,武士離了刀,就不叫武士。 因此,武士用刀技術的良窳深淺,直接決定了戰場戰鬥力。 日本武士的代表,以日本最西南端的鹿兒島為代表。
  • 《DNF》黑暗武士鬼面刀測試
    導 讀 dnf黑暗武士鬼面刀測試,黑暗武士對鬼面刀力智移動的簡單測試 略坑,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dnf黑暗武士鬼面刀測試
  • 蒙古襲來時的列島之壁:鎌倉時代的日本武士
    如果有烤制的鮮魚,配上海帶湯和醬菜,加上一點早期的日本濁酒,吃熱騰騰的精細煮白米飯,那這就是一方豪強消遣宴飲的絕好配置了。在現代中國人看來,甚至當時的中國人看來可能還差點意思,但足夠高級武士乃至武家貴族們好生樂呵樂呵了。
  • 為什麼日本女人背個「小枕頭」 日本武士個個背個「大包袱」
    我們在日本的古裝電影裡,經常看到這樣的一幕:騎馬衝鋒的日本武士,手拿武器,殺氣騰騰,背上卻有個鼓鼓囊囊的大包袱,樣子很是怪異。讓我們感興趣的是,日本女人穿戴的和服,後面為什麼會綁個「小枕頭」呢?其實,那個枕頭並無特別之處,只是個腰帶而已,作用是美觀束腰,日本人把它叫做「帶」,只不過日本人窮講究,要把腰帶系出花來,所以才會在腰際打上不同的花結,在和服中標準的名字應該叫「帶枕」。而日本武士背著的大包袱,名叫「母衣」,是一種輔助器具,起保護武士的作用。「母衣」起源於平安時代末期,最早叫做「幌」或「保侶衣」。
  • 武士不滅,日本不昌:明治政府是如何消滅武士階層的?
    明治政府接管各藩的武士之後,將各藩藩主(大名)列為華族,將武士列為士族,武士階層內部等級秩序打破,高級武士和中下級武士成了一類人。打破武士階層內部身份差距,只是明治政府砍向武士階層的第一刀。對明治政府而言,武士階層已經成了阻礙國家發展的巨大障礙。在經濟上,他們就是一個沉重的包袱。
  • 周末電影放送:《最後的武士》武士精神為何是日本民族崛起的象徵?
    然而除了記住這些事情,了解這些冤讎,我們是不是應該弄清楚日本為什麼會打敗曾經是他老師的泱泱中華?我們為什麼會落後而挨打?今日學堂張清一校長用《最後的武士》給孩子們上了一堂別開生面的電影分析課,由此來讓孩子們更明白地了解歷史,成長自我。以史為鑑可以知興衰,我們也通過這次講解來透過歷史的迷霧看看這一百多年來我們和日本人的做法究竟有哪些區別,我們是不是應該向日本人學習些什麼?
  • 明日之後:武士一套配件主副刀通用?其實武士的副武器並不是刀!
    明日之後這款遊戲是非常有意思的,末日養成類的遊戲在國內也是頭一款,但就是這樣一款沒有競爭對手的遊戲,玩家們卻都是怨火連天啊!最近迎來了版本打更新,開放了全新的等級以及新的武器,讓很多的小夥伴們非常期待。
  • 日本武士出刀求快,在戰場上卻很乏力,被戚家軍打得屁滾尿流
    14世紀初葉,日本進入南北朝分裂時期,封建諸侯割據,相互攻伐,在戰爭中失敗了的封建主為了活命組織武士、商人和浪人到我國沿海地區進行搶劫燒殺的海盜鬥爭。在中國歷史上他們被稱為倭寇。此時建國130多年的大明王朝虎賁已經有所懈怠,長期沉溺在和平生活中的明朝沿海官兵,面對突然殺來的日本武士完全不知所措。借著開局的勝利,日本倭寇在我國東部沿海盛行一時,然而沒過多久,一位明朝大將帶著他創立的新戰法前來應戰。
  • 日本武士身份與地位的象徵——武士刀裝具
    如果以甲刀裝配乙刀刃則形式詭異,甚至一把刀的外裝來自四面八方,各個配件毫不相干,不但不成套,更有些是現代機械大量製作,諸如此類都是愛刀者必需注意的。熊本城主加藤清正佩帶之合口刀短刀裝如果說刀裝具是武士的全套行頭,那麼鐔可以說是武士的臉。
  • 日本武士憑什麼高人一等
    日本茶道是一個有階層限制的藝術,普通老百姓想玩玩茶道是沒有資格的,武士才行。提到武士,喜歡看漫畫的,喜歡看日劇的朋友也都知道,在日本古代,武士是一個很特別的階層,但是仔細想想們是什麼人?這不就是一幫手裡拿著刀,在有錢人,或者說在貴族身邊兒,像私人保鏢一樣的這麼一個性質嗎?有什麼可高貴的,這階層怎麼就這麼厲害了?
  • 日本武士刀是如何演變的?為何被譽為武士精神的載體?
    日本武士刀,又稱東洋刀,日太刀,全程為平面碎裂鍛刀。其種類上有,太刀,打刀,短刀,協差,長卷,薙刀等等,種類較多,各具特色。其中以太刀最為出名,刀身具備一定弧度,細且長,為日本刀經典代表。且日本武士刀常被認作日本「武士之魂」,象徵著日本武士道精神。
  • 日本刀有幾種,小編告訴你!
    【打刀】簡稱「刀」。打刀的出現始於日本南北朝末期,比太刀晚了很多,而廣泛的應用則是從室町中期開始。它與太刀不同之處在於它並非是為了騎兵設計,而是因地面步戰的需要而產生。打刀的刃長範圍經過多閃變化,從二尺出頭到二尺八寸都有過,到江戶中期官方給武士們佩帶的打刀規定的長度範圍是二尺到二尺三寸,凡若超過規定長度者,則必須截短以符合要求,這裡所說的打也,不僅包括原本就以打刀標準鍛造的刀,還包括早期的太刀被截短配上打刀裝,作為打刀攜帶的那些,所以,判斷一支日本刀是太刀還是打刀,最主要的鑑定標準是看刀裝,刀姿,和刀工銘的位置(如果有銘的話。
  • 中國文化以「文人」為核心,為什麼日本學習中國後多產「武士」?
    所以在古代,雖然中日兩國社會順序都是「士農工商」,但是中國多是「文人、士人」,而日本則多「武士」。「武士道」體現的是什麼?「武士道」是日本民族精神這一點,我想人盡皆知,我就不在此進行過多贅述,我們通過一些實例一起來分析一下,武士道精神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
  • 日本刀發展年代簡述
    這當然與中國當時流行的刀形有關...從春秋時期的青銅劍到漢朝的鐵劍,好像都是筆直的刀形。下面這把現存京都鞍馬寺的黑漆太刀,是日本平安初期(約西元九世紀左右)的人物坂上田村麻呂(應該算是第一代的日本武士)的佩刀,由此可以看出日本刀當時流行的式樣,的確深受中國刀劍的影響:
  • 走上電影銀幕的日本武士
    後來,日本政治領導人和軍國主義者把本來只屬於武士階層的武士道精神,強行灌輸給全體日本人,將武士道精神推向了極端,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據說幾乎每個日本人都直接或間接地讀過早在1716年出版的武士手冊《葉隱》,以及大道寺友山的被稱為武士聖書的《落穗集》、《武道初心集》、《巖淵夜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