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北京市2020年老年友善醫療機構名單公布,老年友善醫療機構的建設開始向基層醫療單位延伸。在此次入選的182家醫療機構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佔據了160席。而這些守護著老年人健康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對老年人的「友善」體現在哪些方面?記者為此進行了探訪。
「加大碼」的指示標語,改造成緩坡的樓前階梯,裝著放大鏡、「急救包」的便民服務箱,加了軟墊兒的候診座椅,降低高度的結算臺……記者發現,不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都對硬體設施進行了適老化改造。同時,建立方便老年患者的就醫服務流程,為老年人規範開展上門服務,為社區或居家老人提供長期照護等別具特色的服務,也在這些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逐漸鋪開。
開通夜間熱線 當好「夜班守護天使」
「大夫,我肚子疼,好像是吃壞了,怎麼辦啊?」深夜12點,馬連窪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4小時「小靈通」電話響了起來,附近社區的韓大爺突然感到不適。
這是服務中心的「夜間熱線」,專門為轄區居民解決夜間的健康突發狀況。來社區就診的,超過七成都是老年患者,而撥打「夜間熱線」的幾乎全部都是老年人。
這天,值班接聽熱線的,是醫務科科長馮慧玲,她細心了解了韓大爺的病情。「您有腹瀉情況嗎?」「沒有。」「那您感到胸悶嗎?」「是有些悶,我以前就有冠心病。」
一問一答間,馮慧玲判斷,韓大爺不是「吃壞了」這麼簡單,這可能是心梗的前兆。「您得撥打120!」在馮慧玲的催促下,韓大爺撥打了急救中心電話,即時被轉送到了醫院。等急救車的時間裡,馮慧玲又指導韓大爺測量了血壓。得知老人血壓在正常範圍,她趕快讓大爺含了片硝酸甘油片。
對於馬連窪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來說,這樣的一幕每天都在上演。在疫情期間,「夜間熱線」還為不少附近的大爺、大媽治好了「心病」。
「大夫,我這幾天咳嗽得厲害,不會是『新冠』了吧?」電話那頭的王大媽哆哆嗦嗦,語氣裡透露著緊張和焦慮。「您有發熱症狀嗎?」「沒有。」「您最近去過中高風險地區,有過『高危』接觸嗎?」「沒有,我平時不怎麼出門……」
馮慧玲立刻明白了,王大媽得的不是「新冠」,而是「新冠恐懼症」。她趕緊給老人寬心,「您把心放肚子裡吧,您沒啥典型症狀,也沒有流行病學史,不考慮是『新冠』!您要是實在不放心,在家別出門『觀察』兩天,有什麼情況隨時給我來電話。」兩天後,老人打電話來道謝,症狀果然緩解了,心裡頭也一點兒不害怕了。
「許多疾病容易夜間發作,老年人身邊如果沒有照護者,就可能發生搶救不及時的情況。」馮慧玲說,馬連窪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這個「夜間熱線」就是為了在容易被忽略的時刻,及時接收到老人的「求助」,守護周邊居民的生命健康安全。
目前,該中心共有11個醫護團隊輪流守候在電話旁,充當周邊老年患者的「夜班守護天使」。
提供安寧療護服務 陪伴老人走完「最後一程」
在德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四層,有一個特別的診區。來到樓梯口,「讓生命更有尊嚴」的標語張貼在對面的牆上。這個樓層分布著安寧療護諮詢室、安寧療護病房、搶救室等單元。
「我們中心,是全市第一家提供安寧療護服務的社務衛生服務中心,至今已超過十年。」安寧療護病房主任王友青介紹。記者看到,安寧療護諮詢室牆上貼著色彩素雅的印花壁紙,天花板上垂下溫馨柔和的歐式吊燈,茶几上擺放著明豔的花卉。
十年間,有太多動人的故事發生在安寧療護病房。四年前,76歲的劉大爺,由家人推著輪椅送進了安寧療護病房。劉大爺患的是晚期前列腺癌,並發生了骨轉移。家屬告訴王友青,專家判斷,老爺子可能挺不過三個月。
雖然劉大爺身體狀況還算平穩,但疾病向腰椎轉移之後,他站不起來了。癱瘓在床的劉大爺,每天最關心的,只有一個問題——「大夫,我什麼時候能站起來走路?」
原來,劉大爺的三個閨女誰也不忍心把病情告訴他,老爺子一直都以為自己得的是腰椎間盤突出,還心心念念盼著能重新走路。
「大夫,您看我還能站起來走路嗎?」這一天,劉大爺再一次問王友青。「您覺得自己是什麼病呢?」王友青決定抓住機會,讓老人自己發現並接受真相。「這麼長時間了,我覺得可能情況不算太好吧。」劉大爺回答。
「那能是什麼病呢?」王友青反問。他明白,其實劉大爺心裡有「最壞的打算」,只是沒有人忍心捅破這層窗戶紙,反而讓老人特別焦慮。「不會是腫瘤吧?」劉大爺小聲說出了「那兩個字」。
醫生的「默認」讓劉大爺陷入了情緒的低落:不說,不動,不回應。為了幫助劉大爺度過低落期,王友青找來精神科醫生,幫助老人治療失眠,淡化老人壓抑心情;他還找來志願者,陪老人讀報紙、看新聞、下棋……
半個多月後,老人終於接受了事實,開始以積極的態度面對餘下的生命。精神狀態好了,身體狀態也隨之穩定了。原本被專家預計僅餘三個月生命的劉大爺,在安寧療護病房又度過了三年時光。
劉大爺去世後,他的女兒們送來了一面寫著「生命關懷,大愛無疆」的錦旗,如今就掛在諮詢室牆上。
去年5月,出於防疫考慮,中心暫時關閉了安寧療護病房,僅開放諮詢室。即便如此,仍不斷有面臨困境的病人和家屬前來「求助」。王友青和同事們也「以心換心」,竭盡所能為他們提供幫助。截至目前,這個科室一共服務了近560位臨終患者,從未收到過一次投訴。
疫情期間送醫上門 續上被迫中斷的支持治療
「服務病患,溫暖人心」,不久前,這樣一面錦旗被送到了清河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辦公室。
「小小錦旗見證人間大愛,感謝護理組的全體護士們!」送錦旗的張阿姨是專程來感謝中心護理組在疫情期間對她老伴兒無微不至的療護和照顧的。感激的話,在小小的辦公室裡,格外響亮。
張阿姨的老伴因患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需要每周兩次肌肉注射藥物治療以維持生命。由於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去年3月,老人每周的肌肉注射治療被迫中斷,張阿姨一家都感到非常焦慮。
清河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得知情況後,立刻派出護理組,在做好疫情防控措施的同時,堅持每周兩次上門為張阿姨的老伴進行肌肉注射治療。「別擔心,過兩天我們再來。」醫護人員的噓寒問暖,在精神上給了老人很大的支持。雖然現在老伴兒還是去世了,但張阿姨每每想起那段時光,仍會感動落淚。
「是你們,為我老伴兒多爭取了一個多月。雖然他現在已經不在了,但這件事一直都在我心上。現在我終於調整好了自己的狀態,就想著一定要做一面錦旗,來謝謝中心的醫護人員。」張阿姨哽咽著說道。
樸實的言語,折射出的是醫患間彼此的真誠與和諧;鮮紅的錦旗,展現出的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老年友善服務的深得人心。「日常護理看似事小,卻能讓老人掛念這麼久。每一份真心都不會白白付出。」中心護理組護士長田紅迎代表組員們接過了這面錦旗,回憶起這件事,她依舊心緒難平。
【連結】
老年友善醫療機構評價標準
老年友善醫療機構的評價內容分為老年友善文化、老年友善管理、老年友善服務和老年友善環境四個方面。其中,在老年友善服務的評價標準上又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適用於綜合醫院、中醫醫院、中西醫結合醫院、康復醫院、護理院等醫療機構,包括建立老年患者轉診服務的綠色通道;門急診建立便於老年人就診就醫服務流程,醫院自助掛號機、綜合查詢系統等要便於老年人就診;建立針對高齡、超高齡、失獨、傷殘無人陪伴等老年患者的就醫綠色通道;建立老年醫學科或開設老年病房等。
第二部分適用於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包括建立方便老年患者的就醫服務流程;應有適老化設施和無障礙設施;為老年人規範開展上門服務;為社區或居家老人提供老年長期照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