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GET時。
自從芥末堆2015年開始舉辦GET之時,就被賦予了特別的意義:教育(Education)、科技(Technology)、全球(Global)。這分別代表了芥末堆作為一個行業第三方,試圖解決信息差和實現更多連接,這樣一個特別「存在」的願景和使命。
我不確定是不是每一個創業公司的創始人,都是懷抱「改變點什麼」的想法在做事,但我非常確定我是,從創辦芥末堆第一天開始。
事實上,我對教育現狀是心存不滿的。我計算過自己的生命長度,創業時我26歲,沒有意外的話努力活到80歲,我有54年的時間,54年,只專注一個目標,並全力以赴,夠不夠影響和改變一些東西?
當然夠,毋庸置疑。
我相信,芥末堆也相信。
所以,這四年來,我們一直著力於解決行業的信息差,然後實現更多的連接。如同芥末堆的slogan,「我們只看教育」;如同芥末堆的願景,「讓更好的教育來得更快」。
在行業鏈條組成上,因為是從媒體出發,讓我們獲取了跟具體細分領域從業者更為不同的觸角。我們和一切教育行業的組成部分打交道,從而對每一部分的所作所為、一切的好與壞更有體感,於是我們從三個維度來理解和拼圖完整的教育行業:
從組成板塊上,它由七部分組成(學校、培訓、社會教育資源、政府、學術、公益社會創新、第三方);
從地理空間上,它由三部分組成(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第三世界國家);
從科技維度上,它顯得更為形態豐富,我們首先定義了嚴肅教育+嚴肅學習與泛教育+泛學習,然後畫出了一個坐標圖。
我總是相信,關於世界,能夠看到多少、多大和多遠,是能對我們在回望自身、定義自身之時,產生巨大影響的認知。這就是芥末堆眼裡的「教育行業」。
為什麼我們選擇的是解決信息差,以及實現更好的連接呢?
因為整個教育系統太封閉了。
與其它行業相比,教育的行業鏈條並非是一條直線,而是在一個圓形裡更多看似互不相關但其實彼此作用和影響的組合體,比如:k12對職業教育就漠不關心,體制內外雖然在今天變得更加融合,但依然溝塹縱橫,學術和實際應用隔得太遠,來得太迅速的資本又讓這一池春水吹皺。
但它們之間真的毫無關聯嗎?
並不是,一個孩子從出生到死亡要走過多少道路,要一直不停地學習多少東西?才能在這個世間,更好地與自己相處,更好地和他人和世界相處?
如果我們回到本質,所以我想,這就是為什麼都屬於「教育」行業的本質原因。是它讓這些互不相關的領域,都被連接在一起,在不可逆的時間裡,在共同的目標裡,一環扣一環,成就了一個整體。
家庭、學校和社會。
知識、技能和智慧。
基於此,再回過頭來看,現在的一切:是好的嗎?是對的嗎?
我相信每一個真正愛教育並試圖去做點什麼讓它變得更好的人,都在深受其痛,因為我就是其中一個。
有一個問題被問過無數次:你看到那麼多細分領域有可做空間,為什麼你不下海去創業?每一次我都回答:我就是在創業啊,你為什麼還要問我?
4年不是一個很長的時間,這4年來我一直不斷地思考:如果我是我,我該怎麼才能讓教育更好?如果我是其他人,站在同理心的角度,我又該如何才能讓教育變得更好?如果人作為一個社會性動物,總會面臨一些現實和枷鎖,我又該如何才能讓教育變得更好?
這些基本的、寢食難安的問題,有時候遠比作為一個公司的leader更讓我焦慮。
在過程中,我逐漸發現,這是一個系統性的結構性問題,不是任何一方能夠獨立解決的問題,即便他做到了100%完美。所以:
芥末堆2014年1月上線。2014年6月,我們在美國波士頓安放了第一個人,看世界;2015年8月,我們開始進入公立體系,開始關注教育信息化和新教改;2016年9月,我們成立冥王星計劃,開始觸達學術領域;2017年3月,我們開始組成共同基金;2017年8月,我們內測公益堆,希望能把教育公益、教育公平和社會創新企業連接在一起。
在這條路上,芥末堆最早的出發之地,以及芥末堆要做的事情,都在繼續。
我們通過投資+自建的方式,深入到更多細分領域:早幼教、素質、國際學校、教育大財經……
2017年,整個芥末堆的飛行紀錄均攤下來全年每人每天兩次,在中國,我們走遍了每一個省市;在世界,我們跑遍了七大洲。
秉承解決信息差和連接的願景。
對於這些,大家可能更為熟悉的是產出文章和內容。對於我們來說,則意味著更多:
截至2017年9月,芥末堆新媒體內容覆蓋全球教育領域,其中原創佔比70%以上。Alexa榜單位列中國區月均排行3900、教育文化領域排名11(次於聚合類平臺媒體)、產業垂直媒體排名第1;新榜教育資訊領域排名第1,今日頭條教育內容相關度排名第2。
聯手6大國度(美國、以色列、英國、卡達、新加坡、泰國)聯合主辦6場教育科技會議,帶領154個中國教育公司、292位創始人及管理者出海交流:我們和全球各類頂尖教育hub達成了合作:美國ASU/GSV和SXSWedu(美國前五教育科技峰會)、英國 BETT(英國第一教育展會)、Edtechxeurope(歐洲第一教育科技峰會)、EdutechAsia(東南亞教育科技峰會)、Edutechxasia(新加坡第一教育科技峰會)、Education Changemaker(澳大利亞最大的教師組織)、IES(以色利第一教育科技峰會)、WISE(全球教育科技峰會)。
當然,還有「李文星事件」「聚智堂跑路事件」等一系列調查報導。至於四年從不拿紅包車馬費這種事情,就更不用說了,因為我們默認這是職業道德和商業倫理。
在芥末堆兩周年的時候,我寫過一篇文章:全世界探索教育,在這裡與你分享。
我想可以再重述一遍吧:
「
如果將行業比作一棵樹,那芥末堆就是與它共生的藤。樹長得多高大,多茁壯,藤就能長得多麼茂盛,多麼有力量,所以我們發自內心地希望行業越來越好。傳遞信息,建立連接,獲得信任,然後陪著你們,一直走下去。
」
曾經在一些場合我開過很「認真」的玩笑:誰更在意這個行業?創業者失敗了可以換方向,投資人認為教育不合適可以投別的,那芥末堆呢?
我們不選,也不能選。我們就出生於這裡,我們就成長於這裡。教育必須好,我們也必須讓它好,不是多麼高尚的理由,但是很真實。
我已經很久沒寫東西了。
但是在GET倒計時的第四天,特別想寫一下。主題是我在3月就定了的:
共建,讓更好的教育來得更快
其實每一年在GET上的演講,我總是沒有很多時間去表述,我是主人,要把時間留出來給到每一位分享者,每一位參與到GET裡的分享者。他們是誰?他們在思考什麼?他們如何做?
然後,這樣的人越多越好,越真實越好。
春秋戰國之所以讓人神往,因為可以百家爭鳴。
因此,每一年的GET,我們都希望,更多的百家。
所以每一年我們的演講嘉賓都在成倍增加。但是,我們依然覺得不夠,也依然有很多挑戰。比如,會有人覺得:你們誰啊你們?你有啥資格?我牛我說了算。
我們不是誰,但我們也不認為「牛」就是一種特權。
我們固執地認為:真知、平等,才能真正令人尊重和敬畏。
作為初九,我挺虎的,因為我總是想:如果人和人之間必然會產生化學反應,事兒和事兒之間也必然有互作用力,我們就貪婪一點,努力很多,然後一點點朝它靠近。
謀同道者,尋同行者。
作為芥末堆,這就是信仰,因為我們不相信一切總是那麼一成不變。
要活,就要活得絢爛和精彩。
我曾經害怕過我會改變。
但是很好,我和芥末堆都未曾讓我失望。4年不長,4年很短,去掉旅途中一切的各類挑戰和幹擾,到今天,我很開心,在我們逐步成長的路上,有你們,每一個來到GET的人。無論我們什麼身份、地位,都不重要。作為東道主,愛和感謝都將過於膚淺:
我們,想和你們一起。
做點什麼,做成什麼。
今年的參會人數已經爆掉了。屆時,必將有招待不周的情況出現,我們會儘量避免。我們不會完美,但是我們總是想著盡最大的努力在行徑路上儘可能地好。
我的微信是derhunger,還能再加1170個好友,我的郵箱是chujiu@jmdedu.com,可以收無限的郵件。如果你有任何的想法,一起同行;如果有你有任何的建議,一起做事;如果你有批評,我們改進。
請告訴我。
希望是這樣的東西,它可能一生都無法實現,但是當我們堅持和不放棄,我們總能一點點靠近。
加繆說:意義是被賦予的。
我想,和你們一起賦予這個意義:
摒棄偏見,戮力前行。
讓更好的教育來得更快。
歡迎來到GET2017。
GET見,愛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