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最喜歡的10類家長,你上榜了嗎?
2016-09-10 華明玥
自省力讓我們,重新學習做父母
每逢教師節,家長們都在群裡討論應該怎樣與老師親密互動,老師不能收禮的話,自家孩子會不會再也得不到老師的青睞?但是親,你知道老師內心深處喜歡什麼樣的家長,又對什麼樣的家長敬而遠之?
資深老師說:我最喜歡這10類家長
1關注孩子生活習慣的家長
很多家長都對孩子說,只要成績好,生活能力差算什麼,以後我替你僱個保姆。一到學校大掃除,這些家長生怕累著少爺小姐,自己自願來當保姆。
我覺得這樣的家長很短視,因為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其實反映了他的責任感,處事的秩序感,以及&34;的情懷。
古人說,&34;。一般來說,課桌與書包都整理不好的孩子,學習習慣也不好,考試更是丟三落四,在外面補了多少課,成績還是不理想。這都是家長忽視孩子生活習慣培養造成的惡果。
2倡導孩子遵守規則的家長
有些家長特別自以為是,對學校出臺的各種規章制度,比如穿校服、中午吃食堂、不給孩子帶零食、不給孩子佩戴貴重首飾,都持質疑態度。不但不配合執行,還引領孩子對制度軟磨硬抗。
這會給我們教師的管理造成很大困擾。家長的縱容,會使孩子特別任性,覺得妨礙了他自由的制度都是壞制度。
但國有國法,校有校規,對抗制度會讓孩子與群體格格不入,也在無形中增加了孩子在學校的心理壓力,讓他的成長多了很多磕絆。五年後回過頭來看,非常得不償失。
3把公平準則放在心頭的家長
當孩子犯錯或落後時,有些家長會希冀通過請老師吃飯小聚、送老師各種國外帶回來的名貴禮物來打點。
講老實話,這給我們老師製造了太多難題。因為教育有公平的準則,全班四五十雙眼睛看著,老師對任何學生有偏愛,都會引發大面積的非議。家長為何要令老師陷入這樣為難的境地?
家長已經溺愛孩子,如果教師再加入溺愛的陣營,表面上似乎是給孩子一點額外的機會,但從長遠上看,是加速扭曲了孩子的心靈,讓他有這樣的錯覺:很多事情都可以在規則之外,靠錢來解決。這離塑造一個嚮往公平、民主的未來公民有多麼遙遠?
4與老師親密有間的家長
有的家長經常私信老師,要幫老師辦事,甚至打探老師的家事,希望有機會從老師的家人身上尋找突破口,與老師發展遠高於其他家長的親密關係。這些處心積慮,目的就一個,就是希望老師能對他家孩子另眼相看,能給與孩子額外的機會。
一般有處事原則的老師對這樣&34;的家長是避之不及的。因為一旦與家長發展出利益捆綁的關係,老師對孩子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原則性。孩子會有這樣的錯覺——&34;。
講真話,如果孩子這樣看待老師,老師在孩子面前還有什麼權威,教育的原則怎樣貫徹?
5維護老師權威的家長
&34;,&34;&34;不可否認就有這樣經常在孩子面前非議老師的家長。
得承認,有的家長學術水平的確比老師高,也比老師更加見多識廣,但這並不是在孩子面前質疑老師權威的前提條件。你可以讓孩子來與老師探討問題,指出老師在具體問題上的錯誤與不足,老師也十分歡迎這樣的一字之師、一題之師。但就此認為老師根本沒有資格來教你的孩子,實在太武斷了。
教育是一門專業化的技術,也是一種特殊的人文素養,不見得大學教授就一定教得好小學生。
家長質疑老師權威的惡果是:孩子在情感上對老師有一種疏離與鄙視態度,師生間的融洽就消失了。而老師對孩子的引領與教育,是基於這種情感上的融洽,才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6教育孩子有服務意識的家長
到了五六年級孩子面臨升學時,每次票選班幹部,都有家長來打招呼&34;。
我非常不喜歡這樣自私的家長。如果我們培養出來的孩子,都沒有服務他人的意識,那他就算成為精英,對這個社會也不會有什麼貢獻!
孩子未來從事任何行業,說到底都需要有為他人著想的服務精神,才會培養出責任心、團隊意識與凡事為大局著想的內涵。特別自私的孩子是交不到朋友的,也是在事業上走不遠的。家長理當極早認清這一點!
7與老師經常溝通的家長
有些家長不到重要考試的考前動員,是不會出現的。他們非常功利,只關注孩子的成績、排名,一旦孩子成績下滑,就拉著老師非要討一副靈丹妙藥。令老師為難的是,老師這裡並沒有一吃下去、成績就變好的仙丹,孩子的問題是積累的,因此教育也忌諱&34;。
我特別喜歡那種認真與孩子相處、細心觀察孩子,一旦發現孩子在學習、生活、處事習慣上有變化,就與老師及時溝通、交換看法的家長。這會讓老師欣慰地感覺到,家長是老師的教育同盟軍,我們一同來關注孩子各種好習慣的養成,最終不怕孩子不成人、不成才。
優質性格與習慣的養成,是因;學習成績與在校表現,是果。有因才有果。家長關注的次序,最好不要顛倒。
8永不踐踏孩子自尊的家長
有的家長,只要老師把他請到學校來,跟他談孩子的問題,他就當著老師的面,辱罵或毆打孩子,或者對孩子冷嘲熱諷。這讓老師非常下不來臺。家長這種簡單粗暴的宣洩,踐踏了孩子寶貴的自尊心,也讓師生關係驟然跌入冰點。
教育專家有一句名言:&34;
呵護孩子的自尊心,就是呵護他與自身弱點作鬥爭的勇氣,呵護他與家長、與老師互相信賴的關係。被踐踏過自尊的孩子,通常只剩下一條路:自暴自棄。這有多可怕?
9經常反省自我的家長
孩子只要有不足,家長就來質疑老師:&34;老師對此非常委屈。因為對孩子成長有影響的不只是學校,家庭、社會都有影響。
有的家長,天天在朋友圈晾曬虛榮,怎能要求孩子沒有強烈的物慾和攀比心?有的家長,每天在家打麻將賭錢,怎能要求孩子專心學習?當孩子出現問題,家長第一時間反省自身,也許比指責老師更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我們做老師的,歡迎家長有這樣的開場白:&34;能這樣檢討自身的家長,本身就具備令人敬服的情商——只有你對老師的辛苦與無奈有體諒之意,老師才樂於在幫助你家孩子這件事上花更多心力。不分青紅皂白的指責,只會令師生關係陷入尷尬。
10對學校有體諒之心的家長
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反對學校圈養孩子,主張要像歐美的精英學校一樣,讓孩子們參加足球隊、棒球隊、籃球隊,主張孩子從運動中學習合理的競爭,習得團隊精神,塑造強健體魄。
這當然是很好的意願,然而,提倡運動就有可能在衝撞中造成傷害事件,一旦孩子受傷,家長還能不能對學校管理有體諒之心?如果家長不依不饒索賠,並且在輿論上給學校和老師製造很大的壓力,那老師未來還能不能愉快地組織孩子們玩耍?如果老師為了安全重新圈養孩子,要求他們課間不跑不跳,走路老成持重,運動四平八穩,孩子的冒險精神與野性、勇氣都沒法得到拓展,最終傷害的又是誰呢?
注:本文是&34;編轉。&34;以宣傳先進的家庭教育理念、免費公益的家庭教育指導演講、家庭教育諮詢、傳遞正能量、傳播優秀文化為己任。更多精彩,敬請收藏和關注王仁元家庭教育工作室。相關視頻,您可在優酷網搜索&34;即可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