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導作業吼孩子,活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父母如何做,親子關係好

2020-09-04 Daisy2019小燕

曾經我對輔導孩子作業雞飛狗跳,甚至想不開做傻事的場景,覺得不可思議。而今等我真正輔導孩子作業,我才體會到輔導作業的痛。看著孩子茫然無措的表情,我說話的音調不自然地就提高了N個分貝。

壓抑著自己不說出「笨」、「不認真」等標籤的惡毒的指責,但是內心萬馬奔騰,覺得孩子怎麼這麼笨?講了好幾遍的題目,孩子還是不會做……

但是女兒是敏銳的,雖然我壓抑著自己不說出指責的話,但是我的音調和表情已經出賣了我,孩子驚恐地看著我,眼淚汪汪地暗自啜泣……

而孩子可憐巴巴的樣子,更是讓我的內心異常煩躁,更生氣了。我只好喊來了爸爸,逃離了現場,因為孩子的樣子讓我想起了曾經的自己。

  • 「你怎麼那麼笨?這道題講了那麼多遍,還不會?你上課有沒有帶腦子專心聽講?」老師拿著板子邊打我手心,邊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呵斥我。
  • 「哭什麼哭,有什麼好哭的?哭能解決問題嗎?」
  • 「這孩子就是不懂事,太內向了。」
  • 「你 見人怎麼不打招呼?成啞巴了?

在大人的這些好心的推動和標籤中,我陷入自卑的汪洋大海中,不愛說話,一當眾講話就發抖,不喜社交,不喜歡數學,覺得自己很笨,什麼都不會。上大學幾乎不怎麼參加集體活動,除了看書學習,總是躲在教室的後面 ;考研面試也因為不敢說話表現不佳;找工作面試更是緊張忘詞……

可是,如今我卻因為輔導孩子作業,激發了自己內心的洪荒之力。 不是孩子的慢和笨惹惱了我,而是孩子的行為激發了我自己的傷痛,我只是把對自己的無能為力發洩到孩子身上。

如同吳瓊老師《孩子一學就會的黃金口才課》講道,每一個人都有被別人的語言傷害過的體驗,雖然我們很想要溫和而堅定地引導孩子,但也很難保證孩子不會被我們的語言傷害。


那麼,作為媽媽,我們難免會有耐心被耗盡的時候,我們如何改善自己,成為更好的媽媽呢?

1、向孩子道歉,做一個知錯就改的媽媽

在我一個人躲在臥室感受身體內的煩躁、憤怒時,我在手帳本上寫下自己此刻的感受和身體反應。在書寫中,我的情緒慢慢平復了,也想起小時候的自己,擁抱了自己。


然後我回到孩子身邊,她正和爸爸一起玩,看到我過來,身體僵硬地站著。我走過去蹲下來,向孩子道歉。而孩子在聽到我的話後,立刻大哭起來……我緊緊地抱住掙扎、哭泣的女兒,因為我知道,孩子哭出來就會好多了,否則壓抑的情緒會讓我們越來越遠。

我們並非聖人,孰能無過。但不能因為孩子小,就用威嚴和高人一等的優勢管教孩子,而是向孩子坦誠自己剛才情緒失控,讓孩子知道我們也有情緒失控的時候,邀請孩子來監督,和孩子一起學習情緒管理。

2、不給孩子貼標籤,破除負面的語言標籤

貼標籤容易,撕標籤難。「你怎麼這麼笨?你怎麼不聽話?你這孩子太壞了?」這些話常常被我們脫口而出,但是卻會像烙印一樣刻在孩子心中,讓他們覺得自己不好,是笨孩子,是壞孩子,從而自證預言。


《孩子一學就會的黃金口才課》書中講道,負面的標籤語言不僅讓孩子自卑,不敢在公眾場合表達,也會妨礙我們去了解孩子。撕掉負面語言標籤,改變語言能量,才會激發孩子無限可能。

在意識到自己內心的負面標籤後,我立即反思自己的負面標籤「笨」,想到孩子表現好的地方,在後續的指導作業時,鼓勵孩子:「你自己就做出這道題,好厲害!」

3、特殊時光的「表達三明治」

表達三明治是《孩子一學就會的黃金口才課》書中講到的一個溝通語言,拉近了我和孩子的關係,讓我受益匪淺。

雖然,我學過正面管教,PET父母效能訓練,蒙特梭利,想要溫和而堅定地引導孩子成長,但是瑣碎和自我局限難免讓我用語言傷害孩子。表達三明治則讓我在和孩子都開心的時候,一起溝通交流,增進親子關係。

比如,在我吼孩子平復情緒後,我會按照「表達三明治」的方法和孩子溝通:

(1)我喜歡你今天做作業時坐姿,坐得很端正。那你喜歡媽媽什麼地方?

孩子回復我:「我喜歡媽媽陪我玩,你給我做的飯菜很好吃。」

(2)我希望你上線上課時候,認真聽老師講解,不要東張西望,要不媽媽會覺得很難受,害怕你跟不上老師的內容。你希望媽媽做什麼呢?

孩子坐在我前面說:「我希望媽媽不要發火了,我很害怕,害怕媽媽不要我了。」


(3)今天我們還玩了磁力片,出去散步,你非常擅長跑步,媽媽愛你。

孩子抱著我說:「我也愛媽媽。」

哭泣可以撫平孩子的情緒,而傾訴則療愈彼此,拉近我們和孩子的關係,讓孩子走近我們,讓我們讀懂孩子的心。

所以,如果我們無意中用暴力語言或者負面的標籤傷害了孩子,不妨試試「表達三明治」。因為它可以融化我們和孩子之間的言語的堅冰,讓我們溝通暢通。

寫在最後

《以家人之名》中小小年紀的凌霄飽受著家庭的語言暴力,卻要裝作好孩子的身影總是觸動著我們父母的內心,讓我們悲從心來。可是,我們的孩子也是如此,他們不懂得逃脫來抵制我們的言語傷害,也不懂得反抗,只能用堅韌和討好來換我們的愛和照拂。

而我們也曾經如我們的孩子一樣,在別人的語言傷害中,形成潛意識。從而在育兒過程中,不自覺地施加在孩子身上,因為我們是孩子的原生家庭。

所以,為了孩子,為了療愈自己,請改變我們的語言,覺察我們的潛意識,從而不讓孩子活成我們討厭的樣子,代代相傳。而是撕掉我們內心的負面語言標籤,改變我們的語言,用鼓勵和肯定代替否定和標籤,激發孩子的內在能量。

相關焦點

  • 985高校畢業又如何?最後輔導孩子作業還是靠「吼」
    它形象地形容出了父母輔導孩子的作業就好像渡劫一樣。一輔導孩子的作業就情緒失控、血壓上升的一種當代「疾病」。據說目前80%的父母患有恐輔症。甚至當在網絡上刷到一些關於虎爸虎媽的文章,或者是一些關於輔導孩子做作業而犯病,或是生氣失手殺了自己的孩子的文章時,我總會嗤之以鼻,這些父母怎麼如此沒有耐心?然而現實打臉總是來得太快,兒子到了學齡期,當面對兒子在做作業時的一些壞習慣,慈母一面不奏效時,我便會變得狂躁。
  • 媽媽,請不要活成自己討厭的樣子
    剛開始上網課的時候很好,聽課認真,聽完課接著就把作業做了,字寫的好,速度也快。我還很欣慰,覺得孩子終於懂事了。其實不是這麼回事。是兒子對網課好奇,喜歡,產生了興趣。時間一長,就不行了,兒子像屁股上長角一樣,坐不住。聽課也不認真了,東張西望的。我們開始沒有好脾氣。我嫌他不認真,他嫌我煩,說都聽懂了,會了就行,我管那麼多幹什麼。作業也開始不好好做,到乾脆不做了。
  • 多少父母活成了自己當初討厭的樣子?其實孩子需要的是多一點信任
    再來看另一個事件,這是一個來自臺灣的教育大調查視頻,但也是典型的中國父母,很有代表性。視頻一開始讓多個父母回想自己學生時代最討厭哪些事,並在一份調查問卷的選項中勾選自己當時的狀況,結果大家幾乎都勾選了。
  • 媽媽曬出輔導孩子做作業的狀態,直喊「活成自己最不喜歡的樣子」
    特殊的今年,讓孩子沒上幾天課就放了暑假。對於家長們來說,暑假是最累的時候,不僅要完成工作,還要趕回家給孩子做一日三餐,還要輔導孩子做暑假作業,又要考慮要不要帶孩子出去玩,以及關注周邊環境是否又有了新疫情。
  • 輔導孩子做作業,「哄」和「吼」,到底哪種方法更好?
    每天爹娘輔導作業,這都是輔導啥了…語言裡儘是無奈,曾幾何時,作為父母的我們,也是經歷過九年義務教育,摸爬滾打到現在,可曾遇到過這種場景?沒有,是真的沒有,那個時候大多數孩子貌似比現在的孩子更省心,父母不用輔導作業,在學習上也不用雞飛狗跳。
  • 教小弟弟認字,姐姐氣得不想說話,網友:像極了我輔導作業的樣子
    看著弟弟這幅樣子,氣得姐姐叉腰大喊:「你不學,我還不教你了呢!」上述畫面是一位看起來只有5、6歲的小女孩,在教自己3歲弟弟認字的內容,看著姐姐小小年紀就體會到了輔導作業的辛苦,網友又心疼又好笑:「像極了我輔導孩子作業的樣子。」
  • 家長輔導作業全靠「吼」,有必要嗎,多給孩子一份「豆腐心」吧
    南京一媽媽因陪孩子寫作業發生爭吵,氣得腦梗被送院搶救;有位爸爸見女兒做作業一問三不知,只好拿桌子出氣,捶得手掌骨折,將X光片曬到朋友圈後,慨嘆「女兒,我覺得你就是上天派來收拾我的」;還有學霸夫婦,因教不好一個「蠢娃」,覺得有失顏面而終日鬱鬱寡歡;嶽雲鵬招聘專門輔導孩子寫作業更是被大家熱議……可以說,家長輔導作業已經成為破壞家庭親子關係的
  • 這樣輔導孩子寫作業,孩子成績提升得快
    你家孩子是否有這樣的言行:不願意寫作業,寫作業效率低下、馬虎大意、做著不審核題目做後又不檢查……這些問題普遍存在我們生活中,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江湖,孩子學習問題也是一樣的!面對孩子輔導問題,家長該如何出手輔導孩子寫作業,讓孩子成績快速提升呢?
  • 父母陪孩子做作業,誹孩子成為孩子自己想要的樣子。
    最後兩天,他爸沒法子,收了手機,想讓他好好做作業,可他倒好,玩橫的。沒手機不做作業,打了,罵了,還是不行。最後,他爸也沒法子,只好把手機還給他,再然後在他旁邊看著寫作業,最後一天做到很晚才完成作業。唉,整個假期就這樣泡湯了,啥地方也沒去。」從這個事來看,這孩子就一個被寵壞的孩子。父母想了很多的辦法,先哄著——你要乖啦,作完作業,就帶你去玩。
  • 不做作業母慈子孝,一做作業雞飛狗跳,輔導孩子到底有多難熬?
    不做作業的時候母慈子孝,一家人其樂融融,可以到孩子做作業的時候,全家都雞飛狗跳,咆哮和怒吼不絕於耳。這天下午,又到了寶媽輔導自己孩子作業的時間。小靜在家裡看著電視,果不其然又聽見了隔壁媽媽的吼聲。「什麼關係?啊?你說啊!到底是什麼關係?」
  • 輔導作業雞飛狗跳?看看她是如何做到遠程輔導孩子寫作業
    因為每天都用文字與自己的內心進行對話,我慢慢地遠程輔導孩子寫作業,就變得溫和而堅定。 這天,孩子又打電話過來說:「媽媽,我要做天天練了,可是我不知道怎麼做?」孩子說話的語氣裡充滿了焦慮,我趕緊放下手中的活說:「那你拍照過來,媽媽幫你讀題。」
  • 媽媽深夜狂吼式輔導孩子作業:教育孩子,不能讓孩子先討厭自己
    需要指出的是,當我們討厭一種聲音的時候,我們往往產生的不是去改變自身的動力,而是對產生聲音的人或物產生逃離感或者厭惡感。試問:一個讓孩子很討厭的人,又怎麼能夠教育好孩子呢?教育孩子,不能讓孩子先討厭自己!
  • 日本教育專家:在輔導孩子作業時候,媽媽如何做到不急不吼?
    01、當小孩進入小學以後,輔導作業成了媽媽們每天的必修課。快點去做,磨蹭啥?「」寫個作業,咋那麼多事兒呢?「」怎麼那麼笨,這樣都出錯?「吼完之後,又內疚,第二天輔導作業繼續上演……這樣惡性循環不僅傷害親子關係,還不利於孩子身心健康成長。近日,一位西安9歲的女孩,因為寫不完作文而跳樓自殺。女孩在遺書留下兩句話:為什麼我做什麼都不行?媽媽,對不起,這是我的決定。
  • 媽媽深夜"狂吼式"輔導作業,全小區都會了,孩子還不會
    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這是對當代父母輔導孩子寫作業情景的完美寫照。為什麼孩子寫作業能氣得父母暴跳如雷,甚至直接進了醫院?大概是因為孩子寫作業時的答案和腦迴路,真的太氣人了。這不,網上就有一個媽媽因為輔導孩子寫作業走紅了。根據網友分享,當天深夜,小區的人突然聽到一陣訓斥聲。而住在對樓的網友,看到自己家對面的一位媽媽,正用"狂吼式"的方法,輔導孩子寫作業。
  • 《不急不吼做媽媽》:如何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結果在和家長溝通的過程中,我驚訝的發現,百分之九十五的家長深受不和諧的親子關係困擾。有位家長說了句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的話:我也是第一次做媽媽,孩子教的好不好,我真的不知道。只能不斷的磨合,但其實,我也不知道怎樣做才能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係。
  • 最終活成自己討厭的樣子?「情緒穩定」,別讓孩子成為下一個的你
    在孩子無止境的哭鬧中或者是輔導作業的屢教屢錯中,我們的耐心一點點被消磨,情緒越來越失控。疫情宅家的某一天,中午我一個人帶4歲的湯圓吃飯,飯渣本渣的湯圓總是邊吃邊玩,時不時還經常跑到弟弟旁邊,逗他玩。所以當若干年後,成年的你和自己小孩在類似場景時,你不知不覺也會沿用當年父母管教你的方式來對待她,儘管當時的你是討厭這種壓迫式的管教的。
  • 輔導作業總忍不住生氣!看完這篇,讓你輔導作業不用再靠「吼」
    輔導作業成了親子關係的一大殺手。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些作業雞飛狗跳。然而,隨著期末考試的臨近,複習內容增加,作業的數量增多,孩子家長的「恐輔症」是不是又開始加重了。輔導孩子寫作業真的很可怕嗎?是不是每次都要弄得雞飛狗跳?可不可以在溫和的氛圍完成輔導?
  • 輔導作業時越是吼孩子,他的成績越好不了,從3種角度來說服你
    網上有很多關於輔導孩子作業的視頻,前一秒母子二人其樂融融,下一秒就氣得媽媽大發雷霆。現在的家長都具有一定的文化素養,但即便高學歷父母在輔導孩子作業時也控制不住情緒,處於崩潰邊緣。一位資深小學老師曾做過一次經驗分享:我教小學已經快二十年了,這期間接觸了不少孩子及背後的家庭。但毋庸置疑的是,班級裡成績最拔尖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情緒穩定的父母。孩子寫作業時越是吼他,學習成績越是好不了,看看以下3方面能說服你嗎?
  • 如何最有效解決輔導孩子做作業時「雞飛狗跳」的問題?
    而網上流傳的一段網絡流傳一段話,真實記錄了父母們陪孩子寫作業的痛苦場景:「我上輩子到底造了什麼孽,這輩子要輔導你寫作業」!,很多人都有很多無奈想要吐槽的,當遇到這種情況時,爸爸媽媽們有沒有想過孩子被輔導的時候是怎麼想的嗎,孩子心情又如何?
  • 我用了十年時間,活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
    前天在家見到讀五年級的侄女,拿著作業本坐在電視機前的沙發上,一邊看電視一邊做作業,我觀測了一個多小時,發現侄女很簡單的幾道題,卻只做了一半。對於侄女來說,看電視才是主要的,做作業就是為了做個樣子,這樣她爸爸媽媽就不會說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