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我對輔導孩子作業雞飛狗跳,甚至想不開做傻事的場景,覺得不可思議。而今等我真正輔導孩子作業,我才體會到輔導作業的痛。看著孩子茫然無措的表情,我說話的音調不自然地就提高了N個分貝。
壓抑著自己不說出「笨」、「不認真」等標籤的惡毒的指責,但是內心萬馬奔騰,覺得孩子怎麼這麼笨?講了好幾遍的題目,孩子還是不會做……
但是女兒是敏銳的,雖然我壓抑著自己不說出指責的話,但是我的音調和表情已經出賣了我,孩子驚恐地看著我,眼淚汪汪地暗自啜泣……
而孩子可憐巴巴的樣子,更是讓我的內心異常煩躁,更生氣了。我只好喊來了爸爸,逃離了現場,因為孩子的樣子讓我想起了曾經的自己。
在大人的這些好心的推動和標籤中,我陷入自卑的汪洋大海中,不愛說話,一當眾講話就發抖,不喜社交,不喜歡數學,覺得自己很笨,什麼都不會。上大學幾乎不怎麼參加集體活動,除了看書學習,總是躲在教室的後面 ;考研面試也因為不敢說話表現不佳;找工作面試更是緊張忘詞……
可是,如今我卻因為輔導孩子作業,激發了自己內心的洪荒之力。 不是孩子的慢和笨惹惱了我,而是孩子的行為激發了我自己的傷痛,我只是把對自己的無能為力發洩到孩子身上。
如同吳瓊老師《孩子一學就會的黃金口才課》講道,每一個人都有被別人的語言傷害過的體驗,雖然我們很想要溫和而堅定地引導孩子,但也很難保證孩子不會被我們的語言傷害。
那麼,作為媽媽,我們難免會有耐心被耗盡的時候,我們如何改善自己,成為更好的媽媽呢?
在我一個人躲在臥室感受身體內的煩躁、憤怒時,我在手帳本上寫下自己此刻的感受和身體反應。在書寫中,我的情緒慢慢平復了,也想起小時候的自己,擁抱了自己。
然後我回到孩子身邊,她正和爸爸一起玩,看到我過來,身體僵硬地站著。我走過去蹲下來,向孩子道歉。而孩子在聽到我的話後,立刻大哭起來……我緊緊地抱住掙扎、哭泣的女兒,因為我知道,孩子哭出來就會好多了,否則壓抑的情緒會讓我們越來越遠。
我們並非聖人,孰能無過。但不能因為孩子小,就用威嚴和高人一等的優勢管教孩子,而是向孩子坦誠自己剛才情緒失控,讓孩子知道我們也有情緒失控的時候,邀請孩子來監督,和孩子一起學習情緒管理。
貼標籤容易,撕標籤難。「你怎麼這麼笨?你怎麼不聽話?你這孩子太壞了?」這些話常常被我們脫口而出,但是卻會像烙印一樣刻在孩子心中,讓他們覺得自己不好,是笨孩子,是壞孩子,從而自證預言。
《孩子一學就會的黃金口才課》書中講道,負面的標籤語言不僅讓孩子自卑,不敢在公眾場合表達,也會妨礙我們去了解孩子。撕掉負面語言標籤,改變語言能量,才會激發孩子無限可能。
在意識到自己內心的負面標籤後,我立即反思自己的負面標籤「笨」,想到孩子表現好的地方,在後續的指導作業時,鼓勵孩子:「你自己就做出這道題,好厲害!」
表達三明治是《孩子一學就會的黃金口才課》書中講到的一個溝通語言,拉近了我和孩子的關係,讓我受益匪淺。
雖然,我學過正面管教,PET父母效能訓練,蒙特梭利,想要溫和而堅定地引導孩子成長,但是瑣碎和自我局限難免讓我用語言傷害孩子。表達三明治則讓我在和孩子都開心的時候,一起溝通交流,增進親子關係。
比如,在我吼孩子平復情緒後,我會按照「表達三明治」的方法和孩子溝通:
(1)我喜歡你今天做作業時坐姿,坐得很端正。那你喜歡媽媽什麼地方?
孩子回復我:「我喜歡媽媽陪我玩,你給我做的飯菜很好吃。」
(2)我希望你上線上課時候,認真聽老師講解,不要東張西望,要不媽媽會覺得很難受,害怕你跟不上老師的內容。你希望媽媽做什麼呢?
孩子坐在我前面說:「我希望媽媽不要發火了,我很害怕,害怕媽媽不要我了。」
(3)今天我們還玩了磁力片,出去散步,你非常擅長跑步,媽媽愛你。
孩子抱著我說:「我也愛媽媽。」
哭泣可以撫平孩子的情緒,而傾訴則療愈彼此,拉近我們和孩子的關係,讓孩子走近我們,讓我們讀懂孩子的心。
所以,如果我們無意中用暴力語言或者負面的標籤傷害了孩子,不妨試試「表達三明治」。因為它可以融化我們和孩子之間的言語的堅冰,讓我們溝通暢通。
《以家人之名》中小小年紀的凌霄飽受著家庭的語言暴力,卻要裝作好孩子的身影總是觸動著我們父母的內心,讓我們悲從心來。可是,我們的孩子也是如此,他們不懂得逃脫來抵制我們的言語傷害,也不懂得反抗,只能用堅韌和討好來換我們的愛和照拂。
而我們也曾經如我們的孩子一樣,在別人的語言傷害中,形成潛意識。從而在育兒過程中,不自覺地施加在孩子身上,因為我們是孩子的原生家庭。
所以,為了孩子,為了療愈自己,請改變我們的語言,覺察我們的潛意識,從而不讓孩子活成我們討厭的樣子,代代相傳。而是撕掉我們內心的負面語言標籤,改變我們的語言,用鼓勵和肯定代替否定和標籤,激發孩子的內在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