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著"植物王國"、"動物王國"美譽的雲南,生長著數量眾多的植物種類、動物品種,不乏珍稀品種,也有很多普遍眾生的資源。千百年來,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與自然唇齒相依、和諧相處。
生活在多彩的雲南,人們的生活也是多彩的。擁有全國最多的少數民族,這裡的人們對於彩色的應用就更加頻繁了。
食物、布料,雲南人有很多需要染色的日常用品,使用的染料,全部都來源於當地出產的天然植物,其中染飯花是最常見的一種。
很多人去過雲南曲靖羅平賞油菜花,或許您品嘗過那裡的五色花米飯。色香味美的五彩飯是布依人的特產,不但色彩鮮豔,而且味道悠香、綿長。
用天然植物染料將上等糯米染成紅、紫、黑、白、黃等顏色,蒸熟,就成了五色斑斕的花米飯了。現場品嘗熱氣騰騰的五彩飯、或是買上一些五彩米帶回家,都是不錯的選擇。
一直比較好奇這些五顏六色的來源,請教過當地人,也查詢了資料,大抵是這樣的結果,羅平花米飯常用的6種染色植物來源主要是:
染紅色,用茜草的根;染紫色,用滇紫草的莖和葉;
染黑色,用南燭的葉;染黃色,用密蒙花的花序(含花、葉、莖);
染綠色,用薴麻的葉;染藍色,用菘藍的葉。
這些都是天然生態可食用的植物,它們大多還具有中藥保健的效用,可謂色香味俱全,甚好。
在這些帶色彩的米飯中,黃色是我們最常見到的,它所用的染料是一種野生易得的小花兒,有獨特的香味,濃鬱卻不刺鼻。人們從山野裡採來這種小花,用花兒煮成的水泡米,米粒就變成金燦燦的黃色了。
新鮮採來的花兒可現用,用不完的晾曬放幹,過幾個月再煮水染飯,仍然是一樣的好效果。在雲南,我們將這種花兒叫做染飯花。
在我們家鄉思茅,使用染飯花最多的時候當數端午節了。上世紀70年代、80年代,物資缺乏、商品流通不發達,端午節的粽子,都是由家裡能幹的父母親手包製。
包粽子有很多流程和講究,其中有一道程序就是染色。用染飯花煮成的水浸泡包好的粽子數個小時,將糯米染成金燦燦的黃色,同時留下一股清香,好看、好聞、又好吃,那是記憶中難忘的味道。
近年來經常參加周末徒步爬山,我們見識了新鮮的染飯花,知道了它的學名叫做"密蒙花",在山裡分布極廣,是一種易得的天然食用染料,有很好聞的花香。羅平花米飯中的黃色,用的就是密蒙花。
密蒙花,得之我幸,它有幸福到來的花語含義;密蒙花又叫染飯花,來源於花朵不小心掉進米中、煮飯後米飯變得更加清香的傳說。在雲南,人們喜歡用染飯花將米飯染成黃色,既好看、又好吃,美哉。
在雲南,利用天然染料染布是一種特別的民間傳統,有著悠久的歷史。蠟染、扎染……雲南有很多這樣的特色製品。
扎染布是大理的一個特色產品,純手工染制,是大理人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物什之一。去大理旅行的人們也喜歡買上些扎染布,做衣服、做裝飾皆可,將時尚與古樸完美結合。
在大理周城有很多染坊,我們曾經專門去參觀過。看上去扎染的工序不少,很需要技藝和耐心。
在白色的布料上預先畫好了圖案,幾個年紀不小的白族老奶奶坐在院子中,用手工一針一線地、專心地將白色的布料縫製起來。
年輕的小夥子將縫好的布料放入大大的泡桶,桶中盛滿了用板藍根煮出的天然藍色液體,泡製過程需要持續若干小時。
泡製結束,將布取出,經過清水漂洗、晾曬等工序,方可製得扎染布。通過藍白兩色,將植物、動物、各種花紋表現得栩栩如生,很是神奇。現在還使用其他植物染料,扎染布的色彩品種也增加了不少。
在雲南,人們將很天然植物染料用於生活日常,染食物、染布,染很多物件,為我們的生活增添了很多色彩。花開花落、四季輪迴,一切都是這樣自然。人類從來就不是亮相世界的主人,我們需要與萬物和平相處。保護自然、善待自然,自然也會給予我們更多的饋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