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畫:焯焯
生活案例——
高中開學想跟新同桌交朋友,在內心將自己要說的話演練無數遍,始終沒有勇氣說出來,心裡很糾結坐立不安。去超市買個東西都要把說的話在內心演練幾遍。內心很敏感,常常因為別人的幾句話而胡思亂想。該怎麼辦?
明鏡解析……
當我們到達任何一個新環境,見到任何一張新面孔時,心裡總會有些緊張、糾結和尷尬,這是人的本能反應,只不過每個人的表現形式不同罷了,比如有的人會緊張不停地說話,讓自己放鬆下來……但是,有的人因為內心戲的緣故,就會卡在那裡,不知道要說什麼,做什麼,這是典型的自我缺失的表現,因為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現在所在的環境、所接觸的人和自己是什麼關係,所以,也就不知道怎麼和當下的人事物相處了。還可能和人的性格和閱歷有關,總之,都離不開我是誰,我要什麼,我該怎麼做的範疇。
如果說話不是我們擅長與他人互動的方式,那麼除了說話還有什麼別的方式可以讓我們彼此互動呢?有的人因為自己想說的話說不出來而導致自己不願與人交往或者正常的互動,這也是造成自卑和人際關係障礙的原因之一才算是。
其實,從兩個方面就可以了解我們怎麼相處才算是比較融洽:第一個方面是我們為什麼要認識對面這個人?他和我有怎麼樣的關係?我們在一起要做一件什麼事兒?有時候我們不清晰這些,就會造成尷尬,無奈,矛盾和誤會。只有自己有了明確的方向,才不會花費無用的精力在不必要的事兒上面,這就是有效溝通。而這樣做的效果也會給對方清晰的指令,這種關係也才是有效關係。如果不需有效溝通和有效關係,那麼,也就無需糾結自己要說什麼話或者想說而沒說的話所造成的後果了,因為,都是暫時性的。
第二個方面是自己能做到什麼程度?達到什麼效果?有時候我們跟陌生人打招呼和認識的人打招呼的方式肯定不同,在不同場合與不同的人打招呼的方式也不同,還有自己不同的當時狀態打招呼的方式也會不同,因此,造成的效果當然也不同。所以,這就需要我們平時關注和提升了,比如觀察別人怎麼打招呼,通過書籍、影視作品了解,都可以提供給我們很多參考,這樣再結合自己的方式打招呼就好了。實際生活中打招呼的方式大同小異,全球通用,難的是打招呼之後要幹些什麼,為什麼幹,就需要參考第一個方面了。所以,第二個方面是刻意為之的,如果我們都是隨意打招呼,只能說是客套,而要涉及到進一步的相處,還是需要考慮程度和效果的,這樣做也是幫助我們自己建立人際交往的體系,減少對自己和他人造成的不適感。
每個人的自信都是在不同方面展現出來的,如果對某件事覺得很為難,不容易做,擔心自己做不好或者因此而鬱鬱寡歡的,可以說明是對某件事的不自信,自卑,而要不要突破,要不要去歷練,就是看你的目標是不是要通過這件事上來達成,如果有比這件事還容易而舒服的方法,你會選擇嗎?如果想了半天的話到了要說的時候卡殼了,那就先不用這種方式去打招呼了,有時候不說話反而比說話的互動效果會更好些。同時,也說明自己暫時不適用說話這種方式,那就索性不用,等到會用的時候自然就會了,也不會因此而造成自己的負面感受了,因為這不會影響你與對方的相處。如果想提升自己這方面的信心,簡單的辦法也有,就是不斷地認識人,不斷地跟自己對話(認識別人從認識自己開始),簡單的事情重複做,漸漸地就會了,這是能力,可以培養,但是自己內心的意願是不能違背的,這是更深層的部分了。
而對於別人的一言一行為什麼會造成自己的胡思亂想,從根本上還是自我意識缺失的部分。別人的反應只能是一個反饋,不能代表什麼,如果自我意識不完善,就會容易被別人的言行帶跑(與影響不同),自己做什麼和想什麼也已經不存在了。如果自我意識完善,自己做什麼和為什麼做清晰的話,別人的言行就會是很好的反饋(照鏡子法則),能夠幫助自己越來越完善自己,而不至於陷入困境。
總結,人與人之間的開始都是從簡單互動開始的,可能是一個微笑,也可能是一個眼神,或是點頭,又或者是說了一句話,但不是只有說話才能互動的。但不管用哪種方式進行互動,大家都是喜歡舒服的、和諧的、融洽的氛圍,這就需要有人知道怎麼做才能達到這些效果,而且是切實的做出來,當大家都習慣了,也就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