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平時關注過抗腫瘤藥物的研究報導,應該能夠看到諸如OS,PFS,ORR的英語縮寫,或者還有DFS,TTP和TTF之類的。作為非專業人士,如果不明白個中含義,即便想當吃瓜群眾,看看熱鬧也是辦不到的。直到最後報導文章拋出一個結論,我們才一知半解知道某個藥的抗腫瘤療效是好是歹。既然人家這麼說,我們就被動接受了。
那麼那些字母縮寫究竟是什麼意思呢?臨床研究中評價抗腫瘤藥的策略究竟是怎麼樣的?下面一起試著一窺究竟。
對於腫瘤這種致命疾病,在開始臨床藥物研究時,很顯然能使人存活越久,藥效越好。需要一個臨床試驗終點,才能計算到底是多久。這個終點可以是死亡,也可以是病症的變化。
1. 全面評價患者存活期(OS)
從開始藥物治療直至患者死亡的時間跨度越長,自然最有力證明了藥物的療效。這也是制定總生存指標(OS)的出發點:從隨機化開始至(因任何原因)死亡的時間。這項指標的指示終點是絕對的---生命的終結,這也是這項指標監測過程中最大的困難點。比如我們也經常能看到五年生存率的說法,更有甚者是十年生存率,這需要研究者們堅持不懈去跟蹤才能獲取數據結果。
2. 或許延緩病情惡化也是不錯的選擇(PFS,TTP)
可能是出於研究運營成本考慮,持續5年、10年的跟蹤研究花費高昂;也許是為了市場競爭壓力,使用OS獲得數據會讓對手搶佔先機;再也許是為了讓更多腫瘤患者早日受益,這時可以在死亡這個終點之外,再選擇一個「象徵性終點」-----腫瘤病情出現惡化之時。這就是無進展生存期(PFS)存在的內涵,它可以讓研究周期大為縮短,仍保留死亡這個終點,因為如果患者病情穩定或者改善,最終會向那個終點去的。
如果想要刨除死亡終點,只監控病情惡化的時間節點,那麼PFS就會變成了疾病進展時間(TTP) 。其定義為:從隨機化開始到腫瘤發生(任何方面)進展的時間。這裡有一點天然的缺陷:會出現患者病情未惡化,但是由於其他原因死亡。這時就無法取得TTP。
3. 不管人,只看藥本身療效(ORR)
如果研究的目的想單純看看藥物對於癌症會不會起效,則可以採用截然不同的評價指標----客觀緩解率(ORR)。它是在研究開始實施前,給出一個可量化目標:用藥後,患者的腫瘤縮小多少(預先規定值),而且能夠維持多久(最低時限),最後計算得到達到目標的患者佔所有試驗對象群體的比例。這個指標自成體系,更為快速直接。
4. 僅作輔助性指標(DFS,TTF)
其他的指標,如無病生存期(DFS)或治療失敗時間(TTF)僅作為輔助性的指標,因為它們的結果常常出現較大偏倚,可靠性較低。比如在病人治療出院後,難以長期隨訪,及時監控病情復發的情況。
綜上所述,最全面、準確的療效評價指標應該是OS,而它的時間跨度大,難度也是最大,PFS、TTP指標可以被視為一種折中方式。客觀緩解率(ORR)常常用于衡量藥物對抗腫瘤的療效情況。DFS,TTF等指標常常是作為輔助性的指標。
現在你是否對臨床試驗中,如何衡量藥物療效的策略有了更直觀的認識呢?有了這樣的認知有助於更好理解相關研究的報導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