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天津有一位媽媽在網上上傳了一段教有視力障礙的兒子走盲道的視頻,看了令人心疼。
視頻中,媽媽平常會不停教著兒子:
盲道上的豎條代表可以放心直行,圓點突起表示要注意有障礙物或者要轉彎,並告訴他如果感覺不出來就蹲下來摸一摸。
但是讓這位媽媽比較無奈的是,有時候好好的一個可以指引孩子走路的盲道,卻經常可能被有些物佔據著。比如視頻中,小男孩本來走的好好的,但是走著走著,路就被一輛紅色小汽車給阻擋了。
很多網友看了小男孩的「遭遇」後,開始反思自己日常佔盲道的行為:「不要佔用盲道」↓↓↓
看著孩子蹲下摸盲道的情形,也有的網友表示心酸,呼籲:我們應該給他們多一些關注!!!
作為眼科醫生,在此也呼籲大家多關心關心身邊的視力障礙孩子。可能說到視力障礙,很多人還不是很了解,今天為了幫助大家了解這個問題,我特地抽空整理了一份事關孩子視力障礙的乾貨分享給大家。
2017年,英國一項Meta分析顯示:
2015年,全球約有3600萬人失明(粗患病率為0.48%),超2.16億人有中、重度視力障礙(粗患病率為2.95%),1.88億人有輕度視力障礙(粗患病率為2.57%)。全球有視力障礙的人群,算下來有4.04億人。
1990-2050年全球失明和中、重度視力障礙的趨勢預測
眼功能包括形覺色覺和光覺,視力是比較精確地表示形覺的功能。視力障礙是指視物模糊或眼前見閃光和浮動斑點等視力減退症狀,不能形成良好的視力,這類病變就是視力障礙。
一個孩子一旦出現了視力障礙問題後,勢必會影響到孩子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影響生活:因為視力的缺陷,很多有視力障礙的孩子,在生活中非常的不方便(比如上面視頻中的孩子出門走盲道的困擾),有的孩子可能因此很少出門。
影響認知:因為視覺表象缺損,孩子對事物的感知會存在片面性,不完整性,很容易形成以偏概全的錯誤思維。並且會因為感性經驗缺乏,導致孩子的語言理解能力有障礙。
影響心理與成長:視覺障礙的孩子,因為視物的缺陷,很容易受到周圍人的另眼相待,形成自卑、孤獨、敏感等心理,非常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影響學習與未來:有視力障礙的孩子,學習時特別受影響,會比同齡孩子付出更多的努力,可能成績還不是很好,並且將來填寫高考填志願、擇業等都會受到影響。
引發孩子視力障礙的原因有很多,先天遺傳、炎症(感染性+非感染性)等是引起孩子視力障礙最常見的原因。
不過近年來,發現屈光不正(近視、散光等)導致孩子視力障礙的也越來越成為不容忽視的誘因。
曾經太原市迎澤區某幼兒園大班公布了全班孩子的體檢表,結果顯示班裡26個孩子,視力最好的雙眼才1.2,還僅一個孩子達到;單眼視力在1.0以上的僅13個孩子;還有6個孩子視力僅0.5—0.6。
這還只是上幼兒園大班,孩子的視力就成這個樣子了,不得不讓人感到擔憂!
然而,這不是一個個例,現實情況是如今越來越多的孩子出現近視等屈光不正問題,並且還呈現出低齡化趨勢。
而出現這個情況,很大一部分原因與孩子過早接觸電子產品、頻繁使用電子產品有很大關係。教育部門就曾發布信息指出,孩子打遊戲、玩手機是導致孩子近視的關鍵原因。
這也在提醒廣大家長,日常生活中一定要重視加強對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控制,同時平時發現孩子有視力問題時,要及時帶孩子去做個專業視力檢查。
給孩子檢查眼睛,尤其是給6歲以下的幼兒檢查眼睛的時候,家長不能光看視力。
要知道小孩子在檢查視力時,不僅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幹擾(注意力不集中),還可能存在著視力發育不健全的問題,如果光看視力,可能數據準確度不高不說,還可能出現誤診或漏診的情況。
還有就是,當孩子視力出現問題或懷疑孩子視力有問題時,儘量帶孩子去正規的醫院做專業檢查。
相比於家長小區門口的眼鏡店,正規醫院的檢查設備更專業,檢查也更全面,還有專業的眼科醫生。孩子如果眼部有什麼隱藏的問題,也可以及時的檢查出來,從而可以減少孩子拖延病情的風險。
這裡建議家長,孩子3歲以後(這個階段查出視力問題,容易治療),儘量每半年接受一次眼部專業檢查——包括檢查視力在內,對孩子角膜、晶體、屈光度等做個全面系統的檢查。
孩子如果已經查出視力障礙問題,家長首先當然要積極的配合醫生進行針對性的治療,除此之外,日常對孩子眼睛的保護措施也不能少:
學習時間不宜過長:每次孩子學習的時間儘量要短,建議不要超過一個小時,並且每次學習過後要保持15分鐘左右的休息時間,可以讓孩子遠眺或戶外走走。
保持適宜的光線:孩子在家裡學習時,室內的光線要適宜,避免強光照射及過暗環境下用眼。
減少使用電子產品時間:控制孩子使用手機等電子產品的時間和頻率,尤其是對幼小的孩子,儘量還是不要讓孩子觸碰這些東西。
有問題歡迎下方留言向我諮詢↓↓↓
★作者介紹★
我叫王澤飛,國家近視眼重點實驗室碩士研究生,安徽省第二人民醫院中古友誼眼科中心歷任住院醫師、眼科主治醫師。致力於為大家普及眼科知識及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