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用手機不是教育的目的,更重要的是通過管理和教導培養學生的自律能力,教會學生規範使用手機。其實,我們都知道僅僅在校園內管控手機是無法達到最佳效果的,因為孩子大部分的時間還是處在家裡。學生沉迷手機世界,更深層次的原因在家庭。家長要作為第一責任人和學校一起以身作則,引導孩子正確、合理使用手機。作為一名班主任,我認為在對手機使用的把控可以這樣做。
召開班會,在意識上達成做手機主人的共識
在班會課上,我們可以通過「手機是什麼?」、「手機是把雙刃劍」、「我如何使用手機」等話題,對校園內使用手機的利弊進行深入探討,讓孩子們了解因為每個人的自控力不同,班級如果不禁止帶手機,不管學生選擇帶或者不帶,班級的學習氛圍、秩序、網絡安全等都會受到極大的挑戰。我們現在雖然處於互「聯網+」教育的時代,但只有高效、健康地使用手機,才能讓自己不至於淪落為手機的「奴隸」。
籤訂手機使用班級公約,讓自律成為一種習慣
既然《通知》明確學生原則上不得將個人手機帶入校園,那麼就不排除有將手機帶入校園的特殊情況,比如在線學習、特殊學生以及住宿生等等。確有需要帶手機的話,首先,我們一定要實行嚴格的審批制度,經過班主任、家長等審批通過方能將手機帶進校園。其次,即使帶手機入校,我們要籤訂手機使用班級公約,確定什麼時間可以使用手機,每次使用手機的時間是多久,每次能使用哪些內容等。並且,如果違背上述內容,我們會有哪些懲罰措施。另外,我們也要向學生表明班主任、科任老師以及宿管老師的電話全天候向學生開放,學生有需要的隨時可以借老師們的手機與家人聯繫。
作為家長言傳身教很重要,不主動拿手機給孩子玩
前段時間,讓孩子們給爸爸媽媽提建議,很多孩子寫到:爸爸媽媽每天都在手機上玩遊戲,很少陪我玩,我也想玩手機。這就是家長給孩子做的反面示範。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父母是怎樣做的,孩子也就怎麼樣做,父母的言傳身教是孩子少玩手機最重要的前提。我們都知道,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第一位教師。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孩子的成長,所以,家長在管教孩子的時候,先要「管」住自己。家長應當時刻銘記:手機只是處理問題的工具,而不是消磨時間的玩具。
有些父母為了省心,在和朋友聊天或者吃飯時,不想孩子打擾自己就把手機給孩子玩。我的一個家長帶孩子出國玩,他整天忙著應酬,就把手機給孩子玩,孩子每天玩手機玩到凌晨。一個暑假過去,近視600多度,後悔不已。塞個手機一時省心,卻給孩子的成長埋下了諸多隱患。對待孩子玩手機的問題,家長應該態度明確,始終如一,那就是防止孩子沉迷於玩手機。因為這次你主動拿手機搪塞孩子,圖個清靜,下一次你再去管控孩子玩手機,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因此,家長要讓孩子明確手機的工具意義。
鼓勵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體會現實社交的意義
家長鼓勵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例如,參加同學的生日會、社區的聯誼會,圖書交流會、英語角等等。讓孩子在集體活動中去結識新人,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很多孩子沉迷於手機遊戲就是因為缺少朋友,缺乏社交,生活單調乏味。當孩子擁有充實而豐富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就會減少對這個「電子朋友」的依賴。
同時,家長要警惕孩子們去參加集體活動時,卻在集體玩手機。因為團體玩手機的捆綁性更高,與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起玩手機,更難擺脫。孩子去參加集體活動之前,家長可以跟孩子溝通、協商,不帶手機。家長要明確告訴孩子集體活動的內容和意義,讓孩子專注於享受集體活動。同時,家長也要告訴自己的孩子,當別人都在玩手機時,可以做點別的自己感興趣又有意義的事情。
如若上癮,心理輔導尤其重要
當孩子玩手機上癮時,心理輔導尤其重要。家長不要言辭激烈地責備孩子,要心平氣和地和孩子交流溝通,了解孩子內心最真實的想法,積極地為孩子提供心理支撐和行為示範。此外,家長還可以通過擺事實講道理的方式,和孩子達成共識,鼓勵孩子和自己一起迎接「戒除手機」的挑戰。家長以這種柔和的心理疏導方式為主,再通過鼓勵孩子參加團體活動,培養孩子健康的興趣愛好,引導孩子正確地使用手機,合理控制孩子使用手機的時間,才能有效地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習慣,避免孩子對手機「上癮」。
總的來說,除了學校要根據《通知》的指示,加強對手機進入校園的管控和教導,家長也要充分理解並且配合學校的管理。同時,社會輿論也要營造正確的導向,創造良好的氛圍,包括一些手機應用開發商要嚴格管控青少年使用模式。相信只有全社會目標、方向以及行動一致,才能形成最大的教育合力。「機」不可失,「時」不待我,在網絡社會,期待我們每一位學生都能將自律和他律結合起來,讓手機成為學習生活的好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