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顧無
【引觴漫談】
今天這首詞比較特殊,拎出來它主要是為了自己。
第一次讀到這首詞是在高中時期。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相同的看法,雖然不好說我們以後幾十年的知識儲備有多少,但是對於大多數接受教育的人來說,高中畢業那一刻,就是他們人生中知識儲備最多的時候。
再以後上大學,參加工作,許多用不到的常識性知識就慢慢忘記了,比如大學裡學到馬原,學到近現代史綱要,都能很明顯的感受到那些高中時期滾瓜爛熟的知識慢慢地消失在自己的腦海中。
其實現在還挺嚮往高中那一段生活的,活得特別單純,早上五點鐘起床一直到晚上十點睡覺,這樣連續三年,都是在為了一個目標而奮鬥。那時候也沒有什麼娛樂活動,最開心的事情就是語文老師或者政治老師又印了新的閱讀材料,尤其是語文老師發他給我們選的唐詩宋詞時。
高中時期的詩詞儲備,或許比我現在還多。
今天這首詞就是其中一首,對於面對高考的我來說特別應景也特別瀟灑,所以印象特別深特別深,是辛棄疾寫給自己學生的詞,送他進京趕考。
【臨其詩境】
說這首詞是為了自己,是因為今年有一場很重要的考試還有一個月就要來臨了,希望能夠憑藉這首詞讓自己找回那種單純的狀態。
下面我們來看這一首《鷓鴣天·送廓之秋試》。史料記載,這首詞作於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廓之是辛棄疾學生範開的字,這一年的秋天,範開即將離家去參加科舉考試,作為老師的辛棄疾寫下此詞,表達離別之情的同時也送上了自己的美好祝願,為即將離家的學子送上了溫暖又激昂的鼓勵。
【經典原文】
鷓鴣天·送廓之秋試
宋代:辛棄疾
白薴新袍入嫩涼。春蠶食葉響迴廊,禹門已準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鵬北海,鳳朝陽。又攜書劍路茫茫。明年此日青雲去,卻笑人間舉子忙。
【條分縷析】
辛棄疾的詩詞以用典為一大特色,一部分作品是不很好讀的。這首詞中用典也多,不過大家應該可以感受得到,閱讀起來並不費勁,這就是所謂用典的最高境界了。
即使你不知道詞中幾個字背後典故的意思,也依舊可以感知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如這裡的禹門桃花,月殿桂子,以及鵬北海,鳳朝陽這樣意境開闊的壯語。它們背後都有典故,但是知不知道典故卻不影響你感知整首詞的意境。
詞一開始,先寫送別的環境,自己的學生穿著白色薴麻做成的新袍子,在初秋的一片嫩涼中踏上了趕考之路。
後面一句是想像,想像學生已經進入考場,作答時候沙沙的筆聲如春蠶食葉,迴蕩在走廊外。
再後兩句是對考試的描繪,禹門也就是龍門,是鯉魚化龍的地方,與桃花一樣都用來象徵鄉試與會試。又因為科舉放榜在桂花飄香的秋天,所以月殿桂子也都是考試的象徵。
鵬飛北海,火鳳朝陽,一句出自大家熟知的逍遙遊,一句出自《詩經·大雅·卷阿》中的句子,「鳳凰鳴矣,於彼高岡;梧桐生矣,於彼朝陽。」
鳳棲梧桐,所以向著朝陽而去,舉子嚮往朝堂,所以攜書劍進京。
最後一句是對我鼓勵最大的,明年的今天,你早已經青雲直上,到時候就可以在雲天之上,笑看舉子為功名而奔忙了。
句子中傳達出一種從容與自信的態度,這是最打動我,也最能讓我有共鳴的地方,面對人生路上的考驗或者種種選拔,本來就要有捨我其誰,當仁不讓的氣勢,如果自己都不相信,那又談何坦坦蕩蕩讓別人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