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上午,教育部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十三五」期間高等教育事業改革發展、高校人才培養等情況。
「十三五」時期,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不斷提升,由2015年的40.0%提升至2019年的51.6%,在學總人數達到4002萬,已建成世界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
「十三五」規劃提出,期末千人註冊研究生數達到2人,目前已超過2人;在學研究生總規模達到290萬人,今年將達到300萬人;專業學位碩士招生佔比達到60%左右,目前已超過60%。「十三五」期間授予博士學位33萬人,碩士學位339萬人。
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全面創新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介紹,「四新」建設交織融合、引領發展,已成為走進新時代的新教改、贏得新時代的新質量、領跑新時代的新體系。
新工科全面深化。推進實施「復旦共識」「天大行動」「北京指南」,布局建設未來技術學院、現代產業學院、特色化示範性軟體學院等,以組織模式創新帶動工程教育全方位深層次變革。
新醫科融合發展。將醫學教育定位於「大國計、大民生、大學科、大專業」,將醫學發展理念拓展為預防、診療和康養,服務生命全周期、健康全過程。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於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
新農科高位推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新農為己任,全國高等農林教育以「安吉共識」「北大倉行動」「北京指南」為抓手,全面推進以「新農業、新農村、新農民、新生態」為核心的新農科建設。
新文科布局未來。發布《新文科建設宣言》,開設政法實務、新聞傳播、經濟、藝術四個中國系列大講堂,培養具有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的新時代文科人才,提升中華文化的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
研製《交叉學科設置與管理辦法》
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司長洪大用介紹,「十三五」期間,我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工作著力探索關鍵緊缺領域高層次人才培養。
瞄準「卡脖子」核心技術,與工信部、國防科工局共同啟動了集成電路、航空發動機、核科學等核心技術緊缺博士人才自主培養專項。
服務健康中國戰略,實施高層次應用型公共衛生人才培養創新項目。
推進應急管理學科建設,擬定「應急管理」二級學科設置基本要求、博士和碩士指導性培養方案,推進20所相關學科基礎好的高校在公共管理一級學科下,自主設置「應急管理」二級學科,開展相關試點工作。
我國已布局啟動學科專業調整改革。研究制定新時代高等教育學科專業體系改革的指導意見,分類提出學科專業的發展思路、方向和重點領域,建立健全學科專業動態調整機制,著力優化學科專業布局結構,提升學科專業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匹配度。
研製《交叉學科設置與管理辦法》,堅持高起點設置,高標準培育,對交叉學科設置、學位授權、學位授予、質量保障提供規範化的制度安排。
「十三五」期間啟動了學位授權自主審核改革,目前已批准32所高校自主審核增列學位點。2015年以來,全國共有332所高校自主撤銷1663個博士碩士點,增列了1046個博士碩士點。
按照《學位授權點合格評估辦法》,「十三五」期間部署開展了我國學位制度建立以來第一次大規模學位點評估,對學位點培養條件和質量保證機制進行全面體檢。
全國12877個學位授權點完成自評,抽評普通高校和科研機構現有學位授權點2292個,8個學位授權點抽評結果為「不合格」並被作出撤銷學位授權處理,33個學位授權點抽評結果為「限期整改」並被作出暫停招生、限期整改處理。(作者 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