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孩子發展的六階段,你停留在第幾階段?

2020-09-09 茜媽談育兒

近日閱讀《56號教室的奇蹟》,作者總結了勞倫斯.科爾伯格提出的道德發展六階段。閱讀完後有很深的感悟,今天分享給大家。

1、第一階段:我不想惹麻煩

許多孩子都以「不惹麻煩」為原則。他們上課認真是為了不惹麻煩,好好寫作業是為了不惹麻煩。

為人父母的我們總是威脅孩子說「不乖就給你們好看」,或是「等你爸回來,你就倒大黴了。」這種思維被不段強化著。

但我們要孩子良好行為表現的最終目的,是讓他們相信這麼做是對的,不是因為害怕懲罰才去做。

孩子因為害怕懲罰,會把事做好,恐懼很有效。

但這讓孩子們知道要害怕父母的權力和憤怒之外,什麼都沒學到。

如果一直以不惹麻煩為動機,他們的一生將毫無作為。

2、第二階段:我想要獎賞

給孩子獎賞確實是讓孩子有良好行為的有力誘因。孩子做出正確的選擇,行出正確的行為,我們給他獎勵。

但其實,孩子行為得宜是應該的,它並不需要給予獎勵。

3、第三階段:我想取悅某人

孩子們慢慢長大後,也開始學會用一些事來取悅父母,「媽,你看這樣好嗎?」「爸爸我今天被老師表揚了。」孩子在家裡取悅父母,在學校取悅老師,但他們這麼做的理由是錯誤的。

為父母努力的念頭,給孩子們帶去很大的壓力。

許多小孩迫切希望取悅父母,甚至按照家人的期望選擇大學和主修專業。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會備感沮喪,他們無法了解自己對生活為什麼這麼不滿,因為他們不曾為自己而奮鬥過,一直活在取悅,完成父母期望的願望中。

4、第四階段:我要遵守規則

多數父母會在家裡制定規則,孩子的確需要規則來處理行為界線,這是非常必要的。

但我們最景仰的英雄中,有許多人之所以會成就偉業,正是因為他們不守規則。

悠遠歷史中的不凡人物都是突破了規則。如果要我們的孩子達到相同境界,就要在他們了解規則之餘,把眼光放遠。

人的一生中,有時並無規則可循,更重要的是,有時候規則根本就是錯的。

5、第五階段:我能體貼別人

不論是對兒童或是成人,第五階段都是很難企及的。能幫助孩子們對周圍的人產生同情心,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如果有第五階段思考者所構成的世界。我們絕對聽不到有人在公車上對著手機胡扯個沒完。開車或買電影票時也不會有人突然超車或插隊,也不會有人在凌晨吵鬧不休,擾人清夢。

達到第五階段的孩子已有非常高的境界,但勞倫斯.科爾伯格,提出了更高的階段,第六階段。

6、第六階段:我有自己的行為準則,並奉行不悖

第六階段很難達到,也是最難教的。因為行為準則存在於個人的靈魂中,其中還包括了一份健全的人格在內。

作者舉例在《獨自和解》這部小學中。主要人菲尼亞斯是一位卓越的運動員及第六階段思維的實踐者。某日在遊泳池畔,他注意到遊泳比賽的全校記錄保持者並不是他們班上的同學。從未受過遊泳訓練的他對友人吉恩表示自己破得了紀錄。他簡單地熱了身,走上起跳臺,接著要吉恩幫他計時。一分鐘後,吉恩難以置信地看見菲尼亞斯破了記錄。但她很失望,因為沒有其他人在場在確認這個紀錄的「正式性」。她打算致電當地報紙。還要菲尼亞斯第二天在正式計時人員和記者面前重遊一次。菲尼亞斯婉拒了,而且要吉恩守口如瓶,因為他想破紀錄,也辦到了,這就夠了。

這就是作者提出的道德發展第六階段。

要引導孩子達到這個階段的確有一定的難度。但我們可以努力,用我們的真心和熱枕,將我們的眼光放遠,與孩子一同成長。

總結:

道德發展的六階段,我們停留在哪個階段呢?

1、第一階段:我不想惹麻煩;

2、第二階段:我想要獎賞;

3、第三階段:我想取悅某人;

4、第四階段:我要遵守規則;

5、第五階段:我能體貼別人;

6、第六階段:我有自己的行為準則,並奉行不悖。

今日的分享,願給你我帶去益處。

更多育兒分享,敬請關注茜媽談育兒。

相關焦點

  • 培養孩子閱讀能力的5個階段,絕大部分人都始終停留在第3階段!
    通常來說,閱讀分為5個階段,但絕大部分人都始終停留在第3階段,能否跨越這個階段,是關係到能否擁有高質量閱讀的關鍵。第一階段,啟蒙閱讀每個人的閱讀都會經歷這個階段,嚴格來說,這個階段的閱讀尚未涉及到文字,只是對圖像,顏色和聲音的記憶。
  • 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水平理論 | 你處在第幾階段?
    人的道德是如何發展的?長久以來,這一問題一直吸引著父母、宗教領袖和哲學家們。在道德發展方面,父母和社會之間,誰的影響更大呢?所有孩子的道德發展過程都是相似的嗎?其理論將道德發展過程分為三個層級,三個層級中又細分為六個階段。各階段極少會出現退行情形,極少會失去更高層階段能力。各階段無法跳過,每一階段都提供了一個新的、必須的視角,每一階段都比之前階段要更全面、更差異化,但同時又與之前階段密不可分。
  • 道德六階段
    美國教師雷夫在第56號教室的奇蹟中,反覆強調「道德培養的六階段」理論,這個理論對於我們認識自己,教育孩子都有很好的借鑑作用。他在書中總結到:第一階段,我不想惹麻煩。指的是這一階段的孩子,害怕懲罰而聽話。我們家長和老師在管理小孩子時,也常用懲罰來讓孩子聽話,我們知道,這個作用是有限的,並且容易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第二階段,我想要獎賞。
  • 孩子語言發展的階段
    父母對小兒的咕咕聲或啼哭只能根據自己的想法作解釋,所以,這一階段又稱之為解釋性的交流。小兒開始時也沒有意識自己的發聲或啼哭聲能夠影響父母的行為,但父母自小兒出生後第一天就把孩子當做交流的個體,對孩子的不同聲音 作出不同的照顧性應答,有的父母會用短的簡單句對小兒說話,特別是母親,有時以高的音調和誇張的聲音逗引孩子。
  • 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六階段
    「道德發展六階段」是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勞倫斯·科爾伯格提出的,他認為道德判斷作為道德行為的基礎,可以區分出6個發展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比前一個階段對倫理困境的回應更為適當
  • 科爾伯格三水平六階段道德發展理論解析
    科爾伯格的三水平六階段道德發展理論內容是較多的,而同學們在記憶的時候往往也認為這是一個很大的記憶負擔,那麼面對這樣的情況,可以多視角的對科爾伯格的理論進行解析,以加深對其理論的理解,並且能夠將考試題目作對。第一水平,前習俗水平,包括懲罰與服從道德定向階段以及相對功利道德階段。
  • 孩子品德發展的6個階段
    了解孩子不同年齡段的身心發展特徵,是德育科學性的出發點。兒童從出生到成熟,在品德結構上,大約經歷六個重大時期:0~1歲,是適應性時期。這個時期不可能有道德認識,也不可能有意做出什麼道德行動來,嬰兒需要的是有規律的滿足和舒適的照顧。
  • 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論(三水平六階段)
    科爾伯格道德發展階段是我們教師招聘考查的內容裡相對來說比較重要,多以選擇題的方式考查,但這裡的知識點很容易混淆的點,因此首先要與皮亞傑的道德發展階段論進行區分,其次自身的三水平六階段也不能混淆。考點一:人物故事對應:皮亞傑——對偶故事法(打碎20個盤子和一個盤子),科爾伯格——道德兩難故事法(漢斯偷藥)。
  • 科爾伯格三水平六階段道德發展階段論(上)
    孩子其實就處在「相對功利(尋求快樂)階段」。孩子不會覺得拿在手上吃東西有什麼不好,反而覺得很省事,滿足了自己的需要。 孩子有了妹妹後,妹妹要玩他的玩具,他有時也不會給妹妹。但是孩子也比較糾結,因為他也很喜歡妹妹,有時也會因為妹妹更喜歡呆在媽媽旁邊而很沮喪地認為妹妹不喜歡他了。有的時候我會說妹妹小,你要學會分享。但是我這麼說基本沒啥效果。
  • 人格發展的四個階段
    十歲之前的人格發展都可以稱為想像階段。這個階段孩子的好奇心還很旺盛,有相對強烈的探索欲望,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常常會蹦出出人意料的奇思妙想。這個時期,父母不要急於用現實用標準去糾正孩子,反而應該保護孩子的想像力和好奇心,鼓勵孩子去發散,去思考。九歲到十八歲這段時間,人格發展應該進入理性階段,教育的側重點是培養孩子的哲學思維。
  • 孩子成長發展過程中的幾大危機階段,你都經歷了嗎?
    要麼就是晚上陪孩子睡覺時,要麼就是上班在地鐵裡,要麼就是在騎車路上,斷斷續續聽完,給我最大的感悟就是,還好我沒錯過孩子3歲前的每一個發展時期。有關於孩子發展過程中的幾大危機時間段,大部分其實主要集中出現在3歲前。要麼說是人生最重要的前3年呢,而人生的頭一年更加的重要,很多父母很容易過於關注孩子的生理發展而去忽視這個階段孩子的心理發展。
  • 心理學經常考的「三水平六階段」,你知道幾個?
    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在教師資格考試中的一個心理學常考點,一般會以客觀題的形式進行考察。因為科爾伯格把人的道德發展分為了三個水平,每個水平包含兩個階段,所以一般我們也把他的理論稱之為「三水平六階段」。科爾伯格的研究方法叫做「道德兩難故事法」,其中最經典的一個故事是「漢斯偷藥」。故事的主要情節是這樣的:歐洲有個婦人患了癌症,生命垂危。
  • ...推動新發展階段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更大突破、展現更大作為
    原標題:吳英傑在區黨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會議上強調 本報拉薩1月5日訊(記者 蔣翠蓮)5日上午,區黨委書記、區黨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主任吳英傑在拉薩主持召開區黨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會議,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會議和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聽取各專項小組工作匯報,
  • 《易經》思維,人生的六個階段
    其中一些話,可以理解為人生的六個階段。一起來看下:第一階段,潛龍勿用。這句隱喻了事物在發展之初,雖然勢頭較好,但比較弱小,所以應該小心謹慎,不可輕舉妄動。就是說,在時機不成熟的時候,或者自己能力不足的時候,要暗中積蓄自己的力量。
  • 按照心理學規律科學進行幼兒教育:0-2歲孩子的六個心理發展階段
    正是由於2歲之前的這些本能,激勵著孩子在生命初期適應環境並開始發展認知。而在0-2歲內,根據嬰兒對於空間能力的認知發展和對自身周圍世界逐漸增加的了解程度,又可以將這一時期的感知運動階段繼續細分為6個階段[2]。正是根據這細緻的6個階段劃分,初為父母的新手爸媽們可以根據這一經典理論完整掌握孩子在生命初期認知發展的關鍵時間點。
  • 了解「道德發展階段」,做「懂孩子」的好家長
    如果是你,你會如何選擇?在歐洲,一位婦女患有一種癌症而瀕於死亡,而在她所在的小鎮上有一種特效藥能夠治癒她。但這種藥售價昂貴。這個婦女的丈夫叫海因茨,他懇求醫生便宜點賣給他一點藥,但醫生說:「我研製這種藥的目的就是為了賣錢!」於是海因茨絕望了,走投無路的他闖進藥店,為他的妻子偷了藥。
  • 積食發展的4個階段,你家孩子到了哪一個階段
    判斷子孩積食發燒的四要個點:孩積子食發燒前,欲食會很好,吃多得,但是舌苔厚膩、發白或發者黃孩子手的腳手心發熱扁,桃體紅髮,除了舌苔厚膩發 白,子孩的口氣也重孩肚子子脹,不消化且大而便幹,結好幾天不排便排,便的時候順不 暢孩子是突然發燒,的 一般在38-39℃,只是體溫偏高,有沒其他症狀,精也神很正常(個別孩因子高燒會出現神精不振)孩積子食因程病長短不同體,質的強弱不同,以及患兒食飲的差,異一般把積分食為四個段階。
  • 如何看待孩子在不同階段的心理發展特點
    心理學對家長的指導意義當朋友們知道我是研究畢生發展心理學的時候,經常會問我一個問題:你學了那麼多的心理學理論,會應用到你的育兒過程中去嗎?說老實話,我通常的回答是,其實我不會把這些理論應用到培養孩子的過程中去,但是這些理論可以讓我更好地去了解孩子,理解孩子。我將通過我的親身感受,來向大家說明為什麼我會這麼說。
  • 新發展階段 新發展理念 新發展格局
    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新聞發布會上,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韓文秀表示,《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的邏輯主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後,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要科學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實現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安定和諧
  • 構建批判性思維的六個階段,讓孩子保持清醒和擁有自我意識
    簡單來說,批判性思維讓人「活得更明白」,而對於孩子的學習來說也大有裨益,全面的批判性思維解析可以分為六個階段,從直覺、假定、洞察、驗證、反正最後實現迭代,整個思維閉環就形成了。要培養孩子的這種思維方式,首先家長也要在生活中能做到,言傳身教在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