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道家修行根本之自在清閒法

2020-12-20 遵生養命

清虛子:道家修行之自在清閒法,雖不是什麼高深玄妙的修煉法訣,且多為世人所知,但貧道認為,道家修行之根本還在於享壽,前半生清貧苦修只為後半生能閒暇自在,隨心所欲的享樂剩餘之悠悠歲月,哪怕只活七八十歲,但能隨喜晚年,不與他人增煩惱,無疾而終便是福報。

如若,不能安享清福怡然自得,體健而行四方,只能臥於病榻之上即便活到百歲又有何樂趣哉?在此,貧道就簡單說說……

首先,養生之要,以能斷緣簡事、清閒自在為上,吏載晉張薦隱居順志,家有苦竹數十頃,張於竹中為屋,常居其中。王右軍造之,張逃避不與相見。以見為增緣多事也。

白樂天不喜答人書,嘗自吟云:豈是交親向我疏,老慵自愛閉門居。近來漸喜知聞斷,免惱嵇康索報書。養生最要知聞斷,習靜尤宜思慮無。能曉鳶魚飛躍之樂,則自無在而不海闊天空,悠閒自得矣。

其次,史載,宋管師復自號臥雲先生,仁宗召問曰:卿所得如何?對曰:滿屋白雲耕不盡,一潭明月釣無痕。此臣所得也,竟不受爵命。不能心境廓遠,神會空靈,又烏足以語此。故宋孫集賢,感老之將至,辭官歸隱詩有曰:人生七十鬼為鄰,已覺風光屬別人。莫待朝廷差致仕,早謀泉石養閒身。方之今世,幾人能此?對境無境,居塵出塵;人世忘世,在家忘家;居名逃名,臨利逃利,能如此,便可隨住而得自在清閒矣。

祖師有詩云:風幡動處總非真,自在如如見此心;解的拈花微笑意,本來何處著纖塵。又詩云:一日清閒自在仙,六神和合報平安;丹田有寶休尋道,對境無心莫問道。此是最上乘道妙,會得時,不事養生而養生之道盡在其中矣!

其三,世間事,退一步路自寬,總忌爭先,忌逞氣;逞氣最易敗事,爭先尤易敗事。故道祖老子有退字訣,有後字訣。凡待人接物,能做到謙退卑下,守後去先八字,便過半矣。

古人有詩云:身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世事靜方見,人情淡始長。其所言安字訣、定字訣、靜字訣、淡字訣,擴充開去,其用便不可勝窮矣。唯此一高遠空靈,卻須從閒中養得。福生無量天尊!(清虛子)

相關焦點

  • 道家修煉的六大宗旨,密不外傳的修行訣竅
    這師是指修行過練過包括經文、科儀,包括我們道家最高境界、金丹大法都在裡邊。我們應該順天行事,天人合一,陰符經說「觀天之道,執天之行」這才符合大道的本體。自然就是靜,「道法自然,靜者得之」你能常清常靜天地悉皆歸,那麼就與道合真。陰符經裡面講「自然之道,靜。大道至簡至易」,所以我們說靜者得之。
  • 道家修煉的九大宗旨,密不外傳的修行秘密!
    太上老君道德經第八章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這一點是讓人行善積德,在修行過程當中,「積德成仙」。 不是說從自己內修就能成仙,那麼內在修煉及外在功德做多做大也可成仙。「聖者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我善之,不善者我也善之。信者我信之,不信者我也信之。」
  • 道家修煉的九大宗旨,密不外傳的修行秘密
    只要遵循道家修煉的九大宗旨,能認真的修、認真的行,就能得到仙果。下面就自己修行的感悟,淺說道家修煉的九大宗旨。太上老君道德經第八章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這一點是讓人行善積德,在修行過程當中,「積德成仙」。不是說從自己內修就能成仙,那麼內在修煉及外在功德做多做大也可成仙。「聖者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我善之,不善者我也善之。信者我信之,不信者我也信之。」這是說明我們外在的行功,這人好,我對他亦好,這人不好,我對他也是好的,不管有信與否,我都要有信於他。
  • 佛說:修行先修心,心自在常自在
    佛教文化認為,人世間都是痛苦,即使有所謂的短暫的歡樂,究其根本,那也是虛幻;苦是常態、樂是非常態,不管是常態,還是非常態,都不符合佛教修行的目的。早期佛教追求目標,即是非苦非樂的「涅槃寂靜」狀態,也就是我們後來所說的得道成佛。
  • 淺談唐朝女道士,如何修行?素食戒腥,辟穀食氣
    導語:淺談唐朝女道士,如何修行?居家修行,進入道觀修行,素食戒腥,辟穀食氣道教與佛教一樣,修行方法不外乎兩種, 一種是出家入道觀或寺廟,另一種是直接在家修行。對於在家修行又分為兩種情況,唐代對入籍做道士的女性並不要求出家修行,而是居家修行,也就是說女子可以入道為冠在家修行,也可以不入道做女冠但以道教信徒的身份在家修行。
  • 修行,要得到哪些自在呢?
    我們修行就是兩種自在。第一種,就是時間自在,是縱向演化;另一種,就是空間自在,是橫遍十方的演化。橫遍十方,打個比喻,宇宙太空當中可能有無量的,像我們娑婆世界的那樣的世界,那麼對於我們科學的探索來講,我們積極地走在科學的前沿去探索外太空奧秘的時候,我們探索的越遠,我們的心量,我們的覺識就越廣大,整個宇宙中那些無法表達的無法探測的都在佛的覺相當中,佛是自在圓滿的,從縱向的時空點上來講,古佛乃至未來無量佛的化現,其前因後果,佛都能明察秋毫,那也就是說佛在時間上也叫時空的概念上,已經達到了一種自在無礙
  • 佛家講的修行,修的是什麼?如何修?
    在中國文化中,人們自古就在講修行,道家修長生不老、修神仙道,儒家修聖賢等都是修, 但是,在佛教中,自性本來就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既然這樣,為什麼還用修行呢?佛像其答案是:佛家所講的」修「跟道家、儒家講的」修「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 道家以順天之道、行逆天之修?
    因為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道家修行的目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無極為道,生太極化陰陽!陰陽本身就是矛盾的集合!道家除了重要的德修,就是五術修行!德修是前提、是基礎:修身修心,德不夠,便不能擴大格局,也無法增加自己的承載!那麼,五術修行,便是要「奪天地之造化,與天地同壽」。
  • 聊聊儒家和道家的根本區別
    儒家和道家都是先秦時期出現較早的思想流派,都可以上溯到春秋時期,而春秋時期的文化思潮的主流就是復古,儒家、道家皆是如此。儒家的復古形成了一個階梯式,在孔子的心目中,最理想的上古帝王是堯,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
  • 《自在獨行》:人生就是一場孤獨的修行
    《自在獨行》——賈平凹獨行是一場心靈的隱居真正的灑脫來自內心安寧>初讀賈平凹先生的《自在獨行》是我最近在看的一本書,這本書的書名很吸引我「自在獨行」。我覺得其詞很是富有個性,剛看到這個書名時我感覺到的是一股豁然開朗、自在安逸、感到一股禪意似的那種樸實無華又具有內涵的感覺。而怎麼在這快節奏下的當代能做到自在獨行呢?俗世的智慧,也有生活的趣味《自在獨行》是一本很有意思的散文集。
  • 修行人靠嘴修行?修與行是相輔相成,行是根本,修是方法!
    我曾聽一位道友說過,修行,始於修,成於行。修,就是修改、修正、完善之意。因此,修就要將那些固有的陋習一一摒棄,將以前習得的錯誤的觀念、看法、態度進行適時調整,並不斷學習、完善自己的理性思辨能力、認清方向。當修的功夫到位了,接下來就是行的問題。不過,說實在的,即使我們周圍有很多修行人,但大多數僅停留在嘴上,而真正身體力行地修行的人其實不多。
  • 道家修煉的成果保證: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來自道家學典《道德經》,說明了修道修行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當然修道不一定是指穿起道袍跑到深山老林裡面去面壁默坐,道這個字,是指萬事萬物中存在的道,是無處不在的道。今日之人,無論在做任何事情時,都當做是修行之重任,便是修道。像那修馬路的工人,不就是在修道?
  • 一般而言,預測之術有三類人不看.第一類,行善積德之人,第二類,奸邪無良之人,第三類,修行之人.
    道家五術,無一例外都是我們的祖先通關觀察天地萬物的變化規律總結而來。一切都是從道中而來,動分陰陽,陰陽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而這五術雖各有側重點,但無一例外,無論是哪一術,都可以預言未來之事。那麼我們所預測的事情為什麼會有不靈驗的時候呢?這裡和大家提出一個概念,叫做「三不看」。一般而言,預測之術有三類人不看。
  • 淺談《遮天》『九秘』
    凡九字,常當密祝之,無所不闢。要道不煩,此之謂也。」九字真言係為中國道家的秘術。其含義及手勢分別如下圖: 臨 遇事具不動不惑之意志,默念降三世明王之不動心。兵 壽命之延長及精力之恢復,默念降三世明王之忿怒心。  鬥 勇猛果敢,默念大日如來之金剛薩朵。  者 自在操控肉體,默念大日如來之智慧。
  • 道家有秘法!
    現代社會節奏飛快,人心往往過於浮躁,那麼如何才能讓心靜下來?不妨試試道家的入靜法!初學入靜,會躁妄難行。《淨心神咒》可讀一遍,可讀三遍、五遍,之後體會萬物未生,一切虛無,空洞之極的狀態,悟入此境,念頭自然泯滅,堅持下去自然安逸。天熱出汗,易生心火,想像自己立身冰雪之境,便得清涼。天寒氣縮,易生退怠,想像丹田如同陽光溫暖,便可驅寒。用這種「真意調身」之法,可以改變環境影響,保障功修。
  • 修行之人需要遵守的基本準則
    道教有兩個顯著的特點,其一,它是一個多神信仰的宗教,在道教的神仙體系裡包含著大量的神祇,既有像玉皇大帝這些先天神,也有風雨雷電自然神;其二,道教以黃老道家思想為依託發展而來,道家思想讓修行者達到少私寡慾、天人合一等境界,這也是道教的立教之本,也是對「道」的完美闡述。莊子的清靜無為及逍遙處世的思想也對道教的發展與教義產生重要的影響。
  • ※ 中國文化的三大源流:儒家雅量,道家氣量,佛家心量
    張三丰的一句話說到了根本上:「夫道,中而已矣。」 道就是中。儒釋道之所以是一家,是因為它們從根本處,說的都是這個「中」字。 儒家的中,叫中庸;道家的中,叫中氣;佛家的中,叫中觀。它們的不同,是它們有著人生天地的不同面向; 它們的相同,是這些面向無不落到了一個中字上。
  • 道家和道教是否可以相提並論?
    但在道教內部認為,從道祖留下五千文並第一次提出「道」的理念開始,道之教化就一直傳承下來。若再向前追溯,道雖無名卻生化不息,所以道教的源頭可溯於黃老。在這兩種不同觀點的影響下,自然也就產生了人們對哲學化思想流派的「道家」和對推崇濟世利人的宗教化組織「道教」的區別對待。道家同其他百家一樣,強調對天地人宇宙關係的思考;道教其同其他宗教一樣,側重於教徒個人修煉和對社會生活的參與。
  • 揭秘道家修煉,只要踏踏實實地煉,你的修行100%能成功!
    這是道家修煉的大致脈絡。一談至道家修煉,都有經絡之說。而經絡說、丹田說,包括河車搬運說、周天說等等,都是指鍊氣的一種方法。實際上,從中國傳統的《道德經》上看,它不提這些經絡、丹等概念,它強調一種整體觀,把人看作是一個整體,把人的心和身、或者神和氣、或者精神和肉體、或精氣神三者都看作一種東西,不去加以區分。
  • 道家修煉長生不老及五道輪迴觀
    道家主張,通過勤奮修行可以做到不死、不老。最早記錄在《黃帝內經》裡「餘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真人,就是長生不老之人。壽敝天地,無有終時,即是長生。肌肉若一(肌肉始終如一、肌肉如一歲的嬰兒、復歸嬰兒),即是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