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中國》聚焦正能量,中移「和留言」跨界助力民族文化傳承

2020-12-19 中國日報網

截止目前,《傳承中國》已播出八期節目,常駐嘉賓餘少群、白凱南,以及劉曉慶、徐帆等對京劇文化鍾愛的明星都在不斷地加入到傳承的隊伍中來,在眾京劇名家的嚴厲指導下學習、演出,深入淺出的解讀,讓觀眾更加接近京劇,同時也吸引了眾多重視中華民族文化的品牌關注,共同加入傳承隊伍,中國移動旗下的和留言便是其中一員。

節目播出之後,一改京劇在年輕人心中傳統、緩慢、正經的固有印象,用另類創新的互動表現形式詮釋了它的藝術精華,讓京劇的可「聽」性和可「看」性更加趣味,符合廣大觀眾的認知視角,受到深度喜愛和熱烈追捧。

和留言創新打開未來無限市場

對企業來說,勇於改變和創新,是一個企業不斷進步的靈魂和生產力!中移旗下的「和留言」,改變傳統來電提醒的單一功能,結合最新的智能語音技術,首創的文語雙顯技術,讓留言不僅能"聽",還能"看"。

「和留言」從本質上改變了手機通訊的傳統功能,與時代接軌,從年輕用戶的生活、工作場景出發,將現代智能語音技術與傳統來電提醒服務相融合,為用戶帶來通訊的「視聽」新體驗。

和留言跨界成就品牌宣傳多樣化

看似毫無聯繫的「和留言」與《傳承中國》,緣何走到一起呢?在戰略布局上,中國移動「和留言」與《傳承中國》皆先人一步,洞察到「品牌多樣化」的營銷趨勢。正是這一營銷理念的一致性,促成了二者之間的跨界合作,旨在吸引不同年齡層群體,以此來推動品牌多樣化。

兩者的跨界結合,將品牌多樣化做到極致,為民族文化的傳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和留言跨界為國粹傳承出力

任何一種文化都會被大眾所喜愛,只是我們傳播和表現的形式是否為大眾所接受,京劇亦是如此。而我們要做的,就是通過跨界創新合作的模式,讓還不知道自己喜歡京劇的人喜歡京劇。這無疑也為民族文化的傳播和傳承,提供了新思路!

保護民族文化現代化轉型和持續發展的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傳承之路,人人有責,中國移動勢必會將這場跨界合作玩出新高度和新廣度,跨界助力民族文化的廣泛傳播和傳承!

相關焦點

  • 盤點《歌手》節目中傳承的民族音樂之聲,堅定弘揚文化自信
    而當改用中國傳統戲曲的方式演繹歌曲時,第一次找到了歸屬感。「以前可能只是喜歡,現在是愛。覺得終於找到了根,找到了魂。誠然,堅持文化自信,必須傳承和發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核心,霍尊憑藉在《歌手》2018舞臺展露出的絕妙清流之嗓,以及對中國傳統戲曲文化孜孜不倦的創新和實踐,霍尊收穫了眾多業內人士和觀眾的一致好評,被視為年輕一代群體中的「青春榜樣」。
  • 傳承民族文化 綻放時代光彩——走進愛輝區民族文化傳承教育基地
    極具民族特色的手工製作,栩栩如生的民族人物,「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民族團結文化在愛輝區民族文化傳承教育基地繽紛綻放位於愛輝區新生鄂倫春族鄉的民族文化傳承教育基地,總面積1.88萬平方米,佔地面積1200平方米,主體樓有二層,設有學生的生活區和教育活動區。
  • 讓民族文化在校園裡傳承
    羅睿在教學生剪紙中國黔西南訊(記者 肖雄 實習生 蔣千敏)「學校開辦有民族音樂班、民族美術班,將布依轉場舞、竹鼓舞納入學校課間操,每一年都會開展民族文化系列活動,讓民族文化在校園裡傳承。」「民族文化進校園,目的是讓民族文化滲透到學生的德育教育和教師的師德教育中。推進學生德育教育,提升文化自信,同時增強師與師、師與生、生與生之間的凝聚力,從而推進學校辦學水平和能力的進一步提升。」王加良這樣認為。羅睿是冊亨縣民族中學的美術老師,在學校裡,她有一間「剪紙書畫實踐操作室」,教室裡,擺滿了她和學生們的剪紙。
  • 傳承匠心精神 助力文化強國
    作為傳承300餘年的老字號品牌,榮寶齋始終堅守「誠信為本,榮名為寶」的核心價值理念,形成了強大的品牌影響力。通過傳承、傳播傳統書畫藝術及以「木版水印」「裝裱修復」為重點的非遺技藝,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榮寶齋積極踐行責任擔當,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多次組織線上義拍,累計籌集善款1250萬元。經過藏品結構調整,成交了全年拍賣市場書畫板塊首件過億元藏品,提振了藝術品市場信心。
  • 九牧走進西安碑林 助力碑林藝術文化傳承
    12月10日上午,「古建美中華魂」——中國古建築文化匠心傳承公益行動陝西站暨西安碑林博物館公共衛生間改造公益捐贈項目籤約儀式在碑林博物館舉行。本次活動,民族品牌九牧廚衛與西安碑林博物館籤約,向博物館捐贈一批具有碑林文化特色元素的衛浴潔具,助力博物館文物保護與旅遊開發。
  • 大美中國千年文化 華碩攜手傳承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著中國歷史悠久的文化內涵是人類的「活態靈魂」也是中華民族所擁有的「活化石」華碩為助力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今時代的留存將目光聚焦在中國傳統工藝及其傳人探尋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2012年珍華堂畲族銀雕技藝第四代傳承人林仕元先生被國家文化部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畲族銀器製作工藝代表性傳承人」此後畲銀的發展與傳承開啟了新篇章
  • 傳承文化經典 助力社區文明
    傳承文化經典 助力社區文明 2020-12-07 17: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趙東:傳承匠心精神 助力文化強國
    作為傳承300餘年的老字號品牌,榮寶齋始終堅守「誠信為本,榮名為寶」的核心價值理念,形成了強大的品牌影響力。通過傳承、傳播傳統書畫藝術及以「木版水印」「裝裱修復」為重點的非遺技藝,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榮寶齋積極踐行責任擔當,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多次組織線上義拍,累計籌集善款1250萬元。經過藏品結構調整,成交了全年拍賣市場書畫板塊首件過億元藏品,提振了藝術品市場信心。
  • 傳承保護民族文化瑰寶
    中國西藏網訊 12月12至13日,西藏倉央嘉措文化研究協會第二次會員大會暨換屆選舉大會在拉薩召開。 西藏倉央嘉措文化研究協會旨在將以往分散的研究和關注倉央嘉措文化的社會力量,聯繫、匯集起來,依法進行必要的組織、引導,為促進文化產業良好生態的形成,貢獻正能量。
  • 傳承傳統文化 弘揚民族精神 ——讀《中國文化與中國精神》
    □董興傑在當今世界相互激蕩的文化潮流中,對自身民族文化與民族精神的建設與傳承至關重要。在此背景下,細讀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文化與中國精神》,感覺獲益匪淺。中國文化與中國精神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標識,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的經濟實力明顯增強,與此同時,建設好中國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傳承好中國精神,打造強大軟實力就變得尤為迫切。該書論述極富特色。
  • 上海大學講座回顧 | 文化自信:非遺傳承與生活美學
    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基因,是現代設計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也是當代中國生活美學的核心內容。中國設計要和國際對話交流,就應當有自己的文化和態度。上海是東西方文明的交融之城,今天更是中國56個民族文化與現代設計相連結的地方,更是向外走出去交流傳播的窗口。
  • 【共有家園】多元文化教育與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
    中國各民族的傳統文化中都蘊涵有豐富的優秀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它們對於塑造人的個性特徵, 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都有極為重要的作用。作為多民族國家來說, 以教育為平臺來傳承少數民族的文化是最可行的方式。在現代國家體制下, 教育已經正規化和制度化, 成為人們的一種權利和義務。但是在多民族國家中, 主體民族文化往往是教育的主要內容, 很少將主體民族以外的民族文化納入教育的體系中, 更沒有在相關的教育法規或制度中給予少數民族文化應有的位置。
  • 守正創新:中國新時代文化傳承與發展的使命
    在紅色文化形成發展過程中,關於愛國、敬業、誠實、友愛等事例不勝枚舉,它們彰顯了中國人民熱愛祖國、熱愛和平,兢兢業業,辛勤勞動等品質,承載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屬性。重視紅色文化,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溯源,對民族精神的傳承弘揚。文化發展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弘揚正能量,為大眾不斷提供精神支撐和信念來源。
  • 寶龍集團三十周年│文化篇:用藝術回饋社會,助力中國文化傳承
    文化自信是彰顯和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軟實力的源泉與動力。國家和民族的繁榮富強,不僅要靠經濟實力,最終還要通過文化符號來表達,依靠文化力量來展示。
  • 語言傳承一個民族的文化基因
    英語教師兼具傳承兩種文化的責任,不僅要有紮實的外語基礎,還要對中國文化有很深的理解,因為語言蘊藏著一個民族的價值觀念、文化背景、歷史淵源、思維方式和心理積澱,堅實的本民族語言和文化基礎可以為英語學習提供有力支持。因此,英語教師自身不僅要與時俱進地更新英語專業知識,還要加強本民族語言的學習,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體系,在不斷發展的新環境中,實現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
  • 中南民族大學傳承民族文化 畢業生訂製女書版畢業禮
    光明網訊(通訊員劉毅 朱琳)日前,一名即將畢業的中南民族大學畢業生,正在展示學校為他定製的畢業紀念品――女書版鑰匙扣。與他一同即將畢業的該校7000餘名本科、碩士、博士、留學生及預科畢業生,都收到了由該校校友辦贈送的訂製版紀念鑰匙扣。
  • 河南學子三下鄉:探究朝鮮民族美食,文化郵遞實踐傳承
    (通訊員 李穎 孟婧越) 我國是各民族締造的統一多民族國家,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璀璨成果,其中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化百花園中的奇花異葩。為弘揚民族文化,傳承民族精神,7月10日,河南城建學院藝術設計學院「民族文化郵遞員」服務團在團總支書記黨偉和團學辦老師倪明的指導下,去深入了解了朝鮮族文化。
  • 育聯網傳承民俗文化 創新方式傳播正能量
    不少原來屬於立春日的風俗也移到了春節。春日散錢的風俗就演變成為給小孩壓歲錢的習俗。 到了明清時,壓歲錢大多數是用紅繩串著賜給孩子。民國以後,則演變為用紅紙包一百文銅元,其寓義為"長命百歲",紅紙裡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徵著"財源茂盛"、"一本萬利"。貨幣改為鈔票後,家長們喜歡選用號碼相聯的新鈔票賜給孩子們,因為"聯"與"連"諧音,預示著後代"連連發財"、"連連高升"。
  • 魅力端午:文化自信託舉民族文明傳承弘揚共享
    同時,以端午節為代表的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民族文化認同的一個標誌性符號,是強化中華文化主體意識的載體。」恰逢端午節之際,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樓宇烈在接受中國青年網專訪時講起這番話。  6月9日,時逢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節日端午節。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端午節蘊含著華夏民族獨特而豐富的精神內涵和文化特質。
  • 廣西:中小學生在研學遊中傳承民族文化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謝洋 實習生 謝呂容)「以前都是在課本上或者聽老師講花山巖畫的歷史,現在能夠近距離接觸它,觀賞它,感覺好震撼。」廣西靖西市民族中學五年級學生趙平美因為參加研學遊,有了跟世界文化遺產親密接觸的機會。8月22日,2020年世界文化遺產花山小紅人研學遊首發儀式在中旅寧明花山巖畫景區舉辦。來自廣西崇左市、靖西市近百名中小學生及其家長共同參加了此次研學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