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豆腐又稱菜豆腐粥,是陝西省漢中地區傳統名吃,漢中四大小吃之一,也是中國飲食文化的一絕。它最早由誰發明的已經無從考證,但坊間流傳的說法是與漢高祖劉邦有關,當年劉邦被封為漢中王時就有此吃法,由此可見其歷史悠久。不管它是什麼時候被發明的,現如今菜豆腐儼然就是漢中美食的代表。如果你來漢中朋友用菜豆腐招待你,那無疑是把你當作貴客來看待了。
菜豆腐是大眾化的食品,其製作的主要原料是黃豆,經過浸泡、打磨成漿,用細籮或紗布濾去豆渣,煮沸,然後加入漿水菜酸湯點清待形成豆腐時,再濾出豆腐壓成塊。該豆腐質地細嫩,色澤清白如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吃法上有酸甜之分,用所剩的酸漿水加入大米煮熟,快熟時加入所制豆腐,粥熟食之酸香可口,特別食酸味豆腐時,配以油煎辣椒,蒜泥等拌成的佐菜,食之後清香意爽,餘味無窮。
第一道工序:把泡脹的豆子磨成漿,磨好了漿,再細細濾過渣,之後倒進鍋裡,把豆漿燒開,就開始點豆腐了。
第二道工序:菜豆腐質量的好壞全在這「點」的功夫上,這裡點豆腐用的是上好的酸漿水,點出的豆腐白、活、細、綿、精、嫩,後味清幽淡遠,略帶甘甜。點豆腐講究每隔四五分鐘點一次酸漿水,需一勺一勺慢慢點。
第三道工序:如此數回,待豆花一層層結塊,水和豆腐能分清時,用篩子或籃子(西鄉話叫bu籃)將豆腐壓成塊。
第四道工序:然後濾過豆腐的酸水倒入鍋中加入米熬粥,有的還會加入小玉米粒,要小火慢熬,粥既不能熬得太稠,也不能太稀,講究湯濃米爛。
配菜:美食有美食的講究,吃菜豆腐時需配小菜,小菜的配法也極有講究,一般是用蔥花、香菜、薑末、蒜泥、青椒、香油、油潑豆瓣醬、紅油辣子等拌勻入盤下飯。這飯菜吃起來急不得,要有章有法,一口豆腐,一口湯粥,即一口濃香,一口清香,對比換口,亂招式便走了韻味兒。先小心翼翼地呷一口熱滾滾的湯,吸氣品,清香自然,浸潤雙肋;再用筷子夾上一撮配菜抹於豆腐上,送入口中,細嚼慢咽,濃香悠長,瀰漫鼻息。豆腐綿甜,湯粥酸香,小菜麻辣,那種難言之妙令人回味無窮。菜豆腐營養價值高,既經濟又實惠,真是「山珍海味油膩膩,不如漢中菜豆腐」。
菜豆腐質量的好壞全在這"點"的功夫上,這裡的人家家都有吃酸漿水菜的習慣,用上好的酸漿水點出的豆腐白、活、細、綿、精、嫩,後味清幽淡遠,略帶甘甜,不像用傳統的石膏、滷水等化學原料點制的那樣發澀發苦。
菜豆腐點要得法,每隔四五分鐘點一次酸漿水,需一勺一勺慢慢點,性急不得,如此數回,待豆花一層層結塊,水和豆腐涇渭分明時,輕輕撈起,用紗布包裹,稍稍擠壓成形,腐塊間雜青菜,色澤清白如玉,一股酸香氣撲鼻而來,令人垂涎。然後將淘淨的大米下進濾過豆腐的酸水中熬粥,小火慢熬,不時用鐵勺在鍋底輕攪幾次。粥不能熬得太稠,也不能太稀,要湯濃米爛,這時再將豆腐切成小塊,回鍋與粥一起稍煮一下,一鍋酸香四溢的菜豆腐就做成了。
菜豆腐稀飯是漢中菜豆腐地區一種民間家常飯,雖然做的方法不複雜,但因取料方便,做工較細,好吃且富有營養,所以已成了當地待客的佳餚了。 這種家常飯之所以被民間奉為待客上品,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這種飲食極富營養,即使從現代營養學的角度來看,豆漿、豆腐都有很高的營養價值,且易於消化,有利體內吸收,也不失為一種配方科學,有利於人體健康的美味佳餚。冬季吃這種飲食,暖和耐飢,夏天吃止渴消暑,既美味又實惠。不但如此,這種飲食無論男女老幼,體強體弱,都能食用。難怪無論社會怎樣發展,這種取材容易,且獨具鄉土風味的菜豆腐稀飯卻一代傳一代成了家常待客飯中的佼佼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