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親子心理師徐婧英
「老師您好,我家是男孩12歲,最近孩子總不自信,總和我確認一些事,比如在洗手間洗臉或上廁所,出來後總問我,「媽媽,我的東西沒掉馬桶裡吧?」,出去玩,回來會也總問:「媽媽我們的東西都帶回來,沒落吧?而且會問三、四遍,不知道是哪方面引導的不對,讓他這樣子。」
真的為這個媽媽點讚!好一個細心的媽媽,非常關注孩子,關注孩子的行為變化,並能積極尋找解決的方法。
不過,很遺憾,媽媽並沒有提到一些具體情況。結合孩子的年齡,從深層心理學角度分析,孩子之所以總怕丟東西,有如下原因:
一般來說,青春期分為如下階段:
這個案例中的男孩12歲,處於青春前期,即將進入青春期,身體逐漸有了變化,與之前不一樣。不只如此,男孩的情緒、認知也開始變化,自我意識增強,與父母的關係表面看沒什麼變化,實際上,孩子的內心渴望擁有自己的空間,不想被他人打擾。
身體和心理的變化,對男孩來說是一種衝突,也是一種矛盾。
即將步入青少年階段,就意味著告別兒童期,與童年分離,喪失兒童期。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怕丟東西、怕落東西,反映了男孩的內心世界——對告別童年的擔心,內心的分離焦慮投射到外部,表現出怕丟東西、怕落東西。
自我不確定感是指個體無法預知未來,或遇到認知、情感以及行為之間的矛盾或衝突時,產生的對自我概念或價值觀念的困惑或懷疑。
12歲男孩即將進入青春期,不只身心發生變化,人生、未來也有很多不確定性,包括將來升入的初中、高中,乃至之後要步入的社會。
內、外部的未知,會產生自我不確定感,感到混亂或情緒波動。因此,對告別童年的分離焦慮、對未來的不確定感交織在一起,表現出怕丟東西、落東西等,或者其他問題。
幫孩子趕走分離焦慮,建立確定,嘗試建立新的應對模式:
發現青春期孩子的一些行為、想法與之前不一樣,最好的辦法是:以「我」字句詢問,與孩子溝通,了解情況:
「媽媽發現,你很擔心出去玩落下東西,最近發生了什麼嗎,為什麼就有這樣的想法?」
以「我」為切入點,從第一人稱來溝通交流,尊重事實,讓孩子感到被父母關心、不是憑空挑刺,感到被「看見」、被關心,孩子會體會到父母的善意,願意敞開心扉的。通過交流,發現蛛絲馬跡,會了解到什麼事,對孩子的內心產生影響,才會有這種行為、表現。
青春期前後的孩子,由於自我不確定感及分離焦慮,容易懷疑自己、不自信。孩子需要不斷地在父母、老師、夥伴的角度尋找自己、確認自己:
「我是什麼樣的人」
「是不是讓別人喜歡」
「是不是我做的不好」
「別人不喜歡」
希望不斷被確認,是這一時期孩子的特點,因此,家長要多肯定孩子,了解學習之外的感受和想法,切忌武斷,總以自己的標準來評判孩子、要求孩子。
不確定感有三個層次:
因此,告訴孩子:世上沒有絕對完美的事,哪怕有做的不好,也是人生的經歷之一,盡到自己的努力就可以,不必非要求完美,沒做好,也可以當作經驗,也不會影響其在家人心中地位,父母依然愛你.....
親子心理師徐婧英: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更多育兒乾貨 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