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歲孩子總怕丟東西":在不確定性中成長,是青春期的主要任務

2020-08-08 親子心理師徐婧英

文 | 親子心理師徐婧英

「老師您好,我家是男孩12歲,最近孩子總不自信,總和我確認一些事,比如在洗手間洗臉或上廁所,出來後總問我,「媽媽,我的東西沒掉馬桶裡吧?」,出去玩,回來會也總問:「媽媽我們的東西都帶回來,沒落吧?而且會問三、四遍,不知道是哪方面引導的不對,讓他這樣子。」

真的為這個媽媽點讚!好一個細心的媽媽,非常關注孩子,關注孩子的行為變化,並能積極尋找解決的方法。

不過,很遺憾,媽媽並沒有提到一些具體情況。結合孩子的年齡,從深層心理學角度分析,孩子之所以總怕丟東西,有如下原因:

怕丟東西,源於告別童年的「分離焦慮」

一般來說,青春期分為如下階段:

  • 青春前期:11~14歲
  • 青春中期:14~16歲
  • 青春後期:16~18歲

這個案例中的男孩12歲,處於青春前期,即將進入青春期,身體逐漸有了變化,與之前不一樣。不只如此,男孩的情緒、認知也開始變化,自我意識增強,與父母的關係表面看沒什麼變化,實際上,孩子的內心渴望擁有自己的空間,不想被他人打擾。

身體和心理的變化,對男孩來說是一種衝突,也是一種矛盾。

即將步入青少年階段,就意味著告別兒童期,與童年分離,喪失兒童期。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怕丟東西、怕落東西,反映了男孩的內心世界——對告別童年的擔心,內心的分離焦慮投射到外部,表現出怕丟東西、怕落東西

怕丟東西,源於「自我不確定感」

自我不確定感是指個體無法預知未來,或遇到認知、情感以及行為之間的矛盾或衝突時,產生的對自我概念或價值觀念的困惑或懷疑。

12歲男孩即將進入青春期,不只身心發生變化,人生、未來也有很多不確定性,包括將來升入的初中、高中,乃至之後要步入的社會。

內、外部的未知,會產生自我不確定感,感到混亂或情緒波動。因此,對告別童年的分離焦慮、對未來的不確定感交織在一起,表現出怕丟東西、落東西等,或者其他問題

幫孩子趕走分離焦慮,建立確定,嘗試建立新的應對模式:

用「我」字句溝通

發現青春期孩子的一些行為、想法與之前不一樣,最好的辦法是:以「我」字句詢問,與孩子溝通,了解情況

「媽媽發現,你很擔心出去玩落下東西,最近發生了什麼嗎,為什麼就有這樣的想法?」

以「我」為切入點,從第一人稱來溝通交流,尊重事實,讓孩子感到被父母關心、不是憑空挑刺,感到被「看見」、被關心,孩子會體會到父母的善意,願意敞開心扉的。通過交流,發現蛛絲馬跡,會了解到什麼事,對孩子的內心產生影響,才會有這種行為、表現。

多肯定孩子

青春期前後的孩子,由於自我不確定感及分離焦慮,容易懷疑自己、不自信。孩子需要不斷地在父母、老師、夥伴的角度尋找自己、確認自己:

「我是什麼樣的人」

「是不是讓別人喜歡」

「是不是我做的不好」

「別人不喜歡」

希望不斷被確認,是這一時期孩子的特點,因此,家長要多肯定孩子,了解學習之外的感受和想法,切忌武斷,總以自己的標準來評判孩子、要求孩子。

不確定感有三個層次:

  • 低級:在不確定感和心理衝突中恐懼生活;
  • 中級:儘快建立確定感,形成自信,建立自我;
  • 高級:讓孩子認識到不確定也是一種存在,不要試圖趕走它,接受不確定,尋找機會解決眼前的問題

因此,告訴孩子:世上沒有絕對完美的事,哪怕有做的不好,也是人生的經歷之一,盡到自己的努力就可以,不必非要求完美,沒做好,也可以當作經驗,也不會影響其在家人心中地位,父母依然愛你.....



親子心理師徐婧英: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更多育兒乾貨 歡迎關注

相關焦點

  • 剛入青春期的孩子,總擔心自己丟東西?多是在不確定性中成長
    提到青春期,無疑是讓父母感到十分頭疼的時期,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自我意識感特別強烈,他們不願去按照父母的指示做事,開始與父母吵架、發脾氣,把家庭氛圍搞得一塌糊塗。但是也有部分孩子剛進入青春期不久,他對未知的道路感到非常的迷茫。其中一個表象就是害怕丟東西,他會一而再再而三的詢問身邊的人「我們的東西都帶出來了吧?」,以保自己的確沒有丟失物品。這是一種缺乏自信,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 孩子總怕「被笑話」?別怕,只是青春期一點小尷尬
    家長在群裡訴苦:「俺家那娃,最怕被人笑話。鞋子舊了,怕被笑話,不穿;校服小了,怕被笑話,鬥氣;校服買大了,也怕被笑話,不穿……直接沒脾氣!」「這算啥呀,比這厲害的多了去了。」我心裡想。人類的大腦,發育很慢,三十多歲才成熟;就算成熟了,也有點嫩,偶爾裝裝蒜、停停電——外在表現,就是忽然間有點缺心眼。用嚴謹的話語來說,是大腦的前額皮質還不成熟,恰恰這個「不愛成熟」的東西,是負責理性思維的。很成熟的那玩意兒,叫杏仁核,這傢伙一出生就早熟。杏仁核負責啥呢?負責衝動。
  • 青春期12~18歲孩子心理發展特點
    前面我們講到整個小學階段孩子發展的方方面面,今天我們就進入到了青春期孩子的發展。青春期是從兒童期到成年期的過渡階段,它的開始與結束並沒有明顯的標誌,有的孩子,可能會稍微早一點,有的孩子可能稍微晚了一兩年的樣子。青春期大約持續10年的樣子,基本上都是從11歲或12歲開始到20歲左右結束。
  • 孩子總丟東西怎麼辦?打不得罵不得,該如何教育?
    「剛買的鋼筆又丟了?你還沒用到一個星期!」。你的孩子最近是否總是在丟東西?今天丟水壺,明天丟文具。一筆筆的錢就這樣莫名其妙的蒸發了,真是令人沮喪。總丟東西是孩子成長中自然的一件事嗎?孩子總丟東西怎麼辦呢?研究發現,3至10歲孩子遺失的物品平均超過483件,約13000元!最常見的物品是帽子、襯衫、外套和玩具、書本,62%的物品都無法找回。
  • 心理成長系列——青春期(12~18歲)
    通常情況下,人的一生心理發展要先後經歷幾個大致的年齡階段:出生前(從受孕到出生);嬰兒和學步期(出生到3歲);學前期(3~6歲);兒童中期(6~12歲);青春期(12~18歲);成年早期(18~25歲);成年中期(25~65歲);成年晚期(65歲到死亡)。
  • 現在的孩子更容易丟東西怎麼原因?孩子容易丟東西怎麼辦
    怕孩子弄不清,我把衣服的照片發到家長群裡,讓家長檢查拿回去的行李裡是否有遺失校服,結果愣是沒有一個人告訴我丟校服了。」  老師們的普遍感受是,現在的孩子比從前的學生更容易丟東西。  校服、水杯最易被搞丟  操場成了失物集中地  「操場長凳上躺了很多『孤兒』,都是學生們遺失的,至今還沒找到『主人』。」
  • 12歲女孩開學日跳樓身亡:破碎的青春期,這些孩子怎麼了?
    《心理科學》雜誌上的最新研究結果顯示,和兒童以及20歲左右的成人不一樣,青少年不區分情緒中的消極部分。所以青春期可能是情緒發展特別脆弱的時期。 李玩的爺爺在遛狗的時候不小心把「愛因斯坦」給弄丟了。這時候,父親又站出來出主意了,他和李玩的後媽決定再買一條一模一樣的狗,為的是不讓李玩傷心。 這一招,在現實中叫「善意的謊言」,也是許多父母效仿的手法。
  • 孩子到了青春期總與父母幹仗,可能源於童年播下的仇恨
    12歲男孩夏維謙,每天不是沉迷網路遊戲,就是抱著電視看個沒玩,只要媽媽進行阻止和幹涉,他不僅會對媽媽惡語相向,厲聲怒吼:「滾開」,而且還會暴力發洩,砸壞家裡的東西,甚至直呼媽媽的姓名,動手打媽媽,或者躺在地上進行自殘。
  • 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相處?12條溝通技巧送給老師家長
    導讀 應該怎麼和青春期的孩子相處?這是困擾不少父母的難題。本文從腦科學、心理學的角度,對青春期孩子的行為進行較通俗的講解,同時附帶12條與青春期孩子的溝通技巧,一起來看~青春期可能要到30歲才能結束孩子不願說話,叛逆
  • 如何與青春期孩子相處,這12條溝通技巧送給老師家長
    面對青春期的孩子,家長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惶恐,甚至有的家長如臨大敵。家長的反應很正常,因為青春期孩子總是憧憬成熟又留戀童年,追求完美又總有缺憾,拒絕灌輸又渴望幫助。這樣矛盾的心理,使得他們的行為在大人眼裡是如此荒唐和無聊,而對孩子來說,意義卻十分重大。家長因為不了解孩子,對孩子橫加約束,這使得家長與孩子矛盾重重,衝突不斷升級。
  • 11~12歲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心理會發生極大的變化,父母要重視
    孩子在11歲~12歲時候可以說是最讓父母頭疼的時候了,因為這時候的孩子讀的主要特點就是——叛逆!歲的孩子到底有哪些心理成長的特點?有的父母不太好意思和孩子講青春期孩子應該注意的事項,這時有本書,讓孩子自己去學,去感悟是十分必要的。家長也可以從書中更加了解孩子的變化,做出正確的指引。我閨蜜在她兒子青春期階段給兒子買了一本《青春期男孩的秘密書》。
  • 對青春期的孩子,比起學習,教會孩子做上面的4件事情更重要
    進入青春期,這一個孩子的成長非常的重要。很多家長可能會問,每個孩子都需要進入青春期,這是每個孩子都要經歷的成長過程,有什麼重要?其實在青春期,家長的教育如果處理不好,會帶來非常嚴重的後果,甚至有些事情會讓人追悔莫及。。相反的,如果家長的教育方向對了,就可以處處事半功倍。
  • 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相處?這12條溝通技巧送給老師家長
    這12條溝通技巧很重要,建議老師轉給家長,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應該怎麼和青春期的孩子相處?家有青春期的孩子家長相信都深有體會。歲,正好是初高中這個階段,一般覺得孩子到18歲就是個成年人了,但是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認為真正的青春期要到30歲才會結束,一部分重要的生理原因就是因為前額葉皮質沒有長好。
  • 青春期孩子不講規矩怎麼辦?只因12歲之前的這些教育不到位
    這還不算完,昨晚,他們夫妻倆準備與孩子好好談談,結果,談話才開始沒幾分鐘,夫妻倆就被兒子的態度給氣到了。14歲的孩子擺出一副你們不了解我們這代人、所以沒資格教育我的樣子,根本就沒給父母好臉色,父母說一句頂兩句,氣得他們夫妻倆面色鐵青、血壓升高,忍不住訓了孩子幾句,結果14歲的孩子摔門而出。於是就有了本文開頭提到的晚上10點多鐘給我發信息的事情。
  • 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相處?
    一、青春期可能要到30歲才能結束  孩子不願說話,家有青春期的孩子家長相信都深有體會。  我們常認為青春期是12-18歲,正好是初高中這個階段,一般覺得孩子到18歲就是個成年人了,但是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認為真正的青春期要到30歲才會結束,一部分重要的生理原因就是因為前額葉皮質沒有長好。
  • 自我同一性,青春期個體心理發展的重點,此時孩子主要關心什麼?
    ︱青春期孩子的自我意識主要關心什麼?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成人將其視為獨立的社會成員,給予平等的自主性,如果父母一味地把他們置於&34;的地位,而予以保護、支配和控制,孩子會出現叛逆和反抗。這是學校和家庭教育不可或缺的心理依據。
  • 解碼青春期:青春期孩子必經的幾個階段,家長早知道早預防
    青春期孩子面臨著許多的問題和困惑,如果得不到正確而有效的疏解,就可能會出現問題。但是,我們也沒必要誇大青春期,這是孩子必經的一個成長階段,就像鐵石只有經過煅煉才能新生成劍。孩子青春期必經的幾個階段一、11—12歲孩子開始進入青春期,處於「誰喜歡我」階段。此時孩子還沒有出現太多的叛逆,整體特點「天真、多變,缺乏安全感」。因為他們的朋友、愛好、身體等都在發生變化,所以急切地想讓人接受自己。
  • 鄧超12歲,讓父親一夜白頭:父母最大的卑微,就是孩子到了青春期
    看過一句話,孩子不跳樓,就是成功,父母最大的卑微,就是孩子到了青春期。 看著那個曾經乖巧的孩子,突然渾身是刺,叛逆、倔強,將父母拒之門外,讓人心生涼意。 然而,更難過的是,幾乎每個月都看見孩子跳樓割腕的新聞,種種悲劇在前,我們卻進退兩難:進一步,怕後悔莫及,退一步,怕行差踏錯。
  • 一生e本|致家長老師:如何與青春期孩子相處的12條溝通技巧
    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相處?這12條溝通技巧很重要,建議老師轉給家長,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應該怎麼和青春期的孩子相處?家有青春期的孩子家長相信都深有體會。我們常認為青春期是12-18歲,正好是初高中這個階段,一般覺得孩子到18歲就是個成年人了,但是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認為真正的青春期要到30歲才會結束,一部分重要的生理原因就是因為前額葉皮質沒有長好。
  • 孩子老是丟東西怎麼辦?試試這幾招
    小李:「別提了,開學才沒幾天,兒子已經丟了20多隻筆,好幾塊橡皮了!」 隔壁辦公室的陳阿姨,「我們小孫女一年級的時候用了50支鉛筆,你多買點備著沒錯。」 看來孩子丟三落四是通病,據研究機構調查,超過六成的孩子會存在這個問題。主要是因為一些孩子統感失調,還有一些事自身能力不足導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