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怕「被笑話」?別怕,只是青春期一點小尷尬

2020-10-11 高了高

家長在群裡訴苦:

「俺家那娃,最怕被人笑話。鞋子舊了,怕被笑話,不穿;校服小了,怕被笑話,鬥氣;校服買大了,也怕被笑話,不穿……直接沒脾氣!」

「這算啥呀,比這厲害的多了去了。」我心裡想。

是啊,青春期尷尬症,這是多少人曾經犯過的病啊,而且,有的還很嚴重。

01這少年,太衝動

青年人,愛衝動,這不是病,是先天缺陷……呃不,別害怕,是全人類的先天缺陷。

人類的大腦,發育很慢,三十多歲才成熟;就算成熟了,也有點嫩,偶爾裝裝蒜、停停電——外在表現,就是忽然間有點缺心眼。

用嚴謹的話語來說,是大腦的前額皮質還不成熟,恰恰這個「不愛成熟」的東西,是負責理性思維的。

很成熟的那玩意兒,叫杏仁核,這傢伙一出生就早熟。杏仁核負責啥呢?負責衝動。

所以,人從一出生,就習慣衝動,不習慣理性。理性要到成年之後,才慢慢成熟。

那麼……也就是說,當你感到自己不再衝動、做事老練的時候,往往也意味著——你老了。

衝動不是病,是本能;或許太理性才是病……

理解一下孩子,以及曾經的你,曾經的年少無知。

我跑題了嗎?沒有吧,我只是衝動地寫了寫,因為我還是曾經那個少年、從來沒有改變……

在大腦的這種先天作用之下,青春期的孩子們,做事容易衝動。這不是病,抑制這種衝動才是病。

02尷尬因為正年輕

和這種「年少衝動」相呼應的,就是青少年最愛犯的「尷尬症」。

很難分得清,孩子是因為衝動而尷尬,還是因為尷尬而衝動。或許,兩者互相作用?

有個青春期少女,在食堂吃飯時,不知咋地,和同學發生了衝突。

一開始事情很小——其實後來也沒鬧大。

食堂裡面,人擠人、人挨人,都想早點吃上飯,磕磕絆絆,在所難免。

可少女「小宇宙」大爆發,竟然衝那個同學大喊大叫,驚天動地。

少女後來回憶說:「那一刻,喧鬧的食堂安靜了,上千人都不說話,只有我在吼……」

我勒個去,畫面感撲面而來。少女有成為明星的特質啊。

這事兒後來就過去了。真的過去了,老師沒找她,食堂大媽沒找她,甚至那位同學也沒找她,一切就像沒發生過。

然而,第二天早上,少女堅決不上學了。她覺得自己成了全學校的中心,如果去上學,全世界的人都會圍觀她、笑話她。

媽媽怎麼勸都沒用。後來老師說了一句話:「童鞋呀,不要以為,發一次火、吵一次架,全世界就都認識你。明星不是那麼好當的。」

呃……好吧。

03「尷尬症」為何出現?

尷尬症,是全世界年輕人的通病。如果你沒犯過,說明你太小,或者跳過青春期,直接老了。

這是一個人心理發展的必由之路。這條路,叫做「合——分——合」。

剛出生的嬰兒,對世界和自己,沒有清晰的認知,認為自己和世界是一體的。這就是所謂的「合」。

慢慢長大,他會發現,自己和世界不同,於是開始了「分」的過程。

這個過程很漫長,從兩三歲開始,直到「安全著陸」,度過青春期。

和世界「分」,是個複雜的過程。他一度以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後來發現不是,因為幼兒園裡有很多幼兒。

他知道自己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全宇宙的中心,但在從幼兒到青春期的漫長過程中,還是會在潛意識裡形成「自我中心意識」。

理性告訴他,自己不是宇宙中心;但感性告訴他,全世界都會看到自己,自己就是周圍人目光的焦點。

這其實是一種代換,把「自己眼中的自己」代換為「所有人眼中的自己」;自己如果能看到自己的缺陷,別人一定也能看到。

代換並非壞事,比如,它在一定程度上,會提升孩子的同理心(即感受他人情緒的能力)

如果過頭,就成「尷尬症」了。他總覺得,自己如果沒洗臉,全世界的人都會知道,都會偷拍自己的臉,發發朋友圈……

長大後他才知道,這些尷尬,多麼沒有必要。匆匆路人,自顧不暇,別說你臉上的汙點,就算你躺在那裡,也沒人看見。

直到年長,他逐漸認識到自己和世界既不是一體的,自己也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沙漠中一粒沙,微小的一份子而已。自己融入世界,再度成了「合」。

這就是「合——分——合」的過程。

尷尬症,就跟青春痘一樣,讓孩子不必介意即可,家長更不必放在心上。

相關焦點

  • "12歲孩子總怕丟東西":在不確定性中成長,是青春期的主要任務
    文 | 親子心理師徐婧英「老師您好,我家是男孩12歲,最近孩子總不自信,總和我確認一些事,比如在洗手間洗臉或上廁所,出來後總問我,「媽媽,我的東西沒掉馬桶裡吧?」,出去玩,回來會也總問:「媽媽我們的東西都帶回來,沒落吧?而且會問三、四遍,不知道是哪方面引導的不對,讓他這樣子。」
  • 當孩子來到青春期:葉一茜和森碟「尬聊」,隔著屏幕都能感到尷尬
    很多父母都會因此非常煩惱,難道孩子到了青春期,不願意和自己的分享身邊的事情,分享情緒上的喜怒哀樂就是正常的?這不是做父母的失敗嗎?當然不是,這是大部分父母都會遇到的問題,屬於正常現象。這一點連明星父母們都不能免俗,不少人也會因此煩惱。
  • 為什麼青春期的孩子變得喜歡和父母作對?
    為什麼青春期的孩子變得喜歡和父母作對?想讓孩子真正成年,父母需要讓孩子打敗自己剛把你的問題拆開了3點,並表示鼓勵,為什麼呢?我帶你分別看一下。第一,你一點辦法都沒有,說明孩子的勝利。別指望早年對孩子很好孩子就不會出問題,青春期這幾年是個必經之路,是孩子到成人的唯一通道。
  • 溫暖冬天的聲音⑥:別怕夢想不切實際,要怕它不夠遠大
    這些人總是覺得,自己奮鬥一生的終點不過是別人的起點而已,那些含著金湯匙出生的人總是有寒門子弟難以企及的有利條件,而自己的夢想在他們面前不過是個笑話。有人說,社會是不公平的。這麼說的人大多每日被大城市生活成本的與日俱增折磨著,面臨著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問題,面臨著就業環境的惡化和收入增速低於物價增長的煩惱。
  • 孩子處於暴躁青春期難交流?父母的態度,決定了青春期的溫度
    在所有父母看來孩子最難以管教的階段非青春期莫屬,青春期是個很神奇的時候,它明明是讓人從孩子蛻變成大人的形式,但這個時期卻一點都沒有覺得孩子即將成為大人的成熟感。處於青春期的孩子總就像是一個綠巨人一般,父母根本不知道自己哪句話就會將孩子點燃,而孩子就算明白父母的好心,但脾氣總比腦子轉得快。在這個時候,父母就不要再用小時候的方式對待孩子了,很容易適得其反的。
  • 法鬥寶寶經歷了尷尬的青春期後,竟長成了這樣……
    因為是比較少見的長毛法鬥,再加上這萌到爆表的顏值,小可愛Fozzy在網上露面不久,就狂吸了數十萬的粉絲!這貨遭遇了令汪尷尬的青春期:額,從熊寶寶發育成了猥瑣小哥?說不定熬過了青春期就好了呢?於是,現在,青春期也熬過去的Fozzy,目前長這麼個樣子...
  • 當孩子說怕黑時,媽媽別只知道說「別怕」,這樣只會讓孩子更害怕
    又沒有鬼,有什麼好怕的。」可並沒讓我怕黑的情況有任何好轉。直到成年了後,很長一段時間,我都還是不敢晚上一個人呆著。如今做了媽媽,我家孩子也是比較怕黑。想想當年爸媽的做法,我覺得自己不能再重蹈覆轍。最近孩子也總會和我說:「媽媽我怕黑!」
  • 青春期孩子的手機管理,我終於摸到一點門路
    經常會有家長在後臺諮詢孩子成長和培養的問題,其中關於手機管控的話題佔比較重。青春期的孩子在家抱著手機,頻繁的玩遊戲、聊天、看小說,成了很多家長的「心頭病」。「平時學習寫作業一點也不積極,一玩手機就來勁。」「幾個小時都不休息,提醒他也不當回事。」「想直接沒收,又怕孩子一哭二鬧三打滾。」
  • 寶寶出生後女人會遇到的尷尬場面
    生寶寶是每個女人都會經歷的事情,一名母親其實在生完寶寶以後會有很多尷尬事情發生、比如說打噴嚏『一般人肯定認為打噴嚏有什麼尷尬的,其實生完寶寶以後因為膀胱,盆骨沒有歸位』會出現『壓力性失禁』一打噴嚏或者咳嗽就容易漏尿;一般來說這種現象是暫時的,但是還是無法接受。萬一在公共場合出現這種狀況真是太難為情了 。
  • 「媽媽,我怕」,消除孩子的恐懼心理,這三招比說「別怕」管用
    文 | 小鴻兒媽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在日常生活中,你是不是經常會聽到孩子對你說:「媽媽,我怕」,孩子害怕的東西有很多,漸漸暗沉的天色、轟鳴的雷聲、龐大的動物、陌生的人臉,都會讓孩子躲在媽媽的背後,拽住衣角,說一句「我怕」。
  • 「媽媽,我害怕」家長別再一句「別怕」敷衍,消除不了孩子的恐懼
    朋友家的小圓圓今年5歲了,也已經上幼兒園中班了,是個特別靦腆又害羞的小姑涼,有次給他講完故事,準備睡覺的時,忽然做起來對媽媽說,「媽媽,我害怕,我怕有小怪物來吃我」媽媽說,「別拍,怎麼會怪獸,那些都是假的,有什麼好怕的,趕緊睡覺。」
  • 孩子到了青春期,父母到底有多艱難?
    你的問題拆開看有3層含義:你一點辦法都沒有你並不甘心渴望專家給你真正有效的方法這三點都在說明你是個「足夠好的媽媽」。真正理解青春期孩子的內心是徒勞的,別低估他們內心的衝突,也別高估你的理解力。02想讓孩子真正成年,父母需要讓孩子打敗自己剛把你的問題拆開了3點,並表示鼓勵,為什麼呢?我帶你分別看一下:首先,你一點辦法都沒有,說明孩子的勝利。
  • 為什麼越說「別怕」,孩子越害怕?
    ,可是他卻膽怯害羞,總有著各種各樣的「害怕」——怕黑、怕打雷、怕狗、怕恐龍、怕人多、怕新場所,甚至怕爸爸的呼嚕聲……當孩子說「怕」時,你是哪種反應?▼【輕描淡寫型】「就一隻小螞蟻,這有啥好怕的呀?它又不咬人!」「別怕,這裡一點都不高嘛!」在大人眼裡,孩子很多的「害怕」顯得有些稚嫩,甚至有點無語。
  • 如何對待孩子青春期叛逆?教你不打不罵;教出優秀的孩子
    現在最怕的就是接到老師的電話,準沒好事,孩子回家也不跟他溝通,一個人在房間裡,溝通很少,要麼一溝通就是開啟吵架模式,弄得現在親子關係也很緊張,我想這樣的現象大多數家庭都經歷過,或者正在經歷著,那我們該如何解決孩子青春期的叛逆呢?
  • 別怕,只是孤獨。
    文/輕塵《脫口秀大會》第七期的主題——《別怕,只是孤獨》本著對這個題目的無限敬意,以為會是孤獨的一劑良方。有的人因為身份遠了,別人老公孩子熱炕頭,大概不能理解我的無奈。有的人因為心遠了,經歷的不同,三觀也越來越遠。好不容易,找到一兩個可以傾訴的對象,微信上敲出幾個字「在嗎?我今天心情不好。」對方可能第二天給你回,「不好意思,昨晚睡的早,怎麼了?」,又或者是發現和她最近的一次聊天記錄已經是一個月之前,或許更久。
  • 安慰膽小的孩子,家長說「別怕」是下策,這樣做才是上上策
    文|好孕姐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勇敢、大方,遇到事情能夠保護自己。但是,有的孩子實在是膽小,經不起事兒,一遇到事情就說「我怕」。面對這種情況,多數家長都會安慰孩子說「別怕」,但是有的時候家長會發現,這套說辭根本不見效,孩子該怕還是怕。
  • 青春期的孩子內心最恐懼什麼,作為家長,我們真的全然了解嗎?
    著名當代作家麥家這樣形容自己青春期的兒子:「陪伴他,說得難聽一點,就是陪伴一頭老虎,你得小心翼翼。」 家明媽事後心有餘悸,「我一再告誡弟弟,不要去惹哥哥,可小娃娃好了傷疤忘了疼,總愛去招惹他,我不得不多看著點,青春期的孩子一旦失控,後果不堪設想」。 強勢媽媽此刻流下了脆弱的淚水。
  • 小升初的壓力,青春期的端倪,父母要小心孩子的6年級效應
    小學五六年級是孩子的成長黃金期,也是最緊張的兩年,孩子的情緒很容易衝動,好逞強,這些都不利於孩子的學習和成長,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謂的「六年級效應」。同時他們開始進入青春期,身體也會發生變化,父母要教會孩子對情緒進行自我調控,引導他們正確了解身體的變化。培養孩子的競爭力,以便將來他們適應社會的發展。
  • 青春期男孩性教育怎麼引導「讓愛不再尷尬」
    當孩子處在懵懂的青春期時,家長還是需要適度引導,避免孩子因為不懂青春期過程的變化,造成心理負擔。相信很多人,在小時候都會問過自己的父母這樣一個問題:自己是從哪裡來的。得到的答案也是各種各樣,有的說是地裡刨出來的,不小心砍到屁股,所以屁股有兩瓣;也有的說是垃圾桶裡撿的,充話費送的,天上掉下來的等等。
  • 注意對青春期孩子的評價
    一位媽媽這樣告訴我:「我家孩子最近和一幫朋友玩瘋了。老師反映他學習成績直線下降。我跟孩子又沒法溝通,他老嫌我囉嗦。我現在都怕接到老師的電話。」這是個青春期的孩子。媽媽顯然還未適應孩子長大的事實,不知道長大了的男孩最怕聽的就是媽媽的囉嗦了。媽媽越囉嗦,其實就把孩子推得越遠。不僅如此,媽媽面對老師的時候,也像是回到了孩子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