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在群裡訴苦:
「俺家那娃,最怕被人笑話。鞋子舊了,怕被笑話,不穿;校服小了,怕被笑話,鬥氣;校服買大了,也怕被笑話,不穿……直接沒脾氣!」
「這算啥呀,比這厲害的多了去了。」我心裡想。
是啊,青春期尷尬症,這是多少人曾經犯過的病啊,而且,有的還很嚴重。
01這少年,太衝動
青年人,愛衝動,這不是病,是先天缺陷……呃不,別害怕,是全人類的先天缺陷。
人類的大腦,發育很慢,三十多歲才成熟;就算成熟了,也有點嫩,偶爾裝裝蒜、停停電——外在表現,就是忽然間有點缺心眼。
用嚴謹的話語來說,是大腦的前額皮質還不成熟,恰恰這個「不愛成熟」的東西,是負責理性思維的。
很成熟的那玩意兒,叫杏仁核,這傢伙一出生就早熟。杏仁核負責啥呢?負責衝動。
所以,人從一出生,就習慣衝動,不習慣理性。理性要到成年之後,才慢慢成熟。
那麼……也就是說,當你感到自己不再衝動、做事老練的時候,往往也意味著——你老了。
衝動不是病,是本能;或許太理性才是病……
理解一下孩子,以及曾經的你,曾經的年少無知。
我跑題了嗎?沒有吧,我只是衝動地寫了寫,因為我還是曾經那個少年、從來沒有改變……
在大腦的這種先天作用之下,青春期的孩子們,做事容易衝動。這不是病,抑制這種衝動才是病。
02尷尬因為正年輕
和這種「年少衝動」相呼應的,就是青少年最愛犯的「尷尬症」。
很難分得清,孩子是因為衝動而尷尬,還是因為尷尬而衝動。或許,兩者互相作用?
有個青春期少女,在食堂吃飯時,不知咋地,和同學發生了衝突。
一開始事情很小——其實後來也沒鬧大。
食堂裡面,人擠人、人挨人,都想早點吃上飯,磕磕絆絆,在所難免。
可少女「小宇宙」大爆發,竟然衝那個同學大喊大叫,驚天動地。
少女後來回憶說:「那一刻,喧鬧的食堂安靜了,上千人都不說話,只有我在吼……」
我勒個去,畫面感撲面而來。少女有成為明星的特質啊。
這事兒後來就過去了。真的過去了,老師沒找她,食堂大媽沒找她,甚至那位同學也沒找她,一切就像沒發生過。
然而,第二天早上,少女堅決不上學了。她覺得自己成了全學校的中心,如果去上學,全世界的人都會圍觀她、笑話她。
媽媽怎麼勸都沒用。後來老師說了一句話:「童鞋呀,不要以為,發一次火、吵一次架,全世界就都認識你。明星不是那麼好當的。」
呃……好吧。
03「尷尬症」為何出現?
尷尬症,是全世界年輕人的通病。如果你沒犯過,說明你太小,或者跳過青春期,直接老了。
這是一個人心理發展的必由之路。這條路,叫做「合——分——合」。
剛出生的嬰兒,對世界和自己,沒有清晰的認知,認為自己和世界是一體的。這就是所謂的「合」。
慢慢長大,他會發現,自己和世界不同,於是開始了「分」的過程。
這個過程很漫長,從兩三歲開始,直到「安全著陸」,度過青春期。
和世界「分」,是個複雜的過程。他一度以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後來發現不是,因為幼兒園裡有很多幼兒。
他知道自己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全宇宙的中心,但在從幼兒到青春期的漫長過程中,還是會在潛意識裡形成「自我中心意識」。
理性告訴他,自己不是宇宙中心;但感性告訴他,全世界都會看到自己,自己就是周圍人目光的焦點。
這其實是一種代換,把「自己眼中的自己」代換為「所有人眼中的自己」;自己如果能看到自己的缺陷,別人一定也能看到。
代換並非壞事,比如,它在一定程度上,會提升孩子的同理心(即感受他人情緒的能力)。
如果過頭,就成「尷尬症」了。他總覺得,自己如果沒洗臉,全世界的人都會知道,都會偷拍自己的臉,發發朋友圈……
長大後他才知道,這些尷尬,多麼沒有必要。匆匆路人,自顧不暇,別說你臉上的汙點,就算你躺在那裡,也沒人看見。
直到年長,他逐漸認識到自己和世界既不是一體的,自己也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沙漠中一粒沙,微小的一份子而已。自己融入世界,再度成了「合」。
這就是「合——分——合」的過程。
尷尬症,就跟青春痘一樣,讓孩子不必介意即可,家長更不必放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