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寫了幾篇關於青春期話題的文章,很多家長朋友表示有共鳴,相似的媽媽們在評論區大吐苦水,也有「熬出頭」的家長們分享寶貴經驗,彼此勉勵,相互取暖。
青春期的孩子究竟有多「可怕」?沒有經歷過,就沒有發言權。
著名當代作家麥家這樣形容自己青春期的兒子:「陪伴他,說得難聽一點,就是陪伴一頭老虎,你得小心翼翼。」
有位網友說:「如果對面的真是只老虎,你大可以避而遠之,或者乾脆將其打死,但青春期的孩子,自己生的,無可遁逃!感覺生了個仇人。」
一些致力於與孩子共同成長的父母,陪伴孩子走過成長敏感期、度過分離焦慮、圓滿地完成幼小銜接,平穩地走過三年級……人人豔羨的「別人家的孩子」,一定能有個安然平穩的青春期嗎?不!
大家上在網上「尋醫問藥」——「如何平穩度過青春期」、「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溝通」……
可是,青春期的孩子究竟最討厭什麼?內心有著怎樣的焦灼與恐懼?作為家長,我們真的清楚嗎?
下面幾個場景,皆是真人真事,其中有你的影子嗎?
1、
在我們這,按市重點高中升學率排名,前十名幾乎都是民辦中學。雞娃的家長們幾乎是從小學一年級便開始備戰小升初,各種課外輔導班、超前教育,通過層層考試選拔,將孩子送進那些「閃閃發光」的民辦中學;
今年是小升初政策改革的第一年,為了顯示教育的公平性,民辦中學招生首次取消自主招生。
家明六年級時平均成績位列年級100名前後。若在往年,他定競爭不過精英教育出來的學霸們,但如今他幸運地通過搖號進入當地排名第一的民辦初中。爺爺奶奶高興得大擺筵席以示慶祝。
席上,親友們說得最多的祝福就是:「三年後再來這裡慶祝你考上重點高中,6年後考清華北大,光宗耀祖。」
我看見家明笑容漸漸凝固,越來越沉默。
第二天,家明媽就開始張羅報暑期補習班,她對家明說:「民辦中學教學進度快,咱們底子差,一定要在開學前惡補一番,必定要牢牢抓住這次改變命運的機會。」
家明不樂意,「同學都忙著畢業旅行,你讓我忙著補課?」
「你以後會感謝我現在的正確決定的!這個全科輔導我花了2萬元給你報的,你以為我的錢是大風颳來的嗎?還不都是為了你好啊!」從小到大,媽媽的決定都不容置疑,這次也一樣。
2、
自弟弟出生後,家明得到的關愛就明顯變少了。不知道是天性使然,還是因為缺愛,他自我價值感較低,表面上溫順寡言,實際上敏感易怒,只是他的怒一直被自己壓抑著。
他不只一次向好朋友東辰抱怨,懷疑自己不是父母親生的,六年級時他曾透露過想離家出走的念頭。
東辰說:「感覺自從搖進名校,家明在家裡的地位明顯提升了。」
有一次,我碰到爺爺背著書包,家明則兩手空空地跟在後面。我問:「聽說校車能直達小區門口,那還是很方便的。」
爺爺說:「是啊!是啊!」卻沒有要把書包還給孩子的意思。
我看了一眼佝僂著背的爺爺身後近一米七的少年,他悄悄地向爺爺翻了個白眼。
3、
家明媽下班回來,「今天作業寫完了嗎?」
「快了。」
晚上8點,家明還在寫作業,媽媽又問:「快寫完了嗎?」
「快了。」
晚上十點,家明還沒寫完……
媽媽逢人便說:「私立校壓力大啊,作業實在多……」
開學一個月,家明媽說孩子作業錯誤率高、作業時間過長,老師私信要求家長重視與配合。而家明總有一堆的理由:「因為沒檢查所以錯得多」、「因為剛才在看課外書,現在才開始寫作業」……
問得多了,他便暴跳如雷:「不要你們管我」。
他反鎖房門,警惕家裡的每一個人。
有一次弟弟又溜進他的房間裡玩,被他按在床上打。媽媽循聲而來,看到他正用被子蒙住弟弟的頭,慌忙拉開,吼了他兩句,他當即爆發:「我手下有分寸,不會蒙死他的。你要是不信,要不現在就打死我吧!」,然後摔門而走。
家明媽事後心有餘悸,「我一再告誡弟弟,不要去惹哥哥,可小娃娃好了傷疤忘了疼,總愛去招惹他,我不得不多看著點,青春期的孩子一旦失控,後果不堪設想」。
強勢媽媽此刻流下了脆弱的淚水。
4、
家明比東辰大一歲,從穿開襠褲開始就一直是好朋友,且多年來從未紅過臉。
阿哲是家明最要好的小學同學,雖鬧過幾次小矛盾,但很快都握手言和。
三個孩子偶爾一起玩。
今年,性格內向的家明和渾身運動細胞的阿哲去了不同的中學。東辰則加入了阿哲所在的校外籃球訓練營,小菜鳥東辰把這位優秀的籃球前鋒奉為偶像,阿哲把東辰當弟弟關照帶領。
三人再聚首時,阿哲和家明的共同話題明顯變少了,而東辰總有很多關於籃球的話題要請教阿哲。
家明覺得自己被最好的兩個朋友孤立了。他陷入痛苦和焦慮,但又不好意思明說,他開始刻意親近阿哲,甚至有些卑微地討好;他同時疏遠東辰,對東辰愛答不理。
東辰漸漸也不去找家明了,「他已經不把我當朋友了。我覺得他自從上初一後,整個人都變了,脾氣很古怪,翻臉比翻書還快。」
家明在路上遇到東辰,他想上前打招呼,又糾結、尷尬、侷促。東辰也想打破僵局,又怕再一次遭到冷遇……
綜上,青春期孩子內心掙扎的原因——
1、渴望被認同,又害怕辜負別人的期待;
2、渴望獨立,又希望依賴;
3、討厭學習,又不得不提高成績;
4、渴望友情又充滿嫉妒;
5、渴望表達又極其敏感;
……
這都是因為心理成熟的速度跟不上生理成熟的腳步,外表上,他們越來越接近成年人的樣子,而內心的小孩卻在掙扎、迷茫……
那麼,青春期孩子究竟恐懼什麼?
1、害怕被誤解
一切矛盾的源頭,皆來自於不理解。家長又習慣性站在自己的角度,以成年人的認知界限去評判孩子的行為。
往往令孩子惱羞成怒,或破罐破摔。
2、害怕沒面子
明代呂坤在《呻吟語》中提出七不責,其中之一就是「對眾不責」。孩子犯了錯,不要當眾責罵,否則會讓孩子丟失尊嚴。
已經有太多不幸的事例告誡我們,當眾打罵孩子,他們可能會極端地用生命去捍衛尊嚴。
3、既害怕被鎮壓,也害怕不戰而勝
他們不停地折騰,潛意識就是為了「打敗父母」,從而證明自己長大了,是有力量的。
面對青春期的孩子,你需要多提問,少給建議,因為建議就是批評。——《解碼青春期》
孩子大概率不會把父母苦口婆心的建議聽進去,他需要經過自己的「思考」,以自己的輸出來證明自己的獨立能力和智慧。
如果遇到強勢的鎮壓(「你應該/必須做什麼、怎麼做」等),他會產生很挫敗感,或者惱羞成怒。
如果父母因為害怕衝撞而選擇刻意迴避,雖然表面上孩子「贏了」,但這種不戰而勝的經歷並不能幫助他從內在建立起真正的自信。
青春期的「叛逆」就是一種攻擊性。他需要朝向安全的人辯論、爭鬥,最後以勝利表達釋放,將所有幻想和理想化成功外化,他才能在以後道路中堅強獨立。否則,只能帶著看似勝利的假面,內心並沒有真正成功的經驗。
4、害怕被嘮叨
心理學上有個「超限效應」,指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
尤其是一些父母平時與孩子的情感聯結少,日常只是在不停地提醒、詢問、打斷孩子,習慣於循環重複地下指令,勢必勾起孩子心底的憤怒和厭煩。
青春期是每一個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這是一個特別擰巴的人生階段。衝撞在所難免,不同孩子最關注以及懼怕的點或許有所不同,但都一致地渴望獲得可靠的支持。
否則,一些孩子可能會向內攻擊,便容易出現抑鬱等自傷的行為;
而有些孩子轉而向外攻擊,便容易發生口角、傷人等破壞性的行為。
如果我們不曾了解,或者我們誤讀了青春期孩子真實的需求,又如何能夠更好地陪伴孩子度過迷茫期,逐漸走向成熟?
感謝閱讀!
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聯繫本人並註明出處。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