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孩子內心最恐懼什麼,作為家長,我們真的全然了解嗎?

2020-12-19 騰訊網

最近寫了幾篇關於青春期話題的文章,很多家長朋友表示有共鳴,相似的媽媽們在評論區大吐苦水,也有「熬出頭」的家長們分享寶貴經驗,彼此勉勵,相互取暖。

青春期的孩子究竟有多「可怕」?沒有經歷過,就沒有發言權。

著名當代作家麥家這樣形容自己青春期的兒子:「陪伴他,說得難聽一點,就是陪伴一頭老虎,你得小心翼翼。」

有位網友說:「如果對面的真是只老虎,你大可以避而遠之,或者乾脆將其打死,但青春期的孩子,自己生的,無可遁逃!感覺生了個仇人。」

一些致力於與孩子共同成長的父母,陪伴孩子走過成長敏感期、度過分離焦慮、圓滿地完成幼小銜接,平穩地走過三年級……人人豔羨的「別人家的孩子」,一定能有個安然平穩的青春期嗎?不!

大家上在網上「尋醫問藥」——「如何平穩度過青春期」、「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溝通」……

可是,青春期的孩子究竟最討厭什麼?內心有著怎樣的焦灼與恐懼?作為家長,我們真的清楚嗎?

下面幾個場景,皆是真人真事,其中有你的影子嗎?

1、

在我們這,按市重點高中升學率排名,前十名幾乎都是民辦中學。雞娃的家長們幾乎是從小學一年級便開始備戰小升初,各種課外輔導班、超前教育,通過層層考試選拔,將孩子送進那些「閃閃發光」的民辦中學;

今年是小升初政策改革的第一年,為了顯示教育的公平性,民辦中學招生首次取消自主招生。

家明六年級時平均成績位列年級100名前後。若在往年,他定競爭不過精英教育出來的學霸們,但如今他幸運地通過搖號進入當地排名第一的民辦初中。爺爺奶奶高興得大擺筵席以示慶祝。

席上,親友們說得最多的祝福就是:「三年後再來這裡慶祝你考上重點高中,6年後考清華北大,光宗耀祖。」

我看見家明笑容漸漸凝固,越來越沉默。

第二天,家明媽就開始張羅報暑期補習班,她對家明說:「民辦中學教學進度快,咱們底子差,一定要在開學前惡補一番,必定要牢牢抓住這次改變命運的機會。」

家明不樂意,「同學都忙著畢業旅行,你讓我忙著補課?」

「你以後會感謝我現在的正確決定的!這個全科輔導我花了2萬元給你報的,你以為我的錢是大風颳來的嗎?還不都是為了你好啊!」從小到大,媽媽的決定都不容置疑,這次也一樣。

2、

自弟弟出生後,家明得到的關愛就明顯變少了。不知道是天性使然,還是因為缺愛,他自我價值感較低,表面上溫順寡言,實際上敏感易怒,只是他的怒一直被自己壓抑著。

他不只一次向好朋友東辰抱怨,懷疑自己不是父母親生的,六年級時他曾透露過想離家出走的念頭。

東辰說:「感覺自從搖進名校,家明在家裡的地位明顯提升了。」

有一次,我碰到爺爺背著書包,家明則兩手空空地跟在後面。我問:「聽說校車能直達小區門口,那還是很方便的。」

爺爺說:「是啊!是啊!」卻沒有要把書包還給孩子的意思。

我看了一眼佝僂著背的爺爺身後近一米七的少年,他悄悄地向爺爺翻了個白眼。

3、

家明媽下班回來,「今天作業寫完了嗎?」

「快了。」

晚上8點,家明還在寫作業,媽媽又問:「快寫完了嗎?」

「快了。」

晚上十點,家明還沒寫完……

媽媽逢人便說:「私立校壓力大啊,作業實在多……」

開學一個月,家明媽說孩子作業錯誤率高、作業時間過長,老師私信要求家長重視與配合。而家明總有一堆的理由:「因為沒檢查所以錯得多」、「因為剛才在看課外書,現在才開始寫作業」……

問得多了,他便暴跳如雷:「不要你們管我」。

他反鎖房門,警惕家裡的每一個人。

有一次弟弟又溜進他的房間裡玩,被他按在床上打。媽媽循聲而來,看到他正用被子蒙住弟弟的頭,慌忙拉開,吼了他兩句,他當即爆發:「我手下有分寸,不會蒙死他的。你要是不信,要不現在就打死我吧!」,然後摔門而走。

家明媽事後心有餘悸,「我一再告誡弟弟,不要去惹哥哥,可小娃娃好了傷疤忘了疼,總愛去招惹他,我不得不多看著點,青春期的孩子一旦失控,後果不堪設想」。

強勢媽媽此刻流下了脆弱的淚水。

4、

家明比東辰大一歲,從穿開襠褲開始就一直是好朋友,且多年來從未紅過臉。

阿哲是家明最要好的小學同學,雖鬧過幾次小矛盾,但很快都握手言和。

三個孩子偶爾一起玩。

今年,性格內向的家明和渾身運動細胞的阿哲去了不同的中學。東辰則加入了阿哲所在的校外籃球訓練營,小菜鳥東辰把這位優秀的籃球前鋒奉為偶像,阿哲把東辰當弟弟關照帶領。

三人再聚首時,阿哲和家明的共同話題明顯變少了,而東辰總有很多關於籃球的話題要請教阿哲。

家明覺得自己被最好的兩個朋友孤立了。他陷入痛苦和焦慮,但又不好意思明說,他開始刻意親近阿哲,甚至有些卑微地討好;他同時疏遠東辰,對東辰愛答不理。

東辰漸漸也不去找家明了,「他已經不把我當朋友了。我覺得他自從上初一後,整個人都變了,脾氣很古怪,翻臉比翻書還快。」

家明在路上遇到東辰,他想上前打招呼,又糾結、尷尬、侷促。東辰也想打破僵局,又怕再一次遭到冷遇……

綜上,青春期孩子內心掙扎的原因——

1、渴望被認同,又害怕辜負別人的期待;

2、渴望獨立,又希望依賴;

3、討厭學習,又不得不提高成績;

4、渴望友情又充滿嫉妒;

5、渴望表達又極其敏感;

……

這都是因為心理成熟的速度跟不上生理成熟的腳步,外表上,他們越來越接近成年人的樣子,而內心的小孩卻在掙扎、迷茫……

那麼,青春期孩子究竟恐懼什麼?

1、害怕被誤解

一切矛盾的源頭,皆來自於不理解。家長又習慣性站在自己的角度,以成年人的認知界限去評判孩子的行為。

往往令孩子惱羞成怒,或破罐破摔。

2、害怕沒面子

明代呂坤在《呻吟語》中提出七不責,其中之一就是「對眾不責」。孩子犯了錯,不要當眾責罵,否則會讓孩子丟失尊嚴。

已經有太多不幸的事例告誡我們,當眾打罵孩子,他們可能會極端地用生命去捍衛尊嚴。

3、既害怕被鎮壓,也害怕不戰而勝

他們不停地折騰,潛意識就是為了「打敗父母」,從而證明自己長大了,是有力量的。

面對青春期的孩子,你需要多提問,少給建議,因為建議就是批評。——《解碼青春期》

孩子大概率不會把父母苦口婆心的建議聽進去,他需要經過自己的「思考」,以自己的輸出來證明自己的獨立能力和智慧。

如果遇到強勢的鎮壓(「你應該/必須做什麼、怎麼做」等),他會產生很挫敗感,或者惱羞成怒。

如果父母因為害怕衝撞而選擇刻意迴避,雖然表面上孩子「贏了」,但這種不戰而勝的經歷並不能幫助他從內在建立起真正的自信。

青春期的「叛逆」就是一種攻擊性。他需要朝向安全的人辯論、爭鬥,最後以勝利表達釋放,將所有幻想和理想化成功外化,他才能在以後道路中堅強獨立。否則,只能帶著看似勝利的假面,內心並沒有真正成功的經驗。

4、害怕被嘮叨

心理學上有個「超限效應」,指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

尤其是一些父母平時與孩子的情感聯結少,日常只是在不停地提醒、詢問、打斷孩子,習慣於循環重複地下指令,勢必勾起孩子心底的憤怒和厭煩。

青春期是每一個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這是一個特別擰巴的人生階段。衝撞在所難免,不同孩子最關注以及懼怕的點或許有所不同,但都一致地渴望獲得可靠的支持。

否則,一些孩子可能會向內攻擊,便容易出現抑鬱等自傷的行為;

而有些孩子轉而向外攻擊,便容易發生口角、傷人等破壞性的行為。

如果我們不曾了解,或者我們誤讀了青春期孩子真實的需求,又如何能夠更好地陪伴孩子度過迷茫期,逐漸走向成熟?

感謝閱讀!

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聯繫本人並註明出處。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青春期孩子內心抑鬱且孤獨,父母可以做什麼?
    近日收到一位讀者的留言,家裡的孩子進入青春期,整個人好像變得內向孤獨抑鬱了,也不像之前那樣願意找父母說話,作為父母非常擔心,該怎麼辦呢?青春期是孩子邁向成人的一個重要階段,也是一個比較特殊的時期,在這個階段他們會遭遇生理和心理上的巨變。
  • 致家長:你對孩子的要求,就是你內心的恐懼!
    在孩子面前,我們似乎都是上帝。在一個幼小的孩子面前,我們總是在無意識中扮演上帝:我們知道什麼東西對他最好,我們知道什麼樣的道路對他最好...從其一生的長遠角度來看,你真的知道什麼對你的小孩最好嗎?以你的「知道」來控制你的小孩按照你的道路行走,把你認為是好的或對的東西強加給你的小孩,那簡直是一種挾持。
  • 2個小方法,克服孩子內心的恐懼和害怕
    伴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遇到的挑戰也越來越多。有一類情況經常出現,讓家長們手足無措。孩子一個人在家寫作業的或者晚上一個人上洗手間的時候,他總是跟你說:「媽媽,我好害怕,你能陪我一起嗎?」孩子都這麼大了,為什麼還會害怕這些小事了,就不能勇敢一點嗎?過往,我們沒有深度思考這個問題,通常對孩子說「這有什麼好害怕的,不就是自己去上個衛生間嗎,有什麼大不了的!」當聽到媽媽這樣的回覆後,孩子的內心是委屈難受的,日後他會更加的害怕和恐懼。
  • 孩子膽子很小,內心總會產生恐懼,家長該怎麼辦?
    但這類孩子具有非常高的可塑性,家長只要掌握好方法,同時也可以培養出優秀的孩子。不過我們要知道的是,性格內向和膽小,這不是一件事,這之間存在很大的區別。很多家長就分不清這兩件事,往往錯把內向的孩子當成膽小。
  • 兒童心理學:作為家長,你真的有「看到」你的孩子嗎?
    家長朋友們請在你的腦海中想這樣的場景,當你的孩子現在已經長大成人回首往事,他的配偶、朋友在和他交談時問:「你的父母是否真的在乎過你的真實想法?」也許她會在說:「我媽媽她並不完美,但我知道她愛我,就像我愛她一樣。」或者,「我爸爸真的很理解我,他總是支持我,即使我做錯了什麼,他也很寬容。」你的孩子會說這樣的話嗎?還是她會這樣說:「我的父母總是希望我做什麼,希望我成為他們眼中好孩子的樣子。」
  • 家長學校|如何與青春期孩子溝通?這些策略太實用了!
    當各位家長和青春期的孩子溝通時,或多或少的存在以下這些問題。作為家長,我們究竟該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進行有效溝通?這些建議一定要看,建議老師轉給家長!很多父母抱怨:孩子越長越大,跟家人說話卻越來越少。有時候大人問一句「今天過得怎麼樣?」
  • 「家長必讀」你對孩子的要求,就是你內心的恐懼
    在一個幼小的孩子面前,我們總是在無意識中扮演上帝:我們知道什麼東西對他最好,我們知道什麼樣的道路對他最好...從其一生的長遠角度來看,你真的知道什麼對你的小孩最好嗎?以你的「知道」來控制你的小孩按照你的道路行走,把你認為是好的或對的東西強加給你的小孩,那簡直是一種挾持。你在挾持他的生命自由,你在挾持他的心。
  • 孩子的問題是家長恐懼的開花
    ,透過孩子,觸碰了父母內在需要被療愈的部分,任何卡住的地方,都需要我們去愛,去連接覺察,如果潛意識不被呈現,我們就會一直重複自己的模式,甚至傳遞給下一代,代代輪迴。  導讀:如果你是一個恐懼的家長,你肯定有一個有問題的小孩。你的恐懼越大,你眼中小孩的問題就越多。恐懼導致掌控。
  • 小孩子哪有什麼煩惱?孩子並非無憂無慮,關注孩子內心尤為重要
    他們會悲傷、會哭泣、會恐懼、有多愁善感……為避免孩子陷入悲傷痛苦的情緒無法抽離,家長就要多關注孩子的內心,給他們溫暖和關愛,教育他們學會面對煩惱。青春期的孩子內心張力十足,他們會遇到與同齡人之間的矛盾,可能還會早戀,沉迷遊戲等等,他們的內心發生地細微又意義非凡的變化。青春期的孩子,更加需要被關注、關心,家長要多陪伴孩子,時刻謹記關注孩子的內心。
  • 青春期,是孩子留給家長的最後機會
    如何處理青春期的親子關係,是不少家長頭痛的事情。,需要父母的呵護,大部分孩子出現叛逆情緒的時候,父母們總是會用不恰當的方式解決,甚至看見孩子錯誤的時候急切的想要孩子做出改變,沒有想過孩子內心的真實感受是什麼,導致親子關係越來越疏離,越來越糟糕。
  • 孩子性格突變,家長束手無策!遇上青春期孩子到底怎麼辦?
    其實青春期的孩子,生理上已經有了大人的樣子,但是心理上並不成熟;他們看起來應該懂事了,但其實遠遠沒有……他們想獨立,不願意再被過分呵護;他們想做主,穿標新立異的衣服,穿耳洞、戴耳環、甚至刺青……青春期的孩子內心張力十足,總想標榜自己的與眾不同,不懼怕任何試圖阻攔他們的人和事物!
  • 「媽媽,我害怕」家長別再一句「別怕」敷衍,消除不了孩子的恐懼
    3、 父母一驚一乍 經常會有這樣的脆弱的有敏感心思的家長,孩子一遇到什麼事情,就會一驚一乍的,長的恐懼情緒,很容易影響到孩子,也會讓我們的孩子變得膽小。 作為父母內心一定要足夠的強大,不能一遇到事情就亂發脾氣,沒有自控力。家長要從根源去幫助孩子脫離害怕。
  • 孩子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家長你真的了解嗎?父母需要掌握這幾點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你懂孩子內心的想法嗎?社會進步,教育改革,越來越多的家長管不住孩子,越來越多的老師覺得孩子難教。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我們發出這樣的感嘆?其實我們問一問自己,你是否關注過孩子內心的感受呢?你是否關注過孩子的心理健康呢?當你問完這兩個問題以後,你就應該明白答案了。有的家長覺得,孩子是我生的,我從小把她養大,還能不知道她內心的想法嗎。
  • 王玉新老師說|讀懂青春期孩子,做青春期孩子的好家長
    青春期是什麼?青春期的孩子需要什麼?青春期孩子的家長應該怎麼做?2020年12月9日下午,由揚州市文明辦、市教育局、市婦聯指導,益智教育基金會、邗江區教育局、立智微教育主辦,廣陵區教育局、揚州市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社會事業局協辦的「2020年家庭教育年度公益講座的活動」聚焦孩子的青春期教育話題,主講嘉賓王玉新在會議中心階梯教室為200多位家長做了《讓青春之花美麗綻放——讀懂青春期孩子,做好青春期孩子的家長》的專題講座
  • 孩子為何這麼多問題?根源在於你內心的恐懼
    我們總是不自覺的放大孩子的缺點,試圖把「毛病」改掉,卻選擇對孩子的優點」視而不見「。我們常說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其實孩子所有的問題,都是父母自身問題的外在投射。一棵樹能否開枝散葉,多半取決於根部,從本質上來說,沒有有問題的孩子,只有問題家長。
  • 如何幫助孩子安全度過青春期,作為父母你知道嗎?
    網絡圖片01那作為父母的我們在面對青春期的孩子時該如何給予孩子幫助安全度過青春期?讓我們一起來分析下青春期—孩子的心理斷乳期李宗遠在《10-16歲青春期,父母要懂得心理學》裡講到,12-16歲是孩子的「心理斷乳期」,孩子到了這個階段,渴望獲得獨立,渴望父母重新審視自己。在這個時期,他們非常渴望家長的理解。
  • 青春期的孩子如何溝通,是廣大家長最頭疼的問題,老學長為你解惑
    你會正確地與孩子溝通嗎?99%的家長存在誤區青春期的孩子往往有著各種各樣的問題,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們往往會做出一些讓家長們無法理解的事情,例如翹課、打架、沉迷不良交友、甚至自殘等行為,要避免孩子在這個階段走上歪路,太多太多的例子讓家長心酸了。
  • 孩子青春期對家長不耐煩,怎麼辦?
    許多家長都感覺,進入初中、高中的孩子都變得叛逆,難以溝通,講不通道理。若對其進行管束,又被嫌囉嗦,總是對家長不耐煩,甚至有些敵對。  孩子的這種變化,讓家長們感到很困惑,不知道到底該怎樣對待孩子,不能不管,又不知道怎麼管。
  • 青春期孩子家長的分享:溝通、共情、尊重讓我和孩子的關係更近了
    也是在這一階段,90%的孩子會出現青春期特有的問題,厭學、沉迷遊戲、和父母對抗都是一些普遍的現象。今天我們分享一位家長的分享,希望能給正在經歷青春期困境的父母們提供一些和借鑑。以下是分享正文。2019年9月15日,我家孩子突然不肯上學,不論我們家長怎麼勸,他都不願去學校,甚至不惜犧牲性命都不願上學。
  • 讓家長讀懂孩子的青春期——讀《解碼青春期》有感
    市金川總校第一高級中學 葛小輝 最近剛剛看完一本書,覺得受益匪淺,如果您的孩子正好也處於青春期,或者將要面臨青春期,那麼我向大家推薦的這本《解碼青春期》,希望能夠幫助到您。 青春期是孩子成長的重要且特殊的時期。如何和這一階段的孩子溝通?怎樣建立相互信任、尊重的親子關係?培養孩子獨立的能力和健全的人格,家長又該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