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是大家避而遠之、談之色變的一種自然災害。它不僅會帶去很多人的生命,還會繼續讓我們的經濟發展導致損害,乃至可以更改大自然的地形地貌——移山填海。在歷史上有很多場地震,全是始料未及,可是危害悠久的。
離大家最近的大地震是08年發生在四川汶川的一場大地震,那時候導致了近8萬人死亡,是在我國創立至今殺傷力較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市大地震後死傷力最嚴重的一次地震。但是,古代中國也有一場地震,遠比四川汶川大地震更比較嚴重,在地震大約有83數萬人失去性命。這次地震便是陝西關中大地震。
《明史》對這次地震記載為: "(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壬寅,山西、陝西、河南同時地震,聲如雷。 渭南、華州、朝邑、三原、蒲州等處尤甚。或地裂泉湧,中有魚物,或城郭房屋, 陷入地中,或平地突成山阜,或一日數震,或累日震不止。河、渭大泛,華嶽、終南山鳴,河清數日。官吏、軍民壓死八十三萬有奇。"
本次地震在中國歷史事件記述中是災難極端化比較嚴重的一次,死亡人口之多,為從古至今少見。101個縣遭到了地震的毀壞,遍布於陝、甘、寧、晉、豫5省約28萬公頃。地震觀後感範圍為5省227個縣。震中區為西安東側的渭南市、華縣、華陰、潼關、朝邑至山西永濟縣等,約2700平方千米。
1556年(明朝嘉靖三十四年)的陝西華縣8.25級大地震,據《明史》記述死亡人數超出83萬。這一數據存有異議,綜合性估計具體死亡人數很有可能在45萬之內,仍是全球震害之首。
陝西是地震活躍性的地域之一,已有歷史資料記述至今,共發生觀後感地震400多次,毀滅性地震60多次。據統計,1556年我國陝西華縣8級地震,死亡人數達到83數萬人。此次地震傷亡這般慘痛,其關鍵要素是由地震造成一系列土層毀壞而導致的。在其中,黃土山體滑坡和黃土坍塌導致的震害非常突顯,山體滑坡曾阻塞大河,導致堰塞湖湖泊增漲而使河流倒流。
本地住戶多住在黃土高原土窯洞內,因黃土坍塌導致極大死傷。地下縫隙、砂土液化和地表水系的毀壞,使自然災害進一步擴大。這一地域的建築抗震等級特性差,地震又發生在深夜,大家難有提防,大多數碾死在家裡;地震後洪水災害、火災事故、病症等次生災害比較嚴重,再加上那時候陝西省常常旱災,老百姓挨餓,沒逃生和恢復能力。這種全是不容忽視的致災原因。
相關權威專家覺得,此次地震嚴重損失的緣由,除開地震發生在深更半夜、地震斷裂帶人群密集等要素外,也有那時候的救災管理體系不完善,群眾防災減災宣傳觀念欠缺,理應以此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