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就是否應該包機接回在英國的1.5萬名小留學生,網友們吵翻了。在這場罵戰中,最經典的一條語錄,恐怕莫過於一位小留學生家長的話了,這位小留學生的母親痛斥反對者:「你們就是仇富!」
那麼,那麼多對包機接回小留學生有異議的網友,是不是都是因為仇富心理導致的呢?肯定不是,仇富者是有的,但並非有異議者都是仇富的,仇富的,只是一小部分,而大部分持異見者,是因為擔心。所以,有網友評論:斷言異見者仇富,也太看輕這屆網友了。
從大留學生遷移到小留學生
為何網友反應那麼激烈,這是從大留學生們的表現遷移到小留學生的遷移。最近幾年,人們對於留學生一去不歸,早就頗有微詞。甚至有人認為,北大清華就是為美國培養人才。
確實,北大清華等國內頂級高校,培養出來的頂級人才,本科畢業後往往選擇去海外留學深造,這本身是一件好事,但是,由於太多的留學人才一去不歸,留在國外為他國所用,好事就變成了壞事。
特別是米國特不靠譜當總統後,掐我國脖子的事情不斷發生,意圖扼殺中國的科技追趕,掐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用心險惡,這讓民眾越發擔心。我們培養的人才留在國外,用科研成果掐我們脖子,這太令人傷心失望!
這不是危言聳聽,這是已經發生和正在發生並會繼續發生的事實,這就是網友們之所仇。
小留學生比大留學生更堪憂
那些從小在國內長大,接受國內正統教育的大留學生,一直在國內讀完大學,去了國外尚且一去不歸,這些小留學生呢?
小留學生小小年紀就被送到國外,他們從小接受的就是國外的教育,是他國的「愛國主義」,長大後是會愛國,但是,他們愛的不是中國,而是他們留學的那個國家。在英國小留學生就達1.5萬名,美國呢,德國呢,法國呢?都不會少吧。
如果說大留學生還有報效祖國的可能性,因為他們從小接受的是我國的愛國主義教育,那麼,小留學生這種可能性都沒有了。無論他們將來是否移民(絕大多數就是為了移民),成為外國人,他們都不會有愛國之心,除了外貌是中國人的樣子,是不可能有中國心的。
小留學生們家長的期望
作為這些小留學生們的家長,當然不會這樣看,也不會這樣認為。大部分的家長是希望孩子走曲線成才之路,將來能夠成為有用之才。
這些家長在孩子成才的路徑設計上,目的就是要避開國內競爭極為激烈的高考,繞道國外可以讓孩子輕鬆些也更容易些進入名校,在國內基本上沒有希望進入的名校。
一類是衝著國外名校去的。這一類家長更看好國外教育,覺得孩子在國內接受教育,進入國外名校是難上加難,所以,通過低齡留學,到讀大學時達到移民條件,改換國籍,這樣考取國外名校就會容易得多。去英國的,就是衝著劍橋、牛津去的。
另一類是走「出口轉內銷」之路。這類家長瞄準的是國內的頂級高校,如北大清華等。而在國內上學,考上頂級高校希望及其渺茫,那得在各省名列前茅,註定大部分人希望為零。
但是,如果出國留學就不一樣了,因為低齡留學,可以在上大學時移民,變換國籍,從地道的中國人變成外國人。作為國際生,那就容易多了,可以說是易如反掌。
低齡留學的衝動,從此而來。
小留學生們的未來是什麼樣子的?
從小就被送到國外,這些小留學生能夠成才是大概率事件,錢不是白花的,洋文憑、國內文憑真的可以拿到,謀一份好的職業,在今天的社會環境下,不是問題,崇洋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堅挺。用一句流行的話來說,跪久了就站不起來了,這這種現象一直存在。
但是,小留學生們真的會如家長所願嗎?我看未必。無論從愛家還是從愛國來看,都很可能會失望。愛家方面,國外的親情觀念跟國內是完全不同的,長期在外留學,接受的是國外的觀念,時間長了,親情淡薄是必然的,成了才忘了家很普遍。
對於國家而言,就更不用說了,接受別國的愛國教育,愛的哪一個國不言而喻。
也正因此,有網友對於這些小留學生的將來及其家長的期望,用了一個成語:緣木求魚。筆者覺得用得很有道理,朋友們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