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潘世金
編者按:
讓孩子們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讓每個學生都能成為最好的自己,這是歷下教育人所作出的鄭重承諾。近年來,濟南市歷下區教育和體育局圍繞「均衡、優質」發展目標,堅持五育並舉,構建家校社「三位一體」育人體系,在帶動各學校特色發展的同時,也讓學生在有溫度的教育中收穫幸福。
守正創新,做溫暖而美好的德育。近年來,濟南市歷下區教育和體育局打造育人環境,提出以課程建設推動德育高質量發展的理念,引導和支持學校開發和建設基於學校特色、以校為本的德育課程。
在德育課程建設過程中,濟南市歷下區各中小學致力於通過德育文化的課程化,傳承並變革學校德育文化,使學校德育工作更具普遍性和實效性,由此也形成了一大批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學校德育課程建設成果。
濟南市匯波小學:
和合教育理念引領,構建《匯排隊》課程
濟南市匯波小學德育項目化課程《匯排隊》。
上放學路隊、大課間跑操、午間領餐……走進濟南市匯波小學的校園,同學們井然有序排隊的場景比比皆是,偶爾還聽到學生在提醒同伴:「同學,今天你『隊』了嗎?」
學生文明有禮的行為得益於老師們開展的《匯排隊》德育項目化課程。副校長韓冰介紹,《匯排隊》德育課程遵從項目式學習的設計原則,根據一至六年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設計縱向年級銜接、橫向課程融合的體系。每個年級課程包含童眼看排隊、排隊藝術範兒、解密排隊、踐行排隊四大主題。每個主題與語文、數學、美術、體育等學科融合,培養學生運用全科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有序排隊就餐。
如何看待生活中的排隊現象?怎樣認識社交與安全距離?在《匯排隊》德育課程實施過程中,老師們以任務單的形式為抓手,有效發揮學生的自主合作能力,提升小組合作的實效。在評價方式上,老師們將課程實踐引向深入,將《中小學生守則》細化為有形,內化為行動,開展了「匯波禮儀之星」等評選活動,進一步提升了學生的參與度。
校長楊京芹表示,學校立足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和合教育」辦學思想的引領下,圍繞「和合至美特色學校」建設目標,通過構建《匯排隊》德育課程,培育「樂學善思,知行合一」的「和樂君子」。
濟南市花園小學:
打造「翰墨課程」,培養書法小名士
濟南市花園小學舉行百虎迎春書法表演。
書法操、漢字魔方……在2019年濟南市花園小學書法節暨書法實踐課程匯報會上,基於大書法而演變出的舞蹈、益智遊戲、運動項目等把知識化身實踐,讓孩子們在墨香筆韻中學得有趣,玩得開心。
據介紹,濟南市花園小學的書法教育始於2004年,學校以「各美其美·美美與共」辦學願景為引領,挖掘育德、啟智、審美、健體等功能,形成了「翰墨德育課程」體系。
副校長張建玓介紹,學校以「一路花香」為德育目標,打造了常規活動和特色活動、社團活動三位一體的德育教育模式。在翰墨課程體系中,學校開設了知墨(故事與傳承)、讀墨(學會讀貼)、書墨(書法練習)、賞墨(書法賞析)、趣墨(書法遊戲)課程體系,開發了書法魔方、書法摺紙燈等系列玩具,讓學生在遊戲中感受書法魔力。
濟南市花園小學井蓋文化。
在翰墨課程開展的過程中,學校還開展了書法研學,並策劃了「筆墨書香染井蓋」、「最美封面也傳情」主題實踐活動,同學們尋訪書法墨寶和書法家,在行走中對書法的內涵有了更多的認識。
德育課程的開展離不開評價實施。在花園小學,「翰墨課程」體現在學生校園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老師們利用「赤橙黃綠青藍紫」七種顏色,對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身體素質、文化素質、才藝素質、個人衛生的五個方面進行評價,引導學生綜合全面發展。
「在書法教育實踐課程中,老師們將書法藝術的元素融入各項活動,在探索中發現書法的內涵及育人的真諦,學校書法教育曾在全國書法課題結題中榮獲一等獎。」校長於晶說。
濟南市歷下區明德中學:
五育並舉,構建「十四」「一心」育人品牌
十四歲青春禮
「雛鳳清音」朗讀比賽、「京劇臉譜」「英語小劇」…… 以「勤學、修德、明辨、篤實」為校訓,濟南市歷下區明德中學的老師們開發建設德育課程,形成「尚德蘊能」課程體系。
據介紹,「尚德蘊能」德育課程體系包含啟德認知課程和蘊德實踐課程,其中啟德認知課程是學校德育課程,其中「青春夢」研學課程、「紅領巾尋訪」課程、非遺文化課程等已成為學校品牌活動。
蘊德活動課程則以德育主題活動的方式呈現,並依據年級分類實施,形成活動體系,如:以中小銜接為主題的嘉年華銜接課、頭腦風暴思維力培養活動;面向八年級學生的十四青春禮、十公裡遠足等理想信念系列活動;做最好的自己、鯉躍龍門畢業勵志課程等九年級追夢人系列活動。
明德中學傳統文化月「我愛木偶戲」。
經過近幾年的實踐和整合,濟南市歷下區明德中學啟德認知課程和蘊德活動課程,逐漸形成「十四」「一心」「雙立人」育人品牌。
校長孫寶偉表示,學校構建了內涵豐富、日趨完善的德育體系,實現了德育活動化、課程化、體驗化、系列化,五育並舉,讓學生成為了更好的自己。
山東省實驗初級中學:
創建書香校園,打造「四位一體」德育課程
學校開展經典誦讀活動。
10月30日,山東省實驗初級中學舉行2019級十四歲生日慶典,師生共同回憶初中生活點滴。活動中,點燃青春火炬、回顧成長曆程、閱讀父母親手寫下的一封信等環節在學生心中留下了難忘的印記。
「每一次活動學校都下足了功夫,通過這些德育主題活動,我們也深深體會到,教育絕對不是體現在分數上的智力教育,而是有溫情、有情懷的人生教育。」副校長臺東介紹,學校還開展了 「黃河頌 家國情」、30公裡徒步遠足等活動,培養學生意志品質和團隊精神。
學校讀書節系列活動。
積極開發德育課程,師生共享生命成長。多年來,山東省實驗初中深入開展書香校園創建,倡導「多讀書、讀好書」,藉此培養學生「好讀書」的習慣。在創建書香校園的過程中,學校開展多項主題活動,例如讀書演講、經典誦讀、好書推介等,為學生進一步提升傳統文化素養提供課程支持,激勵每一位學生拿起課本,靜心閱讀。
「學校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全面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有效整合學校、家庭、社會教育資源,構建德育課程、學科課程、傳統文化課程和實踐活動課程『四位一體』的德育課程實施新格局。」校長王繼萍表示,學校德育課程突出行為養成、道德認知、情感體驗和理想信念的教育重點,形成分層遞進、有機銜接的教育序列,已經形成年級縱向銜接、學科橫向融通、課內外深度融合、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和成長規律的德育課程體系。
山東省濟南燕新中學:
「六好習慣」培養學生行為規範
山東省燕新中學一日常規漫畫節選.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在歷下教育的百花園裡,山東省濟南燕新中學這朵如米小的苔花,竭力綻放屬於自己的活力與精彩。在燕新中學,超過75%的孩子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面對學生實際,學校教師將傳統兒童啟蒙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相結合,確立了以日常的學生走好路、站好隊、行好禮、做好操、掃好地為抓手,培養學生守規矩會做人,進而上好課,並把這六個好形成標準及規範要求,持之以恆地抓出學生的「六好習慣」。
學校老師首先確立了「六好習慣」示範學生的標準,對學生的禮儀儀表、言行舉止、學習習慣和組織紀律性等各方面進行了詳細的解讀,並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特點,確定不同的主題,通過徵文、故事演講、競賽活動等形式,將良好的行為習慣植入學生思想深處。
山東省燕新中學一日常規漫畫封皮。
如何用學生樂於接受的方式來培養日常行為規範?燕新中學的老師們在調研中發現,學生對生動形象的漫畫非常喜歡。基於此,學校政教處以校藝術節為契機,廣泛發動學生,全員參與創作漫畫,《燕新中學學生一日常規》漫畫版由此而來。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受到了同學們的歡迎,也讓《一日常規》入心入腦,逐步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和良好行為。
「學校把六好習慣形成常規教育的序列化,新生入學之初即開展常規強化訓練,每年給新生印發常規手冊,並開展每周一個好習慣的評比活動。」校長馬徵表示,良好的行為習慣似源頭活水,目前學校「六好習慣」德育課程已成為學生思想道德建設有效抓手和助推器。
濟南市趵突泉小學:
「泉蒙」課程帶學生讀懂泉城
學生編排表演話劇「泉生濟南」。
趵突泉小學毗鄰「天下第一泉」趵突泉,學校也因此而得名。2018年,學校開啟了特色課程---「泉蒙」課程的探究,課程以兒童為中心,以問題為驅動,以探究為核心,以研學為途徑,帶領學生走出校門,在探訪、尋泉的過程中了解家鄉文化。
尋訪名泉過程中,孩子們通過「找—測—品—繪—錄」的方式全面感知名泉,繪出了四大泉群泉水分布圖;在行走中學習知識,學生聆聽泉水博士講泉水成因,走進山東省地質博物館,認識各類巖石,解讀泉水密碼,繪製了濟南泉水成因圖。
學生繪製泉水美食路線圖。
北園的蘿蔔、大明湖的白蓮藕、蒲菜以及泉水豆腐......潺潺的泉水孕育了這些泉城人津津樂道的「泉味」。孩子們走進泉城老街巷,尋訪老濟南的味道,感受泉水滋潤的泉水人家。孩子們取泉水、做美食、品美食,體驗泉水美食,創意泉水美食。
「泉蒙」課程的探究,帶給孩子們藝術創作的靈感。課程學習中,皮影社團的孩子們編排了《趵突泉傳說》,剪紙社團的孩子們剪出一個個濟南名士,話劇社團演繹了《泉水人家》,更多的孩子用詩歌、舞蹈、歌曲、繪畫等多種形式表達對泉水、泉城的熱愛。
校長李秀蓮表示,在「泉蒙」課程探究中,學生對家鄉泉城有了更高的情感認同、文化認同,也為每名學生的自由生長提供了資源和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