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椰棕繩:即將消失的手藝

2020-12-22 海南省人民政府網

手工椰棕繩:即將消失的手藝


手工椰棕繩。


黃菊英和丈夫在合作制椰棕繩。


黃菊英還堅持做椰棕繩。


黃菊英在手工制椰棕繩。

文\圖 海南日報記者 李佳飛

在社會歷史發展的長河中,人類憑藉著智慧,發明了很多手工藝品,它們曾經影響一代代人的生活,甚至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而美好的回憶。

然而,隨著生產生活方式的發展變化,一些傳統手工藝正面臨消失。例如文昌東郊椰林的手工椰棕繩,從過去的「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人做」,到今天的「只有上了年紀的老人偶爾在做」。人們在感慨社會變化的同時,難免也會懷念過去的生活方式。

鄉村百姓曾廣泛應用

經多番打探,聽說文昌市東郊鎮有阿婆堅持在做手工的椰棕繩,海南日報記者專程前往尋找,恰逢77歲的「菸斗公」騎著電動三輪車在椰林下穿行。「現在不好找了,但是以前多得很!」聽說記者來意,阿公立馬熱情當起了嚮導,打開了話匣子。

「菸斗公」叫符致群,性情樂觀,因為成天叼著菸斗,很多人一時想不起他姓名時,就管他叫「菸斗公」,叫著叫著就出了名。他出生於東郊鎮椰林村委會田頭村,從小看奶奶搓椰棕繩,七八歲開始,便學會在一旁幫忙了。

據說,當地人把搓椰棕繩叫作「織緋」。農忙之餘,婦女們就坐在樹底下搓繩子,家離得近的,還會聚攏在一起,邊幹活邊聊家常。小孩子們在附近玩耍,調皮的會爬到蓮霧樹上摘蓮霧吃,乖巧聽話一點的,常常會被奶奶叫過去一起搓繩子。

「以前椰棕繩的應用廣泛,搓繩子能賣錢補貼家用,所以一般的家庭都會叫稍大懂事一點的小孩幫忙呢。」符致群告訴記者,椰棕繩可以捆秸稈、可以做拴牛繩、還可以在庭院裡掛東西。雖然用途廣,但因為不經處理的天然椰棕易腐爛、易斷,所以過一段時間就需要更新,這樣,人們對椰棕繩的需求量就很大。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東郊椰林片區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利用閒暇時間手工製作椰棕繩。

搓好的椰棕繩除了自家使用,多的還拿出去賣。符致群因為跟奶奶賣椰棕繩去過瓊海,去過海口。「最多一次帶600多條去了海口,每條3米多長,一條賣3分錢,收穫將近20塊錢。那時候,這是一筆不小的收入了!」符致群說,有時一天賣不完,就要在外留宿一晚,奶奶會給他事先準備煮好的雞蛋和地瓜。

如何製作天然椰棕繩

那麼,曾經在鄉村被廣泛應用的椰棕繩到底是怎麼製作出來的呢?

在「菸斗公」和村幹部的熱心領路下,記者來到了田頭村村民黃菊英的家中。果然,一入庭院大門,便看到屋簷下成堆的椰棕和一捆捆紅褐色的纏成球狀的繩子。「那就是椰棕繩,和做椰棕繩的材料——天然椰棕。」黃菊英指著那一堆絮狀物對記者說。

椰棕是椰子殼裡的纖維絲。在文昌東郊人的眼中,椰子可謂「全身是寶」,除了椰汁、椰肉可以食用,椰葉可以當燒飯的柴火,樹幹可以蓋房子,哪怕是看起來最無用的椰子殼,他們也能做成椰雕、椰棕繩、椰棕床墊等產品。

抽出椰棕的方法也很簡單。黃菊英說,通常就是用井水泡,一般泡10多天後就軟了,然後撈出來,用木錘子錘,目的是要打掉纖維絲中間的渣滓。常年泡椰子殼的水池呈紅色。砸錘時,椰子殼底下墊一塊舊布,以防紅色的渣滓水濺得滿地都是。錘好的椰棕再曬兩三天,等到曬乾就是搓繩的材料了。

觀察黃菊英手工製作椰棕繩,只見她抓起一把椰棕,很快在手裡搓成長條,然後用左腳的大腳趾夾住固定,再拿起適量椰棕從另一端往上續,變戲法似的讓手裡的繩子越搓越長。黃菊英的丈夫符致文在一旁幫忙,將搓出來的細繩一圈一圈繞成球形。

「這只是第一步,拿到市場上賣的繩子比這個粗一些,也更結實。」黃菊英邊說著,邊繼續向記者展示第二步加工的程序。所謂「二次加工」,也叫「放纜」,就是將搓好的細小椰繩三條合成一股粗繩,這需要藉助一件用木頭和鋼絲製成的類似織布機一樣的工具,當然,工具也是手工製作的。

「放纜」過程需要兩個人配合,一個人負責將細繩繞到一端的木槽上(當地人叫做「羊頭」),另一個人轉動軸承,讓3條細繩藉助軸承轉動的力量緊緊擰成一股。

讓人懷念的生活方式

在黃菊英符致文夫婦專注做椰棕繩時,庭院間安靜得可以聽見風吹樹葉「沙沙」的聲音,制繩的木質器具發出有規律的「鏘鏘」聲。黃菊英說,以前最忙的時候,他們曾連夜趕工,不時能看見螢火蟲在周圍飛舞。

可惜的是,現在他們都很少做了。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便宜又耐用的塑料繩進入人們的生活,用椰棕繩的人越來越少,產業難以為繼,很多人便停工或乾脆轉行了。

「做傳統手工椰棕繩並沒有很高的技術難度,一代代傳下來,耳濡目染,基本從小都會做。但是現在,基本都轉行幹別的了。」椰林村委會黨支部成員黃宏明告訴記者,椰林村全村1031戶4400多人,像黃菊英夫婦一樣堅持做手工椰棕繩的目前最多剩一兩家人了。很多人已轉行就業,村子裡有很多椰子產品加工廠,既有椰絲、椰蓉、椰子糖等食品類產品,也有椰棕床墊、椰雕、佛珠加工類產品。

即便執著如黃菊英夫婦,手工製作椰棕繩也可能很快就難以為繼了,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做好的椰棕繩很難賣得出去;二是製作椰棕繩的木質器具年代已久,而周邊目前唯一會做這種器具的木匠也已80歲了,沒有傳承人。「現在能做就再做點,等到機器老化壞掉,我們恐怕也就做不了了。」黃菊英略顯遺憾地說。

對於「菸斗公」來說,沒有人再做手工椰棕繩,他的生活品質可能不會受太大影響,但他小時候在村子裡就聽過的此起彼伏的敲木錘聲,以後可能就聽不到了。

不過,也有人說,許多傳統手工藝都在慢慢消失,人們懷念的,或許不是傳統工藝品本身的價值,而是在懷念一種生活方式。新一代人,將會有新一代人的記憶。

相關焦點

  • 【方志四川•傳統技藝】即將消失的技藝:傳統手工製作布鞋
    【方志四川•傳統技藝】即將消失的技藝:傳統手工製作布鞋 2020-09-13 09: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五種農村逐漸消失的「手工小吃」,大爺哭訴手藝都快要失傳了!
    飲品,家常菜,甜點做菜沒你想的那麼難,每天花一分鐘輕鬆學會一道家常菜時代逐漸在進步,機器逐漸將手工取代。生活在城市的人們只會關心工作的效率,而不再關心質量的時候,農村的一大批人將會面臨失業,因為在農村很大一部分人靠著手工做食物為一項手藝。
  • 傳統手藝將消失?百年手工月餅坊辦不了QS認證
    9月20日,瀏陽市官渡鎮觀音塘村,老謝家的手工月餅聞名當地,頗受歡迎。  9月20日午後,陽光透過窗戶灑滿房間,44歲的黃小豔看著一個個由老公親自做的月餅,突然黯然神傷。  23年前,公公將祖輩傳承下來的月餅手藝交給他們夫妻倆,如今她很是擔憂,從父輩繼承下來的手藝,會不會在他們這輩就此消失?  家庭式小作坊在「遭遇」QS認證後該何去何從,正是黃小豔夫妻這類小作坊主的困惑。
  • 鳳棲梧桐 重慶兩百餘傳統手工美食手藝人齊聚九街
    8月25日下午,由重慶市商務委、重慶日報社、重慶電視臺紀錄片中心以及九街集團共同舉辦的《發現重慶手工美食》活動暨壹華裡市集發布會,正式揭幕。200餘位重慶傳統手工美食手藝人齊聚九街,共同探討行業發展與創新。今天參加活動的老字號代表有:橋頭火鍋、開縣龍珠茶、彭氏火烤豆乾、土坨麻餅、北泉面、蝶花牌怪味胡豆、熊鴨子、紫煙桂花酒等。
  • 年輕設計師學習民族傳統手藝,將藍染手工織布變得如此時尚!
    東家百科布依族手工紡織,也就是土布,系當地布依族婦女採用優質棉花,運用原始的紡車和木質腳踏織布機,經過紡線、染線、漿線、經布、織布、曬乾、拼接、捶平、成品等工序,純手工精做而成地原生態紡織品。匠人事故鄉,永遠是個心底的詞,那些蒼翠大山、幽幽花香,從未消失在腦海中。從離開到回來,對韋祥龍來說是一條很長很長的路。讓韋祥龍回到貴州都勻大山裡的,是故鄉的民藝。韋祥龍在上學時期,就經常回到家鄉的村村寨寨去採集故鄉的民族文化。
  • 「手工燈籠,既是手藝更是情懷」
    耳濡目染下,彭少英也喜歡上了這項手藝,便跟著爸爸學習,並一直堅持到現在。  1995年,彭少英來到光孝路開了這家「天就行」,25年來幾乎天天都泡在店裡。用她自己的話來說,她是「一年365天,幾乎天天都在做燈籠」。由於每一隻燈籠都需要手工製作,別看這些燈籠款式簡單,但每一個步驟都馬虎不得。
  • 手工體驗坊 餐具床品背包,親手「玩」出一組手藝大件
    每一門課程,我們安排了3-4個課時,讓大家在完成作品的同時,輕鬆渡過這個進階的過程,不會感覺一下子太難接受,到了最後一天會對這門手藝更加順手。,有豐富的上課經驗,他們會傳授多年手藝心得經驗,隨時解答大家的疑問。
  • 對話《匠人》作者申賦漁:手藝曾經的存在與消失
    《匠人》寫了15個不同的手藝人,「我有時候跟朋友們講,我們70後這一代,可能是最後一批見證農耕文明的人。」 申賦漁感概,匠人們過去賴以生存的手藝和生活方式都已經消失。申:因為隨著時代的變化,農耕文明已經離我們而去了,工業文明替代了農耕文明,所以他們過去賴以生存的這種手藝,這種方式已經消失了。我有時候跟朋友們講,我們70後這一代,可能是最後一批見證農耕文明的人。我們小的時候,經常是半夜起來了,看到媽媽在煤油燈底下紡棉花,嗡嗡嗡的聲音,一直響著。
  • 【老手藝】手工造木船,即將失傳的老手藝
    那一艘艘精巧別致、手工製造的木船,隨著時代的變遷,漸漸駛離了人們的視野,停靠在歲月的彼岸——懷化新聞網訊 小時候爺爺家就在沅水河畔,記得在河邊玩耍的時候經常能看見江中來來回回的木船,船不大,數量卻很多,在夕陽的餘暉下那一艘艘木船好似彎彎的月亮,在水面上蕩漾,泛起片片漣漪。在以前那個陸路交通不夠發達的年代,臨水而居的農村幾乎是家家有船,人人會劃。
  • 把祖傳手藝推向市場,貴州婦女特色手工小商品成大產業
    11月29日,記者跟隨2019年貴州省婦女特色手工產業錦繡計劃工作推進會的參會代表們,走進位於織金的四家婦女特色手工企業看到,一把把蘸取熔蠟的蠟刀、一根根穿過彩線的銀針在染娘和繡娘們手中,變成了一個個頗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手工藝品。
  • 《裸魂》九:照相、洗相片、搓棕繩
    外婆小時也很聰明,在臨安時看到隔壁鄰居搓棕繩,就是將棕樹葉加工後,用手搓成繩子, 這種棕繩,彈性大,拉力強,耐摩擦,防打滑,是人們捆綁東西、生產生活所需的必用品。卡房地區棕樹也很多,於是外婆就叫父親買來棕樹葉,在家搓起了棕繩,做起了買賣。一個家庭,在全家人的齊心協力之下,日子過得也不算太差。在此當中,最受益的還是周密,讓周密從小就學會了照相洗相片,更讓他懂得一家人為了撫養他們長大的艱辛。
  • 手工棉被網上賣 傳統手藝的「網際網路+」蝶變
    手工棉被網上賣 傳統手藝的「網際網路+」蝶變 2015-10-20 08:46:26 來源:客家新聞網 作者:謝慧 王濰 楊院勤     謝地生14
  • 轉需 | 聽說這十種職業即將在法國消失......
    本文由滬江法語公眾號授權轉載,作者:想破大腦袋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以及科技的迅速革新,高效率且低成本的智能自動化,使得越來越多的老行當正慢慢地失去手藝傳承的危況,和越來越多的職業正漸漸地面臨崗位消失的險情。
  • 大王椰落葉竟能變身「巨型螞蚱」?答案就在這名小學生的低碳暑假...
    原標題:大王椰落葉竟能變身「巨型螞蚱」?答案就在這名小學生的低碳暑假生活裡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8月11日訊(記者 李麗 )華僑城國家溼地公園展廳前的草地上,3隻1米左右的「巨型螞蚱」格外搶眼,這組名為《瘋狂螞蚱》的作品全部由大王椰樹葉編織、塗色而成,鮮豔的顏色、精緻的手工,讓它們看上去活靈活現栩栩如生。
  • 喜茶史上第1杯【椰椰奶凍】,今天開賣!
    椰椰椰椰椰椰椰椰椰椰椰  椰椰椰椰椰椰椰椰椰椰椰  椰椰椰椰椰椰椰椰椰椰椰  椰椰椰椰椰椰椰椰椰椰椰  椰椰椰椰椰椰椰椰椰椰椰  椰椰椰椰椰椰椰椰椰椰椰來了椰       這是喜茶首次用椰奶凍,手工現煮,一杯就是一大勺,料多到爆炸!吃起來又嫩又滑,就像少女的肌膚。  ■ 還要加入脆波波 ■
  • 兩千多年的棕繩是什麼樣子?古人用什麼方法存到現在還完好無損?
    小編趕忙過去看,看到一個青銅壺,壺頸上繫著一根棕繩,那根棕繩看起來和我們現在的繩子差不多。講解員說這是漢代的酒器,為青銅蒜頭瓶,這種瓶流行於戰國晚期到西漢時期。因為存世時間短,所以相對比較少見。稱其為蒜頭瓶,是因為它的整體形狀像一頭大蒜;而且瓶口也是蒜瓣狀。當時的人們用它盛滿酒後,用木塞密封瓶口保證酒不揮發。小編看到蒜頭壺頸上的棕繩,就跟當初系時一模一樣。
  • 媽媽曬幫兒子做的幼兒園手工作業,網友:媽媽的手藝好棒
    這不前兩天貓爸一個朋友跟我抱怨說:「幼兒園手工作業都快把我逼成藝術家了!每次幼兒園留手工作業,我都想幫孩子做得更好一些,做的有創意一些,好讓他受到老師的表揚,可是做一個好的手工作業真的太難了,有時候花一個周末的時間都做不好,做媽媽真的太不容易了!」
  • 大王椰落葉竟能變身「巨型螞蚱」?答案就在這名小學生的低碳暑假生活裡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8月11日訊(記者 李麗 )華僑城國家溼地公園展廳前的草地上,3隻1米左右的「巨型螞蚱」格外搶眼,這組名為《瘋狂螞蚱》的作品全部由大王椰樹葉編織、塗色而成,鮮豔的顏色、精緻的手工,讓它們看上去活靈活現栩栩如生。
  • 醴陵賀家橋手工掛麵:傳承下來的是手藝 奮鬥出來的是幸福
    傳承下來的是手藝,奮鬥出來的是幸福。接下來,給大家推薦來自醴陵明月鎮賀家橋的手工掛麵。這道掛麵在當地,那稱得上是「一絕」。賀勝良說:要做出地道的手工掛麵並不簡單,前天下午和好面,上好的麵粉加入一定配比的食鹽和水;揉成團之後要切條、盤面,盤好的面得放置一段時間才能上面杆;經過一晚上醒面,麵粉變得韌勁十足;第二天早上還要拉麵,讓麵條更加纖細綿長,高達3米的柱子拉麵三次後才可以晾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