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地產行業的13個判斷,關係到所有房企的命運!

2020-12-10 明源地產研究院

2015年到2019年是許多房企「彎道超車」的5年。

2020年到2024年是大多房企「平穩發展」的5年。

2020年,作為十四五的開局之年,也堪稱房地產「最慘澹」的一年!

結合最近持續的地產30強交流與調研,老潘也談談最近地產一些感受、記錄和部分總結。

1,近四成房企完成2020年銷售目標有難度。

截止11月底,近60%房企完成年度銷售目標90%以上。近三成完成85%到90%,少數房企目標完成率不到85%。

也就是說,近4成房企完成2020年度銷售目標「有難度」。

怎麼看這個格局?

其一,今年「近四成」房企沒有完成目標,可以用慘澹來形容,尤其在年初目標「本就預設不高」的前提下。

其二,銷售業績沒完成,意味著房企回款現金流也沒「達標」,再加上「三道紅線」下的融資現金流的超級嚴厲和受控,後續一則2021年投資決策會「更趨於保守」,二則得加速貨值去化和回款。但完成業績目標、三道紅線壓力不大的房企2021年將有足夠餘地將資源、精力用於土地獲取和相對樂觀的融資計劃。

2,再差的行情,也有優秀的企業,可惜「只是少數」。

好的行情普天同慶,是漲多漲少的畫面,

差的行情,是「謹慎樂觀」與「悲觀憂心」的分化畫面。

2020年最慘年份,依舊有金茂、世茂等業績增長的「弱市黑馬」,也有泰禾、福晟、富力等的調整。

以金茂舉例,2020年金茂的目標增速24.4%達2000億,屬於增速「領先者」,但如今2020年前11月金茂銷售2003億,全年目標早已完成,而與2019年同比「還增35%」;同時,今年3月疫情月,金茂總裁李從瑞也透露,金茂2020年2000億元、2021年2500億元,2022年3000億元。幾乎20%多的復增率。

比如世茂也是「弱市黑馬」,世茂前11月銷售增速15%,位列TOP10房企前三。同時提出,明年2021年比2020年增長超10%,同時還強調增收增利,從規模之路向利潤之戰進行升級。

比如濱江、越秀、恆大、時代等用11個月時間提前完成全年目標,目標完成率分別為118.4%、106.0%、105.5%、101.6%。

另一個滑落陣營是富力前11月累銷1173億,同比下降2.55%,僅完成1520億元年度銷售77.2%同樣業績完成率不足8成的還有首創置業和建業地產,分別只完成年度目標的75%、71%。

有人歡喜有人憂,而且這是發生在地產50強之內的「悲歡離合」,放到全行業,分化就更大了。

3,地產金融化不是趨勢,而是現在!

相信2020年每家房企都深深感受到了地產金融化的內涵和嚴峻性。不僅如此,最近有關部門也提出:房地產是現階段我國金融風險方面最大的『灰犀牛』。

其一,上世紀以來,世界上130多次金融危機中,100多次與房地產有關。2008年次貸危機前,美國房地產抵押貸款超過當年GDP的32%。而如今中國房地產相關貸款佔銀行業貸款的39%,還有大量債券、股本、信託等資金進入房地產行業。

其二,居民槓桿率(居民債務/GDP)已經超過60%,正在趕超發達國家。而在2008年時,居民槓桿率還不到20%,10年多時間翻了3倍。

如此高的金融化和「吸金大法」,如今中國依舊對房地產熱情有增無減,萬人搶房,城市分化下雖然有的城市不景氣,但有些樂觀城市、倒掛城市的萬人搶房、地王頻出依舊一波又一波。如此背景下,有關部門最近因此旗幟鮮明表態——房地產是中國金融風險方面最大的「灰犀牛」。

4,2020年行業蛋糕減少,但集中度卻加速提升了。

喊了很多年的房企集中度拉升,2020年照舊拉升,速度依舊有點猛。

其一,1-11月,TOP30房企集中度由2019年末的49%提升至52%,

其二,TOP50房企的集中度較2019年末提高4個百分點、達64%。

5,關於TOP3,有2個觀感。

其一,有人做了有趣的總結:碧桂園忙著區域調整,恆大急著降負債、萬科基於討好90後……都在忙著變革和強化內功;

其二,2020年6月TOP3整體市佔率11.8%,較上年同期10.6%提升1.2個百分點。

圖標來源:公司公告,克而瑞,中金公司研究部

6,慘澹樓市,大塊頭反而跑得更快,2020年或迎來40家千億房企。

中指把主流房企分位5個陣營。即超級、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總共5大陣營。

你猜前11月,大家各自增長速度如何?你按照常識想像的所謂「大象跑的慢,或者小魚個頭小容易「彎道超車」,這都不正確了,看看中指的統計:

前三大陣營,大塊頭正向「雙位數」左右「正增長」!

超級陣營「即1000億以上房企」銷售增長率均值為9.7%,第一陣營(即500-1000億)27家房企的銷售額增長率均值為12.3%,第二陣營(即200-500億)60家房企的銷售額增長率均值為10.4%。剩下的三四陣營不樂觀,小個頭反而「個位數」負增長

第三陣營(100-200億)共38家,銷售額均值為147.6億元,增長率均值為-0.1%,第四陣營共13家,銷售額均值為77.1億,增長率均值為-5.3%。結論顯而易見,深度調整的弱市之下,大中房企依舊頑強增長,但中小房企弱增長或是負增長了,相對而言,大中房企增速比小房企「跑得快」。

資料來源:公司公告,克而瑞,中金公司研究部

2020年預計千億房企提升到40家。

大塊頭跑得速度反而更快,這意味著留給中小房企的時間不多了。

7,2021年房地產銷售額又是一個「」穩字,但「穩中有微漲」!

總的來說,2021年市場整體以「穩」為大基調,目前在這個穩字基調下的「高位箱體」盤整。

對此,2021年銷售額預計會微微超越2020年。

比如中信建投就預計2021年房地產行業三大核心指標增長為:銷售面積增速0%、新開工增速0%、投資增速+5%。

比如中金判斷2021年新房成交面積較2020年有所下滑但幅度有限,成交金額仍可實現小幅上漲,預計2021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下降2%,銷售額同比增長2%。

事實上,全球房價與GDP漲幅關係規律發現,房企銷售均價其實每年與GDP增速相當,這也意味著中國經濟本身疫情之後會逐漸恢復,未來5%左右的名義房價上漲是合理的。

比如中指判斷,預計2021年全年商品房銷售面積下降2.3%~3.8%;鑑於銷售均價在產品結構及一二線城市銷售較好等因素影響下仍將保持結構性上漲(3.9%~5.4%),2021年商品房銷售額仍有望實現新突破。

8,未來5年,房地產從過去的「高增長、高槓桿、高周轉、高利潤、低成本」的「四高一低」,進入低增長、低利潤、低槓桿、低成本和高周轉的「四低一高」新階段。

9,未來規模房企就是「做強地產主業」和「做成第二曲線」2件大事!

2020年千億房企40家左右後,未來30強房企的規模會在2000億左右。

當然,未來行業也會穩定很多,這是好事。

因為房住不炒、不刺激房地產等大基調至少短期3、5年內不會調整的話,也意味著未來大型規模房企,老潘權且以30強為例,對他們而言,行業環境相對恆定,所以戰略目標與路徑更加清晰和穩定,這戰略上看是一件好事。

未來30強房企,主要有2件大事要做。

其一,地產格局基本「大定小調整」之後,因此,在地產主業提升管理內功,精細化管理,通過管理出效率,出效益。

畢竟房地產還是很粗放的,毛巾能擰出很多水來。

畢竟房地產今天的管理很多都是百萬級為基本單位的。

其二,用5到8年時間,其實也不會太長時間,培育第二曲線。

必須提醒的是,房地產中短期還是15萬億的天字一號產業,所以規模房企擁有資金和品牌優勢,培育第二曲線是很容易形成第二曲線所在細分市場的「龍頭」。

比如綠城管理進入代建賽道,萬科進入物流賽道,融創進入文旅賽道、龍湖進入商業和長租公寓賽道,佳兆業進入體育館為基礎的文體賽道……

10,15強的座次表已經基本穩定,每前進1位,都需要巨大修煉。

未來行業格局基本確定,未來加槓桿「彎道超車」的捷徑將被堵死。

未來15強穩定性增強,15強座次表基本只有微調,哪怕每前進一步,都需要巨大的修煉。

進一位,越來越難的,但這並不是不可能。

其一,對手可能會犯錯,對手犯小錯,自己就是進步。

其二,不少15強房企依舊磨刀霍霍。比如中海地產在編制新的5年戰略計劃時,總體目標是希望進入TOP5陣營,同時確保經營效益持續穩定的增長。

中海在地產圈是一種獨特的存在,利潤王,1979年成立的最早房企之一,工科中海,融資4.01%……但基於未來房地產,中海認為「在當前政府限價、市場進入存量的大背景下,產品的價格、利潤率還是會有一定下降,在這種情況下,為了確保利潤總額在未來5年的持續增長,中海地產的銷售規模必須有比較大的提升。」

也就是最近3年,中海回歸和重倉一二線籌碼,提出「主流城市、主流地段、主流產品」的高經營槓桿打法後,過去2、3年一度是十強房企增速第一第二,而且就在2020年前11月,中海在四個城市業績做到900多億,力爭2020年北上廣深破1000億。

的確,今天能在15強遨遊的都非泛泛之輩,彼此的競爭依舊水深火熱。

11,未來5到10年,優秀房企會實現「第二曲線」的快速崛起。

三道紅線之後,規模房企發展的速度普遍進入「慢牛時代」,整個行業的格局基本定型。

但由於地產主業規模體量巨大,所以在相當一段時間內仍然佔據主導位置,但這也不意味著第二曲線在地產企業之上控股集團的位置「處於弱勢地位」。

過去規模房企多元化更多在於勾地,服務主業,但如今地產主業被政府嚴厲「調教」和中長期定性之後,未來5到10年房企在多元化的態度、決心、力度和速度上會發生很大的改變。

比如以物業為例,地產PE5到8倍,而物業則是20倍到100倍,所以雅生活與雅居樂地產的市值都在400多億,旗鼓相當了,同樣碧桂園服務如今2020年半年營收63億,未來5年力爭破1000億。同樣在商業板塊,龍湖商業租金未來會突破200億,300億,僅僅是租金就300億,而且不懼地產調控,商業租金收入相對穩定長久。

今天房企去地產化更多是「虛晃一槍」,但老潘相信,未來5到10年,一部分優秀規模房企會「改頭換面」,真正去單一地產化,真正蛻變成「一個多元化的金融控股集團」,真正演變為一個「第一、二曲線並舉」的相關多元化協同的控股集團形成。

資料來源: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12,未來10年,泛地產進入百花齊放的時代。

未來規模房企多元化之路就是「一主多元」的格局,整個泛地產也真正進入一個「百花齊放」的多元盛開的局面。為何會有這種大格局之變,原因很簡單,地產主業告別了中高速增長時代,大型房企要真金白銀為未來10年提前做戰略打算了。

對於房企轉型和多元化探索的未來分類,目前有兩類。

其一,按照輕重資產分類。房企多元化可以分為三類(中金的分享):

第一,重資產的泛地產類(例如購物中心、寫字樓、酒店、物流地產、文旅等);第二,輕資產的泛地產服務,例如合作開發時收取超額收益,物業管理,商業管理,長租公寓,等等。第三,借力打力,依託充沛的資金沿著產業鏈甚至跨行業做鋪排。

圖標來源:公司公告,克而瑞,中金公司研究部

其二,按照房地產全周期和成熟的美國房地產模式分為四類房企。第一,投資類房企,第二,金融類房企,第三,運營類房企,第四類,服務類房企。

13,追求規模的目的:不僅是經營的規模效應,更多還是為「融資規模」。

中金提到一個觀點,某種程度上,規模效應不是房企追求規模的主要目的。

統計過去會發現一個規律,即TOP30房企融資集中度與銷售集中度之間展現了較高的相關性。

其一,房地產是個特殊行業,很難像家電產品絕對標準化和更大規模效應,因為分散的布局和在地化的特色和客群差異,所以經濟學上的「規模經濟」其實相對有限,比如很多房企標準化都是80%標準,20%個性化。

其二,房企追求規模與座次表,更多是為了融資規模的更大額度。規模的重要性更多體現在金融資源獲取便利上。

比如總量層面融資管控促使銀行等金融機構將有限的信貸資源投向排名前列的房企,而融資成本而言,對於很多房企而言,融資額度甚至比融資成本更重要。因為融資成本只要自己的ROE、IRR能夠覆蓋,就會有一個息差。

其三,三道紅線改變了融資的規則。

回顧過去10年房地產企業TOP10排名變遷,客觀事實是,保守穩健型企業在潮流湧動中失去了擴張資本,而槓桿使用程度更高、踏對周期節奏的企業,多駛入快車道,「進攻即是最好的防守」深刻展示了房企過去的競爭邏輯。

但這一次,規模與融資關聯的邏輯開始被打破,「三道紅線」分類監管下,規模與融資的循環反饋將被打破,融資更多要滿足三道紅線以內的財務指標合規,才能獲取更多的融資空間和機會。

三道紅線改變了融資的遊戲規則!

事實上,三道紅線只是現階段國家調控的一個手段,未來不排除還有更多的紅線在等待著房地產。

相關焦點

  • 地產人選擇房企時,最看重的是什麼?
    地產行業,90%的地產人都經歷過跳槽。並且,隨著時代的變化與行業的發展,地產人平均跳槽周期也越來越短。記得2010年那陣,給公司招人,不少領導覺得,一份工作幹個5年以上才算穩定,有些人十幾年工作經驗,待了三個單位,可能都被認為跳槽頻繁了。
  • 康橋地產:拓疆求生|起底隱貴房企
    樂居財經開啟「隱貴房企」大起底系列,挖掘它們水下冰山的故事。本期關注起底系列二十九之河南康橋地產。「少壯派」宋革委1998年,鄭州長城飯店還是個停工八年的著名爛尾樓。同年8月,一個29歲的青年男人開始改變長城飯店的命運,他叫宋革委。宋革委畢業於長沙中南工業大學採礦工程專業。畢業後被分配至長城鋁業三門峽澠池鋁礦,一路從一個普通的技術員升職副礦長。
  • 2800億地產債集中到期 房企密集發債「輸血」
    原標題:2800億地產債集中到期 房企密集發債「輸血」 摘要 【2800億地產債集中到期 房企密集發債「輸血」】歷經多年融資與再融資,房地產行業累積的債務達到了一個驚人的量級
  • 融資新變局的5個預判,地產行業「滾石難題」終於有了個參考答案
    「這塊大石頭是行業自身規模與債務規模疊加,這個坡度是當下政策、經濟和市場環境構成。石頭越往上走越吃力,甚至有滑落山坡,墜落谷底的隱患存在。」這個「滾石難題」不僅成為懸在房地產行業頭上的達摩克裡斯之劍,也同樣讓金融行業憂心忡忡。由於地產的強金融屬性,金融與地產早已成為一個「對偶關係」。
  • 港龍中國地產IPO背後:百強房企進階之路上的「中而美樣本」
    從香港到常州,經過13年的打拼,港龍中國地產從無到有,終於在國內房地產行業中站穩腳跟。即便在2014年,中國房地產遭遇到了歷史上最嚴重的寒流期,各房企面臨行業著洗牌的壓力,港龍中國地產卻逆勢保持著穩健的成長性,這或許要得益於公司管理層早期在香港從事紡織貿易時積澱下來的豐富管理經驗和拼搏精神。
  • 中小房企的無奈 港龍中國地產死磕IPO、抱團擴張背後
    近日,港龍中國地產連續與力高集團及黑牡丹置業籤署合作協議,將在項目開發、融資等方面合作,港龍正延續其2015年以來抱團的傳統。  數據顯示,港龍中國地產已在22座城市建立業務,擁有64個開發項目,其中有49個項目為與知名品牌旗下第三方合作夥伴共同開發。
  • 地產行業的悲劇,90%是高槓桿造成的!
    現在的地產行業,最大的問題是什麼?這個問題,明源君問過很多人。1、普通地產人比較集中的答案是:加班太多了,經常996、007。2、地產老闆們比較集中的答案是:黑天鵝灰犀牛不斷,風險越來越高了!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年輕的地產人特別能拼,一天幹十幾個小時是常態!如果節點越來越緊,那麼不管有多少人都會加班。比如,一個部門5個人,2019完成甲節點需要10天;2020年,完成這個節點的時間,變成了5天,那麼,即使該部門人數增加到10人,也必須多加班才行。
  • 地產行業的「外行人」,活的怎麼樣了
    東方雲錦二期推盤僅88套,認籌率已達135%,其歸根原因,是對地產行業的敬畏和專注。發跡於重慶,在行內已經走過26個年頭的龍湖,老闆曾經也是「外行人」。當年,龍湖藍湖郡在重慶一戰成名,開創了中國別墅新格局。新裡弄式院落設計曾獲得國內首創專利。
  • 港龍地產、三巽集團赴港求上市 小房企急切圖生
    截至估值日期,港龍地產20個城市56個開發項目的總土地儲備為471.54萬平方米,包括84631.51平方米已竣工項目、389.35萬平方米開發中項目、73.72萬平方米持作未來開發物業。與港龍地產的激進增長有所不同,三巽集團過往幾年業績飄忽不定。
  • 房企「找錢難」 地產圈現高管「離職潮」
    來源:華夏時報原標題:房企「找錢難」 地產圈現高管「離職潮」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李未來 見習記者 黃瓊 深圳報導克而瑞研究中心報告數據顯示,前9個月,房企新增債券類融資成本7.03%,其中境外債券融資成本8.08%
  • 上坤地產:榮獲「2019年度最具投資價值房企」
    導語 2019年是上坤第二個五年計劃關鍵年,上坤作為新銳地產的優勢逐漸顯現。作為地產界的年度盛事之一,大會吸引了來自房地產行業協會的領導和專家,地產、家居、物業企業的決策者和職業經理人,以及金融機構、投資人、證券分析師等共200餘位行業精英參加。
  • 地產方法論|宏觀和企業行為視角下的地產新舊周期之變
    通過預判經濟增速和通脹可判斷貨幣政策,而資金量價是房地產銷售量價的主要驅動力,政策導致資金寬鬆後往往伴隨銷售量價的上升,銷售回款的增加和融資來源的寬裕會刺 激房企的投資需求,使得土地溢價率和土地成交量上升。 地產新周期是庫存周期主導下的銷售量價重回供需驅動。
  • 國字頭房企洗牌多路並進 地產新「領頭雁」蓄勢待發
    「公司設立之後更有利於歸屬國資委統一管理,目前國企整合趨勢明顯,國資房企相互併購,估計五年之內在百強房企中,央企加國企將佔到20%到30%的比重。今年9月份,民企有些就會扛不住,因為房子不好賣,大洗牌時代也將來臨。」華山會地產董事刀兄告訴風財訊。
  • 新明中國股價閃崩成「仙股」 地產洪流下小房企黯然離場
    陳承守的風暴遠不止於此,2015年上市時,他立志將新明中國打造成「香港上市兒童地產第一股」;五年過去,這家小房企卻陷入土儲縮水、盈利暴跌、債務違約、以股抵債的尷尬境地。陳承守沒能藉資本的力,卻被滾滾地產洪流所拋棄。   而在國內,諸多小房企如新明中國般,一直未能進入地產主流競爭行列。它們曾見證房地產市場的熾熱與冷卻,也曾熱衷於槓桿運作,直至陷入債務危機。
  • 假如失去地產,房企能搞「醫療」嗎?
    除了馬雲、馬化騰、馬明哲涉足醫療大健康,這些年來,投身其中的另一股勢力來自財氣逼人的地產圈。據樂居財經統計,截至目前,多達39家房企「涉醫」,包括碧萬恆融四巨頭。 於是就有人開始想像,地產光景不如前,而大健康產業通過此次「洗禮」,未來似乎大有可為,房企可否幹上一票?
  • 恒生地產指數逆勢小幅上漲 房企四季度或面臨償債壓力|房資快報
    行業指數方面,受大盤影響,房地產指數下跌-0.46%,建築指數下跌-0.91%,建材指數下跌-0.49%,跌幅均處於中遊。 港股方面,恒生指數收報25007.60點,下跌-0.45%。恒生地產指數繼續逆勢小幅上漲,單日漲幅0.01%。
  • ...雲董事長高宇:數位化已成房企新戰略,地產供應鏈「痛點」亟待解決
    對於房企而言,供應商管理成為內生紅利的驅動馬車,但大多數房企的供應鏈建設和招採體系,還遠未達到現代化的管理水平,這便是行業的新難點;同時,對於還比較傳統的地產採購平臺而言,「雲技術」的興起倒逼房企不能再依靠傳統的模式運營,必須進行數字賦能,這便是新時代給予的新挑戰。
  • 新股前瞻︱港龍中國地產:百強房企中正快速崛起的成長股
    在合作開發中,通常是第三方合作夥伴為聯合開發的項目注資,此舉有利於減少港龍地產在土地競投的現金流壓力,降低資本投資及開發成本,及分散風險。從行業來看,跑馬圈地的時代早已過去,由競爭轉為「競合」,合作拿地、合作開發已經成為絕大多數房企的常態化生存方式。
  • WakeData地產大會員|挖掘客戶終身價值,助力房企數位化升級
    1回顧新世紀以來,地產的20年高速發展,個人以為,主要分為4個階段:(1)早期地產開發,工程為主,只要會建房,其他不是問題(工程技術為王);(2)金融危機後,營銷為重,現金為王;(3)2015年開始的資產荒,導致開發商五行缺土,投資拓展主導公司發展,有地便是爺(土地為王);(4)近幾年,房企業務呈現多元化
  • 巴菲特最看重的財務指標ROE,哪些中國房企不達標?
    2018年報發布已經告一段落,但對於房地產行業過去一年的表現與總結並未結束。除了銷售額、營業收入、淨利潤、資產負債等單個指標外,過去一年整個行業和單個房企的綜合表現如何?可以從淨資產收益率(ROE)這一指標中窺探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