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 書香 態度 溫度
點擊題目下方藍字 關注 童書來了
☝一個非常好的性教育短片,給孩子看看吧~
「撿來的」、「床底下翻出來」、「坑裡撿來的」、「咯吱窩裡掉出來」、「洪水衝來的」……央視曾播出過節目《關乎幼兒性教育:我從哪裡來》,多位受訪市民說父母當年都是這樣回答自己的。
受訪群眾的各種神回復雖然版本不盡相同,但父母在面對孩子關於性與身體的疑問時,竟沒有一個直接回答問題,而均是採取了「說謊」、「模糊處理」或「轉移視線」的處理方式。
逃避正面回復的可能性
如果我們探究一下家長此種做法的原因的話,不難發現有以下這幾種可能:
一是家長不好意思和孩子談性,覺得這類話題難以啟齒;
二是家長本身就把性當做是有傷風化之事,他們擔心過早讓孩子接受性教育,會把孩子帶壞;
三是有些家長可能總覺得孩子太小,以為孩子大些自然可以無師自通。
當然我們還不能排除最後一種可能性,那就是父母本人也是「性盲」,如果父母本身就沒有接受過正規、科學和全面的性教育,那麼他們能提供給孩子的也必然不多。
鑑於目前我國的「生育主力軍」多數是70後和80後生人,他們從小受到的家庭性教育基本為零。而當他們還是學生時,中國學校性教育尚沒有完全普及,即便那些早年已開設健康課的學校,也不見得都能保證性教育的完全到位。於是,這一代人又將父母對待性教育的處理方式沿襲到下一代,以為迴避和漠視是最理所應當的選擇,然而他們殊不知自己一時的逃避或許有可能帶來無法挽回的後果。
容易產生的負面影響
多數家長在回答孩子「我從哪裡來」的疑問時,最常見的回覆是「你是撿來的」,這種回答可能造成的直接傷害是孩子會因此失去歸屬感,產生不安情緒乃至心理陰影。
一名網友曾自述道:女兒小時候問我這個問題,我告訴她是從垃圾箱裡撿來的,後來女兒開始留意周圍的垃圾箱,生怕有哪個孩子在裡面沒被發現而凍死,甚至有次在看到垃圾箱內有一隻死兔子時哭了好久。筆者的一位朋友小時候他的父母告訴他是從廁所糞坑裡撿來的,他因此好久都不敢獨自去廁所,初中時剛知道有親子鑑定這種技術的時候,他還曾給父母提出過要去做親子鑑定的想法,父母甚為驚愕,殊不知他們的一句玩笑話竟成了孩子多年的心病。
「我從哪裡來」只是中國性教育嚴重缺失的一個側面,性教育缺失還可能會導致性愚昧和性犯罪,進而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福建媒體曾報導過這樣一條新聞,當地一名17歲的男孩子因為羞於陰莖經常性勃起而自宮,我們可以試想,如果父母曾告訴他勃起是男性的正常生理反應的話,悲劇是不是就可以避免呢?
國外教育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卻再一次為中國家庭和學校教育敲響了警鐘,多項統計調查表明,目前中國青少年早孕、流產、性病患者均呈現低齡化趨勢,加強家庭和學校性教育已刻不容緩,在這方面,歐洲的荷蘭的一些做法或許值得中國借鑑。
荷蘭人開放的性態度全球聞名,但荷蘭人性開放並非像外界擔心的那樣造成青少年性泛濫。相反,荷蘭女孩懷孕的機率在歐洲國家最低,僅為美國女孩的五分之一,流產的可能性則僅為美國女孩的一半,這與荷蘭的學校和家庭性教育密不可分。
在荷蘭,兒童從5歲起就開始接受性教育,荷蘭公共衛生部門會為兒童量身定做性知識普及教材,教授孩子一些必要的基本常識,比如你是誰、男孩和女孩之間有什麼區別、如何交朋友、怎樣和他人接觸等等。
荷蘭官方調查表明,對孩子進行正確的性知識的引導,非但不會造成青少年的性泛濫,反而會推遲他們性行為發生的年齡,並降低他們感染性疾病的機率。
*最後,童媽推薦幾本兒童性教育的書:
滿足孩子對身體的好奇心——《乳房的故事》 &《小雞雞的故事》
性安全教育——《不要隨便摸我》&《不要隨便親我》
情竇初開、認識初戀——《小小戀人》
爸媽性教育教科書——《善解童貞》系列
孩子性教育這事兒,
宜早不宜遲,不迴避不瞎掰,
請科學大方回答~
來源:中科院心理研究所 文章略有刪節
「在這個看臉的世界,一起看看書吧」
如果你不知道為孩子選擇什麼書,
就關注「童書來了」☟
長按指紋,識別二維碼,加關注
交流/合作/轉載 童媽微信-315126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