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楊小友
提 要
水波瀲灩、林綠景秀、天藍地潔……「十三五」期間,安順市江河越來越清,天空越來越藍,生態環境越來越好,一個天藍地潔水清的美麗新家園躍然而出。
生態環境保護關乎民生福祉,民族未來。「十三五」期間,安順市委、市政府嚴格落實黨中央、省委生態環境保護的重大決策部署,堅守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打好水汙染治理、大氣汙染防治、淨土保衛、固廢汙染防治攻堅戰,生態環境質量「穩中有升、持續向好」,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實現環境質量「只能更好,不能變壞」的目標,使生態優勢成為發展優勢,為「康養福地、瀑鄉安順」注入活力。
提「氣質」 藍天白雲空氣清新
初冬時節,走進安順,碧藍天空鑲嵌朵朵白雲,精彩漂亮;縷縷微風伴隨清新空氣,令人如痴如醉。
近年來,「藍天白雲,空氣清新」已成為安順的常態,人們早已司空見慣,酸雨成為「過去式」,讓居住在這裡的人們盡享優質的環境空氣品質。
60多歲的市民盧強生感受頗深,見證了城市環境空氣品質的變化。
「以前酸雨嚴重,煤煙粉塵多,家裡經常積灰,每逢下雨,房屋外面到處黑乎乎的,窗戶護欄安裝不久就生鏽。」他說,現在變好咯,到處乾淨整潔,空氣清新,住起來就是舒服。
享受著良好的空氣,盧強生每天都會到附近公園裡逛逛,和老夥伴聊聊天,下下棋,暢享美好生活。
中心城區環境空氣品質優良不僅存在於群眾身邊的感受,也體現在這一組組數據上。安順市中心城區環境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從2015年的97.0%上升到今年前三季度的99.7%;安順市城市平均降塵量總體呈下降趨勢,從2015年的2.1噸/平方公裡·月下降到2020年的1.02噸/平方公裡·月。
一個個數據,都在宣示著,「十三五」期間安順市的環境空氣品質越來越好,藍天的「含金量」越來越高,城市越來越有氣質。
安順曾是典型的「煤煙型」城市,冬季二氧化硫濃度時常超標,導致逢雨必酸,曾經酸雨率高達10.8%。「十三五」以來,安順市加速大氣治理步伐,堅決打好「藍天保衛戰」。數據顯示,2019年安順市大氣汙染物與2015年對比,二氧化硫減排10625噸,降低26.23%;氮氧化物減排3842噸,降低13.36%;煙(粉)塵減排5400餘噸,降低49.5%。
能源結構率先破題,安順市調整能源結構,劃定「高汙染燃料禁燃區」,採取了「煤改氣」等一系列措施。淘汰燃煤鍋爐,禁止新建、改建、擴建燃用高汙染燃料的燃用設施,對淘汰或改清潔能源的燃煤鍋爐進行補助,促進企業改用清潔能源。截至目前,該市總計淘汰燃煤小鍋爐395臺,淘汰鍋爐蒸發量總計900.75蒸噸;按年運行2000小時計算,每年可少用燃煤262225噸;燃煤鍋爐改用天然氣,在保障經濟發展的同時,進一步降低汙染物排放。同時,推進家庭清潔能源工程,將燒煤炭改為天然氣。「十三五」以來,安順市新增天然氣管道長度360餘公裡,新增用氣人口17萬餘人。燃煤鍋爐的淘汰及天然氣用量的增加,進一步降低了安順市燃煤汙染物的排放,對環境空氣品質的改善發揮了積極作用。
開展建築施工和道路揚塵整治,督促建築施工工地嚴格落實「六個百分之百」要求;兩城區根據天氣狀況和季節變化,制定城區道路灑水降塵計劃並嚴格落實,提高每日灑水降塵作業頻次,並採取有效措施實現城市道路乾淨整潔。2015年城市平均降塵量為2.1噸/平方公裡·月,通過「十三五」以來開展的一系列環境保護工作,城市平均降塵量總體呈下降趨勢,2020年城市平均降塵量已下降至1.02噸/平方公裡·月,各年度均達到國家南方城市暫定標準要求,遠遠低於《貴州省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對安順市8噸/平方公裡·月的考核標準。
持續開展控氣、控車行動,強化工業大氣汙染治理、柴油貨車超標排放專項治理。
「十三五」期間,安順市大氣治理的力度空前,書寫了環境空氣品質穩定變好的新篇章,持續降低汙染物排放濃度。中心城區環境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呈穩定良好態勢,均保持在95.9%以上。「十三五」期間與2015年對比,六項汙染物濃度有五項呈下降趨勢,另外一項持平,其中:二氧化硫濃度下降52.8%、二氧化氮濃度持平、PM10下降24.5%、PM2.5下降10%、一氧化碳濃度下降23.1%、臭氧八小時濃度下降10.4%,六項汙染物年濃度平均值均達到國家二級標準。按綜合指數排名,安順市2018年全省排名第5位、2019年全省排名第3位、2020年前三季度全省排名第3位;「空氣越來越好了」成為人們的切身感受。
空氣品質越來越好,負氧離子高的安順,生態環境優勢逐漸變為發展優勢。安順市依託立體交通等,做好生態環境這篇文章,為「康養福地瀑鄉安順」奠定堅實的基礎。
水保護 一汪清流入畫來
城市美不美,關鍵要看水。安順地處長江、珠江上遊分水嶺,是「兩江」上遊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同時,安順市排水環境非常敏感,西秀區主城區位於龍宮風景名勝區上遊,平壩區位於貴陽市「大水缸」紅楓湖上遊,普定縣主城區位於安順市「水缸」夜郎湖上遊,鎮寧自治縣位於黃果樹大瀑布上遊,東南西北四個排水方向有國家5A級風景名勝區和重要的飲用水源地,對於地處特殊地理位置和水環境較為敏感的安順來說,水環境保護任務更加艱巨。
更大舉措做好水文章,做優水生態環境保護。安順市全力施為,重點建設縣城、鄉鎮、園區汙水處理廠,基本實現城鎮汙水全收集全處理。
縣級以上汙水處理廠提標建設。目前,安順市汙水處理廠一期、安順市汙水處理廠二期、東片區汙水處理工程、平壩區汙水處理廠一期等9座縣級以上汙水處理廠已完成汙水處理設施提標改造工程,提標改造規模達11.1萬噸/日。同時,推進城市汙水管網建設,2019年度,該市新增改造城市(縣城)汙水管網長度135.66公裡。
鄉鎮汙水處理廠全覆蓋。安順市46個建制鎮,建成建制鎮生活汙水處理設施22個,汙水處理規模2.86萬噸/日,配套汙水收集管網229公裡,目前剩餘建制鎮汙水處理工程已全面鋪開,年底將實現建制鎮汙水汙水處理廠的全覆蓋。
園區汙水處理實現智能化監控。安順市擁有西秀產業園、安順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普定經濟開發區、安順經濟技術開發區、鎮寧產業園區5個省級產業園區。安順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普定經濟開發區建設了汙水處理設施,西秀產業園區、安順經濟技術開發區依託安順市東片區汙水處理廠、安順市汙水處理廠二期處理廢水,鎮寧產業園區依託丁旗鎮汙水處理廠處理廢水,5個汙水處理廠均安裝了在線監控。通過園區汙水處理基礎設施,安順市著力優化企業布局,將涉水的企業集中進入工業園區,實現汙水集中處理。
一個個汙水處理廠投入運營,經過一系列處理,把從城市排水管網、鄉鎮排汙管、工業園區排汙管流入汙水處理廠的汙水變成了乾淨的清水。
持續推進飲用水源保護,2015年以來,安順市每年下撥財政專項資金用於市級飲用水水源地夜郎湖漂浮物及沿岸垃圾打撈和清運、水質調查監測、應急演練、水源地保護宣傳教育、涉水違法行為打擊等環境保護工作;完成夜郎湖一級保護區搬遷場地生態修復,生態修復面積約10萬平方米。新增紫雲自治縣黃家灣、平壩石朱橋縣級水源地,替換取消不再適合供水的平壩區白水龍、龍井和紫雲自治縣母豬籠水源地。通過工程措施,實施一級保護區隔離圍網和居民搬遷,建設二級保護區生活汙水收集設施,集中治理農村生活汙水,修建保護區道路穿越應急防護設施,通過一系列的規範化整治工程,飲用水水源地周邊基礎設施逐步完善,飲水安全保障進一步提升。
做好「淨水」文章,安順市開展黑臭水體治理。採取「截汙控源」「內源治理」「活水保質」「生態修復」等措施,消除黑臭水體13個,治理長度17.6公裡,實現基本消除黑臭水體。「十三五」期間,下遊龍宮風景名勝區水質中威脅最大的氮、磷指標明顯降低,水質明顯改善。
開展農村環境整治,省級下達安順市「十三五」期間完成88個建制村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目前97個建制村實現整治,完成率110%。爭取上級環保專項資金35364.03萬元,整合、引導其他資金,建成農村生活汙水處理設施328臺,分散式與集中式汙水治理設施總計254臺,設計處理規模共計13358噸/天,受益人口10萬餘人。完成202個行政村農村生活汙水治理,佔920個行政村比為21.96%。通過實施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人居環境質量逐步改善,農村環境「髒、亂、差」問題得到進一步解決,村民對環境保護的獲得感和滿意度逐步提升。
水生態環境保護的具體行動,安順市的水環境治理持續改善,「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的美景展現,碧水長流成為現實。「十三五」以來,安順市水環境質量總體保持優良,水汙染防治目標責任書涉及的5個國控、6個省控監測斷面水質優良率100%,80%以上的斷面水質均為Ⅱ類以上,水環境質量長期保持優良,2017年至2019年在全國337個地級以上城市的國控斷面水質排名中,安順市長期處於前30名左右;2018至2019年全省水環境管理指數安順市排名均位列前三名。
良好的水環境質量,為全域旅遊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環境基礎保障,助力安順市全域旅遊發展,走出了一條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的發展新路。
淨土清廢 潔淨土地活力足
減少汙染,讓大地更潔淨。
安順市完成農用地土壤汙染狀況詳查,對73家重點行業企業用地開展信息採集、風險篩查和糾偏,完成10個重點行業企業用地地塊土壤樣品的採集及分析,為土壤管理提供支撐。
淨土行動,安順市發放涉重金屬行業有色金屬採選、電鍍兩個行業排汙許可證,加強汙染物排放管控。強化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堅持新增產能與淘汰產能「等量置換」或「減量置換」原則,從源頭上防止新增重點重金屬排放量,2018年以來無涉重金屬重點行業審批項目。強化重金屬汙染綜合整治和涉重金屬企業執法監管,將涉重企業納入雙隨機管理,督促涉重企業汙染防治設施正常運轉、汙染物達標排放。升級改造電鍍廢水處理設施,規範化設置排汙口。開展涉鎘等重金屬重點行業排查整治,近年來安順市均無涉重金屬行業「散亂汙」現象。
「鐵腕」行動,守護一方淨土。貴州省統計局2019年8月下發的2019年上半年全省市州和縣域經濟發展綜合測評結果顯示,安順市2019年上半年土壤環境質量及管理指數為1.0,並列全省第一。
打好固廢汙染防治攻堅戰,安順市開展長江經濟帶固體廢物排查整治專項行動,總計出動執法人員695人次,排查73家企業104家次。規範化管理固體廢物,嚴格執行危險廢物轉移聯單制度,2020年以來,省內轉移辦理轉移聯單1309份,轉移數量4042.47噸,涵蓋廢礦物油、廢乳化液、廢鉛蓄電池;跨省轉移煤焦油等危險廢物19批次573.56噸。開展固廢執法監管,2017年以來,總計對安發煤礦等22家因未按規定處理固體廢棄物、違法處置危險廢物等的企業和個人實施處罰,總計罰款74.07萬元,查封扣押1家,移送公安5家。
提升危險廢物處置能力建設。「十三五」期間,安順市醫療廢物處置中心新建了一條處理能力為8噸/天的醫療廢物處理線,處置能力達11噸/天,處置範圍覆蓋市、縣、鄉三級醫療機構及村級衛生室、診所,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醫廢中心全面收集、運輸、處置醫療廢物、定點隔離賓館產生的生活垃圾及疫情期間居民丟棄口罩,為疫情防控作出了貢獻。安順市新建了廢機油收集、貯存、綜合利用企業1家,規模達3萬噸/年;廢鉛蓄電池收集企業2家,總規模為1.4萬噸/年,可滿足安順市及周邊地區廢機油、廢鉛蓄電池收集、處置的需求。
改革創新 推進保護治理能力現代化
建設富美安順,這是廣大安順人民的美好期盼。「十三五」期間,安順市深入貫徹落實國家機構改革和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改革等舉措,改革創新,不斷提高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2019年2月28日至3月5日,安順市生態環境局及所屬縣(區)分局相繼掛牌成立;2020年5月至9月,安順市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支隊、各縣(區)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大隊掛牌。安順市成立安順市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建立工作領導小組、聯席會議等議事協調機構,會商解決相關問題,提高行政效率。
完善生態環境保護體制機制,由安順市生態環境局統一行使生態和城鄉各類汙染排放監管職責與行政執法職責,履行監管責任,全面落實大氣、水、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通過職責職能的集中整合,有利於生態環境部門更好地履行生態環境保護監管工作,也更好地為經濟社會做好服務。
堅持高壓嚴管,全面提升生態環境監管能力。實行跨部門聯動執法,嚴厲打擊各類環境違法行為,先後開展環保執法「暴風」行動、安順市「六個一律」環保「利劍」執法專項行動。2016年以來,立案查處環境違法492件,罰款金額3775餘萬元,按日計罰2件,停產限產26件,查封扣押12件,關停取締7件,環保、公安、檢察院聯合掛牌督辦2件,申請法院強制執行51件,移送公安機關行政拘留案件42件,移送涉嫌環境汙染犯罪案件6件。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為保護貴陽市飲用水源紅楓湖上遊的水質,安順市與貴陽市建立了雙向生態補償機制,2015年至2019年安順市出境斷面長期水質優良,獲得貴陽生態補償資金1.2億元,有效地保護了紅楓湖水質。
「十三五」以來的拼搏奮進,安順市生態環境美麗如畫,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綠色循環發展蓬勃興起,昔日的建築垃圾成了生態環保的新型建材;生活垃圾成為發電的原材料;粉煤灰搖身一變成為新型牆磚……綠色經濟創新和綠色體系逐漸成型。
綠水逶迤去,青山相向開,藍天畫中來。在綠色高質量發展徵程中,安順市鋪陳下蒼翠底色,美麗家園的圖景徐徐展現。安順市生態環境局也收穫累累果實和榮譽,先後獲得「全國環境保護系統先進集體」「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表現突出集體」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