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不景氣,越要開大店——這是什麼鬼邏輯?
——不景氣下讓坪效倍增的五個藍海戰略
百年智董事長、百年智烘焙商學院創始人 黃泰元
現在不管走在全國哪一個城市的商圈,相信很多人都會驚覺:怎麼很多店都不見了?租金成本大漲,民間消費力萎縮,網絡購物興起,都是發生關店潮最大的原因。在這種形勢下,實體店怎麼維持獲利?
房地產飆了這麼多年,店面持有成本激增,進而轉嫁到租金上, 實體店成本上升,獲利統統被吃掉了。租金漲了一倍,但坪效有可能跟著多做一倍嗎?不可能!品牌如果不想放棄據點,就必須思考怎麼創造新的營收來源,來抵抗租金上漲的壓力以及不景氣。
在「開源節流抗康成本上漲」的趨勢之下,超商、超市、零售店、烘焙店、餐飲店等實體店都出現了一波一波的新嘗試以及轉型,企圖在租金成本壓力之下,找出新的求生之道。
黃老師觀察海內外實體店發展趨勢,總結出在不景氣下,能夠讓實體店坪效倍增的五個藍海戰略,和大家分享:
一、大店戰略
以臺灣的超商為例,今年最大的改裝趨勢,就是紛紛擴大店面,淘汰小店留下大店,甚至開更大的店。也許大家會懷疑,不是說房租居高不下嗎?怎麼卻反其道而行,門店越開越大,甚至騰出大片空間放休閒座椅,這樣坪效怎麼划得來?
其實,門道就在於擴大門市看似增加租金,但其他營運成本卻反而可以降低。如當門市擴大一倍,但門市人員卻不會因此從2人變4人,可能頂多變3人,攤提下來反而讓每坪的營運成本下降。
此外,門市空間變大,意味著也就有容納更多業務的空間。例如咖啡機臺,原本小店只能裝一臺,現在可以放兩臺。
而大型店增設的休閒座位區,更幫商店拓展新來客。在臺灣的便利店,晚上常常可見三五好友,買幾瓶飲料,搭配咖啡、麵包或熟食,坐在店裡邊吃邊聊。以前這些人是去麥當勞、咖啡店、小酒吧的客人,但是商超座位出現之後,就成為聚會的新場所。
提供「商品以外的額外空間價值」,大店就能抓到以前不會來的新客源。這種休閒座位區其實是把餐廳、酒吧的客人搶了過來。所以看待門市規劃不再是以商品為主,而是以消費者生活目的出發,思考如何拓展更多的來店機會。
而且越是不景氣,消費者購物頻次降低,越會產生品牌虹吸效應,大店一定比小店更吸睛。
二、店中店戰略
商超也開始與知名品牌合作推出品牌專櫃,借力知名品牌提升坪效。例如7-11推出無印良品、星巴克等專櫃,全家便利商店和吉野家合作推出鮮食商品專櫃,把原本寸土寸金的店內櫃位,租讓給別家品牌商品。
7-11在開出無印良品專櫃之後,除了消費者停留選購時間拉長,也同步帶動單店業績最高成長將近兩倍,人潮、坪效雙贏。
三、複合店戰略
另一個增強顧客來店動力、拉高客單價的方法,就是複合店。例如全家便利商店就與保健品牌成立保健品複合店,或是與天和鮮物成立生鮮複合店。讓消費者來店一次,就能夠滿足原本要跑兩三個地方才能完成的購物需求。以全家便利商店為例,平均客單價原本是75臺幣(約15元人民幣),在複合店中,客單價拉高到驚人的750臺幣(約150元人民幣),成長超過10倍。
四、高級店戰略
當咖啡廳的生意逐漸被麵包店、商超搶走的時候,「向上升級」就成為餐飲品牌鞏固顧客群的新出路。
星巴克開出新概念店,標榜獨一無二的頂級空間,提供的典藏咖啡系列,強調風味細緻獨特,產量又稀少的咖啡豆,單價是一般的一點七倍,並有專家級的咖啡師親自用銅製咖啡壺現場手衝。
星巴克本來就是走精品咖啡形象,抓住消費者的心理需求,讓品牌形象領先對手,這也是當便利店或是韓版咖啡店大舉入侵的時候,星巴克依然能夠維持業界領導地位的原因,因為他一直往前走、向上升級,找出自己與別人不同的差異化道路。
五、遊逛店戰略
除了推出高價商品,另一個提高業績的方法,就是想辦法讓顧客在店內停留時間更久。根據研究,顧客停留時間每增加1%,銷售業績就會多出1.3%。關鍵做法就是增加店內的遊逛樂趣,讓顧客來了就捨不得走。
比如臺灣原本樸實無華的全聯福利超市,開出的新形態門市,一進門就是色彩繽紛的當季水果堆成山,或是手寫圖卡介紹的有機小農商品。店內的現烤麵包、現作便當,也設為開放式廚房,香氣與熱氣迎面撲鼻。豐富的商品,帶動這家店的客群從原本的主婦,吸引到更多年輕上班族與學生。
消費者不只在意商品,更想要被尊重、享受購物樂趣。消費者荷包雖然縮水,但卻不想讓自己的生活變得窮酸,在這種「不求絕對富裕,但求相對富裕感」的心態下,覺得重要的,多花點錢無妨;不太重要的,差不多就行了。
所以實體店除了商品之外,必須從心裏面切入,滿足消費者對更好生活的想像,讓消費者一旦走進店內,就走進另一個經過廠商精心設計、環環相扣的美好場景裡,自然流連忘返,愉快地放手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