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部在豆瓣上評分高達9.1分的日劇——《坡道上的家》,看了以後,真是感慨頗多,讓人心情也有些壓抑,很多的網友也推薦了此劇,看了之後,戲稱不敢結婚和生孩子了,的確,這部神劇讓生活中的真相赤裸裸的展現在觀眾的眼前,也揭示很多家庭中,女性所處的環境,很難受,絕大多數的事實,都是「喪偶式育兒」。
內容大概是改編自木賞作家角田光代的同名小說。講述了家庭主婦的沙子正為了在惡魔期的女兒頭痛的不行,育兒的疲倦和旁人的意見,讓裡沙子日漸失去信心。正當為這些事情頭痛的沙子裡,卻意外被競選上了候補的國民參審員,雖然是候補的,但是裡沙子每天也得出席。
圍繞一位安藤水穗的母親將8個月大的女兒溺死在浴缸裡,旁聽這起案件的審批,在案件的不斷深入過程,沙子也開始發現一個又一個的真相:這是一個絕望到極點的媽媽,這其中的喪偶式育兒、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家庭冷暴力等,這事讓一個媽媽下手殺死自己孩子的,是逼她上了絕路的家人,有丈夫、婆婆等。
整個劇情只有6集,讓人看了感到難受和壓抑,也引起和很多的共情。的確,每個當媽的身上,都或多或少帶有劇情中的影子。
也真的想說,作為媽媽,真是太不容易了。這部劇,也聚焦了育兒的很多話題。
女性在家裡的地位就是如同冰箱般,取之可用。
劇裡的三對不同的丈夫,每個人的性格和工作各不相同,但都是典型的大男子主義,還有媽寶男的,對於妻子在家庭中的付出,是一點也看不見的。
比如丈夫對裡沙子,在家庭的全部付出視作理所應當,但凡做得不夠到位,會選擇最簡單粗暴的方式:言語的責難、私下的猜忌。
劇中有這樣一幕:一天晚上,裡沙子帶女兒回家,女兒非要抱,可裡沙子拿著很多東西,沒法抱她,孩子就坐在地上耍賴。裡沙子只好故意說「那媽媽先走了」,把孩子留在原地,她則躲到不遠處的拐角。誰知,這一幕被剛好下班路過的老公看到了。
他立刻抱起了女兒,指責裡沙子:你怎麼能大晚上把她留在路上?這種事你經常做嗎?你不擔心孩子被拐走嗎?你這算是虐待兒童!
看的是氣的不行。這劇情裡的男人對老婆的要求就是服從、生孩子、照顧家庭。同時,還不會幫忙。只是把妻子當成了呼之即來的保姆、不要錢的保潔還有想出氣就出氣的出氣筒了。
社會對女性的要求越來越高。
都說女人需要:入得了廚房,出得了廳堂,獨手帶得了娃,賺得夠房貸和尿不溼。
豈不是這樣,如果男的還不珍惜,那還需要男的幹什麼?
這劇裡的婆婆登場,也是各種的奇葩:
婆婆說,兒子是家裡的經濟支柱,當然處處以他為先。
一遍遍如同咒語一樣念叨著,企圖讓媳婦成為又一個自己。
一般來說,媽媽都能帶好孩子,為什麼你就不行。
家裡的每個人都對孩子的媽媽施加壓力,每個人都可以來告知媽媽,每個人都可以來批評媽媽,這讓人感到毛素悚然,這就是封建社會的時代留下的痕跡,一直沒有消除掉。
每個人都是媽媽的監督者和批評者,沒有一絲的關懷和理解,全部是理所當然,極其惡劣的行為。
這部劇所表達的也很值得中國觀眾去反思,值得去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