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有新技術伴隨著的技術恐懼呢?

2020-12-11 百家號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但是科學技術一直以來也是一把「雙刃劍」科技的產生是為了滿足社會不同的目的需求,同時科技也是人類對自然界能動作用的工具和手段,在促進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的負面影響(雖然正面效應遠大於負面效應):人類利用原子能可以帶來無限的能量,但是利用完之後又需要花費一切的代價去控制其放射物質,農藥能大大的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卻會使人慢性中毒從而深受其害

但是我們也不能因為看到這些負面效應而不去接受新鮮事物,因為技術愛好跟技術恐懼是並存的,我們都只知道普羅米修斯因為盜走火種送給人類,給人類帶來了光明而收到懲罰,但是這個神話故事的結局還有另外一個版本,是以被救贖而告終的,因為普羅米修斯最終被大力神給救了出來,所以,在面對新科技的時候,我們不應該太悲觀,應該看到技術正能量的一面,因為任何事物都有一個逐漸完善的過程,只有接受過後,才有機會能夠逐漸的去完善它,就像工業革命的最初幾十年,也許會有一段混亂和痛苦的時期,但是人類學會了適應,並利用技術去創造機會

任何企業和組織,在經歷了一定的發展之後都有了一套自己的管理辦法及發展思路,想要打破這種境地實現轉型是非常困難的,正如萬達的轉型一樣,馬雲曾經說,萬達要實現企業成功轉型,是想要付出非常大的代價(這個代價有可能是令人無法接受的)才有可能實現的,但是萬達面對外界的質疑、議論以及所有的負面新聞時,都沒有放棄他的轉型之路,最後的結果也是讓人能夠接受的,短短15個月的時間,通過減法轉型之路,成功減少債務2158億元,使企業負債率回到安全線以內

所以說,不管是科技的發展,還是企業/社會組織的發展,都逃脫不了新時代所帶來的衝擊,至於如何在其中找到發展機遇,如何看待新時代給自己帶來的利與弊就需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和長遠的眼光

其實商協會等社會組織在這個時代也面臨著轉型的挑戰,網際網路新時代,不管是從管理辦法還是發展思路上,都已經對傳統的商協會管理辦法和發展思路造成了一定的衝擊,社會組織這個複雜的結構體,在是否轉型的抉擇上有一定的顧慮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任何事情就是這樣,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雖然有太多的不確定因素,但是不得不說,這個人往往是那個最先成功的人,就像萬達的轉型一樣

商協會引進網際網路管理系統一樣,信息是否安全,作用是否明顯等等問題都是選擇之初會考慮的,但是在這個勇敢的新世界(網絡世界)裡,我們必須要克服一個陡峭的學習曲線,才能從中獲益,新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範將會限制濫用行為,因為技術的歷史告訴我們,從長遠來看,人類精神永遠會佔據上風!

協協通——致力於服務每一個商協會社會組織

相關焦點

  • 《靈魂載體》高概念續命遊戲,技術恐懼人性之上
    偶然間發現了這樣一部電影,《靈魂載體》,已經在愛奇藝上線有一段時間了,為什麼要說說這部電影呢,因為開始還以為是恐怖片,但實際上是一部科幻片,而且是很高概念的科幻電影,看完之後有一種感覺,本片的主創陣容很年輕,主演也是新人,作為一部網絡大電影本片的質感足夠強了,但如果製作規模再大一些
  • 是否有遠距離的無線充電技術呢?
    打開APP 是否有遠距離的無線充電技術呢?,同時對於擺放的位置也有較高要求。比如蘋果新推出的Magsafe無線充電器,就是通過磁吸與iPhone 12的無線充電接收端進行緊緊貼合併精準對位。那麼是否有遠距離的無線充電技術呢?
  • Gartner曲線:你造嗎?原來新技術也有它的生命周期
    一天,參加了一個高級論壇,學了個新東西,叫「人工智慧」,一聽,哇塞!好像厲害得不得了,感覺這個技術就要改變全人類了!一天,又跑去參加一個高端峰會,學到一個新名詞,叫「區塊鏈」,厲害了我的哥,這個技術實在是太牛了,感覺世界馬上就要被這個技術刷新!一天,我又參加了一個高級會議,會議上一個很牛X的大佬提出了一個很他媽牛X的名詞,叫「雲技術」,嘖嘖嘖,不得了!人類社會將要因為這項技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 「技」《完全控制—高水平街道騎行技術》第四章 恐懼
    儘管你的意識想要把油門開得更大一點,你的潛意識卻不允許你的手腕這麼做。對於真心想提高技術的騎士來說,這種情況很讓人沮喪,但卻不知道阻止他們取得進步的障礙是什麼。例如,在一個完美的晴天,騎行在一條視線很好的開闊道路上,你會注意到,自己的身體很放鬆、自信、專注。假設在這种放松、自信的狀態下,後輪稍微打滑了一下,這會是個事兒嗎?完全不是。你會順其自然,接著騎。相反,如果你夜晚在溼滑路面上過一個盲彎,你會身體緊繃、神經緊張(可能還會疑神疑鬼)。在這種狀態下,如果後輪稍微打滑了一點,會發生什麼呢?
  • 你也有社交恐懼嗎?
    那麼在這些情況下我們究竟在恐懼什麼呢?面對一個你不熟悉的人,你沒有辦法判斷你與他接觸的時候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或者你根據自己的經歷和認知評估認為陌生人很大機率是不友善的,當你不得不與他接觸的時候,就會產生恐懼和退縮。
  • 如果本科為醫學影像技術,考研考基礎醫學是否可行呢?
    今天有人問「本科為醫學影像技術,考研考基礎醫學是否可行呢?」我的回答是:可以考,因為我就是從醫學影像技術考到一所211大學的基礎醫學專業基礎醫學本身不屬於熱門專業,考研難度沒那麼大,甚至比考影像技術本專業更容易,為什麼呢?
  • 當恐懼伴隨著絕望來襲,你會崩潰還是勇敢反擊?
    在恐怖片這類電影中,存在著無解的恐怖,這樣的恐懼對象,往往讓人絕望,往往玩弄著你的所有,直到最後再把你擊碎,這種努力到最後還是無用的結局,也深深的帶給我們這些觀眾以絕望。有時你是否會想,倘若我遇到了,我該怎麼做呢?絕望待死?還是絕地反擊?
  • 網際網路新技術如何更「適老」
    一個課題組展示「智能拐杖」新產品,包含語音輔助、導航定位等多種功能,式樣顏色也十分漂亮,信息科技領域的專家紛紛叫好。這時,評估組中有位養老機構代表發問:充電是否方便,聯網步驟是否煩瑣?她進而解釋,現實情況中不少老人並不和子女住在一起,新功能再好,電源和無線網絡配置不合適,可能成為使用上的高高門檻。在座的信息技術專家坦言,「這個,還真沒考慮到。」
  • 「財經縱橫」趙昌文:工業革命就是新技術對舊技術持續廣泛的替代過程
    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德國有更大的熱情和動力擁抱新技術,在對新技術的適應性方面表現更好。這是對「新技術適應性」這個概念的解釋。基於這個核心概念,我想嘗試提出一個分析框架——新技術適應性的三角框架。新技術適應性的三角框架對於一個國家或者地區,什麼樣的因素決定了這個新技術的適應性呢?大體上有三個方面:經濟基礎、制度環境、精神信念。下面我分別做一些解釋。
  • 軟體工程師是否應該專注於技術
    一直從事軟體開發技術工作的軟體工程師們,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疑問:堅持從事軟體開發工作是否有前途,是否應該在幾年之後轉管理或者市場等職位。軟體行業的發展日新月異,做軟體開發不能滿足於自己已掌握的技術,不思進取,而是應該緊隨整個行業的步伐,走在技術前沿。使自己對公司更有價值,公司才會願意付更多的薪水給你。如果你創造的價值都比不上拿的工資,沒有哪個公司願意用高薪養著你。如果能做到軟體架構師,年薪幾十萬相信是很正常的,這已經能讓你生活的比較舒服了。
  • 如何正確理解新技術?2021年將要到來,新技術帶來的問題還在
    如何正確理解新技術?與此同時,隨著新技術的產生,也開始帶來不少麻煩與問題。如何正確理解新技術,並像解題一樣,解決與之相伴的新問題,成為一項考驗。 2020 年,儘管面臨疫情帶來經濟與社會層面的不確定性,人工智慧技術仍在加速發展。今年 Gartner 發布的 AI 技術成熟度曲線裡增加了包括生成型 AI、複合型 AI、負責型 AI、嵌入式 AI 和人工智慧增強設計等在內的多個新技術類別。
  • 教師與人工智慧技術關係的新釋——基於技術現象學「人性結構」的視角
    斯蒂格勒認為,動物與人類遵循著兩種不同的進化模式,前者的進化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基因,其依據對環境的適應性來保留和剔除基因記憶,從而實現種族生成的過程。所謂人工智慧是製造智能機器的科學和工程,表現出與人類行為智能相關的特徵,包括推理、學習、尋求目標、解決問題和適應性等要素[11]。事實上,用於教育的人工智慧已經出現,在繪畫創作、語言教學、幾何練習和體育訓練等領域開始嶄露頭角,成了教師偏愛的一種新選擇。從扮演的角色來看,人工智慧與以往教輔工具一樣都是助力教師完成教育任務的手段,但是從工作機理來看,它們存在較大差異。
  • 人類的四種「雙刃劍」新技術:改善你的生活,還是毀掉你的未來?
    根據Kelly和Zach Weinersmith合著的新書《Soonish:十項將會改善或毀掉一切的新技術》(《Soonish:Ten Emerging Technologies That』ll Improve and/or Ruin Everything》)中的介紹,未來,可能會有一條從距離地面3.6萬公裡的地球同步衛星向地面垂下一條碳納米管纜繩至地面基站,並沿著這條纜繩修建往返於地球和太空之間的電梯型飛船
  • 哈,你被「技術難民」了
    當然,也有很多人不太希望自己的生活被高科技束縛、綁架。這部分人有個新鮮標籤,叫「技術難民」,在他們手上,手機的功能就基本兩項,打電話和發簡訊,或許他們也用IPhone,但手感極好的觸控螢幕對他們來說可能都是個負擔。
  • 比特幣背後的技術是否已成為科技領軍代表
    讓人們完全同意某件事是很難的,如果你想過全球科技社區不再是在谷歌或臉書或微信、Yandex(俄羅斯網際網路企業)旗下。即使創辦者尊重這些公司的產品,作為資本主義者,他們對將來經濟發展走向是非常敏感的。對谷歌有利的並不總是對你有幫助。如果技術人員共同開發一個開源項目,這樣物質上和金錢上的投資更少,而成果質量會更高。
  • 搞政治的技術 & 搞技術的政治
    既然設計是要站邊的,那技術呢?技術是純粹的嗎?技術沒有政治嗎?我這麼問你就知道答案是否定的了。那我們就帶著結論來看問題過程。Source: Rolien Susanne Hoyng, 2016最初去想這個問題,源於Rolien的一次講座。那會Rolien在嶺南大學,現在在香港中文大學。
  • 產前診斷技術的新突破
    新的產前診斷技術將可以讓父母們提前知道胎兒的全部基因組順序。 你想在孩子出生前知道他/她是否患有遺傳病嗎?
  • 電視新技術詞典(上)
    今天阿謙就將這些技術一個一個說給你聽,下次再買彩電的時候就不會暈了。當然,在這裡介紹的技術中越新的技術介紹得就越詳細一點,地球人都知道的就少說兩句了。        CRT電視        也許有人會說我太囉嗦,這麼老的技術還說。不過還是說一句吧,後面還有很多和它相關呢。
  • 創始人不懂技術心慌慌?克服恐懼,學著講個好故事吧
    來源 | 紅杉匯(ID:Sequoiacap)文 | Nitesh Agrawal綜合編譯 | 洪杉[ 編者按 ] 作為一個非技術創始人,你或許會經常感覺到「淡淡的憂傷」:你嘗試著為一個任務設定最後期限,但你不知道技術人員是不是在和你說真話;看不到產品的真正「形態」,內心會惶惶不安;有時會想,「如果我會編程,我現在就可以把這個搞定
  • 走出科技不信任,讓技術回歸技術本身
    只要發展的路上增加信任與合作,就可以無限放大技術向善的力量。無謂的恐懼會只會導致損失針對新技術的恐慌與不信任,這是人類對未知的本能反應,在歷史上已經上演過多次。比如大機械生產在19世紀初的第一次工業革命首次使用,機械的使用引起了工人的恐慌與反對,引發反對機械化的盧德運動,焚毀了許多工廠及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