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四種「雙刃劍」新技術:改善你的生活,還是毀掉你的未來?

2020-12-15 36氪

飛向太空?我們中的很多人都夢想能在有生之年有機會進入太空。如果科學家未來真的能夠讓普通人也能進入太空的話, 那麼也一定不是通過做飛船或火箭進入太空的,而是通過太空電梯進入太空的。

根據Kelly和Zach Weinersmith合著的新書《Soonish:十項將會改善或毀掉一切的新技術》(《Soonish:Ten Emerging Technologies That』ll Improve and/or Ruin Everything》)中的介紹,未來,可能會有一條從距離地面3.6萬公裡的地球同步衛星向地面垂下一條碳納米管纜繩至地面基站,並沿著這條纜繩修建往返於地球和太空之間的電梯型飛船,旅行者可以乘坐電梯飛船往返於地球和太空之間。

在太空中,纜繩會附著在小行星或是與地球一起旋轉的一個星球上。在地球上,纜繩會被固定在一個「海上平臺」上,這樣可以通過自由移動以避免惡劣天氣和太空垃圾的造成的破壞。進入太空之後,太空旅行者可以在作為燃料供給、維修站以及衛星和宇宙飛船發射點的空間站停留。

在眾多能夠帶來革命性變革的新的科技技術中,太空電梯只是其中的一個。很多新科技能夠給人類帶來巨大的好處,但同時也造成了潛在的可怕危險。

在這本書中,作者總結了在未來可能會讓我們心生嚮往或恐懼的不可思議的新技術。

(一)建築機器人

即使在今天這樣科技非常先進的時代,建造房屋這項工作依然很難實現自動化,因為這項工作裡涉及了太多的技能組合。就連砌磚這樣的一個簡單操作都是非常複雜的,需要許多不同類型的動作才能完成。

但是機器人最終還是進入了建築領域。一家名為Construction Robotic的公司已經開發出了一個「半自動化的泥瓦匠機器人」,在人工的輔助下(人工清理灰漿),半自動化泥瓦匠機器人的砌磚速度是正常人的三倍。英國巴特萊特大學研究生院的一組研究人員正在研製一種全新的機器人,這種機器人最終能夠在沒有人類幫助的情況下使用大型機器人手臂來砌磚。

此外,房屋很快就能夠用機器或3D列印來建造。一項名為「輪廓工藝」的3D列印技術通過使用一種機器和一種特殊的混凝土,可以在24小時內為一座兩層、2000平方英尺的房子打下地基,並逐層列印出牆壁、隔間、裝飾等,「輪廓工藝」不僅可負責列印外牆,鋪地板、水管、電線,甚至連上漆、貼牆紙也一手包辦。這種建造成本僅為傳統成本的60%。

在中國,一家名為WinSun的公司表示自己現在已經能3D列印房屋了,能夠在24小時內列印出10幢房屋,每幢房屋的列印成本約5000美元(約合人民幣31000元)。但需要注意的是,列印出來的房屋無論從面積還是結構上都極其簡單,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私家豪宅。儘管這樣的科技進步能夠讓住房變得更加廉價,但建築業可能會因此受到嚴重地衝擊。即使還需要人工幫助,但曾經那些需要高技能、薪水也很高工作現在對技術的要求已經不那麼高了,薪水也會相應低很多。「機器人的崛起帶來的真正風險並不是它們可能會奪走我們的工作,而是會導致越來越嚴重的不平等。」經濟學專家Noah Smith博士在書中這樣寫道。

(二)增強現實

如果你玩過Pokemon GO這款遊戲,那麼你肯定已經看到了增強現實(AR)是什麼樣的:將虛擬物體放置在真實的物體之上。但是增強現實技術不僅可以用來抓皮卡丘。

一家名為DAQRI的公司目前正在研發一種可以讓複雜任務變得輕鬆的AR頭盔。根據一份研究報告現實,戴上這個AR頭盔後,一組工人完成組裝飛機翼尖的時間能夠減少30%,並且在第一次嘗試時就將錯誤率降低了94%,在第二次試驗中,他們的錯誤率降到了0。

在戰爭時期,AR可以幫助士兵和維和部隊把村民和戰士區分開來。在修復那些在事故中毀容的病人的容貌時,外科醫生可以利用AR將病人事故前的容貌投射到病人的身體上,從而能夠更精準地做容貌修復手術。景觀設計師可以利用AR技術將最終設計效果圖更好地展示給客戶。災難事件後的城市工人或現場急救員可以用AR來獲得城市基礎設施的X光透視圖。

儘管AI的應用潛力巨大,但它也可能引發巨大的潛在風險。這項技術的工作原理是對周圍的一切進行3d掃描,然後記住掃描的這些東西。AR的廣泛使用可能會成為隱私保護的一個噩夢。此外,它還可能受到黑客攻擊,製造出一些奇異而危險的場景。

如果你在開車的時候戴著AR眼鏡,而一些黑客可能會讓一個虛擬的翼龍突然出現在你的汽車前方,導致你本能地突然轉向,從而引發事故。

(三)太空旅行

可以用來極大降低太空旅行成本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製造可回收重複利用火箭,而是搞清楚如何使用更少的燃料就能讓人送到太空。

Elon Musk採用的是第一種方式。他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已經開發可重複利用火箭幾年時間了,最近,Musk剛剛宣布了公司正在研發的一種全新的火箭:B.F.R火箭(Big Fucking Rocket)。

根據《紐約時報》的報導,B.F.R.火箭的直徑為30英尺,比將NASA太空人運到月球的土星-5號運載火箭的威力更加強大。B.F.R.火箭可以搭載約100名乘客前往火星,然後返回地球執行下一次任務。Musk表示,該火箭將在2022年完成首次貨運任務,然後在兩年後搭載人類乘客前往火星。製造可回收火箭能夠將太空發射成本減低90%,Musk在這方面取得的突破可能是這一代人在太空旅行方面取得的最重大的突破。

與此同時,還有兩個不同的政府項目,一個是美國的項目,另一個是美國和加拿大的聯合項目。他們試圖開發一種太空炮,隨著一聲巨大的轟鳴,它就能將火箭送入太空,能夠完全消除了燃料成本。雖然這種加速度是任何太空旅行者的身體都無法承受的,但卻可以用它來將貨物運送到太空殖民地

更方便的太空旅行聽起來很吸引人,但它也可能引發人們對誰控制它以及如何使用這種控制力的疑問。在冷戰期間,人們對那些將「上帝之權杖」發送到太空的國家感到恐懼。大概是這樣的:如果你將一塊很大的金屬從太空中投向地面上的任何敵人。這時一個簡單的金屬棒就能造成像核彈一樣的破壞力。如果進入太空的人越來越多,我們可能會將自己置於一個非常危險的境地。

(四)可編程物質

在手機上閱讀文章時,你是否也希望屏幕能瞬間變得更大一些?科學家們目前正在研究一種新技術,它可以使我們的物理物體在瞬間收縮、生長或彎曲。你可以通過用一個詞就能增加手機屏幕的尺寸,或者為你的可伸縮的房子裡造一堵牆,甚至在肚子吃得比較飽的時候讓身上的緊繃著的牛仔褲的尺寸大一碼。

麻省理工學院的Skylar Tibbits教授正在研發一種管道,這種管道能夠根據管道內的水流量自動縮放或擴大。麻省理工學院的Daniela Rus博士發明了一種摺紙機器人,這種微小的機器人開始的狀態是完全平坦的,由超薄雷射切割聚苯乙烯層製成,它能根據電腦指令自行摺疊成很多形狀,還能搬運東西。這種機器人甚至可以在完成其使命後進入丙酮溶液自毀。麻省理工媒體實驗室希望這款機器人未來能夠用於醫療領域,將這個摺紙機器人植入藥片內後,就可以將藥物送到身體內的任何部位,甚至還可以用它在身體內部進行醫療手術。

另外一個名為Kilobot的機器人,它由2014個微型機器人組成,每個微型機器人都裝有一個小型微處理器、一個紅外傳感器以及一個通過震動來完成移動的馬達,Kilobot看起來就像有三條小腿的手錶電池,它們搖搖晃晃地動來動去。你可以給他們分配一個任務,他們可以精確地計算出如何完成任務。此項目的負責人 Michael Rubenstein 博士與團隊開發了一種編程模式,允許這一大群機器人找到彼此,並相互協作共同完成一個任務而無需即時及詳細地說明。Rubenstein博士表示,它們可以自動變換形狀來適應當前的任務,你甚至可以讓他們構建出其他機器人。

這本書的作者強調,最引人注目的一種可能性是一種可以創造任何物體的粘性物質。在這裡,粘性物質就是納米機器人。

想像一下,當你有一個裝滿粘性物質的桶。當你去修理水槽的時候,你把桶綁在腰上。當你需要一個直徑為7/32英寸的六角扳手時,你只需要告訴這個桶,這時一個7/32英寸的六角扳手就會自動從這種粘性物質中冒出來,你用它來做調整。當你發現你需要鉗子時,鉗子也會自動出現。

這本書的作者將這桶粘性物質稱為「可編程物質最具野心、最遙遠的一種形態」。但是,你最好能提前考慮到它可能帶來的潛在致命後果。

作者寫道:「如果你家裡有可編程物質,你就需要擔心家裡會不會被黑客攻擊。也許有一天你會醒來後發現,廚房裡的餐具盤子和勺子都不見了,然後發現菜刀也不見了。」

原文連結:https://nypost.com/2017/10/14/these-scientific-advances-could-improve-lives-or-destroy-them/

編譯組出品。編輯:郝鵬程

相關焦點

  • 人工智慧:新技術的「雙刃劍」
    它如何影響我們的工作與社會從誕生以來,人工智慧的理論和技術日益成熟,應用領域也不斷擴大。著名的信息技術諮詢公司加特納預計,到2018年,全球最大的200家企業大多數都會利用智能應用,並使用大數據的完整工具包和分析工具,來優化自身的產品和改善客戶體驗。
  • 歷史上不斷重複的,就是「新技術」會讓人類走向完美還是毀滅
    畢竟從認知的角度來說,非此即彼這種簡單結論容易讓我們產生安全感;而放下手機,走出去和人面對面地交流,比你拿著手機在微信上發一條「是社交媒體毀掉了我們面對面交流的真情實感」,要容易得多。「寬容地面對「新王當立」」歷史上不斷重複的,就是「新技術」會讓人類走向完美還是毀滅的爭論,文字、印刷術、電視、電腦,任何一種東西的誕生,都會引發截然相反的觀點交鋒。這兩種觀點都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因素———人以及人自主選擇的能力。
  • 別讓別人的否定毀掉你的未來
    是的,一定要自己相信自己,不能任由別人否定你。喜歡否定別人是一種控制雨萍的丈夫劉江特別愛否定別人。雨萍想考職稱,還沒報名,劉江就直接打擊她:「我勸你還是別考了,你有本事把娃管好,我就服氣你,中級職稱不是你想考就能考過的。「雨萍想學駕照,剛提出想法,劉江連想都沒想就說:「你還想考駕照,你咋不上天呢?
  • 王五四 l 科技是把雙刃劍,你卻用它來割韭菜
    文 l 王五四中國網際網路發展至今,已形成幾大高高在上的巨頭,巨頭們一邊高喊科技向善、服務人類,腳底下卻是踩得傳統行業抬不起頭。披著科技外衣的巨頭們的玩法沒有多麼高科技,跟中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節的做法一致:燒錢。
  • 10大超越人類極限的未來技術
    所謂超越人類極限指的是通過先進技術提高人類的能力,這裡說的技術當然不是iPod 、iPhone、Playstation 這些目前最流行的電子玩意兒所採用的技術,而是為消滅疾病、向世界最窮的人提供廉價而又質量的產品、改善生活質量、社會交流以及其他事項所採用的一種重大的戰略性技術。
  • 毀掉你的不是「吃雞」,是自己苟活的生活態度
    今天筆者看到一個熱搜:第一批被「吃雞」毀掉的留學生:每年花30萬學費換個國家玩遊戲。文章內容是:有些留學生的生活已經不再是上一個時代的風光霽月或是想像中的風花雪月,它不過是讓同一群試圖逃離生活的人,從曾經十塊錢包夜的網吧,換到了一年房租十萬人民幣的公寓,做的,卻還是一樣的事,活著的,還同樣是那個人。荒廢了學業卻深陷遊戲中無法自拔,說到底還是因為空虛。
  • 你是否也有新技術伴隨著的技術恐懼呢?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但是科學技術一直以來也是一把「雙刃劍」科技的產生是為了滿足社會不同的目的需求,同時科技也是人類對自然界能動作用的工具和手段,在促進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的負面影響(雖然正面效應遠大於負面效應):人類利用原子能可以帶來無限的能量,但是利用完之後又需要花費一切的代價去控制其放射物質
  • 如果森林全部被毀掉了,人類會因此而滅絕嗎?
    這兩次距離我們不遠,活生生的火災例子,怕是給所有的人類都上了一課,火災毀掉的不僅僅是森林,更可怕的是,在毀掉森林之後,直接影響到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不管是我們曾多麼引以為豪的、物燈紅酒綠的建築物,都會在失去森林的庇護之後,完全淪陷在大火裡,所以通過這兩個例子,我們要懂得重視森林,敬畏森林。
  • 科技世代與人類未來丨斯蒂格勒與技術哲學的未來
    劉永謀教授的《技-藝反思的「法國潮」》鳥瞰了當代法國技術哲學的興起與現狀,提請國內學界關注技術哲學的法國思潮;段偉文研究員的《數位技術突變與一般器官學藥方》闡述了斯蒂格勒對數位技術突變導致的新一輪無產階級化和系統愚化的剖析與應對之策;閆宏秀教授的《技術與時間中的記憶線》藉助斯蒂格勒在《技術與時間》中關於記憶的研究,探尋數位技術背景下的人類記憶、數據記憶與人類未來之路。
  • 科技世代與人類未來|斯蒂格勒與技術哲學的未來
    劉永謀教授的《技-藝反思的「法國潮」》鳥瞰了當代法國技術哲學的興起與現狀,提請國內學界關注技術哲學的法國思潮;段偉文研究員的《數位技術突變與一般器官學藥方》闡述了斯蒂格勒對數位技術突變導致的新一輪無產階級化和系統愚化的剖析與應對之策;閆宏秀教授的《技術與時間中的記憶線》藉助斯蒂格勒在《技術與時間》中關於記憶的研究,探尋數位技術背景下的人類記憶、數據記憶與人類未來之路。
  • 改變人類生活的十大生物技術
    為了保持人類社會持續向前發展,則必須使用碳中性(carbon-neutral)的替代資源。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技術就是生物合成,也就是說利用可再生的植物生產化工、燃料也原料的生物基產品。  實現食物可持續生產的生物技術  人類人口的持續增長給人類糧食(以及飼料、燃料)的生產帶來了日益嚴峻的挑戰。
  • 清華大學未來實驗室鄭址洪:關注AI新技術很重要,但如何融合技術更...
    隨著人類壽命延長,人口出生率降低,老齡化已成為世界性難題,也很可能會成為未來世界恆久的常態。心系未來社會,鄭址洪認為AI雖無法改變這一趨勢,但是它可以為未來佔據很大比例的這一社會群體帶來幫助,「AI就是工具,現在我們能夠利用AI幫助殘疾人等特殊群體,同樣我們也能夠通過AI解決選擇老年人群體面臨的問題,幫助他們有一個更好的生活。」
  • 娛樂是把雙刃劍,這把雙刃劍填滿了我們生活,我們面對時應謹慎
    文/做從未做過的事娛樂是把雙刃劍,這把雙刃劍填滿了我們生活,我們面對時應謹慎。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擴大和普及,我們進入了一個所謂的「全民娛樂」的新的時代。這樣一個時代被人們很快的接受,但大家是否發現了娛樂的兩面性,它就像一把雙刃劍一樣硬生生的插滿了我們的生活。現在不管去了哪裡你身邊的可能和你一樣刷著快手、抖音看著微視各種各樣的小視頻,小編也相信大家中有很多人都用這些app去錄製過自己的小視頻。有很多的人都在通過這些平臺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小目標,這些平臺浮現出了大量的網紅。
  • 後人類主義、現代技術與人文科學的未來
    20世紀90年代以來,關於「後人類」的研究已經產生了一系列啟發性成果,例如:弗朗西斯·福山的《我們的後人類未來:生物技術革命的後果》、凱薩琳·海勒的《我們何以成為後人類:文學、信息科學和控制論中的虛擬身體》、雪莉·特爾克的《屏幕上的生活:網際網路時代的身份》、羅伯特·皮博瑞爾的《後人類境況》、阿爾科爾·羅姍娜·斯通的《機械主義時代末期的欲望與技術之戰》、唐娜·哈洛維的《賽博格宣言:科學、技術和社會主義女權主義
  • 暑期安全系列 | 網絡是把雙刃劍
    別讓手機毀掉孩子,家長務必教會孩子合理使用手機,正確使用網絡。網絡是把雙刃劍,這些安全小提示,你,記住了嗎?
  • 《我是傳奇》科技是把雙刃劍人類面對孤獨崩潰
    影片主要講述的是2012年,人類最終被病毒所擊垮,前軍方病毒學家羅伯·奈佛(威爾·史密斯飾)因為體內有自然抗體沒受到感染,而成為紐約市唯一的倖存者,甚至曾一度認為自己就是全世界唯一倖存的人類。
  • 未來機器人會傷害人類嗎?
    最近5G網絡的部署可謂是如火如荼,而相對的,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也不甘落後,面對著飛速發展的人工智慧,我們仿佛看見了未來和自己繁瑣工作說再見的那天。但是人工智慧的飛速發展究竟是好是壞呢?未來機器人會傷害人類嗎?那我們現在豈不是在自掘墳墓?
  • 讀書|未來比你想像的發展更快:技術如何改變商業、產業、生活?
    今日開始解讀的是2020年1月份出版的新書The Future Is Faster Than You Think(未來比你想像中發展更快) 作者是Peter H.對於企業家,創新者,領導者,任何足夠敏捷和勇於冒險的人來說,機遇將是難以置信的,未來的發展之快令你難以想像。1965年,英特爾創始人戈登·摩爾(Gordon Moore)注意到集成電路中電晶體的數量每18個月增加一倍。 這意味著每一年半的時間內,計算機功能都會提高一倍,但其成本卻保持不變。
  • 「重在參與」毀掉了多少人的未來
    「重在參與」毀掉了多少人的未來前幾天寫了一篇文章,是說關於人有自知之明到底是不是一件好事,但最近我發現原來壓垮我們的不止是有自知之明還有「重在參與」。我接著問她:「那你收穫了什麼?」她說:「雖然沒什麼大的收穫,但重在參與嘛!」依舊是加感嘆號的重在參與。我開始回想「重在參與」這個詞到底對人是一種鼓勵還是一种放棄。
  • 讀書是把雙刃劍嗎?
    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毛姆寫這篇文章,是因為前幾天看視頻,聽到蔣方舟說:讀書其實是把雙刃劍。讓我想起幾年前和閨蜜探討過這個問題,沒想到真的有作家和自己觀點不謀而合,突然就想說說自己的感受。為什麼好幾年前我會有這種想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