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道中賦水車》詠頌:「翻翻聯聯銜尾鴉,犖犖确確蛻骨蛇…天公不念老農泣,喚取阿香推雷車.」這裡「水車」的使用什麼?
春秋戰國時期,都江堰、鄭國渠等一批大型水利工程的完成,促進了中原、川西農業的發展。其後,農田水利事業由中原逐漸向全國發展。兩漢時期主要在北方有大量發展(如六輔渠、白渠),同時大的灌溉工程已跨過長江。
魏晉以後水利事業繼續向江南推進,到唐代基本上遍及全國。宋代更掀起了大辦水利的熱潮。元明清時期的大型水利工程雖不及宋前為多,但仍有不少,且地方小型農田水利工程興建的數量越來越多。
中國自古就是以農立國,與農業相關的科學技術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水利作為農業中最不可缺的一環,各朝政府雖致力於興修水利工程,不論是灌溉渠道或是運河都動員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去營建。
但是這些渠道大都分布在各大農業區,至於高地或是離灌溉渠道及水源較遠之地,顯然是無法顧及。於是中國勞動人民善用其智慧,發明了一種能引水灌溉的農具——就是水車了。
與此同時,在近代鐵公路未建設起來以前,靈渠是溝通中國南方與北方內河航運的唯一孔道。如由廣州乘船出發,溯珠江而上,經灕水,穿靈渠,沿湘江而下,接長江,轉京杭大運河直上北行,最後可達北京。
靈渠水位高出湘江,開鑿工程極為艱巨,並利用「陡門」閘水,以通船運,使原屬殊途的湘漓二水,連通一氣,其所用的原理,與近世著名的巴拿馬運河(連通太平洋與大西洋)完全相同,不過卻早了二千餘年。靈渠除航運外,亦有灌溉之利,是中國古代水利工程中較少人知的一項瑰寶。
都江堰灌溉成都平原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前後歷經二千二百多年,是我國古代水利工程的稀世珍寶,有防洪、灌溉及航運三利。四川人民世世代代經營都江堰,不竭不休,使都江堰久而愈振,生機蓬勃,滴滴點點,潤澤天府。都江堰不僅為我國水利史上的偉大成就,也是世界水利史上利用自然而不破壞自然的典範。
隋唐:開通大運河有利於農田灌溉。唐朝設專官管理水利事業,各地修建了不少水利工程,僅江南興建和修復的水利工程,就大大超過了六朝的總和。
到了元明時代,輪軸的發展更進步。一架水車不僅有一組齒輪,有多至三組,而有"水轉翻車"、"牛轉翻車"或"驢轉翻車",可以依風土地勢交互為用。這項發展,使翻車的利用更有效益。翻車打東漢三國時代發明以來,一直停滯在人力的運轉。至此,利用水力和獸力以為驅動,使人力終於從翻車腳踏板上解放。同時,也因轉軸、豎輪、臥輪等的發展,使原先只用水力驅動的筒車,即使在水量較不豐沛的地方,也能利用獸力,而有所貢獻。
輪幅中心是合抱粗的輪軸,以及比木鬥多一倍的橫板。一般大水車可灌溉農田六、七百畝,小的也可灌溉一、二百畝。水車省工、省力、省資金,在古代可以算是最先進的灌溉工具了。
水車的發展到了唐宋時代,在輪軸應用方面有很大的進步,能利用水力為動力,作出了"筒車",配合水池和連筒可以使低水高送。不僅功效更大,同時節約了寶貴的人力。南宋張孝祥〈題能仁院壁詩〉中大讚其曰:『轉此大法輪,救汝旱歲苦。』可見此水車對農事幫助之大。這是中國水車發展的第二個階段。
同時,也因轉軸、豎輪、臥輪等的發展,使原先只用水力驅動的筒車,即使在水量較不豐沛的地方,也能利用獸力,而有所貢獻。另外,則有"高轉筒車"的出現。地勢較陡峻而無法別開水塘的地方,也能低水高送,有所開發。這是中國水車發展的第三階段。元明之後,中國水車的發展便再沒有多少特出的成就了。
從材料中的描述和所學知識可知,這裡的「水車」是我國古代魏晉時期的灌溉工具「翻車」.A項與史實不符,因為翻車是用人力的,故A排除;B項提高農田抗旱能力符合;C項不符合史實,故排除;D項表述錯誤,排除.
故選B。